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正法、像法、末法、灭法
发布时间:2024-06-13 04:03:08作者:正觉网阿弥陀佛!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众!今天大家能共聚一处,更应该感恩我们的师父,有这样的因缘把我们聚在一起,还要感恩所有为这次聚会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师兄们。
刚才师父已介绍了一些情况,我就不再重复了,因为时间到12点,只有两个半小时,而佛法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完的,也不是三两小时可讲好的。
佛法无人情,是指对事不对人,我所讲的都是对法,而不是对人,佛法是公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故它是通指,因为所有人的习气都是共同的,包括我在内,故所讲的及所指的都不是特指某个人或者是谁,而是指对事情的本身。学习的过程更为了修行,而修行就是在于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平常对正法、像法、末法的理解,也许会出现一些误差,为什么很多居士对这样根本性和原则性的概念问题会出现误解呢?导致我们修行起来难以入道,原因就是在大家没搞清楚正法、像法、末法的定义。
我在北京接触了很多居士,他们学佛的心都很虔诚,佛教的经书、光碟也看了不少,许多法师他们都熟悉,学佛的时间也不短,还有一部分文化程度都很高的,可是讲到这根本的问题时,都容易出现误解。
现在属于末法时期,而“在末法时期处在末法当中”,大家都认为是很正常的。我问他们什么是末法时期?什么是末法当中?时期与当中有何区别?大家都认为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不然,时期指的是时间,是泛指;而当中呢?它是确指,指的是部分,是人群,可是我们很容易的把它们混为一谈,就造成大家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而处在末法当中”是很正常的。可我告诉他们,这是佛教的悲哀。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没有弄清楚。
什么是正法?有教、有行、有证,三者具足,才是正法;像法呢?有教、有行、而还未证的,三者缺一,就是像法;末法就是只有教、没有行、更没有证,三者缺二,就叫末法;而教、行、证三者都没有的就属于灭法。然这四法在前三种法的时期里面都是同时共存的,只有到了灭法的时期,才只剩下一种灭法,没有前三种。打个比方讲,正法时期,就是佛陀当年住世的时候,也有像法当中,末法当中,灭法当中。怎么讲呢?
正法当中是指那些依教修行而且能证道果的圣人;像法当中是指那些未证道果而能依教奉行,仍在路上的修行人;末法当中是指那些只有经教而不知怎样入道或者行错道的人群;灭法当中是指那些不看不听不信经教的人群。
正法时期是指能证道果的人数相对比较多的时段,比如说有十个人依教修行,能有一两人得证道果,这数量的比例已相当多了,这就属于正法时期;而一万人修行仅有一两人得证道果的这段时间,就属于像法时期;而万万人修行当中,罕有一两人得证道果的时候,就属于末法时期;所谓灭法时期是指只有世间法而没有出世间法的时间。所以当中是确指部分的人群,而时期是泛指大概的时段。
在像法时期,同样有这四法当中,末法时期也一样有这四法当中,只是到了灭法时期,才只剩下一个灭法,全部都在灭法当中。
然法无定法,这四法现在究竟在哪里?其实都存在我们的一念当中,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超不出这四法。
有些修行很好的老居士,在遇到我的时候,我说他们还没有真正的信佛,他们乍听之下当然不服,其实我也是故意让他们不服气的,然后才告诉他们,佛法是真正的辩证法,是可以证实、证明的,修行是真的,是可以验证的,是不能假的,最后令他们自己明白属于那个法当中。他们说修行要修忍辱太难了。我说如果不从忍辱开始修起,那还有什么可学可修的?人家骂我一句,我回骂两句,这每个人不用学都会的,我从小就会。所以说忍耐不是修行的最高要求,而恰恰是修行的起步。我问他们什么是佛教?他们答得很快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其实“诸恶莫作”就是忍辱,但是大家不会这样去理解,以为自己不去做一切恶,就行了。因为平常我们都是心外求法,不知修行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人的事情,一切都是考题而不是问题,所以理解“诸恶莫作”就只是依文解字。但其深意是指一切恶都不能在我们的心性当中起作用,这才是诸恶莫作。要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上才去理解,那就是“太后”了,因为表现为行为的,都是滞后的事情。修行即修心,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念,那才叫“皇帝”,才叫自在。要是停留在行为现象当中,那就“太后”了。