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6集

发布时间:2024-02-04 04:01:19作者:正觉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6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0七页:

钞【三阿难者。】

这是讲『三阿难』,这是大乘经常说的,小乘经就不承认。

钞【一名欢喜,结声闻藏。】

这是完全从迹象上来说,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佛灭度之后,他是承佛的遗教结集小乘的经典。

钞【二名喜贤,结缘觉藏。】

『缘觉』,通常我们也把他归纳在小乘法里面,声闻、缘觉。如果讲三乘,就分开来说,声闻、缘觉、菩萨。缘觉的智慧、修行的功夫都比声闻高。经教里面给我们说出他们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声闻虽然是已经断见思烦恼,但是习气没断,缘觉他是连习气都断,这是他们在果证上不相同的地方。

钞【三名喜海,结菩萨藏。】

一切大乘经也是阿难尊者结集的,由此可知,佛的三乘典籍与阿难关系非常的密切。大乘是说明阿难尊者也是悟入法性,所以对於一切大乘佛法通达无碍。

钞【则阿难以大神力,随机示教,是知一代时教,此阿难不闻者,彼阿难闻之,又何闻与不闻而为碍也。】

这就是无碍的意思。前面曾经说过「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才能真正的利益一切众生,没有这些诸佛菩萨护持,凡夫是不认识的,不识货!更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住持世间数十年,将佛法发扬光大都是不可思议。弟子当中、护法当中往往都是有许多再来人;如果说是没有再来人,单单一尊佛菩萨、罗汉出世,决定不能度化众生。由此可知,这法缘全仰赖三宝。

当然这事情是可遇不可求。众生有福,佛菩萨就出世;众生没福,我们怎么求也求不到!福从哪里来?福要从自己修。我们自己不修福,希望别人修福,那是错误的,一定要自己知道修福。「我闻」这一段讲完了。下面讲「一时」,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第三个。

疏【一时者,时成就也。】

什么时候呢?

疏【师资相合,当时说听事毕,即名一时,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时分不一,两土正朔不同故。】

这是不记载年月日时的原因。现在这些事情就更明显,我们晓得这地球上有时差,在古时候决定没有时差!为什么?古人骑马,走得再快,一天能走二、三百里就不得了,二、三百里路没有时差。坐船也是如此,顺风顺水一天,古人讲:千里江宁一日还。那是形容词,走不了一千里的,也是能走个二、三百里,那就不得了,那就相当的快速了。这种旅行,我在抗战时期是经常走的,如果是徒步走路,一天最多不过走一百二十里,现在的六十公里。走得少就是六十华里(三十公里),走五天要休息两天。所以不可能有时差的。现在坐飞机,这时差非常的显著。因为有时差的关系,就不能记载年月日时,就是这么个道理。还有,过去古印度他们国家未统一,每个小国家用的历法不一样,所以年月日时也不一样。现在世界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历法:阳历、中国的阴历、回教历法,我们要依哪一个历法来记载呢?这很麻烦,所以就不用年月日时,笼统称为「一时」。一时,里面意义实在非常之深。

『师资相合』,古德常常用这句话解释一时,就是机感相应的时候,说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的时候,这叫一时。实在说,众生用什么能感呢?一心就能感,三心二意与佛菩萨决定不能感应。不但与佛菩萨不能感应,与鬼神也是如此。《了凡四训》讲到画符念咒的,那个符要画得灵,怎样才灵?就是一心不乱。那是很短的时间,这道符那个笔一点下去到这一道符画完成,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就是一心的时候,这个符就灵。念咒也是如此,从头念到尾这心里一个妄想都没有,这个咒就灵。诸位想一想,长咒就不如短咒,为什么?长咒会打妄想,念的时间长!你不相信,你念楞严咒跟大悲咒比较就不一样。我们常常看到,念大悲咒感应很多。你打听打听念楞严咒有没有感应的?太长了,他念的时候总不免有一、二个妄想,就完了,一个妄想就破掉了,就不能成功。所以大悲咒又不如往生咒,那就更短了;往生咒又不如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最简单了。所以诚心诚意念这句佛号,时间短,这里头不夹杂妄想,容易得一心,一心就起感应,原理就在此地。所以连与鬼神打交道都要用一心,才有感应。

