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袈裟理科佛:民族巫蛊文化的想象力建构
发布时间:2024-03-28 04:04:14作者:正觉网南无袈裟理科佛(简称小佛)是侗族网络作家,他于2012年11月在天涯“莲蓬鬼话”论坛首次发表作品《苗疆蛊事——我被外婆下了金蚕蛊》一夜爆红,以《苗疆蛊事》突袭磨铁中文网获得盛名。他的作品《苗疆蛊事》《苗疆道事》《捉蛊记》《苗疆蛊事2》以及正在创作的《夜行者——平妖二十年》等系列作品,开创了国内巫蛊类悬疑小说的先河,在网上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苗蛊热”。日前,在广西贺州举办的“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上,30余位网络文学专家学者就小佛的“苗疆系列”作品进行了专题研讨,并与小佛本人开展对话交流,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互动火热。
一、扎根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想象力建构
民族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想象形式,“苗疆系列”作品以根植于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想象力,为人们建构了一个万物有灵、奇谲诡异的世界。网络文学评论家马季认为《苗疆蛊事》从志怪小说中进行文化溯源,融民间性、地方性、民族性于一炉,市井气息浓厚。小佛广阔涉猎宗教、灵异、志怪文化,使得作品在现实和虚构的关系上处理巧妙,特色鲜明。中南大学博士生贺予飞探讨了《苗疆蛊事》民族性的生成,认为小佛从苗族丰厚的原始文化和民间传说中汲取营养,通过带有巫蛊气息的暴力美学反映了当下社会压抑、失控和被异化的现代性病症。博士生邓祯认为这部作品立身于少数民族边缘文化的土壤,巧妙地将民族仪式与民间传说、个人想象相结合,在“巫文化”母体之上创造了一个神性与人性相交织、现实世界与神异世界相结合的超现实世界。
在历史上,苗族盅事与苗民族的生存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怀化学院谭伟平教授指出,《苗疆蛊事》在民族特色与民族智慧、科学推理与神奇探秘、生存现实与穿越想象、科学实证与玄学推断方面实现了创造性结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育的智慧性。比如,主人公陆左在其波谲云诡的一生中,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不只是靠祖传的衣钵护佑,更多的是靠其超越常人的生存智慧。中南大学晏杰雄副教授认为,小佛将湘西原始文化充分演绎,《苗疆蛊事》一开篇出现的“耶朗古国”即展现出深邃的历史感,这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虚构,而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基石上的深度写作。
二、“亦真亦假”的叙事艺术效果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小佛的作品超越了以往悬疑灵异小说的幻想之虞,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达到了互通共融的境界。网络文学评论家吴长青对《苗疆蛊事》的“口述实录体”艺术进行了探析。他认为,作者以新闻纪录的形式将湘西养蛊传说生动地复述出来,这种“非虚构”策略是对文体的解放,达到了真假莫辨的艺术效果。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认为小佛的语言不事雕琢,而又有话外之音,故事构筑能力强,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来形容毫不为过。马季提出,小说叙事上最大的亮点在于对“金手指”的运用。“金蚕蛊”作为小说的“金手指”具有隐蔽性和独立性,摆脱了以往第一人称使用“金手指”成为“全人”的失控局面,具有现实感。
中南大学硕士生孙敏从“自救”、“救世”维度分析苗疆系列小说的叙事空间。“自救”是支线,“救世”为主线,面孔各异的人物角色织就了一副万人图,让小说在虚拟的空间内创造出了最接近生活的真实感。硕士生张俊探讨了《苗疆道事》中真实与虚构共存的双螺旋结构。小佛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故事,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调动读者胃口,透过每一桩神秘事件看到背后所隐藏的真相,表现出对文化问题的深层认识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
也有少数人对小佛的情节创作提出了建议。硕士生许玫娜认为,暴力和恐怖元素要与“悬疑”题材形成有机统一,《苗疆蛊事》的某些情节过于血腥暴力,应有所节制。三、社会责任感与正能量的文学担当
小佛在创作时,曾如此定位自己:“一身落魄,半生蹉跎,杯酒难明岁月,仰头饮尽这灯火繁华,叹一声:莫等闲,莫等闲,少年不负白头翁。”欧阳友权教授认为,小佛的描述虽然简单,倒也大体符合他超脱物外的气质和个性。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豁达的生活态度,充满热情冲动和浩然正气,能给读者带来正能量。晏杰雄副教授指出,小佛不单纯是生动故事的构造者,他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超越了妖、魔、巫、道,闪耀着文学品格的光芒。贺予飞谈到,《苗疆蛊事》中许多描写斗蛊、斗法情节所展现出来的对抗精神,可以从苗族苦涩厚重的迁徙史中追溯源头,彰显了苗人的不屈意志和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孙敏认为,情义是小佛作品里各类角色出生入死的原始动力。他的小说很少有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爱情,却不乏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守望相助的亲友情谊。
针对各位专家的评论,小佛进行了热切回应,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他指出,趣味性、现实经验、社会责任感与正能量、勤奋的写作态度是作品生命力的保证。他将坚持这四点创作原则,以文学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思想与个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