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定弘法师: 戒律很重要?!(文字版)

发布时间:2024-07-17 04:04:15作者:正觉网
定弘法师: 戒律很重要?!(文字版)

尊敬的法师慈悲,诸位大德居士,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请坐。今天定弘因为在台湾学戒台湾签证到期,要回香港来出境一下,就回到我们师父上人这里拜望他老人家。老人家见到定弘也很欢喜,就询问了定弘在台湾正觉精舍学戒两个月,有什么见闻、感受、心得,定弘就做了比较详细的汇报。老人家听了之后就很欢喜,让定弘给大家专门讲一个专题,他老人家给我提的这个题目是「戒律很重要」,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因为这句话是他老人家的老师章嘉大师在他求学的三年当中反覆跟他强调的,当时他也可能是带著问号,听了之后一直也没放在心上。一直到章嘉大师往生之后,他在大师的火化炉边守了三天三夜,就一直在思惟,大师这一生教他教了些什么?这句话就非常明显的跃入他的脑海,结果他就忽然明白了,戒律确实是很重要,就从问号变成感叹号,他就悟出来。

因为原来他跟我讲,也是以为戒律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佛当年在古印度时候的生活方式。好像搬到今天的中国现代的社会不一定能适用,总会带著问号,定弘也是带著这个问号。结果师父老人家悟出来了。他在给我们开示的时候讲,戒律不光是生活的方式或者习惯,它是我们这一生能出三界的阶梯,如果不持戒,那我们想出三界是不可能的。它跟世间的礼仪不一样,世间的礼仪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一套制度,我们遵守礼就有和谐。但是这个戒不光是使僧团和谐,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开智慧。所以佛法三无漏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切诸佛菩萨都不可越逾的修学次第。直到今天早晨,师父老人家坐下来跟我聊,把他讲了很多遍的话又给我讲了一遍,我今天听了这个感悟就跟以往不一样。以往听了只是有这么个印象,没有深刻的感受,经过两个月在戒律道场的学习,就比较能够体会得师父为什么那么强调戒律很重要,为什么戒就是出三界的阶梯,为什么因戒能得定、因定能开慧。所以我非常的感恩有这样学戒的因缘,这个因缘也是佛菩萨的安排,不可思议。

果清律师跟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和尚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相识,而且当时李炳南老居士开了佛学研究班,我们果清律师就是班上的一个同学。他当时还没有出家,我们净空老和尚当时就曾经教过他的课,所以果清律师也是当过我们师父上人的学生,之后也就几十年都没见过面,也没有联系。我们师父也只是知道,当年雪公老人这个佛学研究班里面八个同学有一个出家,不知道是谁。一直到最近,就是年前的时候,今年农历年之前,也不知道为什么果清律师带著四个出家弟子就忽然来香港拜访我们师父上人。这是五比丘来访,就在香港,当时定弘也帮助做接待,相见甚欢。果清律师见到我们师父上人非常的恭敬,顶礼,搭衣顶礼,并且称老恩师,献上礼物,然后在香港住了五天,听经。

结果就在这五天当中发生了一件我完全没想到的事情,有一次师父就对果清律师讲,就介绍我,说这是定弘,他出家有心要复兴佛陀教育,我让他来跟你学戒律。我当时听了就很愕然,这完全没有想到,这是始料不及,当时师父就让我礼拜果清律师,当场就拜师了。然后下来就跟我做思想工作,他说你要知道,出家了不能不学戒,你不学戒你想要这一生能成就、自利,你想要利他、要弘法,都是难度很大的。因为佛法是靠戒定慧三学,而且你将来要是弘法,人家说你没有学过戒律,你没有住过僧团,人家会讥嫌你,你就很多障碍。就给我谈了好几次话,终於把我这思想勉强的疏通了。因为定弘本来是想出了家之后好好的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其他什么都不想学,就跟著我们净公老和尚学《无量寿经》,将来希望就专门弘扬《无量寿经》。当然自己虽然是这么想,毕竟是年轻,而且没有经验,在佛门里面也不知道以后弘法道路会怎么样。想想既然我们师父上人这样的来安排,一定是有他的良苦用心,於是我就答应了。我说那好,既然师父这样安排,我就去,去学戒。

师父让我学三年,他说古时候规矩是出家之后五夏之内要专精戒律。所谓专精戒律,就是其他经教都得放下,专门是学戒律,把这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开遮持犯都要学会、学好,这是扎根。然后你有这个戒的基础,你再深入经教,你真正能够得定,能够开慧。所以他让我至少学三年,最好是学五年。既然是这么个安排,大概果清律师他来这的使命也就是为了把我度到台湾去学戒的。我就去了,过了年之后就向师父告辞,去了正觉精舍。之前我已经早闻正觉精舍的名气,是一个很好的持戒道场,也心里很想有机缘能够去参学,没想到真的就来了。

来到寺院之后,就发现那个磁场很不一样,真的是清净。里头住了大概六十位比丘僧,纯男众的道场。这一进去发现每个人都很有道心,都不讲话,很安静。它那里也不做经忏佛事,也不接触外面的信众,很少有什么观光游客,什么都没有,就是很安静。每个人都是做自己的功课,除了共修的课程,大家都自己用功,而且进去还竟然也发现有几位比丘身上搭的衣真的是百纳衣。一位戒位法师已经在那个精舍住了有二、三十年了,从来没出过寺院门,也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的衣服,那个都是从他的师父那里捡回来的旧衣服,已经缝缝补补很多次了,在上面又缝、又缝。就是原来的布都已经没有了,全是缝上去的那个布,他的中褂、他的袈裟真的是百纳衣。那边很多比丘都是穿自己缝补的衣服,很少人穿崭新的衣服。

我一去到那就感觉自己很惭愧,不用讲话,一看到人家的道风,自己就自叹不如,人家真能修少欲知足。每天他们都是过午不食,大概有十几个人还吃早餐,其他的大部分人只日中一食。然后他们很多人也持不捉金钱戒,就不碰金钱,持戒非常精严。进去之后真的感觉到自己像一个俗人一样,进到一个清净的僧团里头,而且又不懂得戒。因为真的,虽然去受了三坛大戒,回来之后就把戒本束之高阁,从来没有去认真研读,佛制定说半月半月诵戒,从来也没有去诵。然后这一进去之后,简直举手投足都被人呵责,因为人家看我们很不顺眼,举手投足都犯戒。譬如说吃饭,吃饭按照比丘的规矩要受食,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受食这桩事情。就要净人,就是在家居士或者是沙弥,没有受比丘大戒的人授给你,你接受了才能吃。这比丘戒里面,如果不受食的话那属於犯波逸提罪,那是很大的罪。还有非时食就更不用说了,过了中午,日过午那就连带颜色的水都不可以乱喝。如果要喝,譬如说有些人他身体不行要喝蜜糖,这样叫非时浆,就要有人加法,要有净人来授给你,这些我都不懂。

