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谈心说识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发布时间:2020-04-13 09:13:29作者:正觉网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万法

禅宗典籍《宗镜录》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中略)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

“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万法能纳虚空,所以《楞严经》云:“诸法所惟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我辈凡夫,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由人造。心悟则“心包太虚,国土清净;心迷则耽著五欲,妄认幻相为实有,尘影为自心。”所以国土净秽,成圣成凡,决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净,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对一位出家师父,如此问道:‘佛经中说:“须弥纳芥子,又说芥子纳须弥”,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后者以小容大,这实在令人难以接纳,於理不通,说不过去。'

师问作家:‘先哲有句话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您同意此说吗?'作家颔首。又问:‘我们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胸无点墨”,难道那些有学问的人都是喝了很多墨水才读书吗?而对那些从上到大读了不少书的饱学之士,我们尊他们说“学富五车”,五部车的书真的可以全部装到肚子里去吗?又对那些很有眼光很会作计划的智士赞其为“胸有丘壑”,形容宽宏大量的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些不都是以小容大的实例吗?'

就如你出版很多书,众人赞欢:“著作等身”。你的气质高雅,人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万卷的诗书都能隐於腹中,而使你气质高尚,小小的芥子当然可以容纳须弥山。作家对此答覆甚是满意,禁不住点头微笑。又问:‘可否请师父示知,那些经论有此说法?'

师答:‘《首楞严三昧经》卷上云:

坚慧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故。(《大正藏》卷十五,六三五下)

《大智度论》云:以智慧大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做大,大能做小。能以千肆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大正藏》卷二十五,二八三下)

由以上经文可知,三千世界可尽入芥子之中,深不可测的心当然可包容广大无边的太虚空。若以“心”喻人类,“虚空”则是大自然的呈现,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含容,是相互共存,是同本同分、同根一体。所以美好的湖光山色可使人尘虑尽涤,凉爽的清风可使人火气全消。和煦的阳光可使人寒意尽除。朱熹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开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首禅诗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切是佛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法身所在。因此北宋苏东坡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诗句。将清净的身心融和於万物之中,从大自然中认知悟佛的存在。所以《大智度论》云: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

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既云:“自然与人类是同根一体”,清净的大自然可孕育出高贵的心灵,故谚云:“地灵人杰”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不被污染是目前不容缓之事。

被誉为日本国佛教学泰斗的镰田茂雄教授,参加佛光山所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说,题目:“东洋的自然观——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鎌田教授表示:爱自然,将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是中国佛教的精神特色,此时有必要把中国传统佛教再发掘,再重申其理念。这样的主题,应该能契合太虚大师、星云大师等大德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当教授做专题演说时,笔者担当即席翻译,深觉其内容合乎现代人间佛教的精神,寓佛法於天地万物,大自然之中,为使向隅者亦有机会得闻此精彩内容。特将此演说全文翻译出来。

三、自然和人类的调和与共存

美国的宇宙飞行士(太空人)接塞尔·休瓦卡特在一个讲演会中,讲了一段话:“从宇宙看地球,地球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球,而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美丽星球中的一份子,我们感受到无数生命的尊严。虽如此,但人们却常因国境、民族、观念体系等的不同而产生种种藩篱,使我感到难过。”

从宇宙望地球,地球就好像一艘“地球号的宇宙船”。在这如船般的星球中,进行著民族间的纷争,过着优心核子战争威胁的生活,可以想像这是多么愚痴之事。现在,又加上,因环境污染对地球所产生的破坏,目前这又是一个新的威胁,正有几项严重的事态在发生,举例如下:一、臭气层的破坏。二、沙漠区域日趋扩大。三、地球的温度渐趋上升。四、酸性雨所造成的灾害。五、热带雨林被破坏。六、海洋的污染。七、有害废弃物所造成的灾害。八、野生动物的减少等。总而言之,大自然正在被破坏。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四、五亿年,在这漫无边际长的岁月当中,形成了一个自然调和的生态环境,但一百年来,地球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对人类的生存而言,维护地球的原貌是首务,如果这个环境,缺乏蝴蝶的飞舞,鸟的叫声,那也正表示人类的生存也岌可危了。

现今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对大自然的破坏,速度相当惊人。在过去二十年间,平均每一分钟约有三八·六平方公尺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相当於日本甲子园棒球场的十分之一)。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等地的森林的乱开发,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东洋有句古谚云:“山高非为贵,以有树而为贵”。

生长在日本屋久岛的屋杉,有些树龄已高达七千岁,仍生长繁茂;人自有文明以来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七千年是三千年的二倍,对大自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不得不惊欢。

人类开发自然,利用科学技术而有了今日的现代文明,今后的时代,其进行的趋势,应是人们与自然的共存,与自然的调和。为了寻求这样的理念,对於东亚细亚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佛教的自然观,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一)中国佛教的自然观