太后是皇帝他妈,已经是滞后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行为是你心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地藏经》说“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故知一切因果都是从心念来计算的,就象所有的人同样做一件事情,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在做事时的心态不一样,所以因果报应,是不看你做什么事的,而在于你存什么心。修行若是仅停在行为上,还没有入心的话,那属于心口不相应。即使人家骂你,你不能有报复,就连这种心态也不应该有,不然的话,那无名之火就在心里闷着,自己闷自己,因果开始算。明白了就该忏悔,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
其实六道是同时存在的,而且还有因六道和果六道之分。可我们凡夫只知道果六道,不知有因六道,故说“凡夫畏果”。而菩萨明白因与果,有远见,才道:“菩萨畏因”,就是不敢造因。
我们起无名火的时候,心里面就是现前的因地狱,因之果报立马现前,即时报的属花报,花表因,花报在心中报,果报在现象报。你起烦恼的时候,就是地狱,而你地狱的仓库就马上开启存档。六道在因时就象六个无形的大仓库,而我们所有的念头都会自然归类。谁帮我们归类?就是“铁笔判官”,而铁笔判官就是自己的记忆力。记忆是无法更改的,故说铁笔无情。我常告诉大家:你可以骗天下人,“天作孽,犹可违”,但绝不能骗自己,“自作孽,不可活”。因为因果规律是无法作弊的,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一百的责任。可我们经常都是在因果报应现前的时候,不愿意接受负面的事情,所以就烦恼。我们对亲人、对父母、对儿女,在他们出现负面果报时,总想帮他们改结果为零,可事与愿违就难受。铁笔判官讲的是地狱的状态,而阎王是谁?阎王是指自己的心性在严格执行因果规律的主管,是指铁面无私的因果法则。法本如是,就像1+2=3,1-2=-1,其结果无法更改。我们不愿意接受负的,常把1-2=-1的结果改为零,总妄想这样交答卷,考题永远成问题。法则不会因为主观上曲解而改变,客观上的结果是必然的现象。
因之果报是同时的,果之果报才是异时的。我们以为没报,其实已经在报中,报到自己都不知道,故不懂把握好当下的因。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越搞越坏?就是没有保护好自己当下的心态,要是知道从因上保护自己的话,那个老与病就会远离你,而我们每天都用无名火在燃烧自己,哪有不老得更快,病得更快,死得更快的道理,所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这“诸恶莫作”是小学,是学佛的开始,不是学佛的终止;“众善奉行”是进入中学;“自净其意”才是大学。那什么叫“众善奉行”?我们平常都理解为多多的做好事。可实际上,“众善奉行”是指不能让已做完的善行停住在心里面。应该把已经做完的善事、好事通通从心里请走,清除干净,你才会进入到大学——“自净其意”。你要是让善的停住在心里,做了好事不放过,总放在心里念念不忘,那就白做了。善马上会转变为恶,叫恶住。“有心为善,其善不善。”一切不住,才叫善住。为什么呢?因为做一件善事,说了一遍,等于好的名声已报出来了,再说到十遍百遍,那是倒欠,欠了九十九个善,所以说:“虚言折尽平生福。”我们不懂得惜福,常图口舌之快,不知“口乃祸福之门”。那倒欠的九十九件因果,还要自己背的。打个比方,就象在公司,我们为公司办完事所产生的费用已开票报销了,过一段时间,你偷偷的把发票拿出重报,又过了一段时间,你再把发票偷出来再报,这是违犯财务制度的,要负因果责任的。
比如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否则,这善事就变成不善。都是自己不放过,变成的烦恼。因为我们平常什么事情都不放过,好事不放过,坏事也不放过,而不放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叫难过,难过就是过不去嘛,要是你让它过去,就没事了。而这种没事的境界,才能进入大学——自净其意。自性清净了这才是一切觉悟人的教导和教育,“是诸佛教”就是指这是一切觉悟人的教导和教育。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呢?是未觉悟的佛。所以说:“众生皆佛”,都是佛嘛。可我们从来不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叫成佛念轻,不敢担当。其实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如果不是为了成佛,我们学它干嘛?既是为了成佛,我们为什么不敢承担?其实只有觉悟这件事,才是你人生中最本分的事,所以说:荷担如来家业。所谓家业,就是指自己本家的事业。人人都有责任,自己先做好,才能自度度他。可我们修行都是菩萨发心,自己没度,老度他人,自己不修自己,专修理别人,自己不愿成佛,总是要求别人成佛,所以尽是烦恼。
自度度他。自度,就像自己要学会游水。度他,就是有能力下水救人。否则便是自误误人,两者都有事,并且溺水者,死得更快。他自个儿在那挣扎,可能还有一分钟、两分钟的活命,而恰恰这一、两分钟就可能有会游水的人经过,假如你是在岸上喊救的话,溺水者得救,自己也得救。要是自以为是跳下水的话,两者皆坠。所以我们学佛,不论是为人为己,自己一定要精进,成就自己,勇于承担,才能成就他人。