我带了不少的这些药品、茶叶什么的,那边的法师们一看说,你这个有没有加过法?我说什么叫加法?没加法都犯戒了,必须得舍掉。我说我好不容易带到台湾来,还得舍掉?对,你不舍掉那就属於犯舍堕罪。我怎么舍,我能不能再用?这是我妈给我的。他就告诉我,必须要把这些药品舍掉,舍了之后再由净人授给你,做为尽形寿药,就是你终身可以留在身边用。但是这个药必须是苦的、涩的、辣的,不堪为食,你才能够用。我都不知道。还有我带来我妈妈特别给我准备的葡萄糖,葡萄糖不行,甜的,甜的东西算是食品,不能算是药,必须舍掉,没办法只好舍掉。舍掉还不行,还得忏罪,因为什么?你接受了这些食物,你不是说舍了就行了,你的罪还在,必须得忏掉。

包括你的衣服,他说你的衣服,人家给你的衣服十日之内你有没有加法?我说这哪知道?这都好几年了。不行,受了比丘大戒之后,你所有的衣服如果没有作法的话,那都属於犯舍堕罪。结果我就得把所有的衣服,包括内衫内裤全部脱下来,问人借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把自己所有衣服拿到界外去,还不能在界内。为什么?因为要忏这个罪必须得集僧,把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集合在一起,得打板,说你这个犯了舍堕罪,在众僧面前忏悔。界内的人太多了,集众也不方便,就干脆到界外去。界外就是打板反正能听到的,不听到的人他也就不算了,就到界外去忏这个舍堕罪等等。包括衣服没有染色,我是白的内衣,内衣得染色,没有染色的话也是属於犯波逸提罪。结果就我自己去染,拿著个染料,把水煮开了,把那白衣服放下去染,叫坏色衣,染成咖啡色。像我现在穿的这个内衣都是自己染的色,这个内衣原来是白的。

就是这种情况,在头一个月自己就感觉得懵了,真的举手投足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当时感觉到挺苦恼,觉得这些戒怎么这么麻烦!结果那边的法师说,他说就是要这么麻烦,你出家如果什么都那么自由、那么放逸的话,那你怎么修行?佛就是这样慈悲,让你这样通过麻烦你就能够,第一,生起少欲知足的心。你说吃的东西,吃的不能乱吃,乱吃会犯戒,人家没授食不能吃,过了十二点,中午过了午时不能吃,你这些包括药品没加法都不能吃,你就少欲了,那就少吃算了。包括衣服,衣服都必须得做这个法,不做这个法你也算犯戒,所以自然就把你那个贪欲之心放下了,因为一贪就麻烦。所以现在我真的不希望人家再给我衣服,再给我衣服的话万一我忘了加法,过了十日我又得把我全部的衣服拿到界外去,把内衣内裤都得脱掉,去那边忏,所以自然就不再想要新衣服了。你看这少欲知足,它就等於逼著你放下你的欲望。所以对衣食你能够放下,那你就可以说人的欲望就去了一半。

所以这头一个月在那边真的就是在很苦恼、很挣扎的过程中这么熬过来,因为什么都不懂,走到哪都怕犯戒。进到厕所,有时候忘了脱长衫,犯戒,忘了换鞋也犯戒。所以这些习惯原来都没养成,经过一、二个月之后,慢慢的就养成一点习惯了。然后忽然发现这些细微的东西,细节方面能够这样注重,其实人的心就开始细腻起来。我原来的心是很粗的,真的是浮躁,大概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个通病。从小到大都是在功利思想的薰陶下成长,小的时候读书要争上游,学业、事业也要跟人家竞争,要赛过别人,通过这种争的心理、功利的心理的薰陶,人就变得浮躁,心浮气躁是没办法学道。所以弘一大师有两句话说,「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骈就是合在一起,就是一起涌现的意思。原来我们都是心浮气躁,所以你看那些小小戒,它就是对治你的心浮气躁,因为一心浮气躁你就会忘掉持这个戒。通过这种注重这些细微的戒行,你就能够慢慢把你的心调伏下来,你的意念就会很谨慎,就不敢放逸,所以这都是世尊对我们很慈悲的一种爱护。

戒律的精神是什么?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四个字,叫「一心敬慎」,一心是一心不乱的一心,敬是诚敬,慎是谨慎。我们一般的人都放逸,自己的心念没有办法认真的去控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常常处於无明的状态,而要真正得三昧、得涅盘,最重要的就是不放逸。蕅益大师《沙弥十戒威仪录要》里面讲,涅盘是以不放逸为食。你怎么得涅盘?要不放逸。持戒就是帮助我们不放逸,这才能够有可能出三界。我们为什么觉得持戒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放逸惯了。其实很多这些生活,戒律就是生活,但是这个生活不是普通凡俗的生活,它是让你成圣成贤、成佛作祖的生活。那就是需要在身口意上去收摄,让你在细节上很谨慎、很小心、不放逸。慢慢你这个一心敬慎就能出来了,一心敬慎你的心就慢慢就平和,心平气和。

所以得三昧心平气和这是基础,如果心是浮躁的,那三昧不可能得到。就好像我在精舍里每天用完斋洗钵,洗钵那我洗得很快,洗完擦干就准备收了。有一位法师跑来跟我讲,他说你看你这钵拿水淋一淋,这水一颗一颗的粘在钵上,说明什么?没洗干净,那上面有点油垢,所以水不能够很顺利的滑落下来,它粘在上面都是水珠。然后他把他的钵拿给我看看,拿水一淋,那上面都不粘水的,很光滑。然后跟我讲,洗钵都要用心,如果你这个小节不用心,你说你念佛能得三昧吗?洗钵你不能够小心谨慎,你的念头上能小心谨慎吗?所以这都是我们很好的学处。所以为什么师父讲说戒律很重要,为什么佛讲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现在我就初步懂得一些了,这真的跟世间礼是不同的。当然礼也是教你敬慎,而戒要求标准就更高,就是让你的心整个定得下来。当你对这些小节都能够把握得住的时候,你就能够对你的心念把握得住;你的身口能够收摄的时候,你的意念也能收摄。自己原来也是对戒法口头上很注重,内心里没注重,而且刚出家,原来的俗人的这种习气很深重,放逸惯了。所以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慢慢才了解,做一个出家人该怎么做法,不是说剃了头搭上这个衣就行了,那必须得学戒。

