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净土探究(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0-05-13 08:54:52作者:正觉网

8、一分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一分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1)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我们知道,正念的实现,乃是源于正精进的努力,倘若没有日夜精勤的依正见、正思惟出世的真理,将言谈、行为、生命相辅相成的以正语、正业、正命三个圣道贯穿起来,便没有身心正念解脱之道——正定涅槃的产生,因此用正确的修行方法,来精进实践佛陀八正道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首先来看看一分解脱行者如何依正见等前五个圣道产生正确的精进修持方法。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对出家比丘说:‘过去昆婆尸佛尚未成佛之时,曾经有一世,在菩提树下,敷设草垫为座,双足跏趺,端身正坐,日夜勤勉,不眠不休的思惟寂念(正念)十二因缘法(前已论述),一坐就是七日,于十二因缘法,逆顺观察,昼夜禅思,深入三昧之中……。弟子们!你们若想早日超脱轮回,成就道果,应当像昆婆尸佛一样的昼夜以般若智慧禅思寂念十二缘起法,当你们在(寂定之中)证悟了十二因缘法的逆顺、流转、还灭、束缚、解脱的真谛,你们就离成道不远了。’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诫比丘们说:‘你们若想了脱生死,应当日夜精勤(正精进),昼夜不息的方便修习禅思(寂念真理),内寂其心(正定),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此篇以‘正定解脱’愿的立场来看,非常重要。欲深究佛立此‘正定解脱’大愿的净土行者,不可不知。什么叫做禅思呢?“阿含经”中关于禅思的意义与内容,说的极为清楚,极为详尽。一般佛学者只注重形而下、理论上的哲学研究,而忽略了根本经典中平实、基础、渊源的一面。禅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而这里所说方便修习禅思,亦即是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真理。我们要知道,凡是能够运用意识分别心去思惟、去观察、去抉择出来的真理,都可说是‘方便智慧,这在“大智度论”里也有提及。此处所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什么样的真理呢?亦即指的昆婆尸佛过去彻夜勤勉禅思寂念的十二因缘法。当昆婆尸佛以般若智慧在寂定之中醒悟了梦幻人生的因缘生灭假相后,内心自然逐渐趋于寂灭,最后终于达到涅槃解脱的目的。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也就是佛陀常常赞叹难陀比丘所说的:‘彼善男子,难陀,当他以出世的智慧,寂悟了因缘生灭法之后,自动自发,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甲)精进清净六根

什么叫做难陀比丘关闭根门?‘善男子,难陀,当他眼睛看到外境色相时,心中不会生起想著,亦无追忆之诚念,长久保持这种心态下去,便于眼根得到清净。乃至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细滑,意识遍缘外境法尘时,心中都不会生起贪恋、想著。如此二六时中,经年累月维持这种清净的心态,六根便于一时得到寂静。世间贪爱种种弊恶不善之法,永远不漏其心。’这就是难陀比丘关闭根门的简略释义。

(乙)精进节制饮食

什么叫做饮食知量?‘善男子,难陀,对于饮食,不著美味,不重色香,不为调适端严肥白的身体而食,但为暂止饥渴,保全性命,以修梵行而食。’

诚如‘“增一阿含经”中所说:‘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日中一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解开。心地开解已,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成三昧(正定),苦集灭道,如实而现。’这就是难陀比丘为什么节制饮食最好的说明。

(丙)精进日夜禅定

什么叫做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精进)?‘善男子,难陀,若在昼日,或是经行,或是坐禅,思惟妙法,除去五阴障蔽,身心清净。于初夜时,或者经行,或者端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于中夜时,房外洗足,进入室中,右协而卧,脚脚相累,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或者经行,或者禅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经行、坐禅,其事意行道之心,等无有异。’这就是难陀比丘精进修习的浅略节要。

(2)禅行者的正念

我们再来看看,难陀比丘在初夜后夜经行坐禅时,如何端坐禅思,胜念(正念)正知,乃至正智成就?经上说:‘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什么呢?善男子,难陀,对于内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所取种种相,所作种种想之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形成内心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烦恼的因缘,如何断苦?如何修道?如何解脱?苦、集、灭、道有关了脱生死的谛理,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善男子,如是观察已,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正念、正智成就。’