刚才所讲的四法,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在末法时期处在末法当中”,是理所当然的事呢?我给他们说明这样就等于说你自己只有经教,而没有奉行,更谈不上证得。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不是别人强加于你的,我只不过把你不清楚的定位给标出来而已。
我们佛法的正法经典是区别一切外道的典籍,这是表法的正法。而我们里法的正法呢?能否得到启发?要能,才有表里如一,才能引发起大菩提心。就是说把表法的正法启发心中的正法作相应的修行,这才叫如理如法。能依教奉行,才叫像法。依教奉行并且能走到目的,到家的,就叫正法。所以一切经教是什么?是地图。我们只看地图而不明路线与目的就等于不会上路,也就是说不知怎样进入像法。所谓像法就是要做到像模像样。所谓如教,就是要像经典所教导的方法去思考,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读完经就了事。我们天天的早晚课做足4个小时,经也读得很溜,读完了就象完成了任务,这样的结果顶多属于末法。修行是每天24小时的事情,而我们只有4个小时勉强在末法当中。那另外20个小时在哪个法当中呢?答案是在灭法当中。我们知道了规则之后,等于自己有了计算机,随时都可算一下。我们每天上课时都有祈求正法常住,而实际上等于每天20个小时在祈求灭法,还有4个小时在祈求末法,没有一分钟进入像法,那正法就更无缘了。所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信佛,也没有相信自己。
佛说了千经万论,目的是让我们相信自己,恢复真我,所以佛证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惊奇的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真信了,明白了,就不用劳驾他老人家49年的说法。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既然具足如来德相,那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所谓证得就是返回来,就是还原。所以学佛就是还原我们本具的德性、佛性。禅宗里面经常讲到“还你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意思。
法无多种,而人有多心。总结一下,佛法有五种形式同时存在。第一种是最普遍的最多的,只求福报,求保佑,不知修行修心成大道,这叫迷信的佛法;第二种是指披着佛教的外衣,行贪、邪之事,就叫邪信的佛法;第三种是指把佛法当成哲学、学术来指导和研究的,这叫科学的佛法;第四种是宗教的佛法,是指能具深信愿,能行菩萨道,能遵佛教诲,但存门户之见。第五种是正信的佛法,是指有教、行、证,三者具足,具同体心,万法尽通,这才是真正佛法的代表。
顺便说一下,宗教这个词的本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现代意义的宗教是指各门教派的通称。而原义的宗教是指宗门与教下。其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才独称为宗门;其它的门派都是依照经典,并在经典的教导下而修行的,都统称为教下;只有佛教,才有宗有教,故简称宗教。禅宗的禅不是学的而是悟的,与禅定是两回事,禅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属于教门,禅宗的禅是六度,是般若,属于悟门,具足六度万行,故叫禅宗。所谓教下是指依教而行的,就象走在路上,还没到家;行到家时,达到目的时候才叫宗,就是万法归宗,才与禅宗相应。所以禅宗为佛门的正宗,正法的表率。这是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印证迦叶时的明朗告示,就是怕后人糊涂不明而纷争,故说:“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传与迦叶”。所以好多人都误解了,其实不管你学哪一门,哪一宗,天台、华严、净宗、密宗、律宗,只要在学中的,通通都称为教下,包括禅宗里面,在开悟之前的修行都属于教下的范围。
所以各个门派都没有矛盾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象咱们来湛江,可以从水路来,可从空中来,可从东南西北的陆地来,选择哪条路就看自己适合的,只要目的明确,方向不差,就很快能到达,到了、进来了就一样了,就是万法归宗,这才有正法,这才叫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到最后就是一切都要归到一,正就是万法归一。古大德造字时就告诉我们“正”字就是一切“止”于“一”的会意。故“止一”即是“不二”,正法即是不二法,正门即是不二门。
