净土法门法师:越溪居士报告的,浅述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01 04:01:19作者:正觉网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浅述中国传统文化。
纵观中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万法一体的哲学思想以及爱敬存心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遗产。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大时代,回归传统、四海一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将成为全球各族人民所共有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才能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崇高理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建立和平的文化。
一、中国人多元一体的天下观
尊敬的师父上人常说:中国人心量大,开口便是天下。这是历史事实。去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演讲,特别鼓励文明之间应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他说: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也是胸怀天下的中国人,在过去三千年间无数历史实践的高度总结。本文将通过古代中国的几则旧事向大家展示,中国人实现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处、交流互鉴,都有哪些具体实践可供今人参考。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刚刚建立,画家阎立本为唐太宗绘《职贡图》,据史书记录,这幅图是爪哇东南的婆利国、罗刹国,派特使来访长安,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於公元六三一年抵达中国时的情形。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服饰不同,显示出世界各族文明汇聚於长安的盛况,世界文化首次在此地各放异彩。因为从小接受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教化,中国人对於各族文明都采取尊重和学习的态度。长安城(就是今天的西安市)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是多元文化荟萃的大都会,外国使节、商人在城中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并创造出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见图二、三)。图二,唐代在中国生活做官的外国人。图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各自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图四,中国人所绘早期将基督教传到中国的传教士圣像。图五,原本树立在长安的基督教教堂「大秦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头(上)可见十字架,以及碑铭(下),可见古叙利亚文文字,碑文用优雅的文言文介绍了基督教教义,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以及受到唐朝历代皇帝护持的情况,太宗诏书便记录在此。
在四方使节汇聚长安的四年后,太宗皇帝遥闻阿罗本主教(AlopenAbraham)率领基督教传教团由波斯抵达长安(见图四),非常欣喜,连忙派宰相房玄龄到西郊去迎接。这是郊迎之礼,显示出朝廷对圣贤的最高敬意。主教抵达长安后,皇帝亲自接见,恭敬向主教问道。几番论道之后,皇帝便留他在宫中的藏经楼,将《圣经》译成汉语。并在公元六三八年,把自己学习基督教的心得体会诏告天下:「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唐太宗皇帝所言,与当今尊敬的师父上人提出,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教育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太宗的儿子高宗皇帝,对阿罗本主教更是尊重,特封他为镇国大法主,表彰基督教对国民教育的突出贡献。奉皇帝敕命,主教在长安义宁坊建立教堂,称为大秦寺。大秦是中国人对古罗马的称呼,大秦寺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堂(见图五)。长安城的大秦寺虽然没能留下来,但是在长安郊县的大秦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和高宗两位皇帝都信佛,也崇尚道家,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基督教的尊重与护持。皇帝如此,国人亦然,都非常尊重宗教的圣贤教育,认为各个宗教教育都是为民造福,因此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在鼓励、支持多元宗教的圣贤教育。
公元七世纪初,和基督教一同传到长安的还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先知穆罕默德曾告诉他的门徒:要到中国去求智慧。这句指导,今天东南亚的穆斯林依然耳熟能详。因此,和「职贡图」中的使节一起来到长安的,还有先知的门徒。他们在中国不仅求到了智慧,更让伊斯兰这个和平的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一块「粟特」(也就是日后所说的回族)女子的墓碑上,用标准的文言记录了旅居中国的胡商米宁先生的女儿米九娘温婉孝顺的一生,「贞淑温婉,居家孝行,……□和睦□,内外亲族,无不钦传。爱敬立身,闺室令则」。此时的扬州城,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胡商的共同信仰。
结合这则公元九世纪初的记录,证实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教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孝敬的教育,令旅居中国的外国商人,逐渐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特质。中国人有言:「忠孝传家远」。一个具有孝敬特质的民族,其生命力是历久不衰的。当年旅居长安,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其后代逐渐组成一个穆斯林社区,至今这个社区还是非常兴旺,依然沿用唐代的称呼「坊上」,依然坚守著伊斯兰教传统的和平教育。今天走在坊上,可见古老的石板街道上是拥挤的市场、街边的店铺里悬挂著阿拉伯文圣训的标语,历史久远的清真寺中飘出来诵经的声音,让很多西方游客感到恍若置身耶路撒冷。只不过这里的清真寺不是圆拱形的,是传统中国的琉璃瓦大屋顶,阿拉伯文的圣训也是用传统镂空的青砖烧制成浮雕,远远望去宛若孔庙(见图六、七)。图六,西安市的穆斯林社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巷内有清真古寺,故名为「化觉巷」,意思是化导人民觉悟。图七,始建一千三百年前的清真寺,其大殿以传统中国的方式建筑,但其匾额的文字却是阿拉伯文,显示出文化的互相尊重与融合。