疏【约当宗,则即说听顷,心境泯,凡圣会,依正融,一多等。此诸二法,皆一之时,名一时也。】

『当宗』就是我们本宗,本经教义来说。这个完全是从「一心不乱」上建立的,这个说得非常的有道理。我们心真正到纯一,就是见佛的时候,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真正是修行开花结果。这一段,实在讲也是说明修净土人真实的功夫。所以我们在很多经典里面看到,佛这个经还没说完,说一半,当机的人都开悟、都证果了。像《楞严经》许多同修都很熟悉,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经讲一半,摩登伽女证三果;没说完,阿难尊者证初果了。他为什么听经听了就能证果?就是此地所讲这个道理。

『说听顷』,就是正在说听的时候。『心境泯』,这里虽然说四句,你只要懂一句,其余三句都懂了。古德常说听经要消归自性,消归自性是什么样子?就是此地讲的三个字「心境泯」,这就叫消归自性。心境两边都没有了,这个心才到一心!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真现量的境界。这样说法,恐怕诸位还是不容易体会。境界相就是凡圣一如,心得到真正的清净平等,於一切法都不起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里面没有心也没有境,心境双离!这是一心现前,这个叫一时,是指这个时候。

我们听经入不了这个境界,也就是听经不开悟!诸位要知道,听经开悟不是说悟到这个经上这一句怎么讲法、什么意思,不是悟这个,悟这个就糟了。你悟这个,你只懂得这一句,再看底下一句还是不懂。这个悟是讲悟入自性!真正悟入自性,不但这部经全懂了,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也全懂了,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才叫开悟,一悟一切悟;不是悟这一句,不是这个意思。这四句,就是开悟的样子。可见得,真正在说听,哪里不是修行呢?是在修行,修定!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听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是修定,这样的态度听经是定慧等学,功夫用得纯熟,他就入境界,就开悟了。所以听经很忌讳在那里分别,在那里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怎么讲法,最忌讳是这个。因为你这样听,完全落在意识里,落在第六识里,第六识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永远不能开悟。这一点是今人不如古人之处。

换句话说,你还有心还有境界,心跟外境是对立的,还有凡还有圣,还有依还有正,还有一还有多,你全都还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这个没入,这是凡夫;必须从相对里面超越,这是不得已说出一个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一时,就是证得一真法界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自己得一心不乱的时候。一真法界是我们所证,一心不乱是能证,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正的证。如果能证跟所证是两桩事情,心境就不泯了,心境就对立了,没入。心境一定是一不是二,凡圣是一,依正是一,一多也是一,这才真正的契入。人在这个时候得真正的解脱,真实的自在。『此诸二法,皆一之时』,这叫做『一时』。

钞【说听无定者。】

这是解释前面《疏》里面讲「以说听无定故」。

钞【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

说法的人『得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说的纲领,将佛法的纲领抓到了。这个纲领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经上讲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有「多字、少字、一字、无字」之别,通常说这四大类。『刹那顷』是讲时间非常之短。「多字,如诸经密咒。一字,如唵字。无字,如无相妙心。」多字的陀罗尼,像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一字,譬如佛门常讲的「唵」;四十个华严字母里面,「阿」是第一个原音,一切音声都是从这个原音里面变化出来的,我们现在讲母音,第一个母音,这是一字。无字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一心,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这是属於无字的,就是真心,是本体。「无相妙心」,就是讲无字陀罗尼。无字陀罗尼是体,起作用就不可思议,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我们今天要得的,最重要是要得无字陀罗尼,就是得清净心,这个很重要。特别是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老实说就是修清净心而已!所谓「心净则土净」。我们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你有没有想到,我天天念,念了,我想得个什么?我有没有得到?念这句阿弥陀佛就为了得清净心。清净心是不是真得到呢?清净心是一念不生,这个心清净了;心里头还起心动念,这个心不清净。清净心能生万法,这是根本!根本的陀罗尼。如果心里面还有妄念纷飞,我们这一生念佛不会成就的,只可以说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要往生一定要心清净,心不清净哪能往生呢?