当时有一位比丘说了一首偈赞叹难陀比丘: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3)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由上可知,若是出家之人,能够像难陀比丘一样——在有了生死正见,正确的依十二因缘法禅思抉择出梦幻人生的真谛后,自动自发,守护根门,内寂其心,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正精进)——观察五阴,无我无我所,本是梦中境界所显现的幻化之相,乐分别五阴心相,正念观照五蕴幻相,净除五阴障碍,一心乐修梵行,离于睡眠,于正法中,心不疑法,离诸疑惑,正念正智,以此入‘正定’、解脱,斯有是处。

讲到正定问题,“阿含经”与“楞严经”及诸唯识经论中,对于正定的解释,极其详尽,现在先就“阿含经”及天台所记禅法两者对正定的诠释扼要地加以讨论,例如“阿含经”上说:由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等七个圣道,日夜勤勉的如法实行,无有偏废,方能深入正定之中。换句话说,如果行者不以正知见(生死正见)为因,不依佛法正途入门。正定的圣道,即无由产生。因地不真,所显现的定境很可能会流于似是而非的外道定而不自觉。因此如何实现正定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比照天台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对正定圣道的实现,做进一步扼要精简的说明(第十六愿中将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当一分禅行者,像难陀比丘一样的以正知见,不分昼夜,精进修行,清净六根,饮食知量,一切欲望不净之想,自然逐渐远离;长久修持下去,必有持身法起,身心自然正直;觉心明净,与定相应(欲界定);心得开解,超离欲界,身心虚寂,得入初禅。于初禅中,十六触等功德善法,一时俱发,心大惊悟(觉支),恒以觉、观正念之心,细心思量分别诸法(观支),因为此等微妙善法,超越欲界之欲乐,前所未得,而今以觉、观正念、正知,心大欢喜(喜支),怡然自乐(乐支)。于初禅中,虽有觉触等事,但一心寂然不敬,恒在定中(一心支)。

(乙)二禅证境

行者初禅成就已,如果仍一心修持,于中间禅中,进一步厌离觉观触动等由身识相应而产生的喜、乐等外净之法(灭有觉有观),专心不已,内心无有觉观动心(无觉无观),其心便豁然开发,明净咬洁(内净支),十种善法功德,亦如初禅发相,一时与定俱起,因此喜心涌现(喜支),绵绵怡悦(乐支)。于二禅中,虽有与意识相应的喜乐之心,但内心不为喜乐所动,也没有一丝尘境思想,一心不乱,恒在定中(一心支)。

(丙)三禅证境

行者二禅成就已,倘若仍继续修持,于中间禅中,加功不已,其心便泯然入定,不依内外;诸善法功德与乐俱时发起,此时无二禅动涌之喜心生(舍喜心),而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行者此时依于正念守护其乐(念支),运用善巧三法,离三贪看(智支),善修乐法,其乐渐渐增长,三禅具足,受三禅偏身之乐(乐支)。虽有偏身之乐,但受乐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证境

行者三禅成就已,不以此为满足,继续进修,于中间禅中,恒以正智觉知——三禅乐法,未来终将无常变易,有大苦迁动之过患,而一心厌离、不著,之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证人四禅。定发之时,无苦无乐(不苦不乐支),已舍三禅身乐,心不厌悔,亦不念著(舍支)。此时心如明镜不动(禅定分明),亦如净水无波,摒绝一切喜乐之想,正念坚固,等智照了,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念清净支),这就是世间真实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皆从此定而出(此指依佛道而修的正定行者)。虽于定中,神通变化,众缘成就,然心无动念,一心寂静,恒在正定之中(一心支)。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出家圣弟子,依定慧之力等持而修禅定,在进入四禅后,苦乐双断,安居五不远天,与凡夫外道不依正见而修四禅——暂伏苦乐所得果报有异,亦即楞严经中所区分的:‘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凡夫外道四禅定)

