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4)

发布时间:2024-07-24 04:03:24作者:正觉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4)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这阵微风是出自你的袈裟衣角?衣中有风,那你就成为披风,衣随风飘摇,衣就应该离开你的身体。又我现在垂衣而坐,在大会中来向你们说法。你看我的衣,究竟风在哪里,不应该说衣中还有另外藏风的地方啊!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风若生自虚空,就不必藉著拂衣才有风。但当你衣不动时,为何没有风来拂面呢?况且空性常住,风亦应常生,既然从虚空生,那无风的时候,虚空亦应当不存在,风不存在是可看见,但虚空怎能不存在?不存在时作何形状呢?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空是无生灭的,若有生灭就不应该叫作虚空。空是以无物为体,既叫虚空,何以有风出来呢?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若风是从他人的面生的,那就应该吹到你的面。但是你自己整衣,为何倒吹到他人面上。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曾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你再详细观察,整衣是你,面是他人,虚空是寂然不动,不会参加流动的,那么这阵风究竟从何方鼓动到这里来呢?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是动,空是静,一动一静,根本体性是隔异,不可能和合的,亦不能说此风性,是无因自有的。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宛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的风就是真空,性具的空就是真风。其体本然清净,而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应之而满足其所愿。阿难,就好像你一个人轻轻摇动你这衣服,就有微风吹出。假如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摇动衣服,就整个世界都有风生。所以风大是周遍法界,没有一定的处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业众生之业感而显现应得之果报。世上无知之辈,便迷惑为因缘,为自然。其实这都是妄想识心,分别计度,但有戏论言说而无真实之义。

阿难。空性无形。

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现在讲空大。空大即藏性。阿难,空性是无形的,只是随色尘之缘而显现。所丰德城离开恒河很远,所以一切刹利即王族和地主,婆罗门即净族梵志,毗舍即商人,首陀罗是农夫,颇罗堕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和旃陀罗译严职,即屠夫刽子辈。(国法令其外出时,必摇铃执帜,警人异路,因良不与同行。)

这些居民,因新居落成,就要掘井取水。当掘井时,挖出一尺泥土,就有一尺虚空。挖出一丈泥土,就有一丈虚空。虚空之深浅,是跟著泥土挖出多少而定的。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现在这虚空是因泥土出来,而有虚空,还是因凿掘而有虚空?抑是虚空无因而自有呢?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难,若说此空是无因而自然生的,但在未掘土以前,何以又不见通达无碍之空,而只是硬硬实实的大地?(外道多执虚空为自然性,故佛先破之,以明非自然。)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若说空是因泥土被挖出才有,那么泥土挖出时,应该见空走入才对。若泥土先出,而无虚空走入,怎可说空是因掘土而生呢?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若说虚空本无出入,那就虚空和泥土同是一体,没有差异,等于虚空就同于泥土。那么当挖泥土出来的时候,空又何以不出来呢?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若说虚空因掘而出,那么掘出的该是虚空而不是泥土。若空不是因掘而出,只是掘时挖出泥土没有挖出虚空,但为何随掘随见虚空呢?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你要仔细观察,掘是用人手去掘,随其方向,运转掘泥。土是因从地下挖移出来,至于井内虚空,究竟从何处出来呢?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凿是坚实,空是虚浮,一实一虚,怎可以互相和合呢?但亦不该说虚空是无所从来,自然而出的。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因此,当知虚空圆融周遍,不动不摇,和刚才所说的地、水、火风同时称为五大,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圆融无碍,不生不灭,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难!你搞糊涂了,执著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不明白四大原是如来藏性,圆融无碍。你现在应当观察虚空,是因掘土而出还是因移土而入?还是土有出入而空无出入?如果明白空大是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就可明白四大,圆融周遍,非和非合,非不和合了。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完全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觉本来就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觉。清净本然,而周遍法界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应之而满足其所愿。如一井之泥土掘出,就有一井之虚空;十方世界掘井,亦是一样有虚空。因空性是圆融而遍满十方,岂有一定的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众生所造之业感而发现之。好像无色界天人,厌有趣空,便现空无边处天。世上无知之辈,惑为因缘所生,及自然之性。其实皆是妄想识心在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现在讲见大。见大统摄六根见、闻、嗅、尝、觉、知之性,它是属第八识,分映在六根门头。这六根能令我们生死轮转,没有停息。这六根亦能令我们速证涅槃,早获解脱。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见觉即见性,亦即如来藏性,它只是灵明洞彻,寂而常照没有能知和所知。它的能知和所知,是因色和空才显现。这是说藏性之体是不变,因有色和空,才显现随之用。

