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十分钟读完《精进》大道至简,你至少要知道这7个变厉害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4-03-11 04:02:26作者:正觉网
十分钟读完《精进》大道至简,你至少要知道这7个变厉害的方法

一、阅读日志

今日读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本书作者:采铜阅读分类:提升自我精进类阅读主题:「201901@人生目标和规划」本书思想: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方法翻译水平:通俗易懂(中国人写的比较接地气)豆瓣评分:★★★★ 7.5分 12404人评价愚父评分:★★★★ 满意,推荐阅读

二、简评

给了我什么感受?

我喜欢这句话“一本书给人带来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给予你的震撼程度以及你愿意为之付出的尝试。”

你要读书,你要用恭敬的去对待时间,你要有技巧地选择,你要......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

所有搞成功学这碗饭的人会不会被问出冷汗——面对意志力薄弱的普罗大众,有什么用?

这是第二次阅读这本书,采铜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一一规划精进路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阅读态度,很多方法我在进行“每月主题阅读和”和“每日一篇读书笔记”中不断运用,书中启发性的观点随处可见,值得反复多次进行阅读(我个人需要多次阅读)。

这是个“杂货铺”,作者的想法很多,“野心”很大,作者阅读面很广,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原创理论很少,东拼西凑很多经典概念,显得逻辑比较散乱,很多地方都需要仔细思考慢慢揣摩,最终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生活远不止七个视角,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才是终极的态度。

三、作者背景

采铜是知乎早期最知名的大V之一,被称作“知乎社区最具知乎精神的楷模”,浙大心理学博士工业心理学方向(浙大在这方面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很强),真名叫崔翔宇,2010年博士毕业之后,在深圳华为找了一份与“用户体验”有关的工作。这是继《开放的智力》《深度学习的艺术》的热销后,16年出版的这本书。

据说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在知乎很受欢迎,有相当多高质量回答,后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事情(好像是对知乎的平台发了太多牢骚,具体情况未查到。)

精进,是一个佛家的词汇。精,说的是专注于某件事情。而进,则是不断地往前走。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提升自我的方法:使用非常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精进。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为什么书名是《如何成为厉害的人》

采铜说,这本书是写给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进步的人看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厉害的人,在各行各业做出自己可能性,每个人都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机会。“正义”“公平”“善良”当然重要,但只有它们不够,变得厉害才能解决问题。

他在知乎上写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答案,这本书就是把知乎上几百个答案,重新梳理整合并延伸写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和刘末鹏的《暗时间》、李笑来《跟时间成为朋友》、古典的《跃迁》相提并论,大家要是以前看过那几本书觉得不错,也推荐去阅读这本书。

注:以上资料整理自网络,真实性有待验证。

四、背景知识

闲扯一下作者的职业背景

在这里说道一下,我本人(愚父)和采铜的职业一样,在互联网公司搬砖“用户体验”相关的工作,当然具体岗位不一样;不过我是学设计出身的(值得自豪的是读书期间修过心理学的双学位),互联网公司里面的四大金刚职位:技术、设计、产品、运营,在这里面技术的背景相对纯粹,设计的专业背景次之,产品和运营则是八仙过海,各有不同。

作为一个心理学博士生,采铜怎么不干我们大众印象中“心理咨询师”,跑去互联网公司干“用户体验”呢?

你看,那个神秘的心理学博士也和咱们在同样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呢。

心理学中会对人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比较和探索,不论是普通的日用消费品,还是电子硬件还是网站、App,只要涉及需要了解人的行为和态度的,都需要心理学背景的人才,在这些工作中,心理学的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所以,作为我们生活中遇见的广告比较吸引眼球,产品比较好用,游戏比较吸引人,都是有着一群人在背后用“科学知识”在算计你「买还是不买」,哈哈。

通过知乎大V、心理学博士、用户体验设计师这几个背景标签中,相信你对本书建立了一定的概念,对于这本书中的所讲的“自我提升”的方法是否可信,应该有个自己的判断了。

五、概念收集

我在书中学到或更新了什么概念?

1、探究式学习的提问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2、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信息输出的时候,我们必须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不然我们无法自如地将它们组织起来。

2)游戏式操练:把对知识的操练当成一种游戏,那么这种操练就会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同时它摆脱了现实规则的制约,使我们可能在更丰富多样的情境下去应用我们的知识。

3)设计式操练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3、格局的四个层次

1)盲众(“看不见”)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2)逐利者(“看自己”)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理念人(“看天地”)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4)至善之人(“看众生”)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4、解码与融合

1)关于这个问题,该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2)你认同其中的哪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作者是如何去论证并得出他的观点的?

4)这个观点,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4)这个观点可以迁移到哪些不同的领域?

6)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知识,同样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吗?

7)你是否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补充?

8)材料中,是否有你所不认同的观点,为什么?