这也是学佛的第一门,要怎么学呢?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就不能包罗万象,佛法是包罗万象的,并且它没有边际,也没有极限,所以叫“佛法无边”。有边的是世间法,时间与空间就是你的边,而你突不破时空。其实我们的心是可以突破一切的,是可大可小的,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小有多小,要什么有什么,自性具足一切,要难受有难受。为什么会有难受?因为心小,肯定难受,心大包容万物。佛门的一切都是在表法,为了唤醒我们的心法。所有寺庙一入门就看到弥勒菩萨在表法,在表学佛第一入门,并用对联昭然告示:“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众生颠倒可笑,菩萨慈悲笑完了给我们开一药方:“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你要是不照方抓药,就是容不下东西,说明你的心量有限,有限的量再大也是小,无限的量再小也是大,故知心量可大可小,量大处处是学佛的道场,量小处处是烦恼。学佛入门,打开心量,你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用上生活。
学佛学活就是学习怎样生活。活学活用,把学到的用在生活上,就叫学生。不然就叫学而不生,就是不会用在生活上。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在一念当中,都是一念之差。要学会算帐,算我们的每一个念头落在哪一法当中,这不是谁来给你判定的,是你自作自受。法本如是,你自己的心要是意念纷飞,在六道里打转,就是落在灭法当中;心要能安住在经教上,才算落在末法当中;然后,依教奉行,心口相应,像模像样,表里如一,才属于像法当中;若能安心行道,迟早定能到家,才能得证正法,才是在正法当中,才是自皈依佛,就是皈依自佛,才是真归依处。师父帮我们作皈依,是属于表法的皈依,等于给我们办了一个有入学资格和条件的证明。知道怎么入学了,但学到哪年哪月毕业,就全看自己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是假不了的,不是领完一个皈依证就完事,这只办了一个入学证明而已,更要有相应的方法,机缘,条件,走上觉醒的大道,这才叫入道、上道。否则,就是学了一辈子,还是不知怎么入道。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诱惑太多,自己没有要求自己,也不愿意要求自己,老是要求别人,不知有求皆苦,所以苦恼是自己贪心求来的。我们整天只知道向外去求、去要,而不知道可以求自己不要,其实要与不要都在你一念之差,俗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所以修行的人要记住:能不要的尽量不要,能舍的都要从心上舍掉。我们平常合掌就是表恭敬,合掌即是“合十”,而“合十”是表示把一切杂念通通清除、舍掉,还要把十法界都通通放下,达到纯净的状态,这才叫舍。“合十”在表意上是舍,而“舍”在造字上就“合十”。
生活在中国真是很幸运,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为佛事,以音声为佛事,以文字为佛事,音声文字都是智慧的具体符号。但我们在合十拜佛时,不知要舍掉心中的一切烦恼,回到清净的老家,清净平等觉这才重要。这是《无量寿经》的经题,点题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平常我们都把它忽略了,且不敢发心。具体表现在哪里?特别表现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既是本愿,就是我们应该发的如是愿,可是我们不敢发。我们认为这是地藏菩萨您的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地藏菩萨您太伟大了,您下地狱吧,我不下地狱,我还没这么伟大。”故不敢发如此的大本愿。这都是我们表层理解“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缘故。其实这句话有三层意义,它不仅仅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能为众生代受苦难,这是到家的功夫。可还有两层表法的意义我们没有把它读出来,其一新意:“我不下地狱,就没有地狱可下,就是说如果我不造地狱之因,就不会有地狱之果。”另外一层新意是:“我不下地狱,没人代替我下地狱,就是说如果我造了地狱之因,就必然要受这地狱之果,没人可替。”因果报应,没人能代替的,总是自作自受。
还有好多人把《地藏经》看成小乘经,或是刚入门的初学经,故知我们小看了《地藏经》,也说明我们不懂深入经藏。说它是学佛的入门经也没错,因它是佛门的第一孝经,学佛从孝学起,可到最后成佛还是地藏之本愿。不发地藏愿,谁都成不了佛,我们不知道,所以不敢也不愿意发,因为怕吃亏,不知成不了佛才是吃大亏。地藏愿是代表人人成佛之本愿。故说“入了地藏圆满愿”。一切都不能代替的,所以看看哪一部经像《地藏经》,一开始,一切诸佛到场,不能派代表。佛讲其他经时,诸佛可以派代表参加,只有《地藏本愿经》一切诸佛都亲自到位,不可代替,就表示成佛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分的事情,谁都无法代替的。而我们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么响亮的誓愿,读读就算了,不入心,不当真,还老怕它,故离经文就很遥远了。当然就不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真实意义。此话告诉我们:“你心中的地狱要是不空的话就等于你自己不愿意成佛。”