在南山三大部里面就讲到,为什么要学戒?出家要办比丘事,持戒是比丘的本分。要不然你出家干什么?你说如果你想学法,想念佛往生,那很好,你不用出家,你在家身分甚至弘法都可以。但是既然走了出家的道路,那就必须要拿出出家人的好样子来,好样子就是戒律。法赖僧传,佛法要依靠僧来传,这个僧广义上讲是和合众,狭义上讲就是专门指我们出家众,他是佛法三宝的一个形象代表。如果我们出家人没有真正持戒,没有拿出好样子,穿上袈裟,行为上跟俗人没两样,那佛法也就没有了,至少僧宝的形象也就在这世间消失了。所以我去到正觉精舍为什么很震撼?就看到了僧宝的形象,真正是感觉到师父上人讲经里常提到的,若欲复兴佛法,必须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就是僧住处。怎么建立?正觉精舍做出个榜样来了,他们就是依戒法来建立。里头住了六十位比丘僧,但是人这么多都很和合,这是很少有、很难得。像我们师父讲,他跑了一辈子没见到有和合僧团,两个出家人在道场里都会吵架,竟然在精舍里面这六十个人住在一起和合共处,这就是僧团,这果清律师的功德无量无边。他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僧团,用什么建立?就用如来的戒法。

所以比丘戒本最后讲到,「此经久住世,佛法得炽盛」。此经就是戒经,戒经能够长久住世,佛法就能够得炽盛,就能旺盛起来,就能兴盛起来。如果没有人持戒,它也说没有人布萨了,布萨就是说戒、诵戒,戒又不诵又不持,那佛法就衰了,就好像太阳下山了,世界都黯淡了。所以佛在最后涅盘之前兴起大悲,集合比丘僧告诸大众,说我虽然涅盘了,但是你们要把戒当作师尊一样,以戒为师,只要戒在佛法就在。毗尼住世,佛法寿命,毗尼就是戒律,戒法能在这个世间,有人去修、去持、去弘扬,那佛法就能够久住,僧团就得以建立,修行人就得以安稳。所以戒如慈母,善护行人,我们尊重戒法要像尊重自己父母一样、尊重世尊一样,它能够善护我们,让我们远离魔障。修行肯定会出魔障的,假如我们戒不够清净,这个魔关就过不了,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造极重的业。那都是因为什么?不是你真想去造这个业,是你当时糊涂了,你放逸了,你不谨慎,你放松自己,业力做主,所以你随著业力就造罪业。

所以自己也非常的庆幸得遇明师,由我们净空老和尚教导二十年,我是跟老和尚学经教二十年,在他老人家身边随侍十年。现在老和尚把我送到果清和尚那里去学戒法,这是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安排,现在我完全赞同同意师父老人家这个智慧的安排。原来是因为不舍得师父,也对这个戒法不重视,这就没有好乐学习的心。现在发现不行,看了戒经里面讲的,比丘若不学戒那都是犯罪,犯无知罪。犯无知罪不是说无知造了罪、犯了戒就没有罪了,无知犯戒也是一样得犯戒罪,再更增上无知罪。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做好你的本分。印光大师讲修行人要敦伦尽分,我是已经出家做比丘了。当然这个比丘只能叫名字比丘,不是真实比丘,但你至少你是名义上也受了大戒了,也搭了这个袈裟,这是割截衣不是缦条衣。沙弥是搭缦衣,比丘是搭割截衣,我现在身上搭的七衣,五衣、七衣、九衣。你名义上、形相上你就是个比丘,你不尽比丘的本分那就是得罪,而且是得罪世尊,毁坏正法。所以为什么袈裟之下失人身,为什么地狱门前僧道多,现在知道了。

持戒都不能好好持,你说你想去西方吗?你能对得起世尊吗?所以自己这两个月在精舍的学戒过程中,就不断的思惟这些问题,现在想通了,要办比丘事,至少要五年把戒学好。所以这次回来香港再回去就准备结夏安居,就在正觉精舍。结夏安居也是比丘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等於深入学习戒法。趁这个机会也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原来想著这个《太上感应篇汇编》,还想著说在那边有机会自己把它录下来再讲,现在想没这个时间。我去到那边就感觉到学戒要学的东西太多,没有时间打闲岔,我要用这三、五年时间赶紧把这个戒学起来,才对得起好心出家一场。那边的法师们都告诉我,说你要学戒真的就是这前五年,再过五年之后你再想学你就没那个心了。现在我们这是刚刚新戒比丘,赶紧就学。我一夏都没过过,出家当然只是一年多,去年没结夏,今年开始结夏。结夏当中就是专精戒律,把戒律学好了将来才能够真正深入经教。所以我想这弘法也不著急,我弘扬净土、弘扬《无量寿经》的志愿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现在我暂缓几年,先把这个本分事做好,把比丘戒、菩萨戒包括沙弥戒都得要学。学好之后那将来自然弘法的因缘会很殊胜,而且别人不会讥嫌你,因为你是按部就班来的。

佛在《地藏十轮经》里面就讲到,说如果一个人在声闻戒法上,在小乘戒法上没有真正做过努力,你就直接入大乘,就听讲大乘的经论,这是得罪的,这是很大的罪。往往你就会产生邪见,甚至会坏乱佛法。所以《佛藏经》里讲,「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不是佛弟子是什么?是罗刹,那是来坏乱正法的,自己就感受到这一点了。所以现在觉得幸好亡羊补牢,如果再过几年可能师父劝我学我都没心学了,没心学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一些错误的知见,会轻视戒法。甚至讲话的时候,讲开示、讲经往往有意无意就会轻毁戒法,这等於谤法、谤戒,这个因果、这个业就很重。所以我就非常的感恩有这样的因缘,这真是如果不是佛菩萨来救我,那是很危险的。

