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五

发布时间:2020-06-02 09:19:04作者:正觉网

  《法性基础》之十五

  —— 2012年12月28日《心经》网络课堂录音整理

  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今天接着学习《心经》。那么到上一次课为止,我们已经把《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算是学完了。这句话是我们整个《心经》的一个宗,《心经》核心就在这里。

  下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反反复复的诠释这句话,而在诠释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又分了两部分:一个是诠释什么是“五蕴皆空”;第二个就是诠释什么是“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前面用了很长时间对第一句话反反复复分享,实际上就把整个《心经》的主要内涵在第一句话里去有一个的了解,那么后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反反复复再回到第一句话上来。只要我们对第一句话有了解,能把内涵真实的体会和把握的话,那么整个《心经》乃至整个《大般若经》还有整个佛法的内涵也就在其中了。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开始第二句话“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学习,在这句话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提前预习的一些心得,中间如果大家有什么心得和问题我们随时来分享,现在就开始进入分享。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分享的次序。

  (网络学院现场网管师兄:各位同学好,今天计划有三位同学和大家分享。第一位同学是现场组的贤彦师兄,他是北京朝阳组的组长;第二位是两广组的学员来给大家分享;第三个是山东组的李晓华师兄给大家分享。下面先由贤彦师兄分享。)

  (学员贤彦:大家好!首先我向朝阳组组员、网院的所有师兄们及贤清法师、师父忏悔,我们组实际预习的内容与我以下分享的有些内容不一样,原因主要是对大德们的注解没够深入了解,组员们被动接收信息,不能形成互动沟通,学习的内容又与实际的生活不能良好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都提不出什么疑问,在被动接收信息。

  这不只是我们对学习的内容了解是否熟悉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学习佛法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融会贯通的问题,造成了佛法是佛法、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是二不是一。佛法离开了实际生活,可能我们学的“佛法”就成了色法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不能用佛法来贯通。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正确学习,学习佛法就好像练字描红一样,开始就是模仿教言,等到模仿成自然、成习惯了以后,就会有所改变,佛法就能融入我们的自心。如果佛法的智慧不能在生活中应用,就是典型的“色不是空,空不是色”,所以这段经文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更要认真学习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经文的理解,请法师和师兄们帮助我,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的理解,看我理解的问题在哪里?感恩大家!

  我们的本师是释迦摩尼佛,那他住世的时候,我们说他的存在是“色”,那么本师色身涅槃后说是“空”,可心经的经文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在这里向本师释迦摩尼佛忏悔,拿您来举例子,您接受吗?接受的话能回答吗?没见回答……那您现在是存在呢?还是存在呢?这种存在又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是本师的画像吗?还是本师的德?

  如果本师没有来人间示现以及佛教的建立,我想今天也不可能在这里分享,释迦摩尼佛已经涅槃,涅槃后还能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我们能说本师不存在吗?有的人说你们天天磕头烧香真迷信,释迦摩尼佛在哪里呢?那已经早成历史了。我只能对他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所谓的存不存在不是以我们的分别念来衡量的。“色不异空”的空并不是指显现空,我们要分清现相和实相的区别,显现的意义是了解实相,实相是通过显现来体现的。

  家里人说我:“你学佛就是搞形式主义,整天烧香磕头供水供灯,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以前也总是问自己,是啊,我这样确实是讲形式主义不注重内容。今天看来这样讲形式是有必要的,没有这些形式,就没有恭敬心和学下去的信心,佛法讲的内容就不能接受,就不能压倒自己的邪见,反过来了解了佛法的内涵以后我再去烧香磕头,那个质量就不一样。

  我们学习了知空性才是一切色法的本性,现在所看见的这些色法,不管佛像、鲜花、香等等,虽然有颜色、形状、有阻碍性,存在着不同的实体显现,但实质上在如此显现的同时,它们就是空性。同样面对本师的画像、塑像的时候,我们恭敬的行礼、磕头,我们是向谁磕头、行礼呢?我们不是对泥塑行礼、磕头,如果显现不是真相,那么我顶礼的释迦摩尼佛的泥塑像有何意思?我们向释迦摩尼佛行礼是通过这种显相来体现我们对本师的恭敬和怀念。

  如果你的烦恼起来,恐怕佛像在你内心中也是魔相,如果我们真正的生起六波罗蜜多的功德,那恐怕杀你的人也是度你的人。所以佛像显现是实相的体现,了解空性后,我所认知的佛像的实相不并非只有通过肉身来体现,这个画像、塑像都能体现佛的实相,这就是我理解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德相处处都能体现,体现形式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是多种多样的,就如我从不向小孩堆的雪人行礼磕头,因为我对这个雪人没什么恭敬心。我怎么对雪人没恭敬心,对这个陶瓷塑造的佛像就有恭敬心了呢?只因为这是释迦摩尼佛的塑像吗?如果我能了解或看到这个雪人所具有的佛的德相,那我一样会顶礼膜拜。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这在个“相”上,而是在这个“德”上,这只不过是佛的德相的载体不同。

  正如一些大德所说:我们在听法师讲法时,应该观想成为佛在给我们讲法。佛法的德相无处不在。就像贤清法师在第七课所讲的那样,当你看到一个乞丐很可怜(我讲的这个乞丐是真实需要帮助的乞丐,不是职业化的乞丐),生起了想要帮助他的行为的时候,请问谁在帮助谁呢?也可以说是你在帮助乞丐,也可以说是乞丐在帮助你,成就了你的善行!凡是让你生起善行的事情,就是让你放下我执,如果你不骄傲自己所做的善行就是放下了法执,那一刻乞丐所显现的就是佛相。

  我现在在嚼贤清法师的甘蔗皮,我觉得嚼一嚼还是有必要的,这是嚼显相上的内容啊,实相上的就算了。相比之下佛的画像我们好感受、接受一些,所以我们磕头礼拜。这就是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同样受、想、行、识都是这样,只要理解通了一个,其他都容易理解,所以我重点阐述了色。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我来体会了一下我对心经中的这段意思,理解上比较肤浅,还请法师及师兄们多多帮助。最后感恩大家!)

  法师:好,刚才贤彦已经把他的理解的这句话的内容给大家作了一个分享,对刚才的分享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现场沉默)大家不说话是表示什么意思啊?

