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一
发布时间:2024-06-20 04:04:17作者:正觉网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一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大家坐下!
●坐禅须无念为宗
●发菩提心与行持
●观念本空
今天趁着晚上的时间给大家讲一讲,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好长时间都没跟大家讲了,本来应该是按照以前所讲的次序继续讲,但那个(以前提问题的纸条)没找到,等找到以后再接着讲。先讲大家新提的问题。
因为这次讲的时间短,准备讲一个小时,所以今天讲就不用再做这个请法仪式了,主要因为请法仪式得做十来分钟,有时候耽误给大家讲的时间。
●坐禅须无念为宗
——修行要像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确的。
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顶礼上妙下祥师父,今有弟子李居士、胡居士在此请法。
一、师父写道:“一念不生,万法庄严。”见书上说:“坐禅时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
先讲这个问题。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区别。所以有人说不要观空,不要无念,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佛法有三法印,就是说,第一个是观空,第二个观无常,第三个观无我。这是三法印,如果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说不要观空、无念,这都是不正确的。
“落于无记”,无记在修行中是一个过程。由于我们执著了这个“没有念”,而把念头转向一个无念,实际上并不是没念,而是有念,是用念做出了一个无念的意识才叫“无念”,那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禅你不要考虑“我堕落无念里了,堕落无记里了”,不要考虑这个问题。
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向木头去”,就是说,你修行就要像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确的。我们有时候往往就被这个所谓的书和开示转了。说“别堕无念,别落无记”,我们连无记的边都不靠呢!最后还没等修呢,就不修了,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这个问题不光你们提出来,还有别的寺院的师父也提出来,一坐禅就怕堕落无记。现在这个流毒甚深,整个阻挡了修禅定,也阻挡了正确的修行。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是不让你修禅定,他并不是赞成修禅定,说禅定里有一个无记,我们怎么来对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是这个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让你修,所以你不能上这个当。
我们应该观空,应该无念,而且不要管它无记不无记的,只管往前修。就像小孩似的,走道的时候摔个跟头,那你不能因为摔个跟头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为不断地摔跟头,才能不断地前进,最后长大了,会走路了,甚至会跑了,这都是一个道理。修行要一念不生,这才是我们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这是唯一的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包括念佛也好,还是修禅定、修密,都是为它服务的。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才能见到我们的自性。
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自性?就是因为我们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无念我们才能了脱生死,只有无念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也就是说,“念”就是五阴区,有念就有了五阴,有了五阴就有了遮挡,有了遮挡我们就不能见性。要想见性,就要去掉五阴区。怎么去五阴区?就是无念。所以说,“一念不生”是一个总的修行法门,也是入门。说“一门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这个“门”,这个门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进入。
有的可能说:“师父,我们念佛能不能进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须达到一念不生。说:“师父,不是啊,我们有时候念‘念佛三昧’。”三昧是什么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三昧。他说虚空都是声音,到处都是声音。是你不打妄想了才有这种现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这种现象。修密也是这样,这是总的钥匙。
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万法庄严是什么意思?就是万法归一。只有这时候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什么,才恢复它的清净,这才能了知世间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幻境,都没离开自心,这叫“万法庄严”。
●观念本空
——我们的知见就是无明,你不去掉知见,就不可能破无明。
第二个问题:弟子业障重,妄想从来没有停过。早课诵咒时一直观阿弥陀佛,到“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之后又观韦陀菩萨;走路时,以前参“念佛是谁”,现在又观阿弥陀佛。有时无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请师父开示。