圣弟子所安居四禅天中之五不远天:‘此四禅天中,复有五不远天,于下界中(欲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贪嗔痴慢等所引发的惑染习气),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四禅苦乐舍心中),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五不远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是十八天(十八清净梵天),独行无交(清净无侣,情欲不起),未尽形累(尚有色质),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因有无般若空慧(八正道)做前导,再加上行者宿世慧根浅深,从此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1)若于舍心(四禅无乐舍定心中),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若在舍心(四禅舍心时),舍厌成就(厌有趣空),觉身有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进入无色界之空处定)。’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而于四禅后,所呈现的第一条叉路,也就是四阿含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在叙述利根圣弟子证入四禅后所说的:‘比丘四禅成就已,彼以此三昧(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做向导而产生的三昧正定),心得清净,无有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诚宿命无数劫事……。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又作意观照),成尽漏心(灭尽种种烦恼)。彼观此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实知之(自己知道它的无我实相),复观苦习(又观照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集因),亦知苦尽(自己知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确实已经灭尽),亦知苦出要(自己确实证知超脱生死苦痛的正确修行方法——八正道),如实知之(了然证如正途修行法门无有自性的实相),彼以作是观(照)已,欲漏心得解脱(解脱欲界的种种烦恼种子),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色界、无色界的种种根本烦恼顿时得到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根本的解脱了贪嗔痴三毒烦恼,当下便产生了清凉解脱的智慧),自己以解脱智慧作证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身,如实知之(自己确实知道尽未来际,永远超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这个时候,圣比丘便顿超三界,得证阿罗汉果。此乃指利根器的圣比丘而言,不用经过无色界天之四空定,少修二十万大劫。在进入四禅后,就继续以般若空慧观照苦集灭道性空之理,亲证性空实相,顿成利根大阿罗汉。

(乙)第二条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若是在证入四禅后,因之前没有般若智慧做引导,不明性空之理——用无漏慧,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慧——伏惑入空,即前所述第二条叉路,必然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即楞严所述:‘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诸碍既销(不依于色),无碍无灭(不依于空),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厌空依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识处定)。’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即无所有处定)。’

‘识性不动(藏性本来不动),以灭穷研(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于识性不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如存不存,(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若尽非尽(行者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比照圆瑛大师所释楞严经讲记)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话又说回来,若是稍微钝根的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虽然以般若空慧,修习圣道,但因宿根较差,仍须从四禅天中之五不还天经历无色界天的四空处定;在依次证入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后,因为有般若空慧做前导,依然可以用穷空之力,证得性空之理,成就阿罗汉果。亦即楞严所言:‘此等穷空(四空定,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经历四空定,出三界,成阿罗汉),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于五不还天时,不早依般若空慧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便称为钝根阿罗汉。’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若是一般凡夫外道修持禅定,在证入四禅之后,因为没有般若空慧做向导,不明性空之理——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心——伏惑入空,在进入前述第二条叉路四空走后,必然由于知见的不正,迷于空理,在无色界有漏果报完尽后,坠入下界(欲界中),依然沦为凡夫身,继续做著人生生死大梦中的主人。亦即楞严所说:‘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逃漏无闻(迷执有漏道,无多闻性——没有佛法正见正思惟八正道做基础),便入轮转,实属可惜。’

我想,在今天末法时代像吾等一类钝根的凡夫众生,若能遵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为前导,渐次深入修学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便不会因为个人佛法知见的偏差,误人误己,犯下混淆正法的过失,造成未来难以收拾的因果报应。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以上仅就一分禅行者禅修过程简要的照本宣说而已,亦即是阿含、天台及楞严里对此‘正定解脱’大愿行者因行的启悟最起码的概论而已。若是一分念佛者,能够在现实人间对正定解脱的来龙去脉——谛理、因行、过程、结果,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与领悟,将此解悟‘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功德,回向西方,到了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带著宿世解悟了脱生死的因行智慧,连开般若智慧,证悟四谛性空之理,满足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了脱生死的大悲誓愿。

因禅修细则问题,非本文讨论方向,故不加赘述,愿好学者善思之。由此可知,从禅行者以(生死正见)为修因开始,到正思惟十二因缘——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止,此正见、正思惟的真理智慧抉择(方便修习禅思),实在就是进入正定寂灭解脱的关键所在。

