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价值上百万的唐卡是如何制成的?为何历经千年仍不褪色?

发布时间:2023-09-18 04:02:47作者:正觉网
价值上百万的唐卡是如何制成的?为何历经千年仍不褪色?

提起唐卡,大家都不陌生。 唐卡,又名唐嘎,唐喀,唐卡起源的时间为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617-650年),也就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虔诚信仰、非凡智慧,描绘了穿越了千年的西藏文明和历史文化,非常珍贵。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唐卡的价格约两三百元。上世纪90年代,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开始升温,价格突破了千元。2006年起,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价格越来越高。2008年时,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创下唐卡拍卖纪录。

2014年年底,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来自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先生,花费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抓得明代巨幅“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拍卖的最高纪录。从此以后,国内的唐卡收藏热更是不断升温。

唐卡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非常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或者一生,非常珍贵。

画唐卡,必须要懂历史、宗教、艺术、绘画,要会造纸、制笔、石匠、装帧,可以说集百艺于一身,并且永无止境。据说,一个唐卡画师不仅要有潜质和悟性,还要性格沉稳耐得住寂寞。如果从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学基本功,达到中等绘画水平最少要经历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光打线条这一道工序,要学7年,上色要学4年。还需要充足的金钱、精力及不断实践,才能换来精湛的技艺,成为一个好的画师。

时至今日,保存最久的唐卡已有千年,依然色泽艳丽如初。唐卡为何能保存千年不褪色呢?这中间隐藏了怎样的奥秘呢?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取自于大自然,是天然的矿石或植物。 唐卡中的颜色有5种主色:红、绿、蓝、黄、白。红色用的是朱砂,朱砂染成的红色非常纯正、鲜艳,经久不褪。绿色用的是孔雀石。孔雀石采掘艰难,而且常伴生其他矿石,需要经过粗磨、提纯、分离等工序。只有经验丰富、长期从事绘画的艺人或制颜料的艺匠,才能保证颜粉色相分离的准确、纯正。唐卡中绿色一般用于绘制绿度母、青山绿水、树木、树叶等。

唐卡的蓝色最早是使用藏青,目前藏青已经消耗殆尽,现在一般用蓝铜矿。蓝铜矿通常与孔雀石共生,会因风化作用使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含水量增加而转变为孔雀石。蓝色在唐卡中用于天空的颜色、护法的体色等。

唐卡的黄是雌黄和雄黄。雌黄和雄黄都是砷的硫化物,大多在低温热液矿床和硫质火山喷气孔产生。从雌黄和雄黄中可以提取出不同的黄色,全凭画师的经验来搭配、调制出不同等级的黄色,其中的比例被作为“秘方”保存,成为唐卡画师之间神秘的语言,代代相传。黄色一般用于绘制佛像体色、火焰底色、佛和度母的衣服等,描金时也会用作底色,可以使金色更加牢固、不易脱落。

唐卡中的白色,来自石英。白色不仅可以单独用来作画,还可以来淡化其他颜色,例如调出淡粉、淡绿、淡蓝等颜色。除除了上述5种主色的颜料,还有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很多原料比黄金还贵重。 这些天然原料,是现代化学颜料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唐卡的色泽才变得艳丽且富有生命感,能保存千年不褪色。

以前要完成一幅唐卡,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有些僧人甚至一辈子只画一幅唐卡。全世界没有一模一样的唐卡,所有的创作均来自画师的灵感,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艺术积累,也画不了。

但老唐卡并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市场。于是,大量以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唐卡出现在市场,采用复印技术,把一个画师勾的草图大量复印,找人填色,最后关键的开眉眼环节,再请技术好的画师来完成,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唐卡制作的效率。现代工艺生产的唐卡,也不再坚持使用矿物质来作颜料,更多使用化学颜料,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所以相同尺寸的唐卡会比老唐卡轻得多。然而,亲爱的你,喜欢老唐卡还是现代工艺生产的唐卡呢? 文/图 纳兰小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