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霖警官:莲池大师《缁门崇行录·序》简说
发布时间:2022-07-18 21:49:16作者:正觉网
好,我们现在就来探讨《缁门崇行录》这个〈序文〉,这篇〈序文〉莲池大师写得非常地好,我们就一段一段地跟各位解释。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师子之乳,匪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
莲池大师是慈悲到极致,他告诉我们怎么样作一位沙门,怎么样作一位出家人,出家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这一篇《缁门崇行录·序文》讲得非常清楚。虽然我们是在家居士,但是莲池大师,祖师大德这样的一个期许,我们在家居士也要心向往之,我们要学习这个精神。所谓身出家,心出家,身出家,心没有出家,有时候在家居士是心出家,身不出家,那业障众生心不出家,身也不出家。那我们在家居士要学什么?要学心出家,身不出家。所以《缁门崇行录》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
有一位僧人就问说了,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呢?老法师说,五门功课是基本功课。莲池大师就回答说,在办道,在求道啊。怎么叫做办道?怎么叫做求道?办道就是为众生做事,求道就是明心见性。办道就是什么?利他。求道就是自利。所以在事相上说办道求道,在佛法上讲叫自利利他。那位僧人就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呢?那位僧人也是很有智慧,就问莲池大师说,求道最根本是什么呢?莲池大师说,德行。性德啊,藉修德显性德啊。他说,那位僧人就说,唉呀,你真顽固啊,你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是在求得智慧,有智慧就足够了,要德行干什么?这位出家人来问道,也是很有,好像很有修一样,他就跟莲池大师说,诶,你真顽固啊,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他修福而已,所以上根修慧,下根修福,所以出家人就是在求得智慧就好了,有慧就有福报了,有智慧就够了,要德行干什么?
莲池大师说,古人尝说,德行是为人处世之根本。又说,立大志做大事的人,要先衡量自己的器质跟识见。你要立大志做大事,你要看自己的根器是什么呢?你的见地到哪里呢?就是识见。何况佛门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的妙法,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是成佛,岂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修成的吗?佛陀说要三大阿僧祇劫,你就算带业往生,也只能说凡圣同居土,再提升也是方便有余土,要到实报庄严土不简单啊,那常寂光净土更不用说了,那究竟成佛。所以岂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
装贮狮子的奶水如不用琉璃的瓶子,那就会裂开。这什么意思呢?师子代表狮子吼,代表一切种智,奶水代表智慧法水,你要装的一切种智的这个般若法水,你不用琉璃,那个瓶子是会裂开的。也就是说,你不是那个根器,你没有四十一品无明都破尽了,你身口意没有转识成智,你虽然会满口讲一大堆的这个佛言佛语,好像是你也懂这些佛言佛语,好像你也有般若法水,但是你不是用琉璃的瓶子,什么叫琉璃?清净透明的,你还有贪瞋痴没有断干净,无明没有断尽,那个瓶子是会裂开的。换句话说,你是会承受不了这个因缘果报。
好比手举万斤的鼎,万斤重的鼎,这个万斤重的鼎就是,你这个手要举起来万斤重的鼎,你还不到华严的境界,一多不二,你想乘坐一叶扁舟,绝对沉下去的,因为那个万斤重的鼎太重了。无上正等正觉你可以直下承担吗?这个意思。你可以直下承担,你可以见法身吗?证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吗?你要是承担得起,你那个般若法船就是大愿船,你不是一叶小舟,不是只有你,靠你一个人啊,这个意思啊。万斤重的鼎就是表示什么?一切种智,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去乘坐那个一叶小舟,保证你沉下去的,几乎没有不翻跌淹死的人啊,你承担不起啊,不是那么容易的。
谛闲老法师的弟子显荫法师,印光大师说,他的佛知佛见愚夫愚妇跟不上,愚夫愚妇的念佛功夫显荫法师根本没有办法。到日本高野山去修东密,回来以后讲经说法,谛闲老法师说,你那个声音太小声了,就讲这样而已啊,显荫法师就受不了,生气了。他师父说,我给你一间小庙,你在那边闭关好不好?他不要,他偏偏要到上海一家佛教杂志社,当社长还是主编。
最后二十三岁就死掉了,死掉时候,印光大师说,昏迷不醒。旁边有人帮他助念,印光大师说,都已经昏迷了。昏昏沉沉,刚才这里面讲的,“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那你如何去承担这个如来家业呢?再来,我们看下面第二段的〈序文〉:
“今沙门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弊极矣!”