5、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找到好的信息源,就比如关注我的「读书号」。

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疏离流行或过热的信息,可以屏蔽掉大部分噪声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事实信息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材料

5)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世界突然安静了,思考就此开始

6、断舍离的简化思维方法

1)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2)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3)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7、心智独特性的人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5)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8、信息的“收益值”和“半衰期”: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六、价值思考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

1、对阅读和写作反思

1)知识重构活动:之前阅读时,我们一些概念和知识从一个“浅表”的层面去理解,过不了几天就忘光了,对提高认知和思维帮助不大,一旦开始写作(读书笔记),会去分析这本书的“深层结构”,会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会自如地将知识点和观点组织起来。

2)获得反馈: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度一本书,通过阅读量和评论也可以获得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每天都有大量的粉丝关注我,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也是一种成就感。文章阅读量或高或低,可以反思是不是内容大家不喜欢,逻辑混乱,标题不好等等。

3)经典的原理性知识:很多经典书籍真的丰富认知,开阔眼界,只有自己咀嚼消化过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2、悟败者-复盘

寻找一种不痛苦地坚持到底的方法,在工作中,已经坚持半年的复盘,一直坚持不下去,断断续续,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总是浅尝辄止,就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

如果我能长期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给与我力量的,是内心深处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七、相关阅读

作者推荐或追寻的优秀的相关书籍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等等,作者专有一篇文章讲述《《精进》一书参考文献列表》,里面列出大概上百本参考文献,有时间可以在网上搜索查看。

八、我的阅读笔记

以下是我摘抄书中原话,或者是与书交流时的体验。我咀嚼过的精神口香糖,不一定适合你的胃口,想发现更多精彩,请亲自阅读哦~

第1章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章观点摘抄:

1、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2、五年规划: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3、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1)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2)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4、两个无能

1)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2)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5、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6、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我们如何才能从庞杂泛滥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

7、事业与生活的秘诀

1)时间的“快”与“慢”:所以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时间管理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2)时间的“深”与“浅”: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心流”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第2章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1、满意原则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2、格局的四个层次

1)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2)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3)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4)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3、目标悬置的选择决策思维

串行模式:必须在实现目标A后才能实现目标B,实现目标A是实现目标B的前提。比如有些人会说他的人生计划是先赚大钱再做慈善。

并行模式:同时追求目标A和目标B。

目标悬置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4、能力嫁接的选择决策思维

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5、特性改造的选择决策思维

你可以大胆地重组你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且不冲突;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

6、选择太多怎么办:维度分析法

职业做选择时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第3章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1、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

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2、图层工作法

1)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在一个“时期”内,同时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2)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

3)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3、复盘

1)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反思和行动越多,我们就越能从表象过渡到更多的抽象理念和具象事实。

保证及时性

2)反思一定要及时,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记忆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关的细节,你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是最少的,于是你的反思就会忠实于事情的原貌。

3)梳理“反应链”,阅读一本书时,我们能看出这本书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那么反思一件现实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

4)关注意外现象,在行动中,免不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现象,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第4章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我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

1、探究式学习的提问(已在概念收集中说明)

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2、解码的基本规律: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3、深度学习:解码的途径

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晓(knowledge of)两个层次。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去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把一本书缩减成一句话后,原本书中那么多精心的构思、精到的细节、精彩的论述,就全都扔掉了。要多发现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这就是读书读出真味来了。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我们去接受一个新的信息材料,总要调用我们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去与其对比。这种对比就是一种很好的解码方法。

4、求知的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4、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们组织起来。2)游戏式操练3)设计式操练;知识的操练,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

5、不同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迁移:《黑客与画家》中对于计算机编程和绘画的描述,一个是抽象思维,另一个是形象思维,在常人眼中,根本不可能联系到一起。而格雷厄姆却找到了两者之间深层的关联,且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印证: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印证式的融合,使我们找到了也许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交替运用意识和潜意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互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

第5章 修炼思维,断舍离

大脑需要“断舍离”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1、《创意的生成》五个思维步骤

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2、图像思维

1)将思维转化为图像:图示直观化的表达,比语言文字这种线性结构有更大的优势,分担了人脑中工作记忆的负荷,使得工作记忆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参与更深更广的思考。

2)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激发起人们的直觉思考。这种直觉思考能引发顿悟,帮助人突破思考的瓶颈。

图像也参与思维的推进与创造:用纸笔构建探索空间的方式,让整个探索过程是可见和可变的。

3、求解创意性问题的矩阵工具

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

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4、求解创意性问题的清单工具

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

第6章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学习策略的较量。

1、成长型心智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心智”理论。德韦克发现,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则具有“僵固型心智”。

详细的可以查看我昨天分享德韦克经典书籍《终身成长》这里面会有详细的描述。

2、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

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

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

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3、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4、不痛苦才能坚持,深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1)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2)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3)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第7章 创造,而不是复制成功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1、自主的探索者

1)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3)主动试错,做一个悟败者

4)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5)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2、荒野求生思维:真实的世界没有说明书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

3)继续独立地思考,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3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

4、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5、走独特的道路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最后,阅读总结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屏蔽流行信息。

思考不可能的事情,使其发展为可能。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实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自我驱动:发挥长处、提高要求、保持兴趣

真实的世界没有说明书

昨日阅读推荐:

用成长的视角「阅读」世界,看见成长的自己,每天十分钟,为思想加个油,请「关注」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