好像你现今在只陀林,早晨太阳出来,就有光明,傍晚日落,便是黄昏。如在半夜时有月便有光明,无月便是黑暗。要有明暗和色空等尘境,你的见精才能分析是明是暗,是色是空。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见精既要托尘才能显现,那么见精是不是和明、暗、色、空同为一体,还是不同一体,抑是或同非同,或异非异呢?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阿难!若说见精是与明、暗、色、空原是一体,但明和暗不能并立,有暗就无明,有明就无暗。若说见精只与暗为一体,明时就该没有见了。若说见精只与明为一体,那么暗时就该没有见了。既然没有见精又怎能看见明和暗呢?明暗是有差别,有生灭的,明来暗去,暗生明灭。而见性是无生灭的,又怎能成为一体?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若说见精与明暗都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和虚空,汝试分析见精之体,是什么形相?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见性是离尘无体,离开了明暗色空诸尘境,见精就没有自体,亦就等于龟毛兔角了。离开了明暗色空,又怎能成立汝的见性?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明暗之体本是互相违背的,即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故此怎可说是同一体呢?但离开明暗色空,又无独立之见,又怎可说是不同一体?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分析所见之空,分析能见之色,本来是无界限边际的,怎可说是不同呢?但见明见暗,见性是无迁变,即明暗是有生灭,见精是常住之体,又怎可说非异呢?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你更要详细的审察,明相是从太阳来,暗相是随黑月来,通是属虚空,空是归大地,各有所从来。你能见之见精,是从何处生出呢?既无所从来,见性就不是和合相了。见觉本是空顽,不是和,也不是合。不应该见精无端而自出。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知,包括嗅、尝、觉这六精之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的。本来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当知无边际不摇动的虚空,和其摇动之地、火、水、风,同名为六大,其体性是平等的。其色相虽是妄,但其体性是真,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摇不动的。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阿难!你之心性沉沦,迷于权教,不明白自己之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和知性,本来都是如来藏中之妙真如性。你现在应该再观察,这六精之性是有生灭,还是无生灭?是同异呢?还是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还未曾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的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的真见,本来是清净寂然,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堕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一一应之。如一见精之根性,其体就能周遍法界,则耳根之闻性,鼻根之嗅性,舌根之尝性,身根之觉性以及意根之知性,都具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好像玉之莹光皎洁,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即无在无所不在,岂有一定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九法界众生之业,而各发现他们之见。如肉眼不能见障外之色,天上见空,慧眼见色了空,法眼遍观尘世。此皆循业而发现胜劣之见,而世上无正知之辈,惑为因缘及自然性,其实皆是识心在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现在讲识大。什么是识?识就是认识,是明了分别的意思。你认识什么?说我认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认识他们做什么?认识他们可做朋友。就因为认识就把你拖下去,沉迷不悟,认假作真,把自己最亲之七兄弟都不要。所以佛不怕麻烦,一个一个把它找出来,这是你的到亲骨肉哩!法门眷属你不认识,只挂住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所以你虽说认识,其实什么都不认识。因为把自己最亲兄弟都丢在一边,把如来藏里面的本有家珍,本地风光都放弃,而往外驰求,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去拉拢社会关系,认贼作子,认假为真,尽在外边用识心来做事。有人说:“现在这个亦是识心。”

不错!但这个识心在凡夫分上不明白,这就有害。若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把七兄弟找到了,即这个识心就变成如来藏性。找到自己的家珍,就不会再向外驰求了。