妄想没有停过,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达不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须有了定力,这时妄想才能停。什么时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停。在没有达到那之前,妄想就没有停过,但是妄想它有强有弱。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或我们念韦陀菩萨也好,或参“念佛是谁”的时候,实际上妄想已经在减弱,它已经不是原先的那种气势了。原先你在没有做这些的时候,那妄想气势汹汹,根本就察觉不出来你有妄想。就像没学佛的人说:“我没学佛时没有妄想,学佛以后,怎么妄想多了?”没学佛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你自己有妄想?因为妄想发现不了妄想。就好像贼他不知道自己是贼,他还以为自己挺好。当他有了觉悟的时候,才知道:啊,我过去做错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不能偷人家东西。
所以发现自己有妄想也是这样。当我们修行了以后,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诵咒,这就是我们逐渐地发现了妄想。能发现妄想,就说明这个妄想在减慢,而且不是它“独家经营”了,是我们有了觉悟,有了观察能力,已经和它逐渐地分家,甚至形成了对立的矛盾。有时候越观察这个思想越生气,一看:“这妄想总没完没了的,一会儿又打妄想。”实际上不是坏事,这是你的发现能力越来越强,越知道妄想的害处,也知道妄想落到哪个地方。如果你这都察觉不出来,那就没法修了。察觉出来,正是我们修行的好时候,这说明我们在进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来他就起烦恼了。他认为起烦恼是因为没修好。他不知道起烦恼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种结果。就像拔河似的,要争夺过来,互相就要拉锯,他往那头拔,你往这头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尽。这时候也正说明我们在和妄想作斗争,已经有了作斗争的能力。
所以说,实际上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就给当成是妄想已经越来越大了,比以前还多。所以你上当受骗,心情低落,最后参禅也不参了,说我去念阿弥陀佛吧;念阿弥陀佛,念一念也不念了,说我去打坐吧,打会儿坐还不行,说:“算了,我去干活吧!”那你就吃亏了,就上当了。所以说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起烦恼不是坏事,是因为你修行了,有了觉悟,才发现了烦恼,这是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你发现了烦恼,就逐渐地转向菩提。
不是“无念好比登天”,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当我们往前走,没有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就得不停地走,即使还差一步,你还得走。你不能说,我怎么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飞起来了。这不可能的,你还得走。当你走完最后这一步的时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饭似的,当我们没吃饱之前,要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到最后那一口的时候,你还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饱。
它不是说我修一点,马上就能有很明显的改变,不是这样。有没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发现有很多境界的时候,或者你在这里已经生起欢喜心的时候,你恐怕也就走不动了。就像人走道似的,到这个公园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当你一看的时候,实际上脚步就停下了,已经留恋在这个地方,走不动了。当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应该无所顾虑,任何好的东西都不留恋。甚至见到佛菩萨给我们摩顶授记,也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飘花,甚至自己飞起来,或是突然从这屋穿出去了,这墙壁也能过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像禅宗讲那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切不住,你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是不是已经证到哪个果位了?”完了,你有这一念,你就完了,也就停止不前了。
这些毛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呢?就是老学佛人身上。学了几年佛了,这个知见越来越重,追求的心越来越强烈,恨不得把地挖个洞,也得找出点什么,证明我在修,他有这个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一种魔道。不能有这个心,应该去掉所有的知见,就像从来没修过一样勇猛地前进。不要怀疑,不要留恋,就是一个劲往前走,这样达到无念就非常容易。
我以前参“念佛是谁”,那是参了几个月?三个多月的时候,上体下清老和尚问我:“你参得怎么样了?”我说:“不行啊。”“哎呀!这用不着三个月啊,那么长时间啊!几天不就行了吗,你看参那么长时间。”给我说得挺不好意思。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说修行是很快就能到家的。我们为什么不到家?就是我们那个知见在起作用。我们学习佛法了,以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障你道的地方。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无明本”。说:“这个东西啊,我明白,这个东西我知道,你讲的东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这就是无明。
为什么说它是无明?因为这是分别心,因为你有这种东西就不会前进,就会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说,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见存在。为什么让你们看经不要看那么多?要少看。有人说:“少看?佛不是说‘深入经藏’吗?”深入经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经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这叫深入经藏。就像一朵花,虽然开得很红,很好看,但它不香。看经也是一个道理,因为你没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这才香。
