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沙漠成绿洲
发布时间:2024-03-28 04:04:53作者:正觉网特别喜欢“晚安心语”的一段话:修学伊始,就像在凡夫心的茫茫沙漠中营造出一片小小的绿洲,接着将这片绿洲不断扩大,最终将整个沙漠改造成绿洲。没错,就是这种感觉!
导师的每一段法语,皆如一盏智慧明灯,照破我的无明和错误知见,引导末学趋向正见,走上这条光明大道。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充满了自信。尤其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一课,真是越学越欢喜!这应该也算是现法乐住吧!
以前,感觉只要和“欲”连在一起的都是负面的东西。一说到欲望,末学就会想到贪瞋痴这些不善的欲望。可是通过导师的细细剖析,推翻了末学已往的错误知见,让我对欲望又有了新的体会。
欲,即需求。有来自生理的,也有来自心理的;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佛教中,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又称三界。我们所在的是欲界,生活其间的众生都被欲望主宰,为满足欲望日夜操劳,甚至赔上性命,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应该如何看待欲望?是视为洪水猛兽,严加禁止;还是视为天赋人权,纵情享乐?
自古以来,宗教师和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佛陀反对无益的苦行,但更反对放纵欲望,时时提醒弟子要少欲知足。因为从凡夫的本性来说,更倾向纵欲而非苦行。而且欲望会不断扩张,会在不知不觉中滋养出更多的欲望,达不到目的,就会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为满足欲望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现世的影响,贪著还是造成轮回的因,所以我们要对欲望加以节制。只有正确了解欲望,才能正确引导,让这一心理为修行服务,而不是被烦恼所用。
欲的本身是中性的,从五种需求中了知,欲望也能成为高尚的精神追求,就是追求善法的愿望。如“我要成佛,要帮助众生解脱”,既是修行的目标,也是完善人格的动力。要建立善法欲,就必须学习智慧的文化。
通过学习了知,佛教反对纵欲,但也不主张绝对禁欲。对吃饭、睡觉这些欲望,关键要适度。所以佛教提倡惜福,让我们少欲知足。这样既有利于生存,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对于修行来说,少欲知足更是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因为欲望会无休止地追逐外境,使心不得自在。欲望越多,内心就越动荡,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如某村民,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强行霸占别人的土地,而这块土地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为了显摆自己富有、霸道。结果却是自己烦恼,也给别人带来麻烦。
无始劫以来,众生都想着自己,结果制造了无尽的迷惑和痛苦;佛菩萨一心想着众生,以利益众生为己任,反而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圆满慈悲和智慧。
戒为正顺解脱本。戒律的很多规范,如乞食、不耕种等,都是佛陀为弟子们去除干扰、安住修行制定的。奉行俭朴的生活原则,如能吃饱穿暖就好,不过多的积蓄等。这样就不必为了衣食住行耗费生命,可以把时间和精力用来修行,用来追求真理。
导师说,少一分欲望,就少一分牵挂,少一分修行路上的羁绊。所以,少欲知足是佛教对物欲的基本态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激发善法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放下一己私欲的同时,对一切有情建立无尽的悲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