阿难!识性是无根源的,它必须藉著六根对六尘,虚妄为缘,才能显现分别之识。你现今在这个楞严法会上,试把眼睛依著次序来看在会圣众,但在你看的时候,即根尘相对的时候,就如从镜里所照到的一样,没有丝毫分析之念,不分别美恶高低之念,亦即一念未生之时,这个就是眼根中的见性。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这个识即识相,亦即眼识,你之眼识就会随著眼根,次第分别指出,这是文殊译妙德,这是富楼那译满慈,这是目犍连译采菽氏,这是须菩提译空王,这是舍利弗译鹙子。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个能分别了知之识,是生于能见之眼,是生于所见之尘相,是生于虚空,抑是无缘无故,突然而生出呢?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说你之眼识,是生于眼根中,那如果无明暗和色空诸尘相映托它,根本就没有你之见性。见性尚且没有,又从何处发生眼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说识性是生于尘相中,不是从见根生,既然没有见根,又怎能见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见,当然亦没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诸相都没有,眼识又怎能发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说识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分辨之性,自然不会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这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就无所缘之境,那么见闻觉知就离尘无根,没有立足之地,怎能还有见有闻有觉有知呢?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识之虚空,根本同于无,因为没有见,怎能辨别。若强说虚空是有,但虚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发出眼识,又怎能有所分别呢?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说眼识是无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为什么不在白日的时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见明月的眼识?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更要详细小心审察,能见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里面,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有形可状的,叫做色尘之相,无形可相的,成为无相之虚空。在这根尘色空之中,你详细审察,能生你眼识的来源,究竟在何处呢?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是有分别属动,见是无分别属静。二者体性各异,分明不是和合与非和合。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这六种识必须要根尘相对才能生识,并不是无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那就非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之训和见闻觉知等根,同是圆满湛然不动。它们的体性都不是从因缘所生的,兼同无情的虚空,及地水火风,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虽妄,但其性则真,圆融无碍,皆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而常住不动的。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细,浮则不深,即无细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见和闻等根原是如来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识性,亦是本属如来藏性。汝应当小心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呢?是异呢?苦说同,但它们的六用是差别的;若说异,则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说空,但能了别分析;若说有,又全无形相。是非同呢?非异呢?若说非同,则原本是一体;若说非异,则六处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说非空,则离于根尘原无所有;若说非有,但却能分别诸尘境界。若能明白这些道理,便知道识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不动,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识性的伟大,能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呢?所以说:“三界唯识”,即识心,亦是:“万法唯心”,识既然这样伟大,那还有什么方所来限量它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九法界众生之业感,而发现其应得果报。世间没有正知之辈,就迷惑为万法是因缘生,是自然有。其实皆是意识心在虚妄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有问:此经先破识心,名义皆妄,毕竟无体,至显见文中,又复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许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时,更称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为何前说它是极妄,而后又说它是极真?

答:初心修道,须从方便,抉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识,决定不用它。既悟彻识全是妄,然后才能圆解普融,就明白无法不真,无法不如,直到刹尘亿劫,无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体,则遍满十方法界,看见十方虚空,犹如看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地渺小。这是说:真心能包罗万法,将十方世界,缩大为小,好像看自己手里所持的叶物一样。

阿难最初认为识就是心,经世尊逐一破剖识是妄心后,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说明真心。世尊就指‘见 是心,说明见性是不动不灭、不失不还、不杂不分、无碍、超情、离见——作十种显示妙明真心。再为会合四科: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会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分析真心包罗万方,真心极微细而奥妙。所以阿难和大众,都能了然明白,顿开天眼,领悟到十方虚空都在自己真心里,都不出现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

为何我们不能荡荡然,了无挂碍?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还有执著。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烦恼,不高兴。没有接到男友或女友来信,就天天惦挂。其实惦挂有何用?只会把头发变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过担心,头发就都变白。现在什么都不挂,头发又变黑了。又好像现在我和你们讲经,讲完就算,看书亦一样,看完就算,全无执著。遇有困难问题,即想办法当场解决,从不放在心头,不是故意忘记,只是自然而忘。这就是能看开,对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一切灾难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无惊恐。为何你有惊恐?就是因为放不下,怕伤害,其实灵性是完整的,什么都不能伤害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万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万法。及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觉妙明,真心自性所变现。真心是纯一无杂染,而且周遍圆融,能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迷惑时,将自己的法身,埋没在色身中。现在已明白,法身广大遍满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犹如虚空中,吹起一粒微尘,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终归都会灭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飘浮著一点点的水泡,忽起忽灭,无从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这样无常,现在经世尊开示后,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是永远常住不灭的。所以不要太宝贵这个不清净的肉身,不要执著它。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在法会中的大众,都合掌礼佛,得闻前所未闻的妙法。大众跪在如来面前,由阿难说偈来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两句偈语是赞佛赞法。“妙湛”是赞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经上说:“微妙净法身,湛然映一切”。“总持”是赞佛的报身,报身具般若妙智,如陀罗尼,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不动”是赞佛之应身,应众生之机而现身度之。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随机应现,能应种种身,但本体不动,在不动道场而教化众生。“尊”是佛之名称,即世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首楞严王”是赞法。首即第一,楞严大定,究竟坚固三昧之王。这定是诸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世稀有”是赞佛赞法。这楞严大定是难逢难遇,世间所少有的。这两句偈语是赞佛赞法的。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即消除,亿劫是无量无数劫,即无始以来。颠倒想,即迷真为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今得佛开示,如云开见月,冰化为水,故亿劫颠倒妄想,立即消除。

