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经》译注
发布时间:2020-04-24 15:02:06作者:正觉网[原典]
闻如是[2]。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3],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4]。尔时有族姓子,[5]弃家捐妻子,舍诸眷属,行作沙门[6]。其妇端正殊好,见夫舍家作沙门,便复行嫁。族姓子闻之,心即生念:与妇相娱乐时,夫妇之礼,戏笑放逸。心常想此不去。须臾,念妇在前,面类形貌,坐起举动,愁忧愤恼[7],不复慕乐净修梵行[8],便归其家。
诸比丘闻,便往启佛。世尊应时[9],遣人呼比丘来,辄即受教。比丘至,皆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即为比丘蠲色欲念、除痴爱失[10],为说尘劳之秽[11],乐少忧多,多坏少成,无有节限。唯有佛及诸弟子明智之人,分别是耳。爱欲罪生,不可称限。超越色欲,休息众想,闲居讲谛。
时族姓子,寻时证明贤圣之法。时诸比丘,得未曾有,各共议言,且当观此。於是族姓子,弃家牢狱、锒铛杻械[12]。想着妻子,而自系缚,不乐梵行。於时世尊开示如来章句、诸通慧句、有目章句,化人贤圣。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观察是族姓子,弃捐家居,信为沙门,还念妻子形类举动家事。世尊为说爱欲之瑕、法律之德、生死之难、无为之安,使至圣证无著之界。自非如来至真等正觉,孰能尔乎!
佛告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心常在欲,迷惑情色,不能自制,志缚在欲,无能制者,独佛劝化,除其所惑爱欲之着耳。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国王,名方迹。中宫婇女,不可称数,颜貌端正,色像难及。与他人诤,与婬荡女,离于慈哀。或与婢使,或与童子,而或斗诤,各各斗诤,不肯共和。适斗诤已,便出宫去。王方迹闻之恚。诸臣吏求诸婇女,不知所趣。愁忧不乐,涕泣悲哀。念诸妇女,戏笑娱乐,夫妇之义,本现前时,诸作伎乐[13],思念举动坐起之法,反益用愁,不能自解。於时有一仙人,兴五神通[14],神足飞行,威神无极,名曰那赖。见方迹王为爱欲惑,不能自解,为兴慈哀,欲为蠲除爱欲之患。飞在空中,而现神足,忽然来下住王殿上。时王即见,寻起迎逆,让之在床,则便就坐。问于王曰:大王何故意在爱欲,劳思多念,思想情色,不能自谏[15]?顿首:实然,宫中婇女,共争尊卑上下之叙,不能相和,各驰舍去,是以忧戚不能自解。于是仙人为说爱欲之难、离欲之德。世人求欲不知厌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无厌无足。以偈颂曰: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
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
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
不以为满足,所爱不厌尔。
假使得为梵[16],致尊豪难及,
所欲复超彼,不以为厌足。
假使阎浮提[17],树木诸草叶,
烧之不以厌,欲不足如是。
设八辈男子[18],端正颜貌殊,
一切加以欲,威力端正好。
设为言增恶,毁欲于丈夫,
不以轻为轻,求厌为用厌。
大王当知此,设习爱欲事,
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
于时彼仙人,为王方迹讲,
为说辛苦偈,令意得开解。
于时仙人为方迹王以是法教而开化。时王即开解,无所慕乐,出家为道,修四梵行[19],断除爱欲,具足众行。寿终之后,生于梵天。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方迹王者,则此比丘是;那赖仙人者,则我身是。尔时相遭,今亦相迂。
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注释]
[1]那赖:碛砂藏本作“耶赖”,梵文音译,意译“无乐”,清净寡欲,不寻欢作乐之义。以下经文中,佛前世为仙人的名号。
[2]闻如是:佛经开头贯用语,有的佛经译为“如是我闻”。意谓以下所讲的内容,确实是我亲耳听佛所说,真实无虚,不是道听途说或编造。