因此,我们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要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念掉,把这妄想习气念掉。可是妄想习气时时起现行,这是个麻烦事情,一定要提高警觉。我们六根一对六尘境界,习气就起现行,这一起现行就造业,造业哪有不受报的道理!净土虽然讲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这个事情要明了。旧业是什么?过去的业。不是现在我天天在造业也能带得了,没这个道理。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觉悟了,我们要把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是这个法门修行的秘诀。

所以往生,也就是我们讲修净土,功夫有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分破无明,这是上乘功夫;中等的,无明没破,见思烦恼断了,这是事一心不乱。《无量寿经》里面讲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下辈的伏惑,你烦恼没断,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压得住,换句话说,你烦恼不会起现行。心里才一动,马上就变成阿弥陀佛,功夫就是这样的,这叫带业往生。念头一动,马上起现行了,这就没办法,这就不可以。念头才一动,立刻就转变成阿弥陀佛。业障习气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阿弥陀佛了,这叫伏烦恼,这叫做功夫成片,三辈九品里面是下三品往生,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人人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讲,没有去做!就是不知道在第二念上转过来,第一念起来了,当然不会转过来,第二念就把它转过来。我想讲话,这个念头动了,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把我原来想讲的变成阿弥陀佛了,这叫做念佛,这叫做功夫。念佛要这样念法才行!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话说得很明白!那个往生的人是这样去往生的。我们一天到晚佛是念了,妄念还照样起来,口业身业还照样造,这个去不了的,如果是这样的人也能去往生,这是没有道理的,在理上讲不通的。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带旧业不带新业。

真正得到心清净了,不要说是一心不乱,这是上乘功夫、中乘功夫,就是下等功夫,你这个佛号能压得住烦恼,你的智慧都现前,你本性里面智慧多多少少它都要透一些出来。如果你压不住,那就不行,你流露出来的依旧是意识心起作用,分别执著在起作用,不是真心起作用;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一切经论都是本著这个原理,我们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原则。

钞【或听者得净耳根,於一刹那,闻一字时,於余一切悉无障碍。】

前面一段是讲说的人,这一段是讲听的人。听的人也能开悟,换句话说,你得会听!说的人要会说,说的人会开悟,听的人会听,听的人会开悟。假如说的人不会说,我们听的人会听,听了会不会开悟呢?会开悟。说的人虽然从心意识里面说的,凡夫说的,但是听的人他能够两边不著,中道不存,他会开悟,听的人会开悟。就是在听的时候,真正聚精会神,听经的时候把我忘掉了,心真正得清净,这个时候不执著我相,也不执著有那个说法的人相,当中也不执著所说的法相,听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三轮体空,他就开悟了,他这个听就是悟入一心;这就是说这个道理,『净耳根』。

「净耳」,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一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耳根所管的就是听,观世音菩萨不听外面,他听里面。里与外,我们要搞清楚。外面是音声,里面是往里头听!你这样想法就错了。内外是什么?外面是尘,里面是性。所以观世音菩萨听到外面的声音,人家说话的声音、车马的声音、风雨的声音,都是声音,那是声尘。我们听了这声音都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是耳根、耳识听那个声尘。观世音菩萨听跟我们听法不一样,他用闻性,他不是用耳识。闻性闻外面那个音声,闻的声性,这就叫做明心见性。所以说他六根清净,净耳根、净眼根、净舌根,六根没有一样不清净。怎么清净的呢?他不循尘,他向著性,他就循性。性在哪里?性就在六尘之中,见尘就是见性,人家高明在这个地方。