  (学员A:沉浸在思考中。)

  法师:(笑)哦,沉浸在思考中。那贤彦的分享引发了你的思考是吗?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员B:不能语言表达。)(众笑)

  法师:(笑)不能用语言表达。好,其他同学没有说话表示什么意思?不要说我也沉浸在思考中。有吗?因为大家没有回应啊,我想请贤彦再简单地提炼一下,因为刚才你的分享我看你准备得很用心啊,但是分享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着自己的准备来分享的。

  现在你把电脑关上,不准再打开啊,因为你给我们分享是你当时在写的时候的状态。现在离开那个状态,进入当下的这个状态,你能不能简单的几句话来提炼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大家在思考的时候比较清晰,比较容易把握住要点。

  (学员贤彦:我粗的体验就是这是所有事物的一体两面性。)

  法师:所有事物的一体两面性。那么一体两面,两面是什么?

  (学员贤彦:两面就是可能我们老是用那个矛盾的性理来感觉世间法,处处都充满着矛盾性。处处都是矛盾的。)

  法师:对。

  (学员贤彦:凡是感觉稍微过了一点,就感觉好象处在一个对立面似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体两面,就是可以互相转。当然怎么转,这就要看自己的认识。)

  法师:那么举个例子。

  (学员贤彦:打个比方说有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可能不太好,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痛,但是古人教给我们一句转的方法,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所以说当有得失的时候,都用这句话激励下自己,可能这个痛会减轻一些。)

  法师:对,那么在这句话里边,你认为有没有两面性在这句话里面有所体现?

  (学员贤彦:这个两面性就体现在,比如说塞翁失马,好象从目前的利益来看的话,暂有所失,但这种失呢是得的开始。所得的开始。)

  法师:必然吗?

  (学员贤彦:应该是必然。)

  法师:噢,必然的。(法师笑)

  (学员贤彦:任何事情都是有所得有所失。所以说,等你失去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得的开始。)

  法师:必然的吗?

  (学员贤彦:我个人认为是必然的。)

  法师:是必然的吗?也就是说祸之后必然有福。

  (学员贤彦:噢,这个不一定。)(众笑)

  (学员贤彦:也不一定是福吧,可能就是……)

  法师:那你得失不是一样吗?你失去以后必然有得吗?

  (学员贤彦:那得失可能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就是朝好的一方面转的开始。)

  法师:对,必然的。因为一体两面性它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比如说今天我剃头啊,大家看剃的挺干净的,实际上背后剃的不是很干净,我自己给自己剃头啊,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啊,意识到说有时候这个事物的存在啊,有它的一体两面性,就是这个手掌,有正面就一定有反面,对不对?人的话有正面也一定有反面。我就想正面剃的挺好,那反面的话如何?

  比如我在走,从这个门走过来的时候,如何让大家不看到我的后面?我发现这点做不到(众笑),我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当我刚刚进来的时候,大家看到我的正面,可是当我走回去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看到我的反面。但是我也不能倒着走,对不对,倒着走的话,大家一看就是反面。

  就是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说这个我们世间的万物都是这样子。就拿我们个体生命来讲的话,我们有正面,就有背面;有左,那它一定有右;有下,就一定有上。就没有一个东西是绝对的,说就是那样了。我们有长,有长就一定有短。所以这个一体两面性还是必然的,可是当你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未必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祸一定是得到福的话,你想想看,祸就是福的因嘛。如果失去必然有得的话,那么失就是得的因了。

  可是我们知道这个因果不是这样成立的,所以当你举这个一体两面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例子啊,虽然大家可以接受这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一体两面性似乎不太恰当。能不能再体会一下,那么你的一体两面性为什么能从这句话里面体会出来?

  (学员贤彦:就是互相成立。)

  法师:谁和谁互相成立?在这儿,色和空吗?

  (学员贤彦:色和空。)

  法师:色和空是相互成立的。

  (学员贤彦:相互依附的。)

  法师:相互依附的。噢,好,这个怎么体会呢?就拿你刚才的例子来讲,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画像,听到的是他音声所讲的佛经,他过去一生讲的法的记载。这都是色法,对不对?但是通过这个色法,我们体会到一个佛所证悟的境界,这是一种实相,对吧?

  (学员贤彦:对。)

  法师:所以这个所谓的空在你看来的话,就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就是它的一种实相。

  (学员贤彦:呃,差不多。)

  法师:差多少?(众笑)你这别差不多,差一点就远了。在实相里边,差一点就差的远了。

  (学员贤彦:基本上是。)

  法师:基本上是,刚才听你这样分享以后我有一种感觉,你对它的理解就是这种感觉:我们之所以拜佛、之所以读诵佛经就是因为它更能于启迪我们对于实相的一种体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场景不容易启迪出来。你在这里分享的时候也留有一个空间,不容易并不代表不可能。如果一个场景确实引发了我们这样一颗体悟真相的心的话,那它跟佛的色相功用是一样的。

  所以在你这个分享里面,如果说是一体两面,你的意思是说其实这个真相、实相没办法离开色法而单独存在,对不对?

  (学员贤彦:对!)

  法师:你这句话是强调“色不异空”,还是“空不异色”呢?

  (学员贤彦:色不异空。)

  法师:那么“色不异空”跟“空不异色”有没有关系?还是跟“空不异色”的意思不同呢?

  (学员贤彦:“空不异色”就是通过它的核心就是通过色法,包括经书这些来展现出来的。打个比喻就像我们练字那样,开始就是描红,描,描到一定程度的话我们就不用描了。那个字体就自然体现出来了,但是必须通过描红这一步才能学到这个东西。否则的话可能不能体悟到这一点。)

  法师:那么“空不异色”就是它的真相、实相一定要通过色法来去展现出来。在这个分享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跟后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么不同,你在分享的时候实际上是分两部分,但是我并没有明确的感受到你所认知的这两种不同体现在哪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么不同?

  (学员贤彦:没什么不同,就是一体两面。就是一个正推和反推……)

  法师:好,你大概意思我觉得比较明白了。通过刚刚这个互动大家看看有没有还有问题的地方?大家觉没觉得这两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整体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同的意思?有同学摇头,说说分享看。

  (学员A:我只是觉得如果只是一个意思的话,佛菩萨就不会说四句话了。)

  法师:这句话有点罗嗦。这个回应也不能说你说的不对哦,直接考验我们对佛菩萨的信心。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了?“色不异空”与“色即是空”是一个意思吗?

  (众学员:不是一个意思。)

  法师:不是一个意思,那有什么不同呢?

