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无明
发布时间:2024-06-14 04:02:38作者:正觉网一、无明的危害
《大乘阿毗达摩》与小乘《俱舍论》中,把我们的负面情绪称为烦恼,并将烦恼的种类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学与医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描述烦恼方面的词汇。无论如何分类,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也即愚昧、愚痴。因为不知道世界与自己的真相,很多事情想不开,所以产生了很多烦恼。如果明白真理、真相或真谛,就不会有这些烦恼。所以,所有的烦恼都是从无明中产生的。
无明是一种潜在的烦恼,不像嗔恨心和贪心那样明显。当我们生起嗔恨心和贪心的时候,不但自己非常清楚,别人也很容易看出来,因为言行举止都会有所变化。但无明却隐藏得很深,一般很难察觉。世间的所有学者、智者,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在内,都没有发现最终极的无明。虽然世间的各种学科帮我们解决了一部分的愚昧,为我们揭示了很多世界、人生的真相,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最深的无明烦恼,却是科学、哲学与很多宗教都从未触及的。更因为他们的方法与无明不相矛盾,所以也不能推翻与断除无明。
过去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五花八门的宗教,形形色色的观点。有些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天人中的梵天在控制、主宰,梵天高兴,我们就可以解脱;梵天不高兴,我们就会堕地狱。为了供养梵天,就杀牛、杀羊、杀各种动物来祭祀,这种做法就是无明。
佛教认为,主宰世界的,并不是梵天。梵天只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天人之一,他自己都会受制于业力,都没有解脱,会堕落受苦,更不是万能的。即使以祭祀让他生起欢喜心,他也没有能力让我们解脱。更何况,杀动物去祭祀梵天,只能让我们堕落,绝不会让我们解脱。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边远地方甚至还有杀人祭祀的情况。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本来就是极大的愚昧,只能增长我们的无明,更不可能推翻无明。
有了无明,就会有执著,执著外在的世界,执著自己的身体、名、利等等。达不到自己的欲望,就会烦恼、痛苦。为了达到欲望,就会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来自于执著,来自于无明。
二、推翻无明的方法
要推翻无明,需要与无明冲突、对立,且比无明烦恼强大的观念与方法。哪怕念佛、烧香、拜佛、守戒、持咒、吃素都做得非常好,积累了各种世间福报,做了很多善事,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能推翻无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出离心的修法与慈悲心等修法虽然非常重要,但都与无明没有冲突,所以也不能推翻无明。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当然可以推翻无明,但世俗菩提心仍然不能推翻无明。关于这些,在因明论典以及《释量论》等经论里面说得非常清楚。
当年达摩祖师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梁武帝给达摩祖师汇报了自己的各种善举,吃斋、念佛、供僧等等,然后不免得意地问祖师:;这些善法有多大功德?不料达摩祖师一句话就让梁武帝哑口无言了:;没有功德!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达摩祖师会说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当然会承认因果的存在,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念佛、持戒、吃斋当然有功德,这一点达摩祖师不可能否定,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可能否定。但达摩祖师在此处,是从更高层次的胜义谛角度去评价的,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见解,这一切对解脱不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达摩祖师才给梁武帝浇了一勺冷水。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讲了:菩提心、出离心非常重要,但仅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无法推翻无明,最后,我们还需要空性见。
就像医生看病,能不能治好病的关键,在于能否了解病的根源,否则无法对症下药。同样,我们没有解脱、不自在、不自由的根源,既不是偶然或无因无缘,也不是万能神在操控,而是源于执著。
比如,当我们非常执著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其间痛苦的几率,将远远超过幸福。因为一旦在乎、执着以后,就会有要求。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能满足自己,就会平添许多痛苦。直到两个人感情破裂,以致形同陌路之后,因为执著消失了,才会相安无事了。反之,很多我们越不在乎的事物,反而有可能越是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生活就是这样,这是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
驱除黑暗,需要光明;扫除无明黑暗,需要智慧的阳光。此处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机灵,很多现实生活中的聪明,很可能反而是一种愚蠢。现实生活中懂得怎样去赚钱、去消费,显得很聪明,却有可能毁了自他的解脱和来世,所以也很愚蠢。唯一真正明白无明本质及化解方法的人,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传开以后,很多人证悟了世界的真相,获得了无上的自由和解脱。
我们要寻找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智慧有三种:听闻所得的智慧,思维所得的智慧,修行所得的智慧。一一对应,寻找的方法也有三种:闻、思、修。
通过听法,聆听佛的教理,会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这叫闻所得的智慧。但闻所得的智慧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与推敲,故而不是很稳定,力度也不是很强。我们不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听闻佛法的阶段,还要进一步去思考:虽然佛经里面是这样说了,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有些人认为,《俱舍论》等经论中所描述的世界观,不符合现代天文学的观察结果,所以佛经讲的不正确。其实,《俱舍论》并不是佛亲口说的,而是很多阿罗汉撰写的。在佛陀亲口说的佛经当中,并没有很明确的像《俱舍论》中那样描述的世界观。为什么佛教显宗经典与佛陀后来宣讲的《时轮金刚》所描述的世界观,有那么大的出入?其原因,在以前的《慧灯之光》中已经多次介绍过了,与今天相比,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的理念都不一样。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佛为了度化某些人,只能这么讲。