(4)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如果一个禅行者,没有正知见(般若智慧)做向导,光凭一味的禅定修持,无论任何的自然身心潜能变化,都有可能由于知见的不正确,而产生错觉上的意识误导,不知不觉地走入外道,是十分危险的。话又说回来,倘若一个佛教徒,专门只从事佛学哲理的研究,而不脚踏实地的从佛的行仪、教诲,住了脱生死的根本目标去力行,这种没有‘戒定’做基础,专门将佛学知识当作世间学问的研究、认知上,从来不在日常生活中以佛法的启示,对世间的实态做正确细腻的观察力、思考力与修持力,那么对身心世界的认知,永远只停留在观望的、我知道、我了解、我做不到,甚至与我无关的理论形式上。由于内在觉性的未开发,如果有些自恃过高的世智辩聪者来向你问难时,你可能会被那种似是而非的质难论断所迷惑或驳倒。因为光是理论上的钻研,不配合禅修内在潜能的开发,永远找不到内在觉性的本源处和朴实面。我在印度朝圣时,曾经参访缅甸的禅定高僧,他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亲自证到此身四大假合的实相,那么你还不认识什么叫佛法,你并没有见到佛法的根源处,充其量只是个知解宗徒,佛教的门外汉而已。’

戒、定、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在大小乘经典中有明确的解释。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修行,以禅修来印证佛法,行、解相应,这是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最根本的正确理性认识。古人说:‘入海数沙,磨砖成镜,两者孰轻孰重?’大家想想,海中沙可用意识分别心去数吗?砖块可用尘垢磨成宝镜吗?事实上证明:入海不可能数沙,砖也不能磨成镜啊!

(5)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由上得知,禅行者必须依正见、正思惟的出世智慧作为修行的导引,再加上行住坐卧日以继夜的以正见智慧方便禅思、寂念十二因缘法的流转还灭过程——(在定心中觉照寂观其真谛的深浚处、平实面)。久而久之,必能达到内寂其心(正定)的理想。当我们贪嗔痴欲望烦恼逐步在禅思定境中沉静、洗涤、淡化了,那么时时在我们心眼中显现的,是无常的启示,老死的启示,放下的启示、自在的启示……,最后当我们的智光愈来愈明朗,愈来愈澄净时,显现在我们心光中的便是前述“阿含经”中所说:‘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四圣谛),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十二因缘),如实显现;行集、行灭道迹(三界业行),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这个时候,梦幻人生中一切业习景象,如实证知幻化非实了,也就是寂静的涅槃现前了,亦即“楞严经”中所说的:‘净极(禅定)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的根本实现了。

(6)佛顺声闻法从四禅起入大解脱境界

于长阿含经中所载:当时出生在印度的佛陀,于娑婆人间的应化因缘结束后,在临灭前,依次出入四禅定;又从四禅定起,顺序出入四空定、灭受想定;再从灭受想定起,逆入四空定;又从空处定起,逆入四禅定;再从初禅起,依次顺入四禅定;最后又从四禅起,顿人大涅槃境界。佛从四禅起而取灭度,此乃应我们这个世界声闻圣者的根机而从四禅起顿取大涅槃境界,当然具有其非常特殊深远的意义(在此不论)。佛的大般涅槃境界,乃是我们学佛者最终极最根本的修行目的,也是‘正定解脱’愿进一步圆满的诠释。而佛的大涅槃境界必须由一个菩萨行者,无数劫以来修集无量圆满的智慧之光而证得,佛究竟圆满的法性之光——入佛的大般涅槃境界,这将会在第十二个愿予以深入说明。

(7)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单以我们末法时代凡夫众生的根器来说,今生若想达到阿含经中所说声闻圣者涅槃解脱的实现,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况且以一分禅行者而言,先从个己的生死解放起,再回心大乘菩萨道,朝向终极的大般涅槃前进,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正确的修行途径。依“杂阿含经”中又有一段经文说:‘若于五受阴,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超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离重担,逮到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分有正知见做引导的禅行者,如果毕生以追求真理的智慧去思惟、观照、寂念出世解脱的真谛,在自己知道身见、戒取、疑这三结逐渐断尽后,今世倘若不遭意外死亡(中间不死),可得须陀洹果(这还得看行者的宿世慧根)。以我们仆仆风尘,情念深重的恶性众生来说——今生想要先超欲界六尘之境,得证须陀洹果,谈何容易!更遑论现世了生脱死,证得阿罗汉果了。(声闻四果的意义,将在十四愿中说明。)