  (学员B:变化的。)

  法师:一个是变化的,一个是结果。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色不异空”是动态的吗?“色即是空”就变成静态的了吗?有同学认为是有区别的,那么对于区别的话,你认为前面一个境界相对来说我们还可以理解和表达,那么后面就是不可理解,也是难以表达。

  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往下听后面同学的分享。第二组是两广组的同学,他们的方式是按共修的方式整理的,大家听听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学员胡结结:尊敬的法师,网院的全体师兄!大家晚上好!

  我是两广组的胡结结,我代表我们两广组分享第二次心经的预习。非常感恩法师的悲心,我们组遵照法师的要求进行了第二次预习。本次心经预习组长用提问法方式引导我们进行讨论的,觉得这次比较有收获。但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具足,所以很多可能是理解错了的,敬请法师和各位同学指正,以下开始分享。

  组长:师兄们!时间快到了,请大家回到群里!

  我先发点美图给大家欣赏!冬景真美啊!转眼就到春!瞬间又在夏日的林间散步了,秋天来到时满地的落叶就像一首诗一样美。遇到佛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惊叹这个世间是如此神奇美丽。我们在这里相遇也是如此的美丽!如春日百花盛开、夏日蓝天白云、秋日里的红叶、冬天最纯的雪景,丝丝入扣,人生很美好! 好!我们就从这最美的时刻进行预习吧。佛在最美好的时候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开始预习!

  组长出题:一、1.什么是法相?2.什么是法性?

  学员:法相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表相,前者后者,形式、内容,外表、实质,由表及里,法性是事物的本相,是事物的共同性,是最真实的。

  组长:不错,其他同学呢?法师为什么先给我们上法相呢?

  学员:先上法相是因为六根先认识法相,因为我们会比较直观的看出事物的表象。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來的,区别是有无起心动念。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触到的。十八界之外,便没有世法。十八界之内的,全都落于生死、变化和散灭的范畴之中。因此,“世间”是这些会变化散灭的物象的总称。

  组长:法师要我们学习法相就是把每一法都区分出来,每一法的性能和作用都不同。这就是法师要我们学习法相重要性。

  组长:现在着重讨论什么是法性。

  学员:法性就是“空”,对吗?也就是事物本来具有的空性。

  组长:刚才我发美景图给大家,有没有考虑,你是从法相获取,那是春夏秋冬,而从法性是如何看呢?

  学员:终将幻灭。一切都要经历成、住、坏。如深入细看一只碗,我们便可以见到整个宇宙。这碗里含蕴着整个宇宙。只有一样东西是这碗所空缺的,那就是个别独立的自性。个别独立的自性又是什么?它是全不依靠其他元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自体。没有一法是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着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空”是指空无自性。

  组长:那么学习法性最重要要我们找到什么?

  学员:自性。找到天地宇宙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自性其实是空,就像《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组长:而法性就是在不同的法相中找到一个共通的点,也就是法师说的一法中含有万法,反过来说就是万法归一。这样我们就和法相区分开来了,要不我们就不了解为什么法师先给我们讲法相,接着就给我们上法性。

  组长:找到一个相通的点就好办了,要不佛法门派这么多,吵架都吵死人。

  学员:也就是学佛八万四千法门,共性就是能成佛,一门深入就能成佛。这也可以说是法性吧。那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是法相么?

  组长:无有多门的认识,就不能谈得上一门深入。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方便说,佛见这个得这个病,就用这个药,见那个人得那个病就用那个药。

  学员:门外看法相,八万四千,入得门来,法性一如。

  组长出题:二、为什么说法性本身就是超越名言概念的?

  组长:什么是名言概念?(大家讨论举例吧)

  学员:说似一物即不中。手指,月亮。

  组长:大家可以举最简单生活的例子,这样大家会觉得佛法就在身边,而不是那些高难的理论。

  学员:职场家庭。能指引人生方向,促进人积极向上的人的言行举止?现在日常所用到的名词每个人的说话做事。名言概念?不知如何理解?

  组长:其实我们就给名言概念包围着,所以我们才不见性啊。

  学员: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比如:别人说我长得很老。

  组长:最简单的说,你出生后,妈妈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好,那个东西是不好的。你就开始建立一些名言概念的东西了,然后看见建立起这个东西是好的,那个东西是不好的,想想你三岁时,唱了一首歌,爸爸说,你唱得真好,你就高兴,妈妈说,一点都不好的,你就不高兴,这就是因为你执着名言概念了。

  学员:赞同组长的话,我们说的“空无自性”,也是名言概念。是呀是呀,现在也还是别人说好就高兴。我执?

  组长:一切执着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学员:起初的我们对事物都只是看着表象,可是后来就会加上自己的感性认知。呵呵……还有大家都说好,我们也会跟着认为好。

  组长:没错!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明白,无论你学多高深的佛理,你都不知道要放下什么?跟着就进入了认为好的概念中了。

  学员:我们被事物表象遮住。

  组长:是被那个名言概念束缚住。

  学员: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现在都说结婚好,其实呢!

  组长:没错,有了这个名言束缚,大家于是都认为结婚是对的。

  学员:结与不结,在世间法来看,都对,我认为结过婚烦恼就多了。

  组长:好还是落入了名言啦,当然这里不是叫你不结婚哦,大家有合适还是结婚吧。

  学员:对境练心,对着结婚的烦恼修佛。恩,觉得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认知。

  组长:结婚是色法中一法。

  学员: 组长能细说一下么?

  组长:你们有看到佛法有讲结婚好与不好吗?

  学员:我想听听法师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我没看见。

  组长:哈哈,结婚不结婚是你自己的事。佛法没叫人结婚,也不叫人不结婚,知道为什么吗?

  学员:佛法是中性,佛法讲究缘起?要看缘份。他不会告诉你结或不结,要是那样就会有人起来支持,同时也会有人反对,有缘则聚,缘尽则散。

  组长:如果从缘起法来讲,你当然可能会结婚,如果你遇到一个有因缘的人就结婚了,如果没有遇到就不会结,结婚是万法中的一法,但从空性角度来说,这都是生灭法。

  学员:只要在生死轮回中,结或不结,都是苦。

  组长:结婚这个是生灭法,肯定是苦的。

  学员:心净则国土净,家庭也一样,自己心净,家庭就净。

  组长:感恩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进入下面一题。

  组长出题:三、为什么说我们的人生是幻有?

  学员:人生幻有,无始劫以来。人生只有几十年,如幻泡影身体四大,心灵五蕴都是空

  组长:法师在《大乘五蕴论》里面一开始就讲了五蕴,色法和心法。大家否记得法师是如何开示的?