佛陀传法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如果在座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不会出问题,佛就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把真相告诉大家。
第二种,如果听众不能接受,不能消化,就采取另外一种方法迂回地表达,以使对方能够逐渐接受。
第三种,如果一个人问问题,答案要求只有两个字,;是或;否。如果回答;是,对方不能接受;如果回答;否,又不符合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佛会保持沉默,这叫无记的问答。当时外道学者诘问释迦牟尼佛十四个问题的时候,佛就只得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佛陀传法,会考虑众生的根基,并不是自己知道多少,都倾囊相授。佛是全知,他知道听众的根基,所以会因材施教。
佛经当中讲了很多世界观,但最真实、最究竟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的世界观。我们现在需要的,也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证悟空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最简单、最下等的方法,即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思维,最后把自己的每一个执著都推翻,从而觉察到世界的虚拟、空性与如梦如幻。再通过进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证悟空性。
第二种方法,是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修气脉明点与证悟空性,有着高效且直接的关系。在修完加行,灌了顶以后,就可以修气脉明点的修法,从而比较快速地证悟空性。
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却要求最高的方法,是以心印心的顿悟方法。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师,部分藏密修行人,以及一些印度的大成就者等根机非常成熟的利根者,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过去世修行过很长时间,根机已经很成熟,所以一两句话稍稍点拨,就能证悟空性。大圆满就属于这一类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会讲很多理论和复杂的修法,只是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去证悟空性。
以上三种方法相当于三条不同的路,或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最终都能达到目的地——证悟、成佛,只是时间上有一些差别而已。可见,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学密宗,即使最简单、最基础的第一个方法,也能消除执着,证悟空性。
三、如何证明万法空性
(一)总说
如何证明我们的执着,或对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呢?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首先是用感官去感知,之后再把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分析这些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过程都是这样的,科学家们也只不过是多了些仪器而已。
判断结果要准确,首先感官必须准确无误。如果感官有错,就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意识,同时意识也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否则判断结果自然就谬之千里了。
在没有学习中观,修习般若空性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现在通过学习可以证明,万事万物都是空性。
中观证明空性,有五种理由,也叫五大因。其中第一因,叫;破有无生因。一个理由明白以后,其他理由也可以举一反三。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一个理由都可以证明,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的理由呢?这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器而幻化的不同方便。有些人比较容易了解第一个理由,有些人认为第二个理由更为适合所以就推出了五种理由。下面着重为大家介绍;破有无生因。
(二);破有无生因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生灭。如果不生不灭,永远保持一种状态,就根本无法变化,无法运动。就像一个人诞生了,才可以生存和死亡一样。物质的存在,有着前面的诞生,中间的停留与最后的毁灭三个阶段。首先要有生,才会有住和灭。
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物质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不需要观察,因为宏观世界只是我们的幻觉而已,为了维持现实生活,就让它继续;存在吧!真正实质上的诞生,只能发生在微观世界当中。
在诞生一个新物质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是果,来自于另外一个因。因产生了果,果受到了因的影响而产生了,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进一步观察,在新物质诞生之前,它是存在(有)还是不存在(无)呢?答案只有两个,有和无。我们不能说,它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
有些古老的宗教认为,物质诞生之前,是存在的,只不过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诞生的过程,是从看不见的地方显现出来。世上没有一个完全新生的东西,所谓的诞生,就是从看不见变成看得见。
我们一般人的概念是,事物的产生,就是从无到有。比如,种花的时候,种子上面肯定没有花,所以才会去种。如果已经有了花,就没有必要种花了。
这就是现实生活。如果不观察,一点问题都没有,从无始以来至今,哪怕人类再进化一万年、十万年,都没有问题。但如果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首先,我们怎么能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呢?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因把一个能量传递给即将诞生的果,让它变成有。但此时因和果能不能同时存在呢?不可能。因果同时存在,就意味着果已经有了,既然如此,又何须因呢?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像粮食已经存在,种子也成了多余的一样。同时并存的东西,就像大小两尊佛像,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二者都已经形成了。大佛像的产生,并不需要小佛像的帮助。
既然不能同时存在,那是不是一前一后呢?大家一般会说,因在前,果在后,这是天经地义的。但这也意味着,因存在的时候,果不存在。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果的存在。既然它不存在,因又把能量传递给谁呢?没有可以传递的对象,传递的对方根本不存在。
