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净土法门法师:盗戒的范围是广义的,不单指盗窃

发布时间:2024-01-30 04:04:31作者:正觉网
净土法门法师:盗戒的范围是广义的,不单指盗窃

盗在戒律里面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不能够把它局限在窃盗,当然窃盗是盗,那范围很小。凡是我们居心,我们存心要把别人他所有的,把它变成自己的,据为己有,不管用什么手段都叫盗。譬如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做大官的贪污。那个贪污,他有势力,老百姓要想拜托他帮帮忙,求他办一点事情都要送贿赂,贿赂是不是人家甘心送他的?不是的,是被逼着不得不送,这是盗,这都是属于盗。所以盗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只要对方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你是用一种威势、权力逼使他不得不奉献的,这是属于盗。

还有一种甘心情愿送来的,还是盗,哪一类甘心情愿的?那是出家做了法师,你们信徒来供养,这是甘心情愿的。假如这个出家人不是真正修行,是用打着佛法的招牌欺骗大众,求得恭敬供养,这叫盗佛法,拿着佛法骗众生,这个果报在阿鼻地狱,非常可怕。所以它的范围确确实实非常之广泛。盗在《戒经》里面它有个很简单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之好,叫不与取。这个财物是有主的,他没有同意,你就把它取来,这就造成了盗的罪业。所以不盗得大富,当然是指财物方面来说的。

不淫欲,相貌端正庄严。不妄语得的果报是威信,他说话别人相信他,而且他的言词美妙,音声洪亮,都是从不妄语得来的果报。像释迦牟尼佛,佛能够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是无量劫以来佛从来没有妄语过,所以音声有这样的好,大家都能够相信他,都能够听他的。不饮酒的果报是智慧,使头脑(我们今天讲的头脑)保持清楚、保持着很冷静。所以五戒得五种殊胜的果报。我们想想这五种胜报,我们都想得到,这光想得到不行,一定要修因。不认真的修行,纵然天天给佛菩萨烧香,给他供养、礼拜、祷告,那都没有用处的,一定要依照佛所教给我们认真去修学,这个果报自自然然会现前。

『八戒』是出家的根本戒,是出家沙弥所修的。这个地方,这沙弥十戒为什么只说八戒?特别是为在家同修说的。因为净土三经往生法门,佛是主要对在家人讲的,所以一切都要便利于在家的同修,这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前面都详细介绍过了。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
得很清楚,是在家人受出家戒,但是这个戒期是一天一夜,可以连续受。连续受也要每一天都受,因为它的期限就是一昼夜。

『具足戒』是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在过去受戒是一桩大事情,是非常隆重的一桩事情,不是说我们想去受就受,没有那么容易;而且从前寺院开戒,也是佛门一桩大事情,非常的隆重。受比丘戒之前一定受过沙弥戒,如果曾经学过佛的,一定在家受过五戒、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不像现在台湾受戒非常方便,想去受戒,这道场开戒,马上报个名,这出家人今天剃了头,明天就可以去受戒,三坛大戒就具足了,真快!赶上我们现在的时代了。在以前不行,出家在寺院里面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训练,然后才能够受戒。所以从前严格很有道理,这出家人素质很整齐,有相当水平,不像现在这样的随便。这是我们看到古德,感到非常的感叹。
下面这是举个例子,破戒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条一条说那说不完,太麻烦,太琐碎,举出一条,哪一条?盗戒,这杀盗淫妄里头单单举这一条,要知道这不过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经【如此愚人。】

当然他犯戒一定愚痴,他不愚痴绝对不会破戒的,为什么?破戒的罪非常之重,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一个有智慧的人决定不肯去做,所以这决定是『愚人』,愚痴。什么叫愚痴?在此地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大家很容易懂,不相信有因果报应,这就是愚痴。诸位想想,相信因果报应,他不敢做坏事,他不敢起恶念,为什么?怕恶报。敢做恶事,敢动恶念,都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他才敢做。如果说得更深广一点,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他完全不了解,所以才会做错事情。

经【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

这是两桩事情。『僧祇物』,就是寺院的我们现在话讲不动产,寺院里面的田地、房屋,属于不动产的叫僧祇物。佛在此地,这盗特别举出这三宝物,为什么?盗三宝物结罪太重,这个地方诸位同修们不能够不知道。如果我们盗一个人的,不管用什么手段把他的财物据为己有,你盗一个人的就欠一个人的。实实在在要把三世因果搞清楚,我们一个人在这世间做人心安理得,为什么?他今天把我的东西骗去了、盗去了、强占去了,将来他还要还我。不但这个事情要还,你看就是吃肉,吃牠半斤将来得还牠八两,原来这个果报是这样的,这才叫真正公平。所以知道真相之后,决定不做这个傻事情。才晓得人在世间要想占人便宜,没这回事情,表面上看到是占到了,你将来要不要还债?要酬偿的!一丝毫便宜占不到。