这就是中国人的多元一体的天下观,五湖四海的人们有缘聚居在一起,成为乡党,由此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以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力行孝敬,落实圣人的教导。对中国人而言,先知穆罕默德和孔老夫子一样都是圣人夫子;普罗大众甚至不愿意分别孔夫子和穆夫子,这种对於真理大道毫无分别的尊重,一直延续至近代。随著欧洲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所规避的是西方商人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思想,将物质与心理对立开来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西方各民族的圣贤教育。所以如果一个人走在十五世纪的通商口岸广州城,问当地人:夫子庙在哪里?有人会带领这位客商去孔庙,也有人会带他去清真寺,对广州人而言都是夫子庙。所以我们说,传统中国人的视角是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每个文明的圣人,在中国都得到和孔老夫子一样的尊重、爱戴,来到中国的各族人民所学到孝敬存心的生活态度,令其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亦得以绵延千年,代有传承。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平等对待、和睦共处,文明彼此光光互照、互相交融,文而化之,遂成中国。接下来我们再从理论上看看西方的智者、哲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的。
二、中外智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
以上实例只是沧海一粟,数千年来,中国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互鉴、互相促进的历史经验,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於现代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会,有著特殊的意义。
人生而平等,都有著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但是如何能够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需要的不是科技、知识与权力,而是爱、智慧与礼义。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都显示出传统中国对於多元宗教教育的尊重,是谦虚、包容以及智慧。充满了爱与智慧的人生,是幸福美好而优雅的,这便是传统的教化给人类社会的最大的贡献。
美国哲学家怀海德在《观念的冒险》(AdventureofIdeas)中将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文明并举,指出古代文明「比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文明发展的高峰时确实展示出了更为优雅的生活形态」(exhibitedformsofhumanlifeinmanywaysmoregraciousthanourown)。怀海德所言优雅的生活形态,便是承认天地万物本是互相关联的一体,并由此生出无限的爱、敬。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Plotinus)提出「万法归一,一为本善」(theOne)的概念,而中国古人则更生动的称之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这一点与从来没有读过文言文的怀海德遥相呼应。他说:自然的法则就是万事万物彼此呼应、互相关联的(TheseidentitiesofpatterninthemutualrelationsaretheLawsofNature…Itpresupposestheessentialinterdependenceofthings)。
本著一体的观念,在上古中国产生出以人为本、伦常为道的伦理道德观念。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最为可取之处,便是以人为本。西方文化重视人,称之为万物之灵,而中国人更将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因为人人皆具本性本善的圣德。如果借用普罗提诺的哲学语言来解释圣德,就是万法归一,一为本善;如果用中国人的方式来说,便是天人合一。普罗提诺说:凡心注於一点,物我两忘,专一积久,忽有见处,便是悟道(Thesoulmustforsakeallthatisexternal,andturnitselfwhollytothatwhichiswithin;itwillnotallowitselftobedistractedbyanythingexternal…itwillnotevenknowitself)。由一门深入、凝神专注而得清净心,日积月累而得悟万法一体,此为东西方学问的共通之处。
中国人四海一家、万法一体的宇宙观、伦理观,得到了二十世纪来自地球另一方的怀海德的肯定,他提出了「机体哲学」,意思是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东美教授,又将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合而为一,进一步指出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在一九六O年的讲座上指出:在观念上,自然是无限的,不为任何事物所拘限,也没有什么超自然凌驾乎自然之上,它本身是无穷无尽的生机。……人和自然也没有任何间隔,因为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也是融为一体的。
三、中国人智慧:化玄妙为实践
虽然哲学家怀海德没有进一步将一体之关联(interdependence)详述出来。所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玄妙的一体生活化,以力行孝道的方式推而广之,从而兼爱天下、不忘祖德,由此将天地万物的大道成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实践,这是真实的智慧。
先知穆罕默德教导我们,真主安拉是仁慈的,中国人则将仁慈落实为孝养父母、兄友弟恭的实践。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是天主教教徒所效法的。中国人则将其落实为礼敬、谦让,并且用地山谦具体形象表示。地山谦就是让高山低於地面,极言谦卑之至所具有的气度。上帝与我同在,是基督教的生活观,中国人则将无所不在的上帝、宇宙万物的真理,变成每天「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的生活实践。所谓修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十条善法,又是全球所有宗教教育所共有的戒条。
玄妙的道理虽然有了具体实践的指导,还需要有真正下手之处,这就是中国人提出的五伦、五常的生活依归。五伦是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以及朋友。这五种关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际关系的总结,所以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换言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孤立的个人(individual)。小我尚无,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自无处落脚。正因如此,当公元一世纪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欢迎,因为佛教的深义便是:一切法无我。学佛以破我执、破我见为入门,故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佛陀的教育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明。汉译的佛经再将佛陀的教育传承下来,令中国(而不是印度)成为佛教的传灯之所。佛教与中国文明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习主席文明因互鉴而灿烂。