不在于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为看得多就好,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全都变成知见了,有的说你说什么我都明白,你说什么我都清楚,甚至想去给别人讲法了,这种用心不是修行。你要想当法师,这没问题,你可以当“法师”,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但你想了脱生死,就别这么干。所以说这个问题得明白,无念不是好比登天,但也确实像登天一样,因为你原先在地上,但达到无念了,确实一步登天了。这时候心情也宽阔了,也知道法怎么修了,那是无比的喜悦,确实很好。
“好比登天”是难,但其实这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的知见是否能放下。为什么咱们修行中有那么一句话——“不许讲理”,这成为大悲寺的一个标准。现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不许讲理”。甚至有很多人写信说:“师父,我不讲理,如果师父认为我对,那我就做,认为我不对,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为什么不让讲理?就是不让你立知见。你所有的知见都要破除,特别是你熟悉的,比如说李居士会电工,你说你会电工,这个电工知识在你那就是个知见。你安灯泡,师父说:“你不对。”你说:“那不对,这个电灯就得这么安。”那就完了。所以说禅宗就不能讲理,告诉你这个鞋倒着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有的说:“那鞋能倒着穿吗?”哎,它就能倒着穿。说不能,那是因为你没有去穿,是你先有知见。
我们的知见就是无明,你不去掉知见,就不可能破无明。只有破了无明才能达到无念,只有无念才能破无明。所以应该知道我们修行中的毛病,就是有知见,应该去掉知见,依教奉行。特别是你会的东西,千万千万不要执著。你会了,应该知道已经中毒了。像小于子会电焊,告诉他:“你这么焊。”“哎!那能焊住吗?”这就是知见。小孟开铲车,说:“你把那给弄平了。”“哎呀!师父,这弄不平啊,这不是这么个弄法。”这就是知见。要从世间法讲,你们的做法对不对?对。但要了脱生死,你们就没门了。在世间法上你们赢了,但在佛法上输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要知道我们是了脱生死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看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看愚公移山里,那智叟是最聪明的人了,他告诉愚公:“这一座大山,你拿个小车天天推,能把山挪走吗?”这愚公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还有我的后代呢,还有再后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过来接着推。”由于他这种没有知见的想法,没有把这个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推,所以这两座大山也好,是几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给挪走了。书上说的是感动神仙,所谓的神仙帮他挪走,实际上神仙是谁?就是他自己。因为他没有知见,所以一切物质在他眼里已经失去了能量和体积。我们呢,先立了知见,所以在物质上就困住了,就走不动了。我举这么个例子,就是说你去掉知见,你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楞严经》讲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整个宇宙只不过是你心中的一点轻云,就像海里一浮沤,一个水泡。而你的心是无量无穷的,没有边没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过是一个小沤泡而已。你为什么不能发挥心的作用?是因为有了我相,因为不知道无常,不知道一切都是空,所以说你就被这个困住。如果你通过修行把这些东西去掉了,那就成就了。
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发菩提心与行持菩提心
——我们想发菩提心,首先应该从三皈开始,这样才能抓住修行的路程。
第三个问题:顶礼师父!请您给弟子们开示,有些师兄不知道如何发心,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行菩提心?
如何发心?我们知道,我们的心有两种,一个是世间的知见,一个是妙明真心。我们想发什么心呢?我们想发明我们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无明那个心,也就是财色名食睡那个心给挡住了,不能见妙明真心。所以我们必须先去掉贪嗔痴,只要去掉贪嗔痴,就是发菩提心。
如何去发菩提心?首先要从戒律开始。大家有的是发心出家的,有的是来护持道场的,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想修行。修行中主要对治烦恼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从哪开始呢?第一个从戒。戒从哪开始?从三皈开始,一定要从三皈开始。因为三皈一直通到我们成佛,没有三皈就不能成佛。三皈在戒定慧里始终是贯穿着,一开始学佛就是这个三皈依,一直到戒、到定、到慧,都必须有三皈,只有三皈才能达到解脱。我们想发菩提心,首先从三皈开始,这条路不能走错了。
什么是三皈?我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把你的身口意交给三宝。怎么去交?第一个,我们喝一口水,要供养三宝;我们吃饭要供养三宝;我们穿衣穿鞋都要供养三宝;包括说话,刚开始说话都得供养三宝。你只有不断地供养三宝,才能够得到戒定慧。因为这个三皈依是最直接的方法、最真实的方法、最彻底的方法,也是最殊胜的方法。我们现在是不知道这个三皈依的重要,有时候嘴上是三皈依,但行为并没有三皈依。修行就在眼下,只有你眼下不断地进行三皈,才会得到这个法。
有时候说:“我对戒律不明白,我对定力做不下去……”就是因为你这个三皈依不到位。早晨起来了,第一个拿水,自己先喝一口,洗脸的时候,拿起水就洗了。你喝口水就被水所毒,你洗脸就被水所伤。你说:我穿双鞋,都是我花钱买的鞋,或我从家带来的鞋,或常住的鞋。只要穿上鞋就被鞋所伤,吃饭被饭所伤,没有不伤的。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增加无明。怎么样控制无明的增长?就是三皈依。我喝水时候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虽然你不明白实相,但你也必须要念这个三皈。穿鞋也得念,穿衣也得念,洗脸也得念,喝水也得念。