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本性,把器比喻六尘,他那个是见器就见到金了。诸位想想看,器不平等,各式各样,花样不同,大小不一样;见到金呢?平等的,体是平等的。所以他心里面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了,他心平等,在一切法上平等,因为他见的是法性。性跟相是分不开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从相上去见性,那就是佛菩萨。我们凡夫不会,在相上起分别执著,把性给忘掉了,所谓迷失了,就是他著了相,迷了性。所以迷悟就是说的这么回事情。人家悟,悟什么?悟就是悟的性。一切法里头,他在法相上见法性,这个我们叫它做觉,叫它做悟。觉悟的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因此它起作用没有障碍。

『於一刹那』,这是讲时间之短。『闻一字时,於余一切悉无障碍』,「余」就是太多了,不只是这一部经。这一部经上,你从一个字里面开悟了,这一部经上你没有障碍了;不但这一部经上没有障碍,一切经中都没有障碍了;不但一切经里没有障碍,一切世出世间法里头统统没有障碍了,一悟一切悟!这是诸位要晓得的。自己有没有开悟,你自己心里明了,你不必去问人,你对於一切法有没有通达无碍?没有,那就没有开悟。

印光大师《永思录》里,他有一个皈依弟子,老法师圆寂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说他自己跟老法师的一段因缘。他原来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学问很不错,书念得很多。以后学佛,他参禅,自己很得意,以为自己开悟了。禅宗有一部语录很有名,叫《五灯会元》,这部书有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从前祖师接引学生的问答。他非常自豪,说他一千七百公案差不多条条都参透了,剩下来不过只几条而已,还有五、六条没有把握,其余的统统没有问题了。所以人很自负,也很傲慢。那么就给印光老和尚写了一封信,说他自己这个心得。老和尚就回了一封信,说:一千七百条公案,你只要参透一条,完全都通达了;如果里头还有一条没有参透,你是完全都没有透。他被老和尚这冷水一浇头,总算是浇醒了,禅放下了,老实念阿弥陀佛了。

一条不通,你没有一条通的,一通一切通!这个真是给那些狂妄人当头一棒!所以真正通达,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处理日常世间事情也会得心应手,绝对不会有错误的。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到不了这个境界,那么也要学那位大德一样,回过头来老老实实的念阿弥陀佛,不要再打妄想了,一切经教应该放下。这个经翻翻,那个经看看,只是帮助你打妄想,只是增长你邪知邪见,对你自己修行功夫一点好处都帮不上,这是诸位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这是把说听两方面的功德利益都说出来了,只要你会听会说,说听都是修行,说听统统都有悟处。所以听经要专心,要把所有杂念统统放下。正听的时候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听经有悟处,不管是什么人,没有大悟,他有小悟。前面所讲,那是大彻大悟,那个我们做不到,我们小悟总是有。常常有小悟,几年下来就变成大悟,多次的大悟就会变成大彻大悟。所以会听,清净心听,那个说也是如此。

讲经之前总得要做准备工作,实在说,与其说是准备经典,不如说对听众的恭敬心,不敢懈怠,不敢傲慢,是修这个。在讲经之前读经、看注解,准备的那一套你上台不一定用得著,为什么?上了台会有许多新的意思出来。这种情形,我想每一个登台的法师,自古至今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我过去看过一部《圆觉经亲闻记》,谛闲法师讲的,蒋维乔等几个在家弟子记录的。他自己讲经,编了一个《圆觉经讲义》,可是讲台上没有照讲义讲,下面人每天把老和尚讲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就很奇怪,「这些东西是我讲的吗?」是你老人家讲的,没错!「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自己都想不到。在台上,因为心清净,观照的功夫得力,所以这意思、经义自自然然涌现心头,自自然然吐露出来,自己都不知道,古今这些大德们统统都有这种经验。说听,一定要晓得说听的态度。