所谓伦常,就是人与人相处有五种不变的常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其实是一切学问的根基,失去了伦常,一味发展科技与物质文明,将给世界带来毁灭。父子有亲,身为父母,自然要慈爱儿女;身为儿女,则对父母要恭敬、孝养。夫妇有别,是男女组建一个家庭,彼此有不同的分工,男子在经济上支撑家庭,女子则以教养子女为要务。君臣有义,是指用道义而不是利益,将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维系在一起。长幼有序,是人们彼此之间因为年龄的长幼,自然形成的秩序。朋友有信,这是指人与人在一起(朋辈),彼此互相信任。伦常大道,常也有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这都是超越时空的,以仁爱维系的家庭,和睦温馨;以道义组成的社会,长治久安;以礼智信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是传统中国数千年来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原因所在。
再看现代社会,各国人民惶惶不安,恐怖主义、核子大战的阴影笼罩全球。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我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且事实上它也没有增加人类的幸福感。对此,博士期待用更加人道的态度对待生活,重新整理生活的准则,唤醒人们的仁爱之心。也许人类只有爱一切生命,才能在未来中生存。这种热爱一切人,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的具体实践,就是五常。这是真正的学问,中国人常说,「学无伦外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因为注重家庭教育、落实圣贤教育,中国的智者圣贤,既可以是天资聪颖的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读书不多的普罗大众。耆老常有睿智,是一生实践圣道的结果,故中国人普遍敬老尊贤。这种爱敬存心的生活方式使罗素大为赞叹,他发现在传统的中国,人人皆有理性和尊严,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罗素期待的欢乐祥和,来自於落实自性第一德,父子有亲,因明了自己与父母本为一体,由此生出父子之间的亲爱,将这个亲爱推广开来,便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之博大胸怀,由此民胞物与,敬爱一切人事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是孝敬维系了社会的安定、秩序与稳定。尊敬的师父上人将中华传统文化总结为: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这个实践对於正在面临天灾人祸威胁的现代社会,有著高度的借鉴意义。
四、东方给人类带来的觉醒
十七世纪德国科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因为接触到《易经》的数学推演,从而大受启发,深刻感到这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写成的书,所采用的二进制的运算法,蕴含了不可思议的玄机,他说:从前我们绝不相信在这世界上,居然还有比我们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东方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及至二十世纪哲学家怀海德和莱布尼茨一样,因读《易经》而深感中国传统文化有著高度的价值:当我们愈了解中华文化,就愈钦佩其博大精深,愈钦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现代人得以觉醒的,莫过於找到与天地自然、各族万民实现和谐之道。《易经》有言:「保合大和(大读作太)。」这是说让人民各居其位、各安其道,大家和合共处、互助互爱,所以在故宫里,最重要的大殿就是太和殿。
如何实现万物和谐、天下大同的太和?上古的圣王黄帝将此中的深义,用奏乐的方式演出来给后世子孙看。据《庄子》记录,黄帝曾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奏乐,人们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黄帝说:「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这是说,我在这里奏乐,是遵循人事的法则来做事,但是其中的乐理是与天道相合的。所以这样的音乐是遵循礼节与道义的音乐,和自然的清净平等相应。真正好的音乐能够合乎人们为人处世的风俗习惯,但又顺应天理,其所作所为都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德行,然后令天地气候变化有序,万物都能和谐生长。所以说如果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都能遵循道德准则,互敬互爱,那么天地宇宙之间就有了冲和之气,这就可以感得气候宜人、四季有序。用今天的话说,中华文明揭示了为政之道、管理之道、环保之道,行道的途径就是力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德。
伊斯兰教教导,要学习真主安拉的仁慈;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和平的力量,即义与礼;佛陀教导人们,要求觉悟、求真实智慧。在现代西方社会,教导人们信德之重要者,便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普朗克博士。数百年来,科学的教育强调要有怀疑的精神,然而真正推进物理学发展,因为发现物质的秘密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普朗克,却因毕生一门深入研究物理而悟得圣道,他说:入科学圣殿之门,首要具备的就是信。(Anybodywhohasbeenseriouslyengagedinscientificworkofanykindrealizesthatovertheentranceofthegatesofthetempleofsciencearewrittenthewords:Yemusthavefaith)。又言信乃良心之依归、科学之先导(Thehighestcourtisintheendofone’sownconsciencesandconviction…andbeforeanysciencethereisfirstofallbelief)。