所以说是你自己发誓不愿意成佛的,叫“誓不成佛”。众生要是不度尽的话是不可能证得菩提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中还有众生之相。而六道是同时存在的,你的地狱空了,六道就没了,你心中的众生度没了,十法界通通都放下了,你才能证到菩提。这是必然的道理,也不是诸佛菩萨创造发明的,只是通过菩萨的行为来表示给我们看。引发起我们心中本有的愿望,这才能相应。不然的话,即使你读了一辈子的经,还是有口无心,就等于有教无行,那就是停留在末法当中,进不了像法,所以我们还没有真信佛。信佛、拜佛这么久,原来自己的信心还存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敢完全相信佛说的都是真话。也不敢尝试去验证,去体悟。我们应该像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要是有这几种信心的话,那看经读经就能深入经藏,就能从末法当中进入像法当中。才能随文入观,依教奉行。然后,只有在像法当中,才有可能走近、接近正法。要不然,正法就跟我们没关系。可我们天天说自己有正法,有正信,而实际上连像法都进不去。
还有这个“度”,我们只理解为帮助,可“度”的本意是度量和看待,它不仅仅是帮助的意思。你怎么看待我,我怎么看待你,而对人最大最尊敬的帮助就是尊重人,看得起人。如果你给人一百万元,而把人当奴隶看待,这不算是尊重和尊贵。你要是真能把人看待成佛才是最尊贵的尊重。其实我们度人成佛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真的把一切众生都看待成佛,就是最大的帮助,这才叫看得起人。要不把一切众生看待成佛,都叫看不起人。所以对众生最大的帮助,就是把众生度量成佛。其实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只是我们颠倒,把一切佛看待成众生。所谓“度众生,度众生”,我们总是把佛度成众生,这叫颠倒。所以拜托大家往后别再把佛度成众生,就没有众生了,众生就度尽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当下就可以证得菩提。若我们鼠目寸光,只看现象,就没有远见。如果真能把一切众生看待成佛,才叫正知正见,才有远见。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看待成众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佛者见佛,众生者见众生。我们天天在念 “十方三世一切佛,”可念完之后众生还是众生,烦恼还是烦恼。不知烦恼就是众生,菩提就是佛。把佛度成众生就是烦恼,把众生看待成佛就是菩提,故说:烦恼即菩提。修行的人生,只有考题而没有问题。因为一切问题都属于修行、修心的考题,这样一天24小时都在做考题,就是在修行当中,就在交卷,就在“度”中,就属于像法当中。
故知《地藏经》可通《金刚经》,其实与《金刚经》无二无别,“众生度尽”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形相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谁是如来?如来即是自己的本来,看似有来,实则无来,所以叫“如”。“如”就是像、似的意思;“来”就是本来,一切现象都没有离开当下之本来,其实所有现象都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只不过我们的心浮躁,停不下来,感受不到而已。所以我们小看了《地藏经》,有的还把它判成小乘佛经,请问小乘圣人能发如是大愿吗?我们要信佛言真语,读经要发如是本愿,要不发大愿、真愿,你是尝试不到经典的味道,就是得不到法味。
就是我们平常念佛,也是有教无行。好像在行,天天在念,可是没有落入真念。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喊佛”,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声音在喊,属于口说,还没有心行。念佛不一定用口,口只是心念播音的喇叭。念有六个门,除舌一门外,另有五个门。大家知道,身体最具影响的两个就是眼睛和耳朵,真正的念佛应该落实在眼睛和耳朵,做到眼中有佛,耳中有佛,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佛,这样佛像、佛号就自然落在念中,念中有佛,佛在念中,这才属于像法当中的念佛。假如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喊佛,那属于末法当中。所以我们要学会“影响”念佛,眼睛看到是影,耳朵听到是响,简称“影响”。可我们的聪明反被聪与明所误,耳朵听明白的叫聪,眼睛看清楚的叫明,简称“聪明”。平常我们总向外求,不知内省。