中国的东晋时代,《法华经》的译者,鸠摩罗什的弟子,也就是有名的《肇论》的作者,僧肇(A.D.三八四——四一四)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和我同体”(出自《涅槃无名论》)意谓山川草木、动物、人类皆出於同一根源。这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和我一体”;换句话说,僧肇的万物一体观是来自於《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僧肇的这句话以佛教的立场再加以诠释的是华严宗祖师澄观在(A.D.七三八——八三九)。澄清在《华严经疏》卷五十:“真如与我同根,法性与我一体”。把僧肇的“天地”易以“真如”;“万物”改物“法性”。其内容可说是相同的;在华严教学里,真如和法性意味著天地理法之道,是在揭示此道和天地之根源是一体。

又宋朝的苏轼(苏东坡A.D.一O三六——一一O一)在《续傅灯录》卷二里的悟道偈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的声音是佛的说法,随著四季迁移的山色是佛清净的法身,这是从大自然去认知佛的存在,是在显示自然和人类是源出一体。

我到中国的长江流域的庐山或黄山时,远远眺望那些命名为观音峯、毗庐峯等的山峯,隐隐约约的白云雾中显现出来,感觉是那么的神秘,其形状亦仿佛是佛身的再现。我曾登过四大灵山之一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圣地。位於主峯天台峯的地藏寺,为和俗界有所区别。被称为“中天世界”,寺前的岩壁上刻有“非人间”的刻字,正显示著那个地方是一个神仙世界,不是凡人居住之处。从地藏寺的万佛楼往下望有千丈深的溪谷、香炉峯、钟峯、鼓峯等都隐伏於其中。

四川省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华严顶、万佛顶等山顶上耸立著观音岩,长寿岩等奇岩,山中以万年寺为始而有仙峯寺、中峯寺、雷音寺、伏虎寺等佛教寺院,整座山弥漫著佛教圣地的气氛,可以说,山色本身的自然即是佛化身之显现。

(二)日本佛教的自然观

跟随中国的如净禅师学佛而有所悟的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师(A.D.一二OO——一二五三),他承受了苏轼的自然观而说:“峯色谷响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音和姿态”,在其主要著作《正法眼藏》中卷里云:“因溪声山色之功德,大地有情同时成道,有诸佛见明星悟道……”这诗偈中引用先前所述,苏轼的悟道偈,以此为本说明溪声是如来转*轮的音声,山色是如来的清净法身。道元又有吟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子规,冬有雪”。这首诗歌出了日本的四季分明,自然景观变化很美。

又首创念佛舞的日本时宗的开祖,一遍上人(A.D一二三九——一二八九)云:“有情众生,山河草木,风声浪潮,无一不是念佛音声。”他的出生地濑户内海是又美又静之地,站在岸边聆听浪潮声仿佛是一句句的念佛声,又像是从太古傅来的摇篮曲。对婴儿而言,母亲的歌是佛曲,母亲安祥且充满慈爱地拥著婴儿的形像是佛国,是净土,是我们内心祈求的和平世界。一遍上人把鸟鸣、风声皆视为念佛的音声,又说:“欣赏花色、月光,心中无所牵挂”。从其诗永中可知其心境已和自然融和成一体。

镰仓时代,开创日莲宗的日莲上人(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在云:“草木皆成佛”。又《法华经》中云:所有的人皆可成佛,真正的佛是遍一切处。草木皆是佛,意在说明自然界的草木皆是佛之显现。日本的江户时代,报德教的创始者,二宫尊德(一七八九——一八五六)歌云:“无声亦亦无臭,常於天地间,书无字真经。”“经”不是用文字写成的,“经”是浑然天成於天地间。宇宙、天地、大自然即是“经典”,如何阅读这部“无字真经”?他说:“闭上肉眼以心眼来读;肉眼所见有限,心眼所视无限。”以心眼来看大自然,自然可读通无字真经。

日本人继承著中国人的自然观,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国土,大自然的怀抱中,而道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这句话正足以表现日本人的自然观。

(三)结语

自然和人类是同根,是一体,站在这样的东洋自然观的立场来说,人类和自然调和与共存无论如何是必行的,也是必须的。若人类不以和自然共存共荣为目标的话,人类很快就会步上灭亡之道,我们应该知道,自然所能提供给我们可资利用的是有界限。

日本的首都东京,无计划地急於前进迈向都市化,导致人口激增,绿地几乎消失殆尽而被称为沙漠东京。但就在这样的东京都内,皇宫以及明治神宫广大的区域内仍留有一大片自然的青绿。而明治神宫的森林区并非是自然生长,那是集合全国各处献来的十万株树林而成的人工林,这个人工林的树木如今仍然郁郁苍苍,如同自然林一般。凋落的落的叶自然而成护林的肥料,人们只要有爱大自然的心,人工林也能变成自然森林。如同上述所举之例。

如今正是迎向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必须要以爱心来正视科学与自然。要以维护地球的清净,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不受污染不被破坏为使命。日本政府发表了一项新闻,提到明年度将在“国立公害研究所”中新设“地球环境中心”,是一个专门从事地环境之研究为要务的机构。又近来关於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其重要性,透过大众媒介不断地被提起。事实上,政府也好,大企业也好,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意识所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对环境保护的共识;确定文明是建立在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基点上,这样的共识,也就是人类文明提升的指标。