所以去那边现在我就先开始背戒本,是一去到那里当晚,我是三月七号到正觉精舍,当晚就拜见果清和尚,清公就给我做了依止法。按照戒法你每到一个地方,必须是依止那里的上座比丘,如果你五夏之内,你没有超过五夏,你不依止一个和尚那是不如法的。所以到了那边就做了依止,依止我们清公和尚,他老人家就给我布置学习的任务。首先把比丘戒本背起来,二百五十条戒,要能够诵戒。正觉精舍诵戒是半月半月诵戒,非常的如法。诵戒的人就一个人诵,底下所有的比丘众就在底下听,他等於代佛诵戒。因为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诵戒的,佛在高座把戒讲出来,所有底下的比丘僧就听。大家轮流背诵,上台之后就把整个比丘戒本从头到尾背出来。比丘戒还是满厚的,加上前面的偈子、后面的偈子,大概背得快的至少半小时,背得慢的像我这样得一小时多。所以我现在首先第一个背比丘戒,现在我把比丘戒已经能背下来了。

下面的任务,清公和尚就让我背菩萨戒,《梵王菩萨戒本》,那个比比丘戒更长,都得背。那个也要诵戒,半月半月诵戒,诵完比丘戒就诵菩萨戒,也是一人升高座,其他人在底下听,未受戒的人都得出去,不能听,这叫布萨。原来我对布萨这事没什么了解,没有参加过,不知道什么回事,现在去了之后知道布萨真是太好的一个做法,佛制定的做法。这个布萨不光是说大家温习一遍戒本而已,不是那么简单,当然温习是很重要的,你不温习你就会忘记,要不断的重复的去记忆、去背诵,这只是一个好处。更重要的好处是,布萨之前所有的比丘僧众把自己的犯戒的罪都得忏干净,要清净才能布萨。所以偈子上讲,「持戒清净如满月」,你才能够去布萨。怎么清净?犯了戒你要忏悔。忏悔有很多种忏法,一般来讲是作法忏,除了上二篇的罪以外,底下的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尼萨耆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忏。作法有对首忏,就两个人互相对著,你向我发露忏悔,我向你发露忏悔。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一般是忏小罪,突吉罗、波逸提这都可以用对首忏。如果是尼萨耆波逸提叫舍堕,舍堕罪就得要集众,就像刚才讲的,你要是不集众你到界外去,界外也得集众,这是不用集那么多人了,那个就要相对麻烦一点。但是有这些罪必须得忏干净,否则你参加布萨你就影响了僧团的清净。

所以当年佛在有一次诵戒之前,大家启请他老人家为大家诵戒,他上了座之后不讲话,舍利弗就启请,还是不讲话,启请了三次都不讲。结果就舍利弗入定观察,发现原来这比丘僧团里面有一个比丘没忏罪,不清净,所以就把他强拉出去忏,然后佛才开始诵戒。所以布萨是一种每半个月(十五天或十四天)让我们僧团整饬自己的身心,让自己还得清净,这个做法是很殊胜的,这样的话僧团就清净和合。因为有罪业夹杂进来,僧团就不清净,佛法就会有毁损,所以这个布萨真是一种佛的良苦用心。所以僧团为什么要重视布萨?不仅是比丘僧团,沙弥,沙弥是不能参加比丘诵戒的,在家人更不可以,沙弥可以诵沙弥戒,如果受了《梵网菩萨戒》也可以诵《梵网菩萨戒》。

在家人也可以诵戒,也是一样半月半月诵戒。我看到弘一大师有编了一个在家居士半月半月诵戒的仪规,也就是沿用僧团的这种做法。也是必须得忏悔。譬如说你受了五戒,这半月之中你有没有犯五戒?有犯的得忏,看那罪的程度大小。但一般来讲,如果是中下等的这种罪,这个叫作法忏就行了,对首法或者是集僧或者向大众忏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犯了重罪的,就像犯四重戒,杀人、偷盗,这是偷盗五钱以上。五钱到底是多少?说法不一,有人说大概是一千台币,大概也就是两百港币以上价值的东西,就是犯了重戒。还有邪淫,就是淫欲,不净行。还有就是妄语,这个妄语是讲大妄语,未证言证,未得谓得,说自己得了什么阿罗汉、菩萨,见了光,见了龙来了、鬼来了,这些都没有真实见到的,实际上都是叫大妄语。犯了这四重戒的必须得要取相忏。蕅益大师《梵网菩萨戒经》后面有一个就是忏,梵网忏仪,就专门教你怎么取相忏。就是你要拜忏忏悔求佛感应,要见好相,见到光、见到佛菩萨形相、见到莲花,这些瑞相现前,或者梦中、或者定中见了这些好相,那才叫做把罪忏掉;没见好相,这个罪是忏不了。这是指犯重戒的人才一定要用这种做法,一般是作法忏就可以。把罪忏清净了、布萨了,这就是和合僧团。师父常讲,如果一个地方有和合僧团出现,这个地方不遭灾难,龙天护持、善神拥护。这个和合僧团必须是清净僧团,所以只要这半月当中有这么一次,那个功德就不可限量,真的可以帮助世界消灾免难,这些都是我去到那边之后有了这些体会。

清公和尚(刚才跟大家报告的)给我安排了这些课程,除了背戒以外,首先把《比丘戒》背完,然后《梵网菩萨戒》,然后我还得背《比丘尼戒》。我当时好奇怪,比丘还要学《比丘尼戒》?他说是的,因为他说佛交给比丘有个使命,就是教授比丘尼。你要教授她你必须懂,你不懂你怎么教授她?所以要把《比丘尼戒》也得背。我懂了,原来我们这做比丘还得要把《比丘尼戒》得学出来。他说将来你要教授比丘尼才行,教授比丘尼的话,他说自古以来唐朝到现在都只有略教诫敕。因为比丘尼僧和合的时候,她们要请比丘去教诫比丘尼,要半月半月来顶礼比丘僧足,求请教诫比丘尼。现在都没有人真正去教诫了,只是有个略教诫敕,就讲一句,「尔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这一句话传过去就行了。但是广教诫敕从唐朝以后就没有了,我们清公和尚现在把这个恢复起来了。所以在正觉精舍附近有一些比丘尼持戒道场,她们也很重视这个布萨,她们也真的启请果清律师去做广教诫敕,广说,等於是给她们上课。这个是非常好的,因为佛法是教育,我们出家人更要受教育。戒法没人教真的不懂,光是看戒本也未必能看得懂。比丘戒本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看不懂,因为它有些术语真的你不看注解是完全不知道。譬如说它讲到一个「坏鬼神村」,怪就是坏,坏字念成怪,把鬼神村给坏了,什么意思?坏鬼神村就是犯戒。后来一看注解才知道,原来是什么?你去把那个草地给踏坏了,破坏了这些树木花草,那是鬼神居住的地方,那叫做坏鬼神村。你看这不说哪知道?所以戒法要有人去弘扬。