  学员:我们现在想想我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像在昨天一样。

  组长:我们先看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构成,可为什么就空了呢?又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结结实实没有空呢?

  学员:此时四大尚未解体?

  组长:这个很关键哦!现在我们四大没有解体,就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只有这一段,所以是结结实实的。我们就会执幻为真。可是,一切事物没有实体性,会随着因缘条件不同起种种变化而成不同现象,这样来说,空便能包含万物。

  组长:可是为什么我还是看见一个实在的我啊,这怎么解呢?其实你们有没感觉到,我们的执就在这里。

  学员:嗯,达到无我就破我执了。

  组长:现我们又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从缘起角度说,有一个真实的我吗?请大家讨论。

  学员:此时梦幻有,将来毕竟空,梦幻有是法相,毕竟空是法性。没有吧。

  组长:其它师兄认为有还是没有呢?

  学员:有!缘起时,根尘识都有,感觉也是真实存在的。

  组长:我想听听贺州学院这几个师兄的见解。

  学员: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因为时时在变,我们也只是一个假我。我想是没有的。一切法能互相依赖以生死存亡。一法的存在,代表着所有法的存在。

  组长:同学们如果从缘起角度看是不真实,为什么你们还会在星期六来我家呢?你们是用真实的身体来,还是用梦幻的来的呢?

  学员:我们经历真实,又不能离开虚空而另存。

  组长:其实从缘起的角度看,肯定有个真实的我对吧!

  学员:这样理解有点牵强吧,求救师兄们啦。

  组长:刚才我是说从缘起的角度看,现在换角度哦!但从空性的角度看呢,有一个真实的我没有?

  学员:没有真实的我。没有只能说是我们现在的站在的一个角度。空本来就没有,空还能去哪了呢。

  组长: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讲一下我的体会,在这个问题上法师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说这里并不单纯是理论问题,法师说“用心生活”、“觉得法用对场景,才有生命力”这些话犹如醍醐灌顶,点醒一个学佛人的方向。

  今天我才明白,原来佛法什么都不是,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它就是我们跳动的细胞、血液,它就是我和你和他和众生为“一”的一体,当你明白的时候,佛法就和你在一起,当你迷误时你看不到佛法。佛法是一不是二,佛法就是生命的体现,不是另有一个佛法的东西来改善你的生命,怪不得佛陀说,人人都有佛性,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而这个“佛性”就是人生命的一体性。这个一体性的生命能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分别心,做什么事,只是做不去分别其好坏,当帮助别人时就像自己的左手对右手一样自然,自己常能置心一处,内心静好,安住当下。安住当下就能体察当下所有的一切事与物,时时刻刻就能与他人安好,在平凡的生活中传递着安详与祝福,遇到问题心与心相互包容,天地万物尽在方寸中。

  回视自己,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学识去研究,越研究越迷惑,心还一直在打鼓,为什么佛法会这么深奥这么难,那是因为我用身体去求法,法就离我而去,当我越不得其解,就越陷入这个自我设计的圈套之中,法师的一句“用心生活”。我如梦初醒,才知道自己走错了方向,在这里内心非常感恩法师的教诲!

  组长出题:四、佛法为什么给我们开显空性真理?

  组长:想想法师为什么学完了大乘五蕴就给我们讲空性,这个用意现在很明白了。

  学员:让我们了悟假有和真空,不要执着相。

  组长:不错,生起般若智慧,明了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你就会慢慢的观照五蕴是空的。

  学员:若有执着即非正见,法师是想让我们先把心里已经有的执着去掉。

  组长:《心经》里面讲了色和空,为什么这两个会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呢?为什么这两个会是一体的东西呢?

  学员:一切现象的缘起都是空。

  组长:“色”是质碍和现象,“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万生万物都是由“空”里来,这个空是独立的空中生出来的吗?

  学员:是互为存在,是万物组成空,然后万物又回到空,空是一切物质现象的升华,是在存在物质上产生的。

  组长:升华这个词我也不知道是否准确,因为我也没有看到过。

  学员:这只是我自己的拙见。忏悔!物质的本身就是空。

  组长:法师说‘不是色外面另有一个空。\’这一句话启发了我,感恩随喜!万千法相,本性皆空。

  学员胡结结:以上是我们两广组第二次预习内容,因为有很多东西理解不一定正确,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感恩法师,感恩网院的所有师兄,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法师:两广组同学分享很有特点,基本上是属于他们共修的一个内容的整理,所以场景比较鲜活。大家探讨的话题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大体上讨论了法相、法性的关系,讨论名言概念的作用,还讨论了幻有、真空这样一些主题,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好,关于这一块,大家对两广组同学的分享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心得,网上同学要分享也是可以的。那么我现在要和两广组的同学互动的话,他们能够现场表达吗?(网管:可以。)可以啊,好,刚才分享的是哪位同学?(网管:胡结结同学。)请胡结结同学回到原文上,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解释一下你对原文的理解。

  (学员胡结结:各位师兄好,我现在就用我的话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讨论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先讲法相,再讲法性,我们一开始是讨论组长说的……)

  法师:别的不用再复述,就是集中哦,能听到我说话吗?(胡结结:听得到。)可以啊,那就直接回到《心经》里面我们要学的这句话,你怎么提炼你对它的理解,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员胡结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法师:你现在有很多军师哦!现在我帮你解释一下,因为听完你分享的你们组的讨论以后,我能不能转换成这样一种语言描述一下。

  “舍利子”,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说,说什么呢?“色不异空,空不色异。”“色”是什么?色就是空。色是法相,空呢是法性。在这儿讲呢,法相不异法性,法性也不异法相。然后法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法相。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缘起和性空。从缘起上来讲,色蕴乃至于五蕴都是缘起法,不异这儿的空讲的性空的部分。所以缘起不异性空,性空不异缘起;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通过你们组的分享,如果转化成这句话的理解里面,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道是否符合你们的意思?

  (学员胡结结: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法师:因为在你们分享的时候,其中有两个对立名言:一个就是法性和法相,第二个就是缘起和性空。可以这样理解吗?

