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金刚经》中的故事—飞行变化,旷劫寿命,自在洒脱的佛教阿罗汉

发布时间:2023-05-04 07:03:20作者:正觉网
《金刚经》中的故事—飞行变化,旷劫寿命,自在洒脱的佛教阿罗汉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金刚经》.一相无相分

很多寺庙都有罗汉堂,供奉了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那什么是罗汉呢?罗汉就是阿罗汉的略称。

《金刚经》中,佛陀也为我们之处了阿罗汉的修行次第,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也有译作预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十二章经》中也对四种证果作了说明:“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五百罗汉

如何修习声闻四果呢?《杂阿含经》第二五九经中舍利弗也给出了我们答案:“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一.须陀洹

须陀洹,全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为声闻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杂阿含经》七九七经中载:“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意思是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三结断尽,即得须陀洹果。

须陀洹可译作:

(1)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载:“须陀名流,即是八圣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圣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观诸法实相,得入无量法性分,堕圣人数中。”

(2)逆流:谓断尽三界之见惑,方违逆生死之流。《大乘义章》卷十七中载:“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三: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如涅槃说,须名无漏,陀洹修习,以修无漏名须陀洹;二随义傍翻,名为逆流,逆生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三随义傍翻,亦名抵债,将拒三途因而不受果,故曰抵债。”

(3)预流: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中载:“预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此云预流。一切圣道说名为流,能相续流向涅盘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

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

须陀洹

何为“见道”?“见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苦集灭道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据《俱舍论》卷二十三中载,“见道”所得之无漏智,分为八忍、八智十六心。其中八忍为无间道,为八智之因;八智为解脱道,为八忍之果。得苦法智忍到道类智忍之十五心,为须陀洹向;得道法智之十六心,为须陀洹果。

何为八忍?八忍即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智忍及苦、集、灭、道四谛之类智忍。所谓“忍”,即信;信理而不疑之智,是为得四谛法智、类智之因,称为苦、集、灭、道法智、类智忍。于缘观欲界之四谛而得法智之前位时,所起之无漏法智忍,为法智忍;于缘观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而得法智之前位时,所起之无漏法智忍,为类智忍;此智为先观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而起之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

何为八智?八智即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智及苦、集、灭、道四谛之类智。缘观欲界之四谛所得之无漏智,为法智;缘观色界、无色界之四谛所得之无漏智,为类智;此智为先观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而起之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

二.斯陀含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中载,断除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三结烦恼后,成就须陀洹,为不退转之法,必定会至于涅槃,最多经过七死七生,即转生于人与天各七次,即可得阿罗汉果;如果勇猛精进,就可转生为家家圣者,三次或者二次转生于人天,即可得阿罗汉果。

斯陀含,又作沙羯利陀伽弥,译作一来。《杂阿含经》七九七经中载:“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意思是三结断尽,贪、恚、痴已微薄,即得斯陀含果。

斯陀含分因果二位,即须陀洹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

何为修惑?与“见惑”对称,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断之惑,即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修惑遍起于三界九地(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因此惑难断,故每地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中载,三结使已断灭,其淫、怒、痴也已微薄,成就斯陀含。

斯陀含分为两种,一种是修行迟钝者,即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另一种是勇猛迅捷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

邠陀利花

三.阿那含

阿那含,又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杂阿含经》七九七经中载:“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意思是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断尽,即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可译作:

(1)不来:《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载:“阿那名‘不’,伽弥名‘来’,是名不来相,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无色界中,于彼漏尽不复来生。”

(2)不还:《大乘义章》卷十一中载:“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来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阿那含分因果二位,即斯陀含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七品或八品之修惑,称为阿那含向;若更断除欲界九品之修惑,称为阿那含果。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中载,五下分结已尽,成就阿那含,于色界天般涅槃,不再转生欲界,叫做柔软沙门。

阿那含

四.阿罗汉

阿罗汉,又作阿卢汉、阿罗诃。《杂阿含经》七九七经中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阿罗汉可译作:

(1)杀贼:《大智度论》卷三中载:“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翻译名义集》卷二中载:“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

(2)应供:《大智度论》卷三中载:“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翻译名义集》卷二中载:“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

(3)不生:《大智度论》卷三中载:“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翻译名义集》卷二中载:“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

阿罗汉分因果二位。《俱舍论》卷二十四中载:“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所断惑,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应知转名阿罗汉向。……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后无间道所生,尽智是断惑中最后解脱道。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如是尽智至已生时便成无学阿罗汉果。”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中载:“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阿罗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