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茶茶礼中最恰当不过的茶品:普陀佛茶茶礼
发布时间:2020-06-02 09:17:48作者:正觉网佛茶茶礼要表现的是佛家文化,由于佛文化广博无涯,因此要有选择的去突出呈现一个主题。普陀山列为四大佛教名山,且一直被奉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千百年来,凝固了极其丰富的观音文化。传说观音慈悲为怀,随种种缘,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佛经记载有六观音,三十三身之说。最为人熟识的比如有白衣观音,杨柳观音,千手观音等。观音形象已深入大众心底。所以我们取材于此,希望通过佛茶茶礼的展示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感受舟山佛茶文化。茶品选用的是普陀山佛茶。自古名山名寺出名茶。
普陀山佛茶始于唐代,一直到明代,寺僧种植茶树,供佛敬客之用,相传不断,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著〉记载: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两,叶有白芽,沦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肺。僧云,本岩茶只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侣啜者寡矣。
因此,普陀山佛茶是佛茶茶礼中最恰当不过的茶品。在确立了主题表现和茶品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佛家礼拜献供的礼仪程序,以及对茶品品种特征,加工方法的了解选择合适的茶具,水品,和冲泡技法,并设计茶席,服装和音乐,场景等元素,相对完整的创作了普陀佛茶茶礼。基本程序包括迎宾,净手,焚香,添水,请佛,净盏,点茶,献供,调茶,供佛,敬客,回念,礼毕。其中净瓶,柳枝,手印构成了茶艺的主要元素。手印,又称为印契,印相,意印,或单称“印“,指诸菩佛萨和修行者双手和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佛菩萨与本尊的手印,象征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修行者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力量和意念力量。茶艺中呈现的手印主要有说法印,无畏 印,与愿印,禅定印。此四种是一般佛菩萨常见的手印。
另外,又有表现圣观音手印,观自在菩萨手印,白衣观音印,千手观音八叶印,如意轮观音印等。主泡者在结手印前,必须先起恭敬慎重心,然后方可结印。印能使结者安住自身,达到宁静忘我,过滤尘心,化为慈悲。以此心点茶,当有功德,若能感染周遍喝茶人,更是福报深厚。因此,手印必须以十分之心认真待之,万不可仅当成一种动作或形式。主泡者最好为一气质纯净,相貌秀丽的少女。这白色衣裳,令人有恍若仙子之感。音乐要求或凝重肃穆,或轻灵优美,布景可选大幅紫竹幽深,山泉潺潺的图景。令观者把心也完全安住在喝茶的过程中,和茶师一起洗涤尘心,回归当下,体验生命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单纯的快乐的享受好此刻一杯茶。
茶艺师及助泡以恭敬心迎接客人,见客双手合于胸前,问讯, 弯腰礼拜, 引客坐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发自内心的礼不仅是对客人的恭敬,也是茶艺师内心素养的体现。第一礼不可草率行之。 礼有真,行,草之分, 此第一礼当为真礼。
主茶师立于茶席前, 助泡茶师回身取净手盂送至主茶师身侧,主茶师净手后取方巾拭干。 张源《茶录》中提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茶师的手必定是干净的,此一道不在于是否清洗干净,而是通过动作传达茶道的信息,不仅我们的身体要干净,内心更需要保持清净心。
主茶师拈香三支, 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再举香齐眉,之后回身插于香案,香案和茶案分开,以免香气互相干扰。 第一支香插中间,心里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 插完香,合掌,与助泡茶师共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汉民族焚香习俗起源很早, 古人相信焚香静气可通灵。 在此套佛茶茶艺里,我们借鉴了佛门上香的礼仪, 营造肃穆的气氛,以令宾客去其娱乐之心, 静心进入品茶的情境。
茶师归座。持禅定印, 凝神一心。 片刻,,取茶案上净瓶,,打开煮水陶壶之盖,将其中的竹沥水添入壶内。
唐宋年间斗茶盛行。《江邻几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情形:“苏才翁尝与 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竹沥水是指从竹叶上接下来的雨水或是用竹筒收集的雨水。民间语:“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神水:立春、清明二节贮的水,宜制丸散药酒,久留不坏。)竹沥水,因与竹的源缘,就有了竹的谦逊高洁,与茶性更加相投。此道程序添用竹沥水不仅为宜茶之故,更隐含观音居普陀紫竹林之意。
在静待水开之际,茶师结起观音手印和说法印。佛家认为佛菩萨与本尊的手印,象征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修行者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力量和意念力量。当茶师结印时,心里亦要观想观音,并与之合而为一。手印并非舞蹈,茶师结印犹如请佛,观者亦如见佛。茶师万不可仅仅以动作形式对之,而宾客也不可以有游戏心看待。若二者都以恭敬心对待,必有功德存焉。
以茶说法的佛门习俗也由来已久。旧时普陀十景之一静室茶烟,说的就是古时僧人在茶汤里体会禅茶一味,并以茶说法,点化众生。
茶师取壶注沸水入盖碗,净盏,并预热盏温。此道程序不容忽视,无论茶泡得多么好,若倒入一个冰冷的杯子里,茶的温度就会立即降低,香气也抵消过半。所以事先预热温盏,使得茶倒入后不但热度得以保存,而茶盏的温度更适于酝酿香气,使茶的香味完全释放出来。
茶师取壶水倒入茶盏至八成满,又取茶叶罐请出7.5到9克普陀佛茶,分置于三只茶盏内,此法名为上投法。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提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这是按季节而分法。另有一类茶叶如碧螺春,普托佛茶,因其细嫩身骨重满披毫毛而适合用上投法。
静待茶叶在盏内舒展释放,茶师再次结印,此印为献供手印,意供养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及本尊。
茶师取净瓶内竹枝轻轻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七遍以调和盏内茶汤,七在佛教中为小圆满的含义,也寓意各位宾客圆满吉祥。
助泡茶师取圆茶盘,主茶师把三个茶盏分别放入茶盘,起身离席,将第一盏敬奉在观音像前。
舟山地区信奉观音者众,民间素有以茶供佛之习俗。每天清晨,虔诚的户主往往会在灶神前、观世音菩萨座前供上一杯茶水,称之为“净茶”。这是一天开始时最起码的功课。寺庙内以茶供佛则是必须的。明李日华《紫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论之无色,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茶师和助泡行至主客面前,奉茶并礼拜。
客来敬茶,是舟山岛民既简洁又隆重的待客方式,这个久而存之的习俗,历久弥新,一直延续至今。
茶师奉茶毕归座,客人品饮佛茶。茶师从手腕处取下念珠,默念持颂“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若干遍,并回向给在座宾客,祝福吉祥如意。
“回向”,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无论做什么善事,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备有万种功德,我们念佛后,将无量无边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摄起来,朝向一定的目标送出去,这称为回向。
茶师起身离席,走到茶席前方,向众宾客礼拜送别。此礼亦须庄重恭敬,切莫轻率而为。 深深施礼意味着珍重这彼此相聚的短暂时光,珍惜这一期一会的缘分。
“一期一会”,出自日本茶道。在日本幕末大名茶人---井伊直弼的书《茶道一会集》里写道:“茶会谓一期一会,主客屡次相见,而今日之相见,一去不返,为一世一度之会,客人离茶室而去,主人亦万事挂念,尽深情关切之意;客人亦思再访之难,且感悟主人趣向及细致之用心,以诚相待,此乃一期一会。主客之间心心相映,以礼相待,即一会集之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