因果同时存在的情况,也即果在产生前已经存在(有);因存在的时候,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也即果在产生前并不存在(无)。无论让存在的东西诞生,还是让不存在的东西诞生,都没有办法。除了果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以外,不会有第三种情况,这就是;破有无生因。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因果呢?这叫缘起。一切都不存在,只是幻觉而已。
大家一定要静下来思考一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因果是存在的,父亲和儿子不就是活生生的因果吗?这些都是幼稚的想法。从幻觉的角度来讲,因果当然成立。如果我们愿意自欺欺人,相信、接受这个幻觉,不接受其他的世界观,那就不要学了,平时尽量做点善事,不要害人,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这样有可能来世会过好一点的日子,但这种好日子也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满意现有的状况,渴望从虚拟的世界中逃离出去,就要去寻找答案。何去何从,自己选择!
(三)缘起性空
缘起的意思,是指待缘而生,待缘而起。或者是从缘而生,从缘而起。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生灭,不是因为其他的万能神、造物主,而是有因缘的。如果没有因缘也可以生灭,果就会毫无章法地产生,世间的规律就会乱套,不可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请注意,此处讲的缘起,与前面介绍的无因无缘,不生不灭并不矛盾。缘起,是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而言的,中观称之为世俗谛。后面加个;谛字,表示真实。如果不深入观察,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真实的,所以称之为;谛。
;起有两种意思:第一,即从因缘当中产生的意思。比如种子产生果;第二,是相互观待的关系,包括左右、上下、长短、快慢等所有对立的事物。其中右的缘就是左,左的缘就是右。因为有左,所以有右;因为有长,所以有短等等,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物质,佛教称之为观待法。
本来观待法隶属于精神,并不是物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与外面的事物混在一起。如果不混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办法沟通。
比如,我说出;佛像的时候,我自以为我在讲;佛像,听众也认为我在讲;佛像。实际上;佛像只是一个物质,根本没有办法讲出来。但所有听得懂汉语的人,都会将;佛像这两个字,与真实的佛像混在一起。只要听到;佛像这两个字,心里想的就是 ;佛像。
只有默认这种错觉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才能沟通。关于这些问题,因明研究得非常透彻。缘起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内容,即缘起和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凡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东西,都是空性,都不成立,都是虚幻而没有实质的。就像梦中的景象,无论梦里看到的再怎么真实,醒来以后,一切都是一场空。
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事物,都需要有来、住、去。比如一尊佛像的来处,是佛像制造厂;同时,它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现在是存在的、留住的;第三,将来它也会去往别的地方。一个人,是从某个地方来到这里,然后在这里停留两三天,之后又去往另一个地方。因为有来处、去处、住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梦境也显得非常真实,但因为梦境的所有现象都没有来处,只是睡着以后的幻觉,而不是从某一个地方来到睡梦者的梦境中的;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也并不存在;从梦中醒来的时候,虽然梦境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梦境也并没有去往其他的地方。比如,梦中梦到一头大象,其实这头大象并不是从别的地方来到卧室里的,门窗都关着,大象不可能进来,做梦时不可能呆在卧室,也不可能在醒来之后跑出去。但在做梦的当下,大象就是存在,不过这只是幻觉。
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和梦境一样,没有来处、去处,所以当下也不存在。尽管我们会认为,当下的现象与梦境不同,是存在的。因为当下不会出现不合逻辑的现象,而梦里却会出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死了又复活了,自己可以飞起来等等。
这些不可能的现象,也只是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可以说不可能。从梦境自己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可能的。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个人死了,但梦里这个人还没有死,我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到底死是真的,还是没有死是真的,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断不清。
再举一个例子,魔术师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视觉上的幻觉。比如,几分钟的时间内,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变出一架飞机或一栋楼,之后又让它们立即消失无踪。这时候,我们肯定会否定这架飞机或这栋楼的存在,因为它们没有来处,没有去处。只是我们的眼睛看到它们无中生有了而已,所以是虚幻的,是我们上了错觉的当。
我们还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推导。比如,我们都承认旋火轮是幻觉,因为它是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大前提:凡是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都是不存在的幻觉。小前提:佛像是无数细微粒子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结论,所以,佛像也是不存在的幻觉。如果这都不承认,就是不讲道理了。
此处用的大前提、小前提,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简单地介绍一下而已,其中还有很多漏洞,但目前只能如此。大家以后还是要学因明,因明的精确度、精密度相当高。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学因明。我认为,因明已经超越了西方哲学或逻辑学的境界。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一直停留在感官的层面,无法推翻感官的结论。如果不推翻感官的结论,我们的学佛,永远只能停留在求佛祖保佑自己健康长寿的层次。