你看莲池大师的文言的功底有多深啊,现代的人哪个看得懂。他儒家转佛家,他本来是儒家,后来是禅宗大德,最后转禅宗为净土宗,成为一代的祖师,我们第八祖的祖师,净宗,净土宗第八祖。
我们看这一段白话:
莲池大师说,现在的出家人。那还是讲明朝,不是讲现在,已经五、六百年前了。他说,现今的出家人,稍具聪明才智的,专门攻注解考据之学,就是训诂之学,跟儒家书生一样,努力研究这些典籍。聪明才智再高一点的,则零碎地拾捡古来祖师大德应机说教的机锋语。就是他在讲,指那些禅宗了,你只会去捡那些祖师大德,禅宗的祖师大德他们应机说教的机锋语。譬如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个意思了,念佛者是谁?你讲都会讲,这些机锋语你都会讲。来唱和自己,来表示说你也能够讲经说法,你也能够谈玄说妙,也能够像古德的这样,应机说法的机锋语你也会。
其实你是怎么样?拾捡古来祖师大德的,拾人牙慧,说食数宝,画饼充饥,简单说就是这样了,来唱和自己,捕捉到只是祖师的皮毛残渣。莲池大师真是了解地透澈,他说,你捡到的只是祖师的皮毛残渣,据为己有,数佛陀的财宝,你数他人财宝,你讲的都是别人所领悟的境界,你根本没有悟入嘛,这样说了。乃是捕风捉影来的不实在东西,捕风捉影就是拾人牙慧,就是讲别人的东西,数佛陀的财宝,你没有实证的功夫,乃是捕风捉影来的不实在的东西。反而受到明眼人的讥笑,人家开智慧的一看就知道你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实证的功夫。就是明眼人就是开智慧,证正法眼藏的。
这些人讲起话来,他讲的就是这些捕风捉影的,捕风捉影这些,拾捡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机锋语这些法师了,他说,这些人讲起话来,句句仿佛比佛祖还要高明,讲得比佛祖还厉害、还高明。但考察他的行为,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他说,看他的行为,贪瞋痴一品都没断,习气毛病还是一大堆,看他的行为,比凡夫还不如,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末法时期这种现象实在是很糟糕啊。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繇师训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慈物。慈近于爱;爱生着,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终焉。”
这一段的白话的意思就是说:
莲池大师说,我很怕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刚才讲的末法时期,他说起话来,好像句句都仿佛比佛祖还要高明,但是考察他的行为,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莲池大师说,我最怕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所以我搜集古来善行的记事,摘录重要的几则,分成十大类发表出来。
《莲池大师全集》我有一套,我常常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发愿在今生今世要把这个莲池大师的八大册给它看完。我现在只看了两大册而已,现在六大册我还没有看完。我感觉我在明朝,虽然过去心不可得,但是我总感觉我好像跟莲池大师特别地亲近。我以前的住家,现在改成电视台,孝廉文化网络电视台,我以前住家的那个佛堂,我自己题偈语,我那个佛堂的名称叫“莲池”两个字。那是在差不多一九九二年,我那时候住在现在电视台这个地址住家,我那个佛堂名字叫“莲池”,我那时还不知道第八祖他叫莲池大师。那我看到他的著作,我就法喜充满,我不会形容。我特别喜欢看他的,早期我看他《缁门崇行录》,还有《竹窗随笔》,是后来我才去请到全套的《莲池大师全集》,同样的蕅益大师的《全集》就非常地深,但是莲池大师也是很深,但是我特别喜欢看,也特别喜欢举他里面开示的这些智慧的法语。
所以莲池大师慈悲到这种地步,他说,我根据古来的善行的记事,我把它整理以后分成十大类出来,就是刚才讲的《缁门崇行录》。他说,哪十大类呢?
远离世俗的污染才算出家人,出家首先要讲到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叫清素,清素之行,出家人就要修这个清净、洁白,皎白如月,叫清素之行。所以莲池大师说,出家人应该要做到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的善行叫清素。但是清高而不严肃,莲池大师说了,如果你清高而不严肃,你就变成狂狷之士的清高啊。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收摄身口意业,才能成就。所以第一点要修到清素之行。
那么第二个是严正之行。莲池大师说,你严正之行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秉持不误,也是要有师承。就像李炳南老师传承自、师承自什么?印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的法号叫德行居士,他是传承自印光大师。老法师传承自什么?李炳南老居士。所以严正的行为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秉持不误,老师实在讲是做人的模范,所以严正之行要依什么?要师承。老法师依止这个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这个都是一种师承。这是第二类,严正之行。
第三个是尊师之行,要孝亲尊师。所以莲池大师说,双亲生养你,长大之后要接受老师的教导,遗忘其双亲而不孝是忘本,且戒行律仪虽然很多,但最要紧的事还是要孝顺。所以第三类就是尊师,要尊敬师长。
第四类要孝亲,孝亲之行是第四。所以忠臣出自于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亲情而不知道有君恩,乃是自私的行为。我们现在讲国家恩。《书经》上说,一人有庆,万民咸赖。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才能出家,而我得于悠游于林泉,君恩莫大。所以是说,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你才能出家,清闲自在地悠游于山水林泉下,所以君主的恩惠实在是大啊。这个是孝亲之行第四,忠君之行第五。
再来,慈物之行第六。但是忠道较偏于对上级的交往,缺乏对下级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对的,所以必须要兼顾到贫困的人,所以第六大类就是慈物。
慈和爱,慈悲和爱很接近,出家的人容易产生爱染,这是修道的一个大障碍,就是情执,所以第七大类叫高尚。你慈爱、慈物以后,你还要第七类,要高尚。
你高尚不是要孤芳自负,远弃众生,一方面还期望修行人能够充实自己,功夫要高深,自己的才学德行光芒才能四射,所以第八大类就是迟重之行。
为了迟重才隐居,清闲无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类就是艰苦之行,艰苦之行。高尚之行是第七,迟重之行第八,艰苦之行第九,感应之行第十。所以第九大类是艰苦之行,艰苦的善行。
有人怕劳苦而无功,所以不再艰苦卓绝,退了道心,其实因果感应是丝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类取感应之行善行做结束。
再来看下面这一段:
“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
这一段的白话意思是说:
以上十种善行都修齐了,德行才算完善,方堪任修习佛法的人才,才可以成为佛门的龙象。好比地质改良了,土地肥沃了,就可以播种好的植物;心地精纯了,然后至理名言才能信解受持,你才能依教奉行。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庶可期望成就。不然的话,只能算是一个鄙陋的凡夫而已,也就是说你不能成为圣贤僧,只能成为凡夫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