  (学员胡结结:法性在我们认为就是一法中含有万法,反过来说就是万法归一。)

  法师:恩。

  (学员胡结结:从这个字面上了解,然后我们就可以把法性跟法相简单地区别开来了,再更深一下的话,我也不是特别了解了。只能从表面上讲一点我的想法。)

  法师:那么我们两广组同学的分享先到这里,继续看一下第三组同学的分享,如果有时间的话再集中讨论一下。第三组是山东组的李晓华。

  (学员李晓华:事先说一下,这个是我昨天写的完的,星期三的时候山东组先在网上一起共修了,共修完之后贤莲师兄她就带着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梳理了一下,里面也借鉴到了很多高僧大德们对《心经》的讲解。今天我的分享借鉴共修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再结合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一些体会,做的一个分享。

  首先我觉得这句话需要特别好好学习,因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里面有二句话,尤其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常会被普为大众乱用,常常被用来粉饰自己的行为。当然我自己的话并不明白里面是什么意思,但是就习惯性的会用一些话来粉饰自己的行为。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一个毛病。就是我自己根本不明白《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前当我的同事或是我的同学问起我来说“哎,你将来有什么什么打算的时候”,我往往就会用这句话来搪塞。过去我就说“未来心不可得,我哪管得了以后。”

  但是通过我自己去观察,发现我用这句话就是想掩饰自己,特别随意然后根本也不去规划未来,非常懒惰的这种个性吧。这个就让我想起那个周一上课,法师和我们分享法师您自己的一个故事。讲到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特别需要别人知道,如果是去考量我们的动机的话,有时会发现有点不可告人,或者说是掩耳盗铃,上完那次课之后我自己回去,也就观照了一下自己身语意方面,发现我处处在自欺欺人,很多就是觉得特别的惭愧。那么我现在就回到要分享的这句话,我是把它浅浅的分为三个部分来分享:一个就是对“舍利子”的定义,然后呢“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我的理解,再后面那一部分是第三部分。

  首先就是关于“舍利子”的定义,刚刚法师和两广组那个同学互动的时候,我才明确知道原来“舍利子”在这个地方是在称呼舍利弗的意思。然后星期三一起共修的时候,我们对“舍利子”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就是宣化上人讲的“舍利子”是坚固征,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坚固的智慧。“舍利子”这个名词的来源,它是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讲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父进行辩论,他母亲说不过他的舅舅,不过自从他母亲怀了舍利子以后,他舅舅再和他母亲谈论道理的话,就屡次屡次的被他母校给辩倒了,所以他舅父就跑到印度外道去学习。学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着佛出家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指“菩萨一生显般若法门故称呼(舍利弗)告之”,也就说这种深奥的般若法门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领悟到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里面也会说到这个舍利子,就是经常讲的得道高僧圆寂火化之后获得的舍利子,应该也是这种智慧的一个代表。所以我自己的理解,“舍利子”在今天以前它应该是和法师前面分享的那个般若是同意思。甚至是前面几节课重点分享那个深般若,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是一种没有证悟之前,怎么说怎么错,如果证悟之后,无需要语言去描述的一种美好的东西。当然我更加描述不出来了,这个是第一部分。

  接下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觉得重点它是在讲这种缘起法,有形有相的谓之色,无形无相的谓之空。色与空它不能对立起来,色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色。这个“异”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离,色离不开空,然后空呢也离不开色,不过当我就是这么说的时候,一直在说色啊,空啊这个的时候呢,我就觉得特别的空。因为目前我分析了一下我自己学习佛法的一个心理状态,我有点惧怕一些不懂的名词,还有一些定义。我是从十月份才开始跟着团体学习,以前就是散兵游勇,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的东西的话,就会有一点排斥,甚至就会看得也会必较少。包括我们星期三分享的时候,我们组长就给我们贴了好多解释,但是有一些我觉得我就看不下去,因为我不清楚里面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最后我自己想了一下,当然是不对的,因为理论也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做的那些科研论文,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的话,那个文章就会很不上档次。但是如果通篇是理论的话呢,就会觉得特别的虚无缥缈这个东西。

  在生活中间我自己去体会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话,我觉得每一个色法它都是一种缘起法,它自己是没法独立存在的,是需要一些因,需要种子,然后各种因缘聚汇下面就会产生这个色,然后离开一个条件的话,它就立刻就消失了。正所谓缘起缘灭,我们才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那种因缘一散或者一聚的话,这个状态马上就会改变。

  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上周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议,开会的都是以前的一些老同学,或者是认识的老同事,那一天就是大家陆续到达,一起吃饭聊天。我就立刻能感觉到,瞬间就积聚了很好的一个气场。但是那个会开了两天,会议结束最后离开酒店的时候呢,只剩下主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和我一起去退房,然后我就站在大厅里的时候,瞬间就感觉那种积聚起来的气场,快速消散之后,然后就留下了那种很萧条的感觉。它这种缘起一变的话立刻就发生改变了,所以平时我们才说的需要要随顺这种缘起嘛。

  后面那一个部分就是在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里面具体的意思我不敢胡说啊,但是我的体会是觉得它是在教导我们,就是不要对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无谓地去对立,因为我从日常生活中间体会观察到的是,对立是一件最为消耗能量的一件事情。不管是思想的对立,还是行为的对立,还是观念的对立,往往都会让对立的双方苦不堪言。

  但是我们又特别的擅长于去对立,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面熏习。我们就会特别分别这个,分别那个,往往看到听到什么事情的话呢,都是概念先行。比如说一下雨我们说天气真糟糕,如果出太阳我们就说天气好好呀。当我们讲到说有钱人,我们又觉得不好相处,如果一说穷人就会说很麻烦等等等等。包括我们对一些名言的安立,比如我们说青蛙,就叫它益虫,有一些虫呢我们又说它是害虫。感觉很多这种体会,就觉得我们是活在一种概念里面,如果这样说的话,我觉得也没有很夸张。

  我自己特别向往的一种境界就是清清明明、不批判、不抱怨,全然的去感受去经历一些东西。弘一法师他在讲《心经》的时候说过一段话:他说:“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通过跟着法师还有跟着大家一起学习,我希望自己慢慢得努力,至少就是先脱俗一点。因为前些天那次开会的时候,很多是以前的老同学,就是十多年前的同学,我深刻的发现大家都没有什么变化,仿佛就是还是十多年前刚进大学的时候。然后当时我就在想我们虽然没有变得更糟糕,但是也没有提升,没有变得更好,就是至少那个性格、习气的东西特别的明显,还是特别明显。就是十多年前我跟她一起就是同寝室的是什么样子,现在发现,哦,立刻就还是她。