你看佛教里,斋堂早晨做好热水,头一个就要供到佛跟前,要供养水。为什么供养水?就是要三皈依,不被水害。因为我们众生每天都要和这些妄想作斗争。什么是妄想?就是我们生活所用的一切物质,这都是我们妄想所化成的。只有不断地三皈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觉悟性,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程。你念了三皈,或者心里忆念了三皈,这个害处马上就变轻。
佛经里有那么一个故事,过去那大鹏金翅鸟老吃龙,后来龙就向佛求救,佛就给它袈裟上的一个布条,叫它拴在龙角上,那大鹏金翅鸟就不敢吃它。还有天神和阿修罗斗争,打起来了。这个玉皇大帝被撵得没地方跑了,最后求佛,佛也给他袈裟上的一条布,叫他拿着布条去跟阿修罗作斗争,结果就给阿修罗打跑了。为什么袈裟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都是三皈的力量。三皈是什么?就是真理。包括大鹏金翅鸟,还有这个玉皇大帝,这一切事情都是幻境,只有三皈,这才能破这个幻境。所以说有了三皈,一切幻境它都要消失的。
所以我们想发菩提心,首先应该从三皈开始,这样才能抓住这个修行的路程。
抓住了三皈,再抓住五戒。因为戒定慧,有了戒,你才有了一切功德生长的土壤。戒像大地一样,一切功德皆因戒而生长,所以说所有的功德必须从戒中生长,没有戒一切功德都不生长。有的人说:“我先修定,我先修慧。”实际上你就是忙活半天,最后还得转回来。有时候甚至还造了业,诽谤戒律。等你想转的时候,有时候都不给你机会了。所以说想走正确的道路,必须从戒开始。我们知道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大家都知道,想发菩提心就要严格从戒律下手。比如“杀”,凡是杀生的话不允许说,不光是亲手杀不允许,就是赞叹杀也不允许,一切杀生都不允许做。“盗”也是一样,不光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就是盗的想法也不允许有,也不能鼓励别人去盗,也不能装糊涂:“他拿他的吧,他拿来我用才好呢,反正和我没关系,他盗的。”你说没关系,实际上就已经有关系了,他就是为你盗的,你怎么能说没关系呢,是不是?所以你说没关系,那这个罪业你就背上了,实际上就上了同一条船。
“淫”也是一样。这个不淫欲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劝别人,也不能赞叹。有的居士来了,说要结婚,比如说今天就有问的,说:“师父,我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功,老是不愉快。”我说这是好事,是难得的好事。我说,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这个不搞男朋友,本身就是一个清净。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堕落到这个“监狱”里去了。后来她听我这么一讲,还挺高兴。我说你如果不结婚多清净,有机会出家不更好吗?她虽然没答应出家,但乐了,心里开了。
就是说什么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难了,想点什么办法呢?”你已经堕落淫欲里去了,不允许啊!一点都不允许。比如说一个狗,或一个马,要配种,“哎!这个马做种马挺好。”已经堕落淫欲里去了,这都不允许。不能有半点随喜赞叹,何况给人结婚作证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许了。那都是违犯佛的戒律,也是轮回的根本,因为你那个念里有这个东西,将来必然要结果。
我们不光是这些事情不许做,就包括念头也要控制,要改变。这样不断地严持戒律,再加上修禅定,这才能逐渐地开发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确地显露出来。因为有了正确的戒律,才会有正确的定力;有了正确的定力,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人虽然有一点小的境界现前,实际上那里边还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刚有点境界现前,马上就跑到魔道里去了,甚至发狂发疯,连佛法都诽谤,最后甚至下地狱。这就是他没有次第往上修,我们必须按照戒定慧这种次第往上修,才真正地保证你的修行。
这是如何发菩提心,那如何去行菩提心呢?谁能答一下子?你说。
一居士:就是死。
对,就是以死的心来护持戒律,用不怕死这种心去行持,你这菩提心才能逐渐地发起来。你看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舍身喂虎,就是发菩提心;甚至为半句偈子去舍生命,也是发菩提心。我们也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说“你去死”,但是这个心要常常有,要常常作舍命想。
比如说佛的戒律里有这么一条记载:有两个比丘去见佛,其中有一个喝了有虫的水去见佛;有一个没有喝有虫的水,在半路渴死了。后来佛就说这个喝过水的人:“你见我等于没见。”同时称赞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说:“他早来见我了,而且已经成就了。” 他因为没有喝水而渴死了,但生天了,因为守戒律的这个心生天了。生天以后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给他讲法,马上就证果位了,成罗汉了。这一瞬间就成就,就是这样。所以说你没有这种决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备这个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萨都是舍命来换的。你看舍利弗,为了行菩萨道,把眼珠都挖给别人。结果那人还把眼珠踩了一脚,说嫌臭。都是这么行菩提心的。所以说,只有这么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们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来换。你要没有这种决心,那还是不行。不要有侥幸的想法,可能有时候想:“这个事轮不到我吧?菩提心都是给那些大菩萨发的,到我这用不着了,佛给我摩摩顶,给我授记就行了。我又能保住身体,又不遭罪,最后还能成佛。”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事情,这考验早晚都会轮到每个人身上。你越有这种舍命心,还真就不见得找你。因为你已经够格了;你若不够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如何行菩提心,这个要讲起来很长,就不再详细讲了。为什么要讲一点?就是大家要行菩萨道,要舍命、舍血肉、舍骨髓,舍去自己的一切来行菩萨道,这才能有菩萨道可行。
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