钞【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

这就是在时间上长短感触不相同。有时我们听人家讲演,实际时间不长,好像度日如年,怎么还没讲完?有时听得有趣,时间忘掉了,怎么很短一下就到了,这些经验很多人都有。这两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钞【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

这两句话解释上面说多说少、听多听少。这桩事情,在佛法里面的确有这种不思议的境界。譬如,以《华严经》来讲,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所说,也有地方说三七日。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说出这么大的经出来,谁能相信?我们今天把这个经念一遍,二十一天念不完,何况是讲解?又何况龙树菩萨所见到这部《华严经》,只是纲要,他在龙宫里面见到《华严经》的全部,全部有多少?佛经计算的方法,是以四句叫做一偈,或叫一颂。这部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有一个四天下微尘品。他一看吓呆了,简直不是我们阎浮提众生能受得了的。这个经要是有形相的话,地球容纳不下,这样大的部头。然后不得已才看中部,中部还是太大,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提要,像《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提要》多少呢?十万颂,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菩萨看到这个,这个《华严经》我们阎浮提众生可以接受,就把这部经传授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但是我们今天中文的翻译本只有原本的一半,这大经丧失了,原本残缺,是残缺不齐的本子到中国来,我们翻译的只有《华严经》原本的一半,八十卷。八十卷经只有四万五千颂,十万颂还少了五万五千颂,一半还差一点,还不到。

这就是说,说的时间短,听的人感觉到多,它都是菩萨听的,当机的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觉得听了很多很多。这是说这个道理,『说者神力延促随宜』。时间不是定法,诸佛如来这些菩萨们有神通,可以把短时间变成长时,长时间可以把它浓缩成短时,他能够自在的。中国传奇小说里面讲的「黄粱梦」,你们在学校念书,《国文》都念到,那就是说明时间延促不定。短时间,自己感觉已经几十年过去了,醒过来才不过几分钟而已。他如果是学东西,那他在梦中不知道学了多少东西!这就是时间少、听得多,举这个例子来说。有说得多、听得少,那是他真正把纲领、重要的地方掌握住了。

『听者根器利钝不一』,有利根的,有钝根的,总而言之一个原则,听经也好,读经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得法味,要真正能尝到佛法的滋味,尝到法味就法喜充满,你学得身心快乐!这个在佛法里就真正有收获了。如果学佛学得很苦,好像念书念得很累,不想念的也要念,念得没兴趣,那就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或者方法错了,必须要改进。正因为如此,佛法它不是定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法是随顺每一个众生就有某一种的说法。

所以你说,法门有多少呢?无量无边。为什么?

众生无量无边,法门是因众生而设立的。就好像这个药,药有很多,无量无边,为什么有那么多?病有无量无边。如果病很单纯,只有一种病,那药只有一种!这药对症就可以,何必要那么多种!病很多种,药也就很多种,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修行的方法,我们要注意,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别人用的那个方法有效,我用不见得有效;我用这个方法很有效,别人不见得有效。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生活,这个方法修学起来对自己就很有效果,自己得到身心自在,法喜充满。像这些,我们都要用智慧来选择,或者就前人的修学方法加以改进,使它能适合这个时代。今天都讲现代化,佛法的修行在方法上来讲也要现代化,就是它的原理原则精神永远不变,方式可以变的,一定要现代化才行。

钞【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

这一段文以下都是印证。凡夫是指六道,二乘是指声闻缘觉,以及别教三贤位的菩萨。这些人都没有见性,换句话说,他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第六识,还是用意识心,也就是用分别心,没有能转识成智。他见佛、见菩萨都是分别心执著心见的,所以他见到佛的应身。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他住世七十九岁(虚岁是八十岁),这就是讲『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