我们清公和尚贡献很大,对於戒律近代的弘扬真的是功德无量。他主要三大贡献,我自己私下总结的三大贡献。第一个贡献,依戒法真正建立起比丘僧团。师父上人常常讲要恢复丛林制度,果清律师做出来了,默默的做,三十年如一日,做到现在很稳定,真的是道场的榜样。每个人在里头修都是非常的用功,很有道心,早上有的人一点半起床就开始读经,少欲知足不用说了,每个人都是求生净土,道场里头的道风就是持戒念佛。

第二个清公和尚的贡献,就是刚才讲到的恢复广教诫敕,对比丘尼僧。因为比丘、比丘尼这个体是一样,都是传承佛出家大戒,互相之间都要帮助,要互相的学习。广教诫敕,实际上就是现在讲的办班教学,这非常非常重要。当然能够有教授比丘尼这个资格的,必须得二十腊以上,得要那么大年纪的人,初学的不行。初学的大家座谈一下讲讲戒本是可以,要正式的教诫那是不可以的,他是用僧团去差使,有这样一定的做法才能成就。你成就这个法就有龙天的护持,佛法就赖以能够炽盛。

第三个清公和尚的贡献,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伟大的,是什么?大家都可能听过蕅益大师也说过、弘一大师也说过,说中国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为什么?没有真正得戒的比丘,没有得戒的比丘也就不能传授比丘戒,传授的按照这个仪式仪轨做了也不得戒。所以弘一大师讲了一句很令人心酸的话,他说南宋以后中国可以说是僧种灭绝了。这个话很不好听,但是确实也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僧就是专门指比丘僧,沙弥都不能列为僧数。所以弘一大师当年就有这样的一个心愿,他是专弘《四分律》。他自己知道自己没得戒,所以他听说泰国还有比丘戒体,大概是泰国历代都是帝王护法,它是全民学佛,佛教国家,所以对僧宝护持得就很好,比我们中国好。他们真正的比丘僧需要国家认可的,如果他戒行不好就不能够被国家认证。所以弘一大师当时就很想到泰国受南传的比丘戒,把这个戒体传回来中国,让中国的比丘戒恢复起来。可惜弘公未能够满愿,他六十几岁就往生了。

果清律师把这个愿圆满了,他过去就带著自己的一些弟子到了泰国受南传的比丘戒。这桩事情是很不容易做的,为什么?外国人,得要背比丘戒的这些戒条,用什么文?用巴利文,你得学巴利文。而且你得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穿他们那个南传的服装,他们那个三衣是裹在身上的,跟我们这个搭衣不一样,所以这个对於上了年纪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清公和尚他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愿力,就把这个事情做圆满了。所以他就得了比丘戒的戒体,他就传回来。之后现在在台湾传戒,就全都是曾经到泰国受过南传比丘戒的,有比丘戒体。这样如法如律的传戒,才能够把这个僧种救回来,这个功德是很大。他老人家传戒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传戒期限是四十五天,不像我们一般是三十天就行了,四十五天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要求也很严格。传戒的三师,他们要把这个传戒的仪规全都用背的,不能看本子念的,所以都是很如法的,所以这是清公和尚的三大贡献。

而他老人家一生就谨守著宋代灵芝元照律师的这个行持,叫「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在生的时候弘扬戒律,做世间人的榜样,做出家的模范,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他老人家也是专门念佛,求生净土。他曾经闭关闭过三次,每次都是三年,第一次在这三年当中打了一次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现在打真不容易,那要很顽强的毅力,九十天不能坐下来,你就不能躺下来,只能站著。一般没有毅力他一天、两天都行不了,我们清公和尚成功的打了这是第一次般舟三昧。第二次又闭关三年,而且每年有一次般舟三昧。他老人家很谦虚,他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只是什么?在毅力的磨练上增强了很多。一般要打般舟三昧的人通常都是律师,专门学律宗。因为什么?没有一个非常精严的戒律的护持,没有护戒神的护持,你很难成功,必定是出现魔障,这个法子不是普通人能学的。唐朝的道宣律祖,可以说他也是专门学这个修这个的,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道宣律祖一生打了二十一次的般舟三昧,那真是活菩萨,按照般舟三昧的成就,是他能见十方佛。

当然末法时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这个法门,一般人我们信愿念佛,但是也要持戒念佛。持戒是修佛行,佛的身口就是戒律,念佛是心地清净,身口意都与佛相应,这个就是念佛,所以你看净宗的祖师哪个不是持戒念佛?最突出的蕅益大师,他一生在戒律上下了三十年的功夫,蕅益大师全集里面专门有一册叫做《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就是蕅祖三次阅律藏做了一个会集。里头十七卷,专门有十几卷都是注解比丘戒本,其中有一卷就是《沙弥十戒威仪录要》,就从那里出来的,要学戒的话,这本著作应该是必读的。

还有是南山三大部,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的课程,现在我在正觉精舍,副住持天因法师每个礼拜给我们讲两次南山三大部。这是道宣律祖伟大著作,宋代的灵芝元照律师作的注释,这三大部。南山是终南山,终南山是律宗发源地,是祖庭。这三大部,一个就是《行事钞资持记》,现在我们正在学这个;第二个是《戒本疏行宗记》;第三个是《羯磨疏济缘记》,讲随机羯磨的。随机羯磨就是比丘应该怎么个作持,有些什么做法。譬如说你得了新的衣服要怎么去受持,得了钱,严格来讲比丘是不能受钱的,这最严格,不捉金银。但是按照《根本有部律》里面讲是可以开缘,就是你要说净。意思就是你不能把这个钱当作自己有,你等於代某人来捉持,这钱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帮他拿著。作这种心念,说净,这就变成你的净财了,这个你就可以暂时捉用。这些你不作法那就是染,所以这些都属於随机羯磨类。很多这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学习,这叫办比丘事。