[3]舍卫国:古印度一王国名,在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波斯匿王曾居此。舍卫原为憍萨罗国都城名,后为区别于南部另一憍萨罗国,乃以舍卫城名为国名。
祇树给孤独园:又称“胜林给孤独园”,简称“祇园精舍”。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后,舍卫城一富豪长者给孤独(因他常施食给孤独贫贱者,世称“给孤独”),用大量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只陀在舍卫城南的苑园,建筑精舍,作为释迦牟尼居住说法的场所。只陀太子仅出卖花园地面,而将园中树林奉献给释迦。因以两人的名字命名精舍,故称“祇树给孤独园”。据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七世纪,唐玄奘到此地时,遗址尚存。
[4]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意译“乞士男”(靠乞食为生的男子)。《大智度论》载,比丘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等五义。大比丘,指比丘中的德高年长者。
[5]族姓子:高贵族姓的男子。古印度通行族姓制度,亦称种姓制度,分为四大族姓,即婆罗门(掌握文化、宗教者)、刹帝利(管理国家者)、吠舍(工商业者)、首陀罗(农民和奴隶),前二族姓是社会统治者,自称为高贵族姓。
[6]沙门:亦译为“桑门”、“丧门”,意译“勤劳”、“静志”、“息心”、“息恶”、“修道”、“贫道”等,原是印度对出家修行者的称谓,佛教盛行后则指佛教僧侣。
[7]愤恼:错乱烦恼。
[8]梵行:“梵”意为“清净”。断除婬欲,达到清净之境的修行,称为梵行。
[9]世尊:世间至尊者。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应时: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出来教化众生。
[10]痴爱:无知和贪爱。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人生之“三毒”,即人生苦难的三大根源。
[11]尘劳之秽:这里主要是指尘世间的爱欲之事,劳损精神,因而是污秽之事。
[12]锒铛:刑具,铁琐链。杻(chǒu)械:刑具,用于手上的称“杻”,用于足上的称“械”。这里的锒铛杻械比喻精神枷锁。
[13]伎乐:各种演技音乐。
[14]五神通:又称五神变。不可思议为神,自由无碍为通。五神通为:一、天眼通,能看见世界上的一切远近大小事物;二、天耳通,能听到世界上的一切声音;三、他心通,能知道其它一切人的心思;四、宿命通,能了知自己前世的事情;五、如意通,又称神境通、神足通,能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能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
[15]自谏:自我反省克制。
[16]梵:指“梵天”,原为婆罗门教尊奉的创造宇宙万物之神、婆罗门姓之始祖,佛教产生后,以梵天为护法神,又为色界初禅天之王。
[17]阎浮提:印度所产树名,乔木,落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叶对生,四五月开花,为淡黄白色,果初黄白后带黑色,味涩,少带醉而甜。
[18]八辈: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又称“八补特伽罗”、“八贤圣”,是“四向四果”的合称。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19]四梵行:又名四梵住,意谓以慈、悲、喜、舍之修行,而能生于梵天。
[译文](供参考)
下面讲述的,是我亲耳所闻,真实不虚。
有一天,佛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年长的比丘僧在一起。那时候,有一名出身于高贵家族的男子,离开家庭,抛开妻子,舍弃眷属,修行清净之道。他的妻子长得体态端正、相貌殊好,看见自己的丈夫已出家修道,便改嫁于他人。这男子知道此事后,心里便想:我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互敬互爱,嬉戏玩笑,纵情娱乐,多么欢心快活!此情此景,久久不能消失。一会儿,妻子的肤色美貌、坐起举动的形姿出现在眼前,感到忧愁不安。于是不再乐于修行清净之道,便回到自己的家中。