  所以我就想这个学佛的话,就是需要跟我们长久以来的这种不太好的一些习气做斗争,一点一点的改善生命的质地。反正我特别希望就是在这种团体的拉拨上面,能让我就是至少到了五年后或者十年后再看自己的话,能发现自己不太一样。这个就是我一个非常肤浅的一个理解……所以这里面我讲的肯定是会有很多有问题的地方,或者很不对的地方。我先忏悔!)(大家掌声)

  法师:好。刚才是李晓华的分享,她加入了很多自己在生活中的一种体会然后对自己的一个观照。我想这个应该是已经慢慢把我们所学的佛法跟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她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提出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异就是离的意思,色离不开空,空不离色。后面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呢提到色和空之间不要对立。这样一种状态我想如果去观照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那种对立的状态的话应该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无论这件事情是一个什么事情,那种状态应该是时时刻刻存在,而且这样一种对立状态,按照刚才的一种解释、一种体会来讲的话都是在消耗能量。我想这些体会应该都是比较鲜活的,她表达的也比较清楚,我们在这儿就不再做互动了。

  后面还有点时间我们回到这个经文上来。通过刚才三组同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去理解之后,我们来重新回到这句话。

  尽管《心经》我们已经非常熟了,而且读到现在我们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会以为这四句话就是在啰嗦,其实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为什么要讲四句话?这四句话讲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绝对不是啰嗦。在这儿我先把问题提出来,今天我们能讨论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先把这几句话写一下。

  (法师板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核心就是这四句话。那么这四句话核心在说一个什么意思呢?四句话在说一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五

  (学员A:色和空的关系。)

  法师:色和空的关系,没有错。还有没有?这是一个主题,但是没有结论。我们要讲结论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前面不是讲了嘛?

  (学员B: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法师:是“五蕴皆空”哦,“度一切苦厄”还没有到,就是“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里边在这儿讲的就是一个蕴,什么蕴呢?色蕴,所以那个“皆”就去掉了,讲的“色蕴空”。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都空。这儿讲的就是“色蕴空”三个字,非常明确就是“色蕴空”三个字。

  这句话的“五蕴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这儿就明白了:噢,《心经》下边在解释“五蕴皆空”呢。这儿解释的就是色蕴空的内涵是什么,一开为四。所以色蕴空这件事情,一个结论就开为四个角度。这四个角度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就是色蕴空的内涵。

  这个经的里面的逻辑,当然这些佛经按道理来讲的话,都是佛证量的一个自然流露。但是这种自然流露里边,严格来讲的话它是非逻辑的、极其圆融的。可是如果我们现在用逻辑去判断的话,也非常严密,这种严密性你去找一定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就是讲“五蕴皆空”。那么下面紧接着解释“五蕴空”到底什么内涵,它一开为四门,就是这四句话。这四句话如果我们了解了,那么“受想行识空”也是这四句话。

  (学员A:“不异”和“即是”是什么意思?)

  法师:我们待会儿解释。这儿讲的“不异”和“即是”待会儿进一步理解,我们先明白彼此之间开合的关系。合就是总,五蕴皆空;开的话就是细化。不单如此,五蕴皆空可不简简单单是五蕴,实际上包括了什么呢?不单五蕴皆空,而且十二处皆空、十八界皆空,还有十二缘起皆空、四谛皆空、二谛皆空。所以五蕴在这儿只是代表说明了一下“五蕴皆空”,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法都是空的。

  这一切法就包括一切有为法和一切无为法。所以佛到最后讲的一切法,不单世间法、不单我们世间人一切法都是空的,而且佛讲的一切法也都是空的。到最后成立一个结论,“诸法毕竟空”,诸法、一切法都是空的。在这儿讲的“五蕴皆空”,大家不要觉的说只有五蕴才是空的,不是,一切法都空。

  这儿代表讲了一个“五蕴皆空”。把所有的矛盾现在我们要回归到一个点上,就是色。只要我们把色蕴这件事情理解透了,那么一切法皆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去看这四句话。在理解这四句话的时候,有这么几个问题如果能够比较明白的回应的话,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什么问题?

  第一个,大家看完这四句话以后,就知道他反反复复在讲色和空的关系。那么我们平常探讨多了以后,往往一说一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总是给一些选择题。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现在大家都已经很警惕了,一听这样的问题,就回答什么呢?不一不异。(众笑)问你相同吗?不同。问你不同吗?不是不同。最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定式,就是不一也不异。

  严格上来讲的话,这儿色和空的关系如果大家不假思索去回应的话,一定是什么关系呢?色和空之间一定是不一也不异。对不对?是不是?没错吧!可是,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什么?(学员:是一。)是一吧!不异吧!它不异,是一,对不对?(学员:对。)这个色和空的关系跟我们平常说的不一不异的关系可不同,色和空的关系它确实不异,但是到最后这句话在讲述它是一体的,对不对?所以我是觉得这里边有学问。

  我们平常讲佛法是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首先不二从这里来讲的话,它是不二的,对不对?(学员:对。)不异嘛,不异你就不能说是二,二的话就异了,对不对?它不二所以不异,它不单是不二法门,而且它是这个,这是什么呢?这是一法门,归一法门,万法归一的法门。到最后整体的一体性就体现出来了,所有的万法的一体性,都回归到一体性里面去了,这是一。

  可能现在我们会觉得,人类历史流传下来以后,有好多的宗教和文化,有好多的各个民族自己的经典,所以形成了所谓的各个宗教的宗派。但是我们把这个宗教的名言先不关注它,而只是关注生命的一种体验的话,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凡,一个是圣。圣者就是圣者,不管哪个民族的圣者,你给他安立什么名言,圣者就是圣者,所以他体会的境界就是圣的境界,这个圣的境界就是这个一体的境界,对不对?不二的境界和一体的境界。你只要去找这种内涵,一定可以在这一点能够达到一个统一。这是第一个关系。

  大家首先明白色和空之间的关系,它可不是不一不异,它确实不异,但是它是一的。一体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一点的话大家有没有疑问,为什么有些法它是不一不异?我们的回答是不一不异,到这儿的话就没办法回答不一不异?

  (学员C:为啥呀?)