南山三大部学下来,这律就可以说是比较的精通。然后你想再成为律师,那还不行,还得要去阅律藏。当然想不想成为律师,这是各人的志向问题了,定弘本身本人也不希望一定要做什么律师,起码把比丘戒这个本分事得学好,然后还是要弘扬净土。就像蕅益大师,当时是有人称他是律师,但是他不以律师身分自居。莲池大师也是对戒律很有研究。每位祖师都是研究过律的,都是精严持戒的,但是他们都是专修净土。因为什么?这是出家人的本分,你不尽不行。

自己现在在精舍里头除了背戒、学戒以外,还每天依然读诵四个根。因为我们师父上人就讲戒律的基础还是这四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沙弥律仪》我们采用蕅益大师的《沙弥十戒威仪录要》,蕅益大师学戒律比莲池大师要深入、要专精。莲池大师有《沙弥律仪要略》,脍炙人口,很普遍流通,但是相比之下,蕅益大师的《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更为完备,更为精准,蕅益大师《录要》前言里面有谈到。这次去到精舍发现,因为定弘之前有讲过《沙弥十戒威仪录要》,当然是很粗浅的,去到精舍之后发现原来果清律师也是专门弘扬蕅益大师的《沙弥十戒威仪录要》,他也让我们要受持这个,特别他这里头开遮持犯讲得很精准,那我就读这篇。还有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我读师父上人的《节要》,每天。这都属於戒,《弟子规》是根本的,戒的根本,《感应篇》也是根本。所以从四个根一直到比丘戒、到菩萨戒这一条龙,都得要读,都得要持,这个戒才叫做精严。

所以《华严经》上讲,「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什么叫具足?一条都不能犯,一条都不能少。这就是你该怎么做人的,你是比丘就得要尽到比丘的这样一个本分,你是在家优婆塞就要尽在家优婆塞的本分,优婆夷也尽优婆夷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就是戒。所以我们师父就在最近讲《科注》二百九十集里面有谈到,他说不仅出家人要持戒、要学戒,在家人也要学戒,各学各的戒,你持什么戒就得学什么戒。不是说我去受了个戒,完成了形式,戒本就束之高阁,再也不去研究,这就是犯罪了。在家也有菩萨戒,有的受六重二十八轻戒,比较简单,在家菩萨。有的受《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个就更殊胜,跟出家的这戒是同样的,在家人一样能受。不仅在家人受,戒本上讲,一切有心者皆当受佛戒,你只要有心,你只要是个有情众生,你是天也好,龙也好,鬼也好,畜生也好,地狱道众生,都可以受《梵网菩萨戒》,都能够作菩萨,发菩提心作菩萨。我们出家了也要受这个,做菩萨比丘,这叫具足持净戒。

我原来就有一个不太正确的知见,到了精舍之后自己就反省忏悔。什么知见?我原来就想到,因为我看蕅益大师讲南宋以后中国没有比丘了,去受戒也得不到比丘戒体。所以我就知道我自己没有得比丘戒体,我就不能叫比丘,甚至不是个沙弥。沙弥也是需要至少两位比丘给你传,一个比丘都没有你哪里能够得沙弥戒?所以弘一大师自称出家多分优婆塞,他还不是满分,多分。因为五戒,优婆塞就是五戒,优婆夷也是五戒,这五戒可以满分受,也可以多分受,也可以少分受,甚至一条受也可以。你就专受个不杀生戒也可以,其他四条先不受,可以,受一条做一条。所以弘一大师说自己是多分,我自己觉得我只是少分,那我就少分出家优婆塞,我就以这个身分来念佛求生净土、弘法利生就行了,我这么个想法。

这种想法其实不是谦虚,人家弘一大师说自己是多分出家优婆塞是谦虚的说法,人家你看那比丘戒持得多好,人家真在学习。我自己以此为借口不学了,反正我不是比丘我就不学比丘戒了,就没碰比丘戒本。你看这就是不同了,人家弘一大师那是真在学、真在持,而自己谦虚说自己没做到,所以退而说自己是出家优婆塞,我们这个不一样。所以到了正觉精舍,才发现自己这个观念错了,然后读了菩萨戒本,才知道菩萨要持三聚净戒。三聚这个聚是指类,三类净戒。哪三类?第一律仪戒,第二摄善法戒,第三饶益有情戒,这叫三聚净戒。都要持得清净,这才是菩萨,这叫护持如来净戒,护持如来正法,菩萨事业。比丘戒就是律仪戒,我们不学那不是菩萨,说老实话就是违反菩萨戒的,犯戒了,没有尊重如来戒法,没有护法护戒的心,这是没有菩提心,甚至菩萨戒也没有学。你看那戒本上讲得很清楚,如果不诵菩萨戒,不诵十重戒,十重戒都不去诵的话,这种人不是菩萨,不是如来弟子。

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去到那里真的是惭愧,也向比丘僧忏悔自己观念错误,这属於邪见。也可能在以前讲课的时候,有意无意把这个意思讲出来也误导过不少的人,在这里我就向大家忏悔。如果你们之前听到我曾经有讲过类似的这种对於戒法不重视的这些话语,你把它舍掉,要重视戒法,这是菩萨发心,这是发菩提心。所以虽然我们去受了戒没有得戒体,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学,要去认认真真的学,这叫摄律仪戒,这是菩萨戒要求的。所以弘一大师讲,虽然我们没得戒体,但是我们必须得要去受,受了比丘戒,你就能够读比丘戒本,否则你不能读比丘戒本。白衣、沙弥都不可以去看比丘戒本的,为什么?怕你犯盗法这个重罪。因为戒是非常神圣的,比丘戒是很神圣,你不能以轻慢的心随便的去碰,要非常隆重的。就你发愿去学,发愿去受持,你去受戒之后,你才有资格去学。而且你学了之后,如果你没有受比丘戒就学了,你看了比丘戒,然后对照比丘僧这个行为,发现某人犯戒,你起毁谤轻慢的心,这也是造罪业。所以佛遮止你犯罪,慈悲,不让你看比丘戒。所以我们要学比丘戒,必须得受比丘戒,受了之后虽然没得戒体,但是要学。