四、心净则国土净

译完全文,不禁连想到,世界为什么这样纷乱?人类为什么会如此不安,为什么不懂得爱护大自然?追究其根底,必有其病源。根不固而求木之繁茂,源不远而求水之流长,是绝对无有是处,因此人心不安,世事纷乱乃根源於人心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所以国父说:“国者,人之器也”。国之好坏,不在客观器世间的好坏,而在主观的人心的好坏。所谓心是功之魁,罪之首;如一把刀,用得当即有功,用得不当即有罪。又如手能救人,也能害人。拳头捶背很舒服,拳头打人痛不可支。所以手的举动,刀的运用还是由心来指挥的。因此心才是万物的主宰。说远一点,不但世间法由心所主宰,即出世间法亦是心所创的,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故欲谋世界和平,必先净化人心。如《维摩经》所云:“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

如何净化人心呢?以佛教的立场言:守五戒、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信仰因果道理。唯如此才是人们运通、得失、富贵的尺度。唯有因果才能使人除却不正的思想,才能轨范人们的善恶行为。世间有一人能信因果,就有一人能够行善,也就是国家少一个坏人,多一个好人。若一个家庭里的人,都能深信因果法则,不昧因果,人类心理自然会改变,而向善的方面去努力而行。唯有守法、行善才能使我们享受到真正自由的生活。过和平的日子。有这么一个故事说:

一家人到湖边去度假以前,做父亲的宣布了度假的规则,但是家里的两个少年表示反对。他们说:“我们是到湖滨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不需要规则的束缚。”

父亲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取消了一切规则。但是一到湖滨,问题就来了。两个男孩都发现没有带游泳裤。母亲说,父亲原来规定由她负责收拾和检查行李,规则既已废除,她犯不著多管闭事。

两个孩子玩够了回来吃东西的时候,父母亲已经吃过点心。爸爸说,没有规则,每个人都应该照料自己。

这两个少年终於得到了一个教训;规则有时候好像是不必要的束缚,但是却能创造一个可以使你享受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环境。

五、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这世界上最值得欣赏的是清沏的蓝天,宁静的青山,树荫下的阴凉,草地上的温馨,鸟儿的歌唱,小溪里潺潺的流水声,还有掠过天空的云彩,以及阵雨后鲜花的清丽和泥土的芳香。

有些诗人认为大自然比艺术品更美,英国十七世纪桂冠诗人德来敦曾说明它的理由:“因为艺术可能有错,大自然却永不失误。”

我们的心若能容纳大自然的一切,任其自由自在生长,则能和宇宙万物浑然成一体。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念静心成正觉。

如禅诗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民国六十九年十二月三日,星云大师在国父纪念馆讲演时提到:《六祖坛经》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心”的迷悟;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疆界障隔,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

各位知道麽?我们的心原本民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宝贵,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著无限的能源宝藏。

我们近来常听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其实真正的能源未必就是石油,或电力,真正的能源乃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石油,没有电力,我们的内心依然可以发放光明;我们的道德之光、修养可以照亮人间。虽然没有钱财富贵,只要心中有能源,便能时时满足,刻刻感恩,那也就是拥有富贵钱财了。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我们想和三世诸平等齐名,首先便要把心扩大,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不仅我们的丈夫、子女可爱,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爱;不只自己的亲子可爱,前妻的儿女也很可爱;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可爱,乃至外面的同事、社会上的众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很可爱。我们心中有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扩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贵,那就先把你的心扩大开来,使它能包能容,广包广容,富贵自然就在其中了。

六、总结

最后就以一段经文,做为本文之结束。祈望人们能深切地了解自心,认识真心,不以自我为中心——体悟佛所说的缘生诸法的真理,用虚心来容纳一切,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诸法既是众缘和合的,当然就不是唯一、单独。所以人类与自然可融和,人与人之间能互助。人人如此,就不会生起不善的心理去破坏他人,假若去破坏他人,那就无异破坏自己;污染大自然,也等於污染自己的心一样。好比,和农夫过不去,我就没有饭吃,和工人吵架,工人一罢工,我就没有衣穿。俗云:“人如水,我如鱼”,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我离开了人,我破坏了大自然,同样不能生存。世界上的人,如能个个如此想,去实行,则社会安乐、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那真的是“万家生佛”!

《大乘止观法门》卷四: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是故诸行者,应当一切时。

观察自身心,知悉由染业,

熏藏心故起,既知如来藏。

信熏作世法,应解众生体,

悉是如来藏,复念真藏心。

随熏作世法,若以净业熏,

藏必作佛果。(《大正藏》卷四十六,六十六二上)

注释:

①芥子——梵语Sarsapa,原后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於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杀海。”即为常见於佛典中之譬喻。又以“芥子投针锋”比喻极难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经》卷二:“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

②《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七六中。

③慈航法师讲述,《菩提心影》第二篇——人生。

④《星云大师讲演集》(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