黄帝奏乐时所演示给世人的五德,在他之后的四千年间,被东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圣贤,以各自方式演绎出来。足见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言不虚:我们愈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就愈深刻的感到它们就像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曲,而其基本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个一致的旋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初,更体现出具体实践的一致性。世界美好的原因,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和」,其实现的途径,用一个字来说便是「敬」。遵从和敬的行为,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列出一百一十三桩事项的中国童蒙教材《弟子规》。
无独有偶,在一九九九年的世纪之交,美国学者约翰.牛顿(JohnNewton)博士,目睹西方文明不能成功的解决美国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著手研究伦理,并撰写《二十一世纪的言行举止准则》一书,列出了一百二十一桩准则。他说:要想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只有靠推广伦理和待人处事的教育,为此有必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礼义的教育,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他说:我深深感到,解决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不够的。牛顿博士的论述,进一步证实了汤恩比博士在一九七O年代的预见:「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五、结语
十九世纪为英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纳尔逊将军,在临终时道出了英国人共有的人生观:英国盼望每个人都尽其责任。台湾的冯沪祥教授也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观,英国在十九世纪才得以称霸全球。中国人则进一步,不仅教育孩童尽职尽责,更要在尽职尽责时不忘爱敬存心、谨记守礼、不失道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平、礼让的文化。正如本文开篇所列举的史实显示,这种文化带给世界的不是征伐与称霸,而是学习与欣赏、支持与互助。
追求正义与真理,懂得学习与欣赏、支持与互助的精神,成就了长安城在唐代多元文化融汇和合的盛况。近年来,师父上人屡次提出,世界的和平来自於宗教的和谐,宗教的和谐源自於宗教能够回归教育,并且提出建设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的构想。如果将时空交错起来,那么阿罗本主教以及先知的使者曾经居住过的唐代长安城,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之所以能够实现盛世,还在於从领导人到平民无一不尊重圣贤教育。现在在澳洲图文巴,我们也能看到这个盛况正在重现,它所仰赖的不仅仅是一个力行多元宗教教育的善心委员会,更是一个能够开展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活动中心。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知先觉者伏尔泰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应该是每个法国人的生活准则。这是基督教爱人如己的精神体现。如何帮助人们实践这个精神,还在於推广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对此中国儒释道三个根本的教育《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以及《佛说十善业道经》,成为指导图文巴市民实践爱人如己,实现和睦共处的教科书。
汤恩比博士指出,东方哲学依正不二的理念,原本也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哲学之精神宗旨,他说:我认为,依正不二原本就是人类共同的思惟。中国人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圣贤教育,将落实依正不二的共同思惟总结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从而令如此高妙的玄理成为具体而微的实践,造就了仁爱淳朴,正义的、可爱的中国人,平等恭敬对待一切圣贤,谦卑柔和对待一切人事物。从而令中华民族融合四方文化,互融互照,民族生生不息,文明绵延万世。今天我们也将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化传统继承发扬起来,造福全球。
从哲学的高度而言,中国人的人生观是胸怀天下的;从待人处事的角度而言,中国人的精神是诚敬谦和、爱敬存心。谦恭而又厚道的中国人,永远将别人摆在第一位,将自己放在其次,时时刻刻体谅他人的感受,从而将万法一体、依正不二在生活中做出来,带给自己、亲朋、邻里乃至国家天下真正的和谐太平。中国人的精神与其说是民族精神,不如说是生而为人的精神,是属於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於现代全球社会的重要意义所在,是全球各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实践、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说,有著千万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属於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以上是弟子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的总结。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慈悲赐教,不胜感恩。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这一篇文章很有价值,后面要补一点,属於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全人类能够重视、能够接受,认真去学习,变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怎么样学习?从哪里下手?从道德、从学问。道德,我们提倡的儒释道三个根,这前面都说过了。文化这一面就是汉字文言文,如果你能够学会汉字文言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就是古圣先贤将这份礼物送到你家里来了,送到你手上来了,你也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成圣成贤。把这几句话放到后面就好了,鼓励大家。
我们这个学习班里头有很多好东西,将来把它编印成一册,都非常有价值的,提供给这些有这个志愿的人士,提供他们做参考,我相信对他们会有一些鼓舞。好,这两个小时快到了,很理想,我们这里要准时。可以预先做成小册子,再做成有声书,我们对欧洲那边的中国人,同胞们,分别给他们做礼物,也鼓舞他们。我们这个愿望当中,想在伦敦做一个汉学院,也就是这一个实验点,把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发扬光大,希望跟欧洲古文化能够结合成一体,来救全世界。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四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