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人的观念,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个佛法之“正念”?
发布时间:2023-09-18 04:03:22作者:正觉网作为一个爱好学佛者,但凡只要稍稍涉入一点佛学理论,便会碰到一个关于何谓佛法“正念”的问题。又譬如最平常的念佛法门,要求修持者净念相继,要念到所谓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一心不乱”境界,才算得上是稍有成就。但是当我们研究此处时,便不禁又会生出疑问,此处的“念而不念”,究竟“念”是正念,还是“不念”是正念呢?
对于身边没有善知识的人来说,在遇到问题之后,苦思无果,而又无处可以指点迷津,确实是人生一大苦恼。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求之于浩瀚如烟海的古人典籍,好在古之高僧、大德无数,所流传下来的著术、语录也是颇丰,只是我不易从中找出我们所急切需要的答案而已!
但是究竟何谓“正念”呢?过去祖师们给出的答案是:“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比如“念佛”时,念到一定程度,非但没有杂念,就连这个“佛号”的念头都起不来,剩下的就是一片清净。这大概便所谓的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无念”境界。然而,这个“无念”又是指什么呢?其实,所谓的“无念”含义有两层:无与念,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言: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可是,到此我们又碰到“心”、“念”、以及“真如”等,这几个概念。
要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心”,也就是所谓的尘劳之心,其实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指“念”而言的。所谓心中念头纷杂,此念才息,彼念又起,亦有时万念并至,胡思乱想不能自已,由此而起种种烦恼。而这些念头,念念迁流不息,如同河流一样,不能有一刻止息,从而构成了我们的这个“心”。所以我们这个“心”正是由这数不清的念头所组成,如同所有的这些水滴构成了整个河流一样,而由这无数的念头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这整个“心”。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起心动念”,便是因为只要念头一起,便体现出我们这个“心”的作用,而我们此“心”,之所以能够起这些“念”即念头,那是因为“真如”的作用。故而祖师言:“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由此可知,这个“心”、“念”、“真如”,其实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理解的同一个概念。只因其作用、范围、角度的不同,而生出的种种差异,所以我们可以勉强的定义为:真如是心之本体,念是心之用,而所谓的“无念”则是由用归体,由心之妄念归到心之真如本性。所以说所谓的“正念”应该是:归到真如本性之念,才称得上是“正念”。
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讲,有“正念”的存在,必然就有所谓的“不正念”,即平常所说的“邪念”。但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该如何区分这个“念”的正、邪之分呢?其实这些正、邪观念,都是后天形成的观念,其实并无一个既定的标准,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是会随时改变的。事实上,我们是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正念”所在,所谓起心即违,动念即乖,我们所有能想到的,自认为的“正念”,其实都不是、都不对。
所以佛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又祖师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因而,只有将所有的念头,当然包括所谓的“正念”在内,都统统推倒以后,不存邪念,自然便剩下正念了。因而祖师们要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随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起处,因为“念头”是造种种业的最初起因,故而《心经》中要说“照见五蕴皆空”。这大概也就是佛在《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中,为何没有给阿难真正指出一个“心”之所在,而是将阿难的答案一一否决的道理。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这个佛法之“正念”呢?如在《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问世尊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从此问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几个概念,如“护念”、“应住”、“降伏其心”,此处的“护念”大概就是指护持佛法的“正念”。“应住”该是指停留、定在这个“正念”上。而“降伏其心”应该是指降伏这个尘劳妄想之心,要扫除所有的妄想念头之后,剩下的便是“正念”。
而世尊答言,却很是简单:“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因为本无一个“正念”的存在,而去求一个“正念”的念头本身便是妄念,所以禅宗祖师讲“放下”,抛开万缘,当下即是,当处即是,无处青山不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