我们要是学会转境,当下就如处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等到死的时候才去的,是可以提前训练的,练好才有把握。生到极乐世界是怎样修行的?就是这样修行的,看到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听到一切声音,如百千种乐,同时具作,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就是极乐世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修行方法。那我们也可以把极乐世界修行的方法,搬到眼前来修行,这里当下就是极乐,练好了就自在,就等于拿到签证,拿到极乐国的护照,日常当中就没有烦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你一念当中,都在你的所知所觉当中,为什么?因为诸佛都伸广长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们任何一念都是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相。所谓遍復,就是无微不至,无所不包。故经文里面,字字句句都在表达一个真实的意义。可我们只把文字的意境当成平面来理解,这叫死读书。若能把平面的文字读出立体的意境,才叫读活书,才能体会。所谓体会就是用立体去会意,这样才能深入经藏。
所有经典,字字分明,故知法无顿渐,而人有快慢。所谓慢者是指把立体的意境读成平面。只停留在法上还以为完成了目的,这就是执指为月。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说没有见过月亮的人问见过月亮的人,月亮在哪里?见过的人用手指头给指明方向,可没见过月亮的人只看着手指头,没有再往上、往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把手指头看久了,就误认这指向的工具为目的,所以就永远见不到月亮,达不到目的,这就是执指为月,执着工具手段为目的。
就像现代人,开口讲科学,闭口讲科学,还把科学与迷信相对立起来,以为不是科学的就是迷信,不是迷信就是科学。其实不然,好多人都没弄清楚科学的概念,就连科学家还都没有搞清楚,这就麻烦了。我们过分的去依赖坚信一个还没有搞清楚的东西,这才叫迷信。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谓科学,简单来讲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可我们都错把科学这个工具当成真理已久了,这就等于迷信科学为真理,就是执指为月。故现在“崇尚科学”这一口号应该改一改,应改为“利用科学,崇尚真理”才符合道理,才不会本末颠倒。
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规律,否则,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现象上的认识而已。就像我们平常只接受好的、善的、对的、是的,不接受坏的、恶的、错的、非的,这些是非对错从感性现象来讲是一种分别,从理性的认识来讲是因果规律。可我们的习惯只要善的、正面的,不要恶的、负面的,好的、是的属于三善道,坏的、非的属于三恶道。等于说我们的习惯只要三善道,不要三恶道。这对学佛的人来讲,还是在六道中,没有出离六道的轮回圈。所以不要停住在三善道才对,要让一切善奉行,就是把做完善事的心请走,清除干净,不去分别,你的心才能安,才不落入六道里头。要是一有分别马上落入是非当中,故俗话说:“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把关的关键全在自己,关闭住自己的分别意识,就叫闭关。这从感性的认识上可能比较难以做到不分别,要是用理性的认知,就容易多了。我们可借用数学代入法,来解决我们意识认为不好的,负面的事情。其实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凡事出必有因,应当坦然去接受和面对已经出现的一切。然后,我们把认为好的、对的、是的代入正数,把认为坏的、错的、非的代入负数。这时候从理性的数学角度来讲,你就能跳出善与恶的六道分别,就不会说我只要正数而不要负数。因为正数、负数都同样在表达相应的数理,并且是不能乱改和否定的,法本如是。所以我们落在感性的分别时,就认为那难受、那不好。特别做父母的看到儿女受到负面作用时,就帮忙改答案,把结果为负数的改成等于零,以为可免去负数的果报,就象“3+6=9,3-6=-3”,这是因果法则,不是谁能创造发明的,法本如是,谁也更改不了,一切都是符合因果的客观性,所以说佛法是客观的、辩证的、真实的。
所谓的“经”就是路,是千古不变的大道,是找回自性的路标和明灯。所以我们看完经要知道怎样上路,就是进入像法当中,迟早都能达到目的。如果上不了路,不知怎样入道,那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原地踏步和走错路都叫没修行。我把这些规则给你们讲清楚,你们自己对照、计算,看看有没有修行,落在哪一法当中。不用别人来监考,修行的考题是活考,是生活当中的真考,是不能作弊与朦人的。因为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本分事,跟别人无关,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可以骗别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故坛经说:“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心得,也可以提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