所以弘一大师你看他出家,出家之后一个月就受大戒,受了大戒之后他就学,人家是真学。

你看他的誓言说,尽舍身命,誓要护持《四分律》在神州发扬光大。《四分律》是五部律里面其中一部,中国道宣律祖开创,在中国可以说所有出家人都是学这个《四分律》。但是这《四分律》里面,律祖你看南山三大部,它是融合了各部律在里头,它不是光有《四分律》,《四分律》没有讲到的,它各部律都有,是很完备的一个戒法体系。这都是菩萨再来做的这个事情,后人就把它学好,把它持续弘扬下去就够了,不需要再增加新的。所以弘一大师就是给我们做近代的一个持戒念佛的好榜样,他把南山三大部都作了科判,还作了一个《行事钞资持记》的一个叫《扶桑集释》。就有点像我们师父上人现在《科注》作那个名词术语的解释一样,他也把南山三大部里面这些难字难词,或者是一些术语注了解释,等於像字典一样,方便我们查阅。另外还作了《比丘戒相表记》,把比丘戒本全部做成表解的形式,方便我们去学习,这个贡献是很大。

这是真正的菩萨,人家是真在持律仪戒。还要持善法戒,凡是善法都要修,只要有缘就要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的本分。你说你受了戒你不学戒,这没有尽菩萨本分,就不叫菩萨了,我去到精舍我才发现真的自己错了。从现在开始认真学戒,这是尽本分,受了菩萨戒就当菩萨了。原来毁犯佛戒甚至邪见误人,现在要真忏悔,用什么忏悔?用自己的行动。像天亲菩萨过去执著小乘,毁谤大乘,造了五百部论来毁谤大乘。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忏悔了,把以前的论全部烧掉,又作了五百部论,赞叹大乘。他本来要想把自己的舌头都割掉了,他兄长告诉他不用割舌头,你就造五百部论赞叹大乘就行了,这个功德更大,将功赎罪。定弘现在学了戒法就知道自己罪过,轻毁戒法、不学戒法、毁犯戒法。现在发心就是严持戒律,将来有缘我们弘扬戒律。师父上人未尽的志愿,譬如说建立丛林,真正传统的丛林,建立僧团,我们要发心,在师父的这个基础上去推动,希望佛法将来能够复兴,戒法复兴了佛法就能复兴,这是佛讲的。

自己要成就也是要从戒开始,戒为无上菩提本,这是菩提的根本。往生也是要持戒念佛,而且你能严持净戒,将来往生可以得上品,这是真正修诸功德。你看《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有这个缘,上辈者行作沙门,舍家弃欲,行作沙门,修诸功德。什么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既然遇到这个缘了不可以放过,放过了那叫自暴自弃。而且还是古德所谓忝辱沙门,忝辱就是侮辱,侮辱佛门,侮辱沙门的形象,那不仅是你自己个人的问题了,那是贻误无量众生,那结的业就重。

所以我的这个错误的看法现在澄清了,大家也就知道了,不管你现在有没有得比丘戒,这个先就此不谈。即使不得不要紧,要学,这是办比丘事,这是维护佛法形象。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要学,你受了菩萨戒的要学。受菩萨戒,《梵网菩萨戒》的注解很多,法藏大师就是华严三祖,还有智者大师有个《义疏》,莲池大师有个《发隐》,蕅益大师有个《合注》。还有近代的李圆净居士都有注解,会性长老这是最近的,跟我们师父同辈的这些法师,他们都有注解,包括我们师父上人曾经也讲过菩萨戒,《梵网.菩萨心地品》。这些参考资料很多,要去学,将来有机会我也希望跟大家汇报,跟大家分享学习心得。菩萨戒本里讲,如果国有灾难,或是自己多烦恼、多业障或者多疾病,或者众生有苦难、水火刀兵劫等等,你能够讲菩萨戒,讲大乘经,就能够帮助这个地方消灾免难。所以师父上人每天讲《无量寿经》,那就是帮助我们消灾免难。所以定弘也是发了这个愿,希望将来将功赎罪,过去轻毁戒法,现在发心认真学,将来也希望能够有弘扬的因缘,当然自己先要做到。你自己真正做到,然后你还有可能真正得比丘戒的。

蕅益大师讲末世欲得比丘戒靠什么方法?拜地藏占察轮相。这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很艰难,为什么?要拜到得到清净轮相,这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就是你真正清净了,比丘戒体自然恢复,因为这是性德。然后你见好相,有地藏菩萨,等於地藏菩萨给你受戒一样,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感应。但是蕅益大师拜出来了,他本来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得戒,退了戒,退了戒之后用占察轮相占的自己是菩萨戒沙弥。后来进而又拜了十二年,最后得了菩萨比丘清净轮相,所以他最后还是成为比丘。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得戒的,那这个就不得了了,这是人中之宝。这种方法弘一大师当时也非常鼓励年轻人学,因为这是真要发大愿专门去持戒,专门修这个很好。另外一种,就是现在我们清公和尚从南传把戒体传回来,将来如果有机会,能够在清公和尚那里求得一个增益戒。虽然你现在已经受了比丘戒,还能再受一次,叫增益戒,期望那时候你能用至诚恳切的心求得比丘戒体。所以和尚明年在(他现在还有一个道场)圆通寺传三坛大戒,让我去受一个增益戒。这是另外一种方法,真欲得比丘戒体,这就很好。

当然这些都要看因缘,对一个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看破放下。其实看破放下了,你所谓的比丘戒体不得而得,你得清净心了。你得清净心就得三昧了,得三昧叫定共戒;如果你开智慧、开悟了,道共戒,那你就真正是圣人了。即使没得也不要紧,信愿求生净土,临终的时候一样蒙佛接引,一到西方那肯定得戒,你真的就是入比丘僧团了。那边全是清净比丘僧,而且是菩萨比丘,得佛戒,菩萨三聚净戒全部圆满了。即使过去曾经犯过重戒的,有没有?有,我知道有曾经犯过重戒的人。如果你有心说我此生把罪忏掉,可以按照蕅益大师取相忏法,拜《梵网菩萨戒》的取相忏,这通常是比丘三聚净戒、菩萨三聚净戒,毁犯了重戒。菩萨是十重戒,比丘是四重戒,毁犯了之后拜出清净的好相,可以自动得戒,不仅得菩萨戒,你可以恢复菩萨戒体。至於比丘戒的话,其实因为你原来也没得,也不必去担心说你有毁犯的问题,因为那都是名义上。像弘一大师讲你根本没有得比丘戒,所以你的罪没有那么重。将来想要求受比丘戒还是可以的,拜出清净轮相你就是菩萨,然后你再进取比丘戒。譬如说在清公和尚那里得一个增益戒,甚至自己拜求一个比丘戒,用清净轮相,用蕅益大师的占察轮相拜出比丘戒都是可以。