  法师:比如说我们过去谈缘起,缘起上的两个事物,黑、白,对不对?过去讲过,黑、白,善、恶,美、丑,这些法都不能讲它之间是相同的,也不能讲它之间是不同的,对不对?所以它们是不一不异的。父和子之间也是一样,父亲和孩子你看是两个人,对不对?但你不能说它是两个人,父亲和孩子这个不能说它是二,因为这一对关系它是一个整体,但是你又不能说它是一,对不对?所以当我们在讲不一不异的时候,通常是在一个平台上,什么平台上——在相对的缘起的平台上讲不一不异。

  可是在这儿,这个平台可不简简单单是讲缘起的平台,大家可以看到,这不是缘起的平台。色法它是一个缘起,但空性它是在另外一个平台上。不一个层次,不一个平台。

  我这么讲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玄。可是这个之间的关系,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第一个。从这个描述,首先我们去明白色和空的关系,大体上定位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刚才给大家分享只是一个观察。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当做一个整体的内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做一个整体的内容,这两者是不是在重复?就是它的内涵是不是就是一个意思,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一个问题已经说过了,这是不二的,这是一体的。不二是不是一的?不二的话是不是自然而然成立的一?

  (学员C:不是,应该不是。)

  法师:应该不是啊,那怎么不是呢?

  (学员C:佛肯定不会讲废话。)

  法师:如果再有同学说这句话的话,我们就觉得这句话是不是废话了。(众笑)

  (学员C:我理解的是应该是两个层面上讲。)

  法师:两个层面上?

  (学员A:这上面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和波罗蜜多不是一个概念吗?)

  法师:那个有区别,般若和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度啊,必须要加一个度以后,它的内涵就不同了。这个里边应该还会有区别。

  第二个问题就是整体上来看的话,这两个意思我们知道它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有一个递进的关系。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色和空现在在我们概念里面还是两个东西,对不对?而且这两个东西,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是异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佛针对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提出了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呢?色它不异空,空也不异色。就把我们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认为是两个截然相二的概念给它消解了,消解了这个二的关系。但消解了二的关系以后啊,更进一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啊,这两个就合二为一了。这个一体啊,呈现它的一体性。所以我们从这个描述上来看的话,程度在加深,程度一定是在加深的。

  那么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我们因为对空不了解,所以我们现在直接举空的例子不太容易体会。我们就全部举色法的例子,什么叫“异”,然后了解什么叫“不异”。比如说我们水和油之间,一般来讲油是不溶于水的,对不对?所以,油倒到水里边,这叫什么?

  (学员B:不溶于水。)

  法师:不溶于水这叫水异于油,对不对?油也异水。这个异啊,就是彼此之间的排斥性。彼此之间没办法……我们用一个词来讲叫没办法兼容。这个系统啊不兼容。彼此之间排斥,我们没办法渗进去,这叫异。这种“异”,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它的状态,我们过去讲排除异己,就是这个意思。排除异己、异端邪说。这个异的状态不仅仅是不同哦。这里边已经有一种力量,什么力量?

  (众学员:对立。)

  法师:对立、排斥、不接纳、不兼容。所以在我们常人观念里,色没办法兼容这个空性。色没办法兼容空性。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境界,对不对?意味着说,我们所有的这个色法,代表了色、受、想、行、识,我们的五蕴都没办法和空性兼容。这意味着什么?

  (众学员:矛盾、对立。)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五

  法师:矛盾和对立,对不对?意味着我们就是一个凡夫。一个凡夫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于色法和一切受、想、行、识五蕴都在执取。执取它跟空性是不兼容的,有空性就没有执取,有执取就没有空性。这意味着说我们常人的观念里,对于五蕴的色法,对于一切有为法都在执取。而执取的东西和空性不兼容。所以我们和道不兼容。

  一般来讲的话,我们可以看看每个朝代、每个历史上这些圣者他的经历一般来讲都是非常坎坷的。为什么呢?这些圣人不容于众生。我们众生接受不了。所以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在世的时候承受的苦难都是我们常人难以忍受的。直到他们去世以后,后人才明白说:“哦这些人,他真的是有道的人”。就是他在世的时候不容易兼容于社会。为什么呢?因为社会没有道,社会在排斥道,这就是“色异空”意思。就是我们的执取不兼容空性,我们在排斥空性。

  (学员A:这个空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法师:我们在这解释是道,这个空性讲的就是道。这道本身就是在化解这份执取的。我先用一个名言取代这个名言,至于什么是道,这个是不可讲,你一讲的话……因为现在我们时刻时刻都在执取,无论如何我们只要用名言去描述它,我们马上会产生一个新的执取。所以只能我们去体会它。那么在这儿,如果大家还觉得不是很形象的话,我再给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还是用色法来举。

  大家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色法之间是有障碍的,对不对?(学员:对)色法之间的障碍,我们先看色和空,这个空是色法里面的空,就是空间的空,对不对?我们这教室有空间嘛,这个空间是不是色法?这是色法。这个色法的空间,现在我手里面拿一个表,意味着说这个表的色法已经占据了空间里边的那块空间,所以别的色法已经不兼容于这块空间了。

  当这块空间当被实物占据以后,这个空间是不是就没有了?你不能说他有,如果有的话,那么别的事物应该重新可以占据这个空间啊,可是它占据不了。所以那个空间我们在这一刻,已经不能说他有了,他已经被这个实物占领以后,那块空间也就消失了。如果没有消失,我们表还可放进去,但是现在放不进去了。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五

  大家知道在我们色法里面,这个空间和这个色就是“有”,这个“有”和“空”之间不相融,只要空间被“有”所占有以后这个空间就消失了,别的“有”就加不进来了。那么这个只是在色法里面,我们去尝试着体会一下我们的五蕴也是这样子。因为我们的五蕴啊它是受法、它是想法、它是行法、它是识法,它是“有”,都属于“有”的范畴。这个“有”一旦有了以后,它就有排它性。这个排它性从色法上来讲的话,我站在这儿,第二个人就站不了这儿,对不对?你除非把我挤走你才能站在这儿,不然的话这个色法已经被我所占领,这个空间已经被我占领了。

  那么受法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受法也是。当我们被一种快乐的感受所占领以后,其它的感受就进不来了。想法也是一样,当我们执取一个想法的时候,其它的想法跟本就进不来,不兼容。所以我们受、想这些蕴啊都不兼容。就是他那种容纳性、兼容性一旦有了一个,第二个就进不来。除非把我这个想法扔掉,才能进其它的想法。所以我们的生活只能是单调的、只能是走极端的、不可能兼容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排他性。这就是我们的色。如果说他对于体道的这句话来讲,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谁啊?这四句话,讲谁?