魔术师戴维可以穿过长城,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穿过长城。古印度的很多魔术更厉害,念一个咒,小石子立即变成大象;再念一个咒,大象立即变成小石子等等。变出来的大象,也与真正活着的大象一样,可以走路、吃东西等等,所以,尽管我们看到了,但也是错觉。可见,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理。
我们的意识时常会被感官所欺骗,意识属于理智,感官属于感知。哲学认为,理智比感知高一个级别。但因明又认为,理智比感知略逊一筹。比如,在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时,我们的视觉可以直接感知到,中间没有任何隔阂;而理智却要依靠感知来告知,它自己没有能力去辨别。理智从来看不到物体,只有视觉才能看到。所以因明里面讲,感知比理智直接,但感知没有思维能力,理智却可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智又超过了感知。
佛教讲的;缘起性空四个字,是分不开的,缘起等于性空,性空等于缘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缘起就是性空,所以叫;色不异空;性空离不开缘起,性空就是缘起,所以叫;空不异色。这样思维以后就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幻觉。如果用天眼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多人会变成神经病,没有办法安心地生活。所以目前而言,我们这些愚蠢的人,还是只能安心地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呆下去。否定旋火轮的真实性,承认鹅卵石、楼房的真实存在,让感官的精确度,保持在不高不低的位置。
这一切,是谁设计制造的呢?有人认为,这是上帝设计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这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慢慢进化成这样的;佛教认为,这是欲望的力量或业力造成的。
(四)其他证据
关于证明一切是幻觉,物理学的超弦理论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佛教所讲的旋火轮现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证据。点一支香,在比较黑暗的地方快速转动的时候,就能看见一个火环,这叫旋火轮。实际上,除了一根香的火星以外,并没有一个火环,这都是视觉错误而产生的幻觉。假如一百个人都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同时高速旋转,五十米之外的人,就能看到一个庞大的火球。当一百个人旋转的手臂停下来时,火球也立即消失。
同样,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一个虚幻的东西。若能在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推理,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身体当中每一个细胞分子中的电子不再运动,都落到原子核上,并保持静止,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隙都不存在了,此时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大,或许还要小一点。同样情况下,一栋二十层楼的楼房,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火柴盒那么小,甚至更小。
世界上有唯物、唯心等很多主张,但佛教从不参与这些争论,因为一切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只是一种幻觉。我曾经也讲过,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西方哲学的词汇来形容佛教,最适合的,是;唯幻。佛教不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而是唯幻论。
对宏观世界的观点,所有的佛教宗派是一致的;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看法,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部分宗派并不承认以上观点,只有中观以上的显宗宗派以及密宗才这么认为。
佛在因明的《释量论》中讲过:物质都是瞬间生灭,只是因为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发现不了。
佛教的中观理论,打破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物质,不留任何余地,一切都是空性。这些无中生有的现象,都源于我们的意识。意识的操控,形成了庞大的世界。一旦痴迷其中,就很难突破、逃脱,就像睡梦时逃不脱梦中的恐惧与忧伤一样。
当深深地体会到梦幻泡影,深深地明白万法皆空以后,就要去修行,增长对空性体会的力度,培养它,让它成长。当它越有能力的时候,烦恼、无明就开始慢慢减少了,直至最后彻底推翻。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因果不存在,佛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学佛了。虽然实际上是这样,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像谁都知道梦境并不存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恶梦,但在做恶梦的时候,谁都身不由己一样。所以,在没有彻底证悟之前,还是要尊重虚幻的因果,逃避虚幻的痛苦。不能用一句;放下、不执着来解释一切。过河以后,才可以抛弃船只。要到达彼岸,现在还暂时不能放弃修行的大船。
四、证悟空性的修法
身体做毗卢七法,排出污气。之后祈祷释迦牟尼佛,发菩提心,静下来,依照刚才的思路去思考。当非常清楚地体会到世界是虚幻、空性的时候,就在这种感觉当中停留。不要有其他念头,不要去思维其他东西,只是静下来,让体会保持住,这叫修行。对初学者而言,这就是修空性。这个空性的体会来自于思维,而不是来自于修气脉明点或大圆满等其他修法。
开始一般只能维持一分钟、两分钟,之后会生起杂念。杂念生起的时候,最好能立即发现。然后又继续观察,如此周而复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观察次数越多越好,静下来的时间不能长。如果时间太长,空性的感觉会消失,代之以各种杂念。在修行比较稳定以后,就可以慢慢延长安住的时间,缩短思维的时间。这样修行力度会慢慢增长,烦恼会慢慢减少。
刚刚是对物质进行思维,其实精神也是一样。意识如果真实存在,也应该有存在的形式——生住灭。但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意识也是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住。思维之后,静下来打坐。观察意识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推理,而是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修完,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以后,心静下来什么也不想,只是去观心,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一定要通过思维,去推翻我们对意识的执著。这样就可以理解空性,但还没有证悟。真正要证悟空性,还是要静下来打坐,修空性的修法。
希望大家能努力修持,以后不管是遇到生意亏本、失恋、离婚、身患绝症等等逆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痛苦中坐以待毙,而是要以这些方法来对治。