(8)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坦白说,除了已经了脱生死,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外,我们不是大根器、大智慧的大道心众生,大家之所以会再到娑婆世间来轮转受生,说明了我们与此界众生有共同的业,结下了数不清牵扯不完的爱欲情缠种子,都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众生。若说我们有不同于常人或外道之处,只不过是我们宿世稍微积集了一点点出尘的智慧福业,知道学佛的可贵而已。如果我们宿性善根深厚,在佛陀住世时,或者在正法兴盛的时代,早就该了脱生死,乘愿度生了,何必再流转到现在,在这里欲习深重,恩爱情缠,难舍难了呢?我们虽然不能在现世中了脱生死,但是仍然可以走另一条方便的出尘捷径——仰仗念佛法门通往西方净土的一线曙光,继绩朝向了生脱死的生机前进。当然如果我们今生有这种大根器、大智慧能够痛下决心在娑婆人间昼夜不息的精进斩除贪嗔痴欲望烦恼,越凡夫地,超脱三界,行者大可不必求往生——仗著念力、佛力的相应力量,到极乐世界后,再做进一步的真理追求。

(9)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大家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不易,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也并不容易啊!一般人以为在这里修行解脱不易,散心念念佛到极乐世界再修,比较简单,问题是要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必须要有‘清净业’才能去啊!(俟以后相关大愿再论)。一分禅行者,以正知见、离欲望、修梵行为正定解脱的基础,一分念佛者,同样的也是以正知见、轻欲望、修梵行(清净念佛)为西行的基础(这从许多往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任何的正途修行法门,绝对没有变相的修法,绝对没有不断欲望、不离烦恼、不消业障,而有特殊变质的修法;也绝对没有离开了基层的正知见(正见)因缘做根基外,而有越级、顿悟的修法(今世的顿悟,也是从过去渐修渐悟而来)。我们再纵观诸大乘经、华严经——一个菩萨行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知见、离欲望、去烦恼、修梵行、清净六根为入门。有了真才实学,充实的正如见后,才能够在尘不为尘染,在俗不为俗惑,行、解并进,广做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我们在最初学佛时,一定会先走向谈玄说妙、文字游戏的路上去,但是当你对佛法有了通盘的理解后,心灵经过长期的洗炼、净化后,未来一定要从乱麻中理出一条根本修行的头绪——‘回归现实’,在平凡人生中发现佛法的平实面、朴实面,发现众生心性中真与善的无穷宝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最平实的薄欲望、断烦恼做起,在平素生活中,在缘起的环境里,认识、体会‘缘起时就是修行时’这句话的朴实本义,这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领域上,最起码的成长。也就是朝向根本佛法中所说的正智、心善、自在……逐步的实践了。这个时候,你才能醒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实质的内涵。

(10)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由上可知,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是以认识无常百态(世间正见),觉悟生死梦境的真谛为起点,当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有了‘生死正见’的智慧后,进一步思惟抉择出离生死梦境的途径——依十二因缘法唤醒我们酣睡已久的无明心灵。而由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宿慧程度的差异——最初追求出离生死动机、方向、方法的不同,因此便在正语、正业、正命——言语、行为、职事三圣道上有了极其明显的区分:一分禅行者所言、所行、所为,处处以当生了脱生死为目的;一分念佛者虽然未来仍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为理想,但是将了脱生死的目标放在净土世界中。当依生死正见发出厌离娑婆世界无常之苦的决心后,所言所行所为均以觉悟净土谛理,成就净业资粮,回向净土为依归,在现生中专门以执持名号,或者观想念佛,或者实相念佛,劝人念佛,弘扬净土,仰仗阿弥陀佛大悲接引誓愿,往生西方为归宿(此处对唯心净土不做解释)。因此一分禅行者是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贯穿起来,昼夜精进(正精进)的朝向正念(解脱之道)、正定(寂静涅槃)的方向走去,而一分念佛者在有了根本出离生死的正见、正思惟做基础后,将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日夜勤勉(正精进)的以净业资粮贯穿起来,逐步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理想的修行国度前进。因为一分念佛者与一分禅行者正精进的方向不同(修因不同),当然产生正念、正定的成果内涵也不同。下篇我们就来讨论一分念佛者正念、正定通往西方净土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资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