这些做法如果做不来还没有关系,因为净土法门殊胜。阿弥陀佛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里讲的,「若有宿恶」,宿恶是包括你过去,过去生、今生已经曾经造过的恶,犯了罪。「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你忏悔,知道错了,以后不造了,即自悔过。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能够「便持经戒,愿生我国」,你重新发愿学戒持戒,以后不再犯了,发愿求生西方。「命终不复更堕三恶道,即生我国」,你就能到西方,这是特别法门。

所以这两个月当中通过学习有这么一点点体会。师父老人家也很希望我们年轻的学子们,真正发大心把佛教带回到教育,把佛法振兴起来。欲要振兴,首先自己把戒学好,因为这不光是你自己往生的问题,要往生你自己念佛就没问题,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易行道。但是你还要期望能承当弘护正法的责任,那戒就不可不学,在家出家一样都要学。学好了你才能过如法如律的生活,你的行持才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做世间人的榜样。而且特别是我们出家人,真正把戒都做好了,威仪具足了,世间人自然就生起敬慕之心,你可以成为人天师表,真正能够让佛法复兴,大家不会再轻视佛法了。

我们佛法为什么衰?这些人才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我们自己肩上的使命是很重,要发这个大愿,这就是菩提心。像弥勒菩萨讲十种菩提心里面的其中一种,为护持正法不惜身命。学戒苦不苦?苦!要以苦为师,要少欲知足,甚至要能够修头陀行,更殊胜。头陀行就是十二种苦行,比比丘戒要求就更严格了。譬如说日中一食,非时不饮浆,戒法是允许开许你过午可以饮非时浆,像蜜糖这些。连这个都不喝那就是苦行了,当然喝就得加法,这些都属於作法作持要做到的。当时迦叶尊者就一直一生都是修这个头陀行,到老了都不改变。世尊当年看到了之后跟他讲,你年纪大了,不必再修头陀行了,可以放弃掉,跟比丘众一起就行了。迦叶尊者说不行,我这次就不能听世尊的话了,我还是要坚持头陀行。结果世尊赞叹他,说有迦叶尊者的头陀行,我这佛法能够久住世间,希望比丘们都要学习这样的头陀行,少欲知足。头陀行里面有一食法,就是只吃一顿饭,我现在也在学习。本来是吃两顿,现在改成吃一顿,刚开始的时候受不了,觉得挺饿的,什么时候才到午餐,一直都盼著。现在不去想,不去想其实也不难,非时不饮浆,我们在精舍也能做到。

其实人只要真正发心是可以做到的,你能持几条算几条。包括这十二条里头有粪扫衣,穿的就是捡回来的衣服。我真的就去垃圾桶里面捡了一件人家丢弃了的短褂,都破了,我就把它补起来了。补也要学,精舍里面有两台三十年历史的衣车,脚踏衣车,我在那学,学补,那些法师教我,所以很多东西学。而且补,他告诉我都要如法如律,律上还讲教你怎么补,叫反勾刺,我才听过这个名字。什么叫反勾刺?就是你这个针扎下去退一下,退一格往前扎三格,然后再退一格再进三格,这叫反勾刺。这样补法这衣服就补得很牢,佛当时教的。他说这样的补法你这衣服就可以不用说净了,不用去加法了。我才明白,用衣车等於是你要倒回去几针,你看什么都有律法在里头。所以一举一动实际上都要谨慎,都不能放逸,这就是佛良苦用心,帮助我们心细腻、心定,所以尽量的去受持。受持不是为自己,更不能说我受这个能做个自我标榜,你看我这个多好,我这能吃一顿饭,你还吃两顿,还吃三顿,你这样看不起人的话,你就全没有戒法了。受持这个是什么?为了正法长久住世,我们尽力的去做,尽到心力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你的菩提心。而你能够为世间人做出这个少欲知足的样子来,给大家就是一个提醒,欲为苦本,多欲就多苦,少欲知足就常乐,出家人就是要做这个榜样。如果出家人的衣物很多很多,钱财有很多很多,这不像出家人了。

所以我到了精舍,我就自己立了愿,我带过去的这么一箱衣服就这么多了,以后不再增加了,以前的衣服全舍了。钱也不碰了,以前是不开帐号,没有自己存款,现在不碰了,不碰就不染。先要用最严格的方法来约束自己,因为我们是初学。等到什么时候你已经修成就了,那时候给你一亿块钱,你拿到手上心都不动,这时候你去碰就没有关系,你可以用它来利益众生。现在不行,现在你吃三顿饭跟吃一顿饭就是不一样,吃一顿饭你就觉得少欲知足,你的心就不敢乱跑,不敢乱动念头。动念头你会消耗能量,你会饿,逼著自己不能乱动,就不想出寺院门。出门很累,你吃一顿能量不够,你自然就不会乱动,你吃三顿身强力壮你出去外面造业了。什么时候你能吃三顿?你已经没有分别执著就可以吃三顿了。譬如说你吃山珍海味跟吃大便一个味道,行,你吃三顿也没问题。不行,你就得认认真真的持戒,从根本开始修,次第修,循序渐进,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三无漏学,一切佛菩萨之所学,我们不能例外。

所以师父提到戒律很重要,定弘也是到了那边才很有感受。当然这个感受还是很粗浅,因为学得很浅。但是自己心愿是定了,一定得拿出五年的时间深入戒律,符合佛制,五夏专精戒律。然后将来弘扬大乘、弘扬净土,我们才有这个基础,也能够令大众对我们所说的这些经法有信心。这个不光是为自己的,真的要去为利他而去行持,要把佛法好榜样做出来。定弘自己很惭愧,以前造了很多业,一来是跟大家忏悔,二来也是跟大家表态。从今以后痛改前非,认真的学戒,不辜负师父上人对我的期许,不辜负父母、护法、四众同修们对我的期望。也要真正对得起自己出家一场,不能够随随便便的,要认认真真的,希望我们大家共勉,尤其是我们出家众。在家众我们认真的学好自己的戒,也是护持佛法,发心护持僧宝、护持正法。出家人的使命是弘法,在家人使命是护法,当然在家也有弘法的,弘护一体,这样佛法就能兴盛。师父常讲佛法要靠我们这下一代,这是老人家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把这个责任承当起来。今天时间到了,就跟大家汇报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戒律很重要?! 定弘法师主讲 (共一集) 2013/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10-000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