  (众学员:观自在菩萨。)

  法师:讲“观自在菩萨”?对,别忘了这句话是在讲观自在菩萨噢。因为他照见五蕴皆空了,这就是色蕴空的一种境界,这讲的是菩萨的境界,可不是我们哦。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色异空”的,当然讲不到“空异色”,“空异色”我们现在都没有条件去讲。(众笑)空异色,讲的是谁啊?

  (学员:二乘。)

  法师:讲的是二乘。大家知道二乘他一旦体会到色法的一种执取以后啊,他就开始去追求这样一种空性的智慧的时侯啊,逐渐逐渐产生一个新的执取,对什么的执取?对空性的执取。

  他对空性一旦产生执取以后,就不容于色法,他不兼容于色法。所以他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他容纳不了丰富的生活。我们一看佛像,而且尤其看佛在灵山会上讲法的时候,那场景非常的壮观,对不对?可是一个二乘行者,他不兼容于这样的场景,他兼容于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最后毁身灭智、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再投生了。这空是绝对异于色法,排斥色法。排斥色法以后,他这种空就异色,容纳不了色法。所以他没办法建立一个佛国世界,他的佛国世界没办法兼容于更多的有情,原因在这地方,“空”它“异”色。

  这个时候“空不异色”我们就知道,其实是观自在菩萨对那些已经执取于空的人来讲的“空不异色”,千万不要排斥色法。我们执著于色法的时候,一定要兼容于空性。就是同时我们在执取于一个东西的时候,要用这种空性的智慧解构它,解构之后,如果体证到了空性是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五蕴论的时候,无为法里有一个无为,叫什么呢?虚空无为,虚空无为就是这样子的。这个虚空无为啊,一旦证得以后,五蕴都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他不是有漏的,他全部都是无漏的一种状态里边,他兼容于色。他和这个道和这个空性是相容的时候,他的时空观念就不排斥,彼此之间就不排斥。所以像维摩诘居士、像那些圣者的话,可能在他所居住的环境里边,我们看似不过就是一间房子,可是对他来讲的话,那个空间是有多大?

  (众学员:无限大。)

  法师:是啊,所以那些二乘行者啊,佛听说维摩诘居士生病了,想请舍利弗这些弟子们去看,不敢,怕。为什么怕呢?大家知道,威德力不够的时候,他怕,就怕维摩诘居士再蹦出什么问题出来回应不了,怕自己回应不了维摩诘居士的问题,最后像弥勒菩萨都怕,没办法去看他,最后谁去了?文珠菩萨,那文珠菩萨是我们七佛的老师,佛的老师他这一生只是化现成菩萨,那智慧绝对高明。他过去才能跟维摩诘居士才能谈上话,

  他们谈上话以后,结果维摩诘居士就住在“丈室”,这个丈室据说最初就来源于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地方。地方不大,所以那些弟子一进去,一看就觉得说那么小的地方我们怎么进去呢?事实上维摩诘居士他所住的房间就能够容纳,而且来多少人都可以容纳。大家知道哦,像这样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没办法想象这样的人他的境界以及他周围的环境到底能容纳什么样的人,多少有情,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这是什么境界呢?当然两方面哦,色不异空,空也不异色。他的色法不排斥空,所以和空是融合的;他的空也不排斥色,所以他在同样一个空间里边你无论装多少色法都能装进去,他没有所碍性,无所碍,就是没有所碍。这个空间你占据以后,你放还可以放进去别的东西,你放进别的东西以后再放还可以放。大家知道,这就是他证得这样的境界了,没有排斥。所以我们在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不妨做这样的转化,什么转化呢?这个“异”就是一种彼此之间的排斥,它不排斥我们就去把它兼容,就是兼容性能特别好,兼容性特别好。

  那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即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不对?是“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一句话叫:当体即空,当体即是。所以色的当下即是空。这个即是空,两者不是兼容于它,而是完全就是它。大家知道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这件事情我们用色法怎么去描述它都不可能描述的清楚。

  比如我们今天讲色跟油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可是水乳之间就是交融的,对不对?水乳交融就是水不异于乳,乳呢不异于水,水和乳之间不相互排斥,所以他们彼此之间是交融了。交融以后,我们能说水就乳,乳就是水吗?肯定还不行!对不对?虽然它们这间彼此交融,但是水就是水,乳就是乳啊?性质没有变。

  (学员A:把水和乳放在一个杯子里怎么分开呢?)

  法师:怎么分不开呢?可以啊?加热啊!

  (学员B:那最后成奶粉了。)(众笑)

  法师:长时间把它放那儿以后,它肯定还是慢慢会分出来的,对不对?所以那个融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它还是两个东西,所以时间一久了以后还是慢慢会分离,这种分离性啊就是退转。大家知道啊,当我们仅仅是这种境界的时候还是会退转的。什么时候不退转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就不再退转了,这就是证得了,这就是圣者的境界哦!到这时候才真正进入圣者的境界。

  前面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破我们凡夫的一种执取的时候用空,破除我们对于空的执取的时候用色。这两条路啊都还是在我们成圣之前的一种状态。那么真的圣者的转折点就是这一刻,到这一刻的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的差别性在那一刻全部都当体即空,当体就消融掉了,这个时候人就进入圣者了。圣者的时候见到什么了?见到了诸法的空相,是什么?就是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这儿就见到了诸法的空性。

  大家知道,这是在讲生命境界哦,这可不是单单是一种理论哦,它其实是实修的一种体验,就是这么层层进入进去的。人证道的时候就是见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时候,这个时候进入圣者的位置。这之后从空里生发出万法来,这个所谓的生出万法来其实是破除对万法的执取,它是从空中破取的。

  所以后面讲的“是故空中无色”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直在根本智里边,我们证得诸法空相的时候就进入根本智,根本智永远不动摇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我们修对于万法的执取,那就是如如不动的状态里去修对万法的执取,那就是下面这一点,“是故空中无……”无什么呢?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十二缘起、无四谛乃至于无二谛。这时候就进入了,如果严格上按照次第去修的话,应该是进入了见道之后的十地的修持,最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明白了,整个《心经》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次第,由凡入圣这样去修持,以至圆满。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它里面可有大学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我们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很明显的,今天我们现在再看的时候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三个问题今天已经没有时间了,但是刚刚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间的差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间的差别,这还是有差别,而且差别也是非常大。那么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众笑)

  下一次课我们就再详细得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句话的主要内涵。下一次课按正常的话应该是周一,山上有法会,刚好快元旦了,我们就暂时先休息一下,下周一暂时停一次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下周五再继续学习这段话的内容。好,我们一起做个回向: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