其他出家修行的比丘僧闻知此事后,便去告诉佛。佛顺应当时人的需要,便派人把比丘僧们叫来,随即进行教化。男僧们来后,先向佛礼拜,然后坐在一边。于是,佛就为男僧们断灭想念女色的欲望、消除迷于情爱给身心带来的损失;为男僧们讲说沉溺于女色的污秽,实际上是快乐少而忧愁多、益处少而危害多,而且没有止竟的道理。只有佛及其明智的弟子才明了这个道理。爱欲产生的罪过是无限的,因此应该超越对女色的欲望,打消各种念头,选择一个地方,静静地安居下来,修习体悟这一道理。
这时,这个男子立即明白了贤圣之道。其他男僧们也领受到了从来没听到的道理,共同议论说,确实应当以此为鉴。这个男子虽然已经抛开家庭这个牢狱锁链,但如果总是思念家中的妻子,就会被家庭妻子系缚,不乐于修行清净之道。
接着,佛为大家讲解了关于“如来”、“神通”和“慧眼”的道理,要使大家都成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功德的人。这时,男僧们对佛说:我们观察这个男子,他虽已舍弃家室,作了修行者,但还是想念妻子的形貌举动及在家时的往事。佛于是讲说爱欲的危害和修习佛法戒律的好处、以及生老病死的苦难和修习清净无为之道的安乐,使他成为贤圣,证入无爱欲之念的清净境界。如果不是对真理的大觉大悟者,又怎能如此呢。
佛告诉男僧们说:这个男子,并不是今世才心里常存欲望、迷惑于情色、不能自我克制,思想被欲望系缚,不能摆脱,只有通过佛的教化,方能断除他的爱欲。而且他的前世还有一段因缘:
过去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方迹”。宫中的妃女不计其数,个个花容貌美,肌色和长相没人比得上。但她们像婬女荡妇一样,常与他人争斗,完全丧失了女性应有的柔和之心。她们或与奴婢佣人争斗,或与儿童争斗,或互相争斗,不肯和睦相处。争斗一结束,就跑出宫去。方迹王闻知,十分恼恨,便派大臣役吏们去寻找,但却不知她们的去向。方迹王为此愁忧不乐,伤心得痛哭流涕。想念起妃女们在宫中的时候,和自己戏笑娱乐与夫妇温情,想念起她们奏乐歌舞的动作形姿,反而更加愁怅,不能自我解脱。正在这时,有一位仙人,施展他的五神通,神足飞行,神威无比,他的名字叫“无乐”。他看见方迹王被爱欲迷惑,不能自我解脱,便产生慈悲之心,要为方迹王解除爱欲之患。他飞行在空中,展现他的神足神威,忽然下来,站在方迹王的宫殿里。方迹王见后,立即上前迎接,把他让在床上坐下。无乐问方迹王:大王为什么一心想着爱欲、思念爱情女色,不能自我克制呢?方迹王点头说:实情是这样的:宫中的妃女们为尊卑上下的等级而争斗,不能和睦相处,都跑出宫去了,所以我忧伤悲哀,不能解脱。仙人于是为他讲说爱欲的苦难和脱离爱欲的功德。世上的人追求欲望不知满足,即使一个人得到欲求的一切,也感到不满足。请听我以诗颂出:
一切世界欲望,无人不想满足,
这是危害所在,何必自我伤害;
一切大小河流,全都归入大海,
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竟。
既使成为梵神,圣贤豪杰难比,
还想超越梵神,欲望永不满足。
好比阎浮提树,枝叶极为茂盛,
烧过后又生发,欲望难止如此。
既使八辈男子,相貌端正殊好,
还想欲求一切,欲得神通威力。
既使言论增恶,也要消除贪欲,
不以清净为轻,寡欲即是圆足。
大王应当知晓,即便爱欲事成,
恩爱有所增长,如同饮用咸水。
此时那位仙人,为方迹王讲说,
爱欲辛苦之偈,使他心意开悟。
无乐仙人以此种方法和言教开导方迹王,方迹王于是开悟,不再羡慕世间的情爱欢乐,便出家为僧,修习四种梵行,断除爱欲,具足一切修行之道,寿终之后,转生于梵天。佛告诉众僧:从前的那个方迹王,就是现在的这个男子;那个无乐仙人,就是我的前身。从前我和他相遭,现今又和他相遇。
佛如是而说,众僧无不欢喜。
[解说]
《佛说那赖经》主要是宣说出家修行者必须断绝欲乐、坚守清净之道,方能修成正觉的思想,同时宣扬轮回转生和神通思想。
经文采用对话和诗诵的形式,通过对一个贵族男子前生为失去宫妃而苦恼、现世为思恋美妻而中断修道的描述,说明欲乐尤其是爱欲是人生苦难的根源、是修道的最大障碍;又通过对释迦牟尼佛前生以仙人的神通来开导方迹王,现世应时适机来教化族姓子的描写,赞颂佛的神通和慈悲。经文寓宣教于具有神话色彩的文学体裁中,增加了经文的趣味性,起到了更有效地宣传佛教教义的作用。
经文把人生苦难之因归结为迷恋爱欲之乐,而主张禁欲,这当然是修道的需要。但经文关于人的欲望永无止境,难以满足,纵欲的结果是乐少忧多、对事业多坏少成的说法,实为千古不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