【不历僧祇获法身】:阿僧祇译作无央数。劫译作长时分。法身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由初发心至初地,经一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再经一阿僧祇劫。由八地至妙觉又经一阿僧祇劫才成佛。但阿难现在已经明白,故说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获法身。获即是悟得,但还要用功修行才能证得。这是说阿难因明白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本具佛性。故可以很快便修成佛,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果是佛果,宝王即佛。既已悟得法身,即望能修得佛果,故发愿自今以后,精进修持以证佛果而成为法宝之王。这句是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还度如是恒沙众】这句是运悲,还要下度众生以利他,不但自利,还要度恒河沙数的众生以利他。

【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悲智之心,大乘菩萨心,将这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及众生。于佛则常随学,以求慧足;于众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福慧双足来庄严成佛国王。

【是则名为报佛恩】:众生即佛,度生为佛本愿,故将此深心奉献给诸佛及众生,才能报答佛微妙开示之深恩。

此四句偈亦即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偈的首句,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成无上佛道,一定要先学兼修无量法门。偈下句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尽烦恼才能广度众生。不断烦恼,则反为众生所度,因众生个性刚强,善恶不一。如遇恶性,难调难伏便不听话。众生不听教化而令自己反生烦恼,岂不反为众生所度?因此要断尽烦恼,对恶性众生,才能不怪他,耐心地慢慢感化他。那么,良善众生,只要摄度,自然听教。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伏即五体投地。所发的愿,没有证明,不能成立。所以就伏地启请世尊为他证明,亦即求佛慈悲加被,使所发宏愿能早日实现,而不会退失。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即是(一)劫浊,浊是浑浊,劫,梵语为劫波,译作长时分。人寿在八万四千岁时,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高度减低一寸。一直减至一百岁,就是五浊恶世开始的时候。劫为何名浊?因众生恶业所感而成浑浊。

(二)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利即速,五利使即五种妄见,能令众生造业而很快便堕落。兹将五利使略释如下。(1)身见:执身为我而妄生贪爱,食好吃好穿好,把身体看得太重要,如无价宝珠,只可惜弄错了。真正之宝珠不识,而妄执虚假的四大为宝珠,一天到晚都为它忙碌。(2)边见:执有执空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是执有,就是执空,不合中庸之道。(3)戒取:非因计因,执著能持戒之见,专修无益苦行,而生我慢贡高心,看不起人。(4)见取:非果计果,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而起自负自尊之心,不知有漏界中,终非究竟。(5)邪见: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诽谤正法,自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迷乱,混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钝即迟钝,亦是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1)贪心:于顺情境上,生贪而无厌之心;(2)嗔心:于逆情境上,生嗔怒怨恨之心;(3)痴心:痴迷不能觉察之心;(4)慢心:于诸众生,生骄慢不能谦逊之心;(5)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抉择。这五种妄心能生种种烦恼混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生之名就是最肮脏,不干净,积聚色、受、想、行、识五阴作肉身,以四大假和合为外身。色身污秽,生死轮回,备受诸苦,故名众生浊。

(五)命浊:色和心连持为体,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性。见闻觉知本一精之体,因执四大为色身遂有障碍,致令心色连属,执持不散,这就是命根。命是虚幻而短促无定故名见浊。

五浊恶世时,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故佛这时候出现于世,教化众生。阿难亦发愿,先入五浊恶世来度苦恼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并且发广大心,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尚未成佛,我也不成佛。这种愿力,多么伟大!

【终不于此取泥洹】:始终不愿自己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亦即证果成佛。好像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十雄大力大慈悲】:佛具大威德能摄伏一切众生,能破除众生最微细疑惑,即根本无明,故称大雄。能拔众生无明烦恼深根,故称大力。佛之慈悲,是平等而普遍无缘,能给一切众生究竟乐,不是暂时而是永久的。菩萨只度有缘众生,佛是无缘大慈,无缘众生亦度,不必选择。佛之同体大悲又能拔除一切众生生死苦恼。

【希更审除微细惑】:阿难求佛更为审除微细惑,微细惑有二种:(一)界内思惑,是烦恼障细分;(二)界外无明,是所知障细分。阿难虽悟获法身,而这二惑未能破尽,所能须加强修行,求佛再开示审除。

【令我早登无上觉】:希望佛能更除其细惑,以便我早日获登无上的觉道。

【于十方界坐道场】:能证到无上觉道,才能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场,大转法轮,教化众生。

【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上文译作最初解,这里译为空性。阿难已发广大心,四宏愿心,所以说:纵使虚空之性可以销灭。

【烁迦罗心无动转】:虚空怎能销亡。纵使能销亡的话,但我此坚固真心是不会摇动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烁迦罗译作坚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