『成佛久近』,久是久远,近是不远。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就近,他所示现的寿命也不长。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他是国王的身分,那个时候寿命长,佛住世寿命是四十二劫,当然众生的寿命也是那么长。这就是长短不一样,佛修行成道示现的时间都长。

在此地『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我们现在这地方讲一时,不说别的,只取这个意义。释迦牟尼佛能说之人,与会这些弟子们,他们当时在座听法的人,这是机缘成熟,感应道交。尤其这个法门是无问自说,所以是非常的特殊。

钞【十方时分者,以十方遍於横竖,竖则该乎天上。】

『横竖』,竖的讲,那只讲六道,六道诸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是竖的说,那个时间的确不相同。底下举一个例子说:

钞【四天一日。】

『四天』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一天。

钞【人寿五旬。】

人间的寿命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这四天王天的寿命就长了。四天王再上去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所以人没有意思,不要太执著,有什么好计较的,那个忉利天人看我们,「可怜!朝生暮死」,他能活多久?不过一天而已!再往上面去,夜摩天的寿命更长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从兜率天看我们人间只活几个小时,实在是太可怜了。这几个小时都不老实,争名夺利,患得患失!这是要觉悟的。这是我们往上看。

如果往下面看,畜生道寿命不一定。寿命短的,像水上的小虫,它能在水上跑来跑去,我们叫蜉蝣,那个蜉蝣的寿命的确只有几个小时,所以我们看它的寿命,大概就像忉利天看我们一样。畜生道里面也有寿命很长的,像经上讲的龙,龙是畜生,寿命有长到活几劫的。饿鬼道、地狱道寿命都很长,佛经典里面讲,阿鼻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在阿鼻地狱还不到两天。所以这个地方去不得!他寿命多长?寿命少的一万岁,一天等於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地狱罪业不能造!那个进去容易出来难!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对地狱讲得很详细,就是叫我们提高警觉心,不要堕地狱。这是从竖的来说,时间的确是不相同,差别很大。

钞【横则遍乎四洲,赡部三更,俱卢日午,不可定也。】

横的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时差。譬如我们现在此地是晚上九点钟,美国纽约是上午九点钟,这就讲到时差了,不相同。『不可定也』,佛经里面不记载年月日时,有它的道理。

钞【两土正朔者,岁首之日,名为正朔。】

『岁首』就是我们中国古时候讲的正月初一。我们订哪一天为正月初一?中国人订的正月初一跟印度人不相同。

钞【震旦五天,不相统属。】

『震旦』是中国,『五天』是五天竺,这印度。中国的历法跟印度的历法不相同。不但中国、外国不相同,中国古代夏、商、周就不一样。

钞【周正建子。】

周朝正月初一是『子』,是我们现在的十一月初一。

钞【夏正建寅。】

『寅』,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历法。我们现在这个阴历也叫夏历,是以寅月的初一为年首,就是正月初一。可见得夏商周三代他们的历法就不一样。天干地支,地支是十二个字,用这十二个字来代表十二个月份。我们现在是以寅月为正月。

钞【彼时震旦属周,而佛在舍卫,舍卫建寅,乃用夏正。】

这是从考据上,印度他们那时候正月初一就跟我们现在用的一样,而当时我们中国是周朝,周朝过年就提前一个月,就不是跟现在的历法相同了。

钞【则五天正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

这是说中国跟印度历法不相同,又何况当时印度没有统一,印度的历法也不统一,不像中国,中国在周朝时候历法已经统一了。

钞【故止言一时也。】

这是说明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不记载年月日时的原因。底下就说到本经的教义:

钞【心境者,一心不乱,无能念所念故。凡圣者,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依正者,佛及水鸟树林,同说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说经,六方齐赞故。】

这都是说的不二法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全都是《华严》的境界。

钞【如上种种二法,皆成一味。】

这就是入不二法门,入一真法界。

钞【即以此时为一时也。】

这个才是『一时』真正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