五、修空性,最大的福报
佛经中讲,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报。若能宣讲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钟、一瞬间、一刹那,也可以清净杀盗淫妄、堕胎、吃海鲜等很多罪过,其功德远远超过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主要宣讲小乘经典,主要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第二转法-轮,主要宣讲空性,也即般若波罗密多。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如来藏佛性。
第二转法-轮的主要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等很多般若经典。其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四句话,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的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多人在念,甚至还会背,但仅仅从理论上懂得其内容的人,就已经少之又少了,至于能够体会或证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那样追求个人的解脱,也要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更是无法获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终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内在外在的逆境与违缘。若能证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化解。
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所以阿罗汉也会生病,也会因病而死亡。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却仍然饿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为阿罗汉证悟空性的范围很小,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
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就连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碍、压力,都不会成为其度化众生的障碍。另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还是会有一些自私心。虽然也在讲;无私奉献等等,但总有一些局限。菩萨就不会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彻底地利益众生,不顾一切,不考虑自己的任何事情,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本来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学佛的人当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间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很多佛教徒总喜欢开法会、灌顶、火供、会供,整天都是搞这些,这样佛教慢慢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学佛的人要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否则根本不是真正的学佛,最后佛教全都变成商业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会出现这些令佛教衰落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衰败现象的发生,要精进地闻思修,当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时候,要以聊天、交流、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体会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学佛是什么。
慈悲与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我们要学的,也是这两个,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价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无明,通过闻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后进一步学习唯识、中观,消除对世界的执著。再通过打坐、修行,来证悟空性,获得解脱。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亲自尝一口牛奶一样。闻思得来的智慧,都只是一种了解,一种认识,还不算是境界。唯有通过修行而证悟,才能亲身体会到空性。从此以后,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说世界是存在的了。
这些道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发现、实践并推而广之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微观世界的真相之后,将其用到修行上,成为推翻烦恼执著,获得解脱的途径。科学家们在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后,却将物质爆炸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于制造核武器。这就像同样一块黄金,不同的人去看,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商人会考虑价格利润,医生会考虑它的药用价值等等。
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实,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学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于现状,不想被感官欺骗玩弄,继续迷茫,那就要去学习、去思维、去训练、去证悟空性,并让证悟的境界慢慢增长,最后彻底推翻执著,消灭烦恼,获得解脱。
解脱不是神话故事,也一点都不神秘。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把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有执著、有无明的凡夫意识,慢慢转化为纯洁的佛性如来藏,这就叫解脱。
通过这种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结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叫佛教中观的世界观。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从此以后,就分道扬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与过去一样;但理智却有了新的观点,开始走向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