那我们被人家占便宜,我们有没有吃亏?也没吃亏,来世来生因缘到的时候,他还要还给我们,补偿。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就定了、心就平了,纵然吃亏上当,受骗了也很欢喜,等于说我们放债、放利息一样,将来他要还我的。但是真正学佛人要不要他还?不要他还。为什么?还,我还得在六道,我等他来还。我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了。所以我们自己决定不骗人,决定不占人的便宜,别人占了我们的,一笔勾消就算了,这个心永远是清净的。

所以我们盗一个人的,跟一个人结罪,你要还一个人。如果盗一个团体的,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个物再轻,罪重,罪很重!譬如公共的设施,像我们在外面常常看到的公用电话,公用电话是市政府安的,用谁的钱?用我们整个城市居民纳的税,用这个来装的。这东西虽然很少,你要是把它偷去了,你将来还债要还谁?这一市的大概两百万人都是你的债主,这就有得还了,这个东西麻烦大了,虽然盗得少他的罪重。假如这个设施是国家设立的,那就更麻烦了,你的债主是全国的人。这是许许多多人不知道,真的是疏忽、大意了。所以佛讲"如此愚人",那一点都没错。因此公共的设施要格外的爱护。偷盗是罪过,你把它损坏了也是罪过,损坏也是罪过,所以要格外的爱护。

最重的罪是寺庙里面的,这就讲讲"僧祇物"。"僧祇"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僧园,就是出家人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说这个罪最重?你想这个国家设施你盗去,跟一国的国民结罪,这个范围很大。出家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我们这个地球,他方世界有佛教化众生的佛的弟子,这也有他一份,他是出家人,既是出家人就有一份;换句话说,这个债就结不清了。这要向尽虚空遍法界的僧团去结罪,这个麻烦大了。所以佛在此地特别举出这个例子,僧团里面的东西决定不能够盗取。这个僧祇物是指僧团里面的不动产,用现在的话说指不动产,决定不能够侵占,决定不能够损坏。损坏的罪业非常之重,如果侵占,那还得了。

『现前僧物』,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动产,他生活所需的衣食,所谓道粮、财物,这个罪过也是向十方僧团去结罪。这种情形自古以来侵占僧团的财物,往往出家人比在家人犯得多,这真的叫破戒,铸成了大错。在家人起心动念要霸占僧团,侵损常住,不能说没有,少数,很少见。所以出家人要特别提高警觉,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了大罪。一定要明了僧团、常住不是属于个人的,是属于团体的,而且团体是代代相承。僧团里面是民主的,所以过去的执事,这是住持、当家这些执事一年选举一次。在中国的丛林制度,这是百丈大师制定的制度,任期是一年。所以执事是很辛苦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为大众服务,要长期叫他服务,这就不公平,所以每一年选一次。腊月三十总辞、选举,初一的时候就移交,初一的时候新的执事就上任,就移交,任期一年。当然现在这些制度也都不存在了。

在台湾的寺庙跟从前丛林性质不相同,这个因素很复杂,因素相当复杂。现在如果实行,就是恢复从前僧团制度,恐怕也像我们台湾民主一样会一团糟,什么原因?素养不够。从前出家真的是发道心,确确实实戒律清净庄严,为大众所尊敬,没有利欲的念头,所以这个僧团确确实实是达到了六和敬,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现在不一样了,即使出家修行,修什么?我每天念几部经,每天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这叫修行吗?这叫修行的样子,叫装模作样,样子。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行是生活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修行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经论。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正否的标准。依照经论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思想,如果跟佛经上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不一样?不一样把它修正过来。戒律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就是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一举一动像不像佛在经上所说的。所以戒律是修正我们言语、动作,是修正这方面行为的。所以经律论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在现代社会讲经论的这些法师大德还有,我们还有机会接触到,讲戒律的没有了。而且戒律非常重要,这外面会影响里面,表里一如,可见得戒律非常重要。但是戒律现在讲的人少,为什么讲的人少?难为情。讲了,讲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讲都是自己在骂自己,算了不要讲了,大家都马虎一点好了,没人讲。没人讲,不得了,这个问题严重。

所以印光老法师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他老人家将《太上感应篇》,这《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用这些东西来代替戒律,的确是大智慧。因为戒律如果没有人讲,我们自己要看很难看得懂,何况佛在《戒经》里面特别交代,没有受戒的人不能看戒律。不是戒律是秘密,不是的,是佛的慈悲。

因为你没有看戒律,出家人犯了什么罪过,你不知道,你对他还很恭敬。那个戒律你一看,这个出家人犯这个罪,那个犯那个罪,你的起心动念对人家不恭敬,天天批评,天天责备人,你就造口业了。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教你不要起心动念,不要造口业,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准你看戒律。《安士全书》、《感应篇》、《阴骘文》这是世间的善书,不是佛的戒律,人人可以看。拿着这些标准来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实在讲跟佛戒律差不多,不能完全相应,至少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印光大师用这三种书代替戒律,这非常有道理,希望同学们多多的去读,读这个书要检点自己的心行。

很难得,张老居士为我们写了一本《无量寿经》,又为我们写了一本《感应篇》。我们将《感应篇》跟《无量寿经》印在一起,所以前面是经,后面是戒律,最好每天至少要把它看一遍。看一遍跟自己的今天一天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对照一下,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这就好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你每天不拜佛、不念经,你真的在做修行,这要知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