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宽运法师: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发布时间:2024-08-08 04:03:52作者:正觉网
宽运法师: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西方寺于农历五月初四日至初六日(公历6月22日至24日),爰例启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三永日,于中虔诵《妙法莲华经》全部,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灾难远离,风调雨顺,人民安乐。《妙法莲华经》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谓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实为畅佛本怀之无上法宝,亦是如来一代时教之精华,大乘佛法之核心;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既会三乘归于一乘,复导群迷入佛知见;实是究竟之谈,了义之说,堪称诸经之王,佛法之最。若能时时念诵,恭敬恒持,当能悟佛法之微妙,入佛法之平等,证佛之究极本怀;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悉共成佛道。

是次参加法会之善信十分踊跃,大众虔心同诵经典,法喜充满,如意吉祥,现將宽运大和尚于法会期间之开示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阿弥陀佛!非常高兴看见大家来到西方寺参加我们一年一度的《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相信大家都诵过《妙法莲华经》,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样解释呢?大家知不知道啊?

《妙法莲华经》以「莲华」为名经名,就是说「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妙」是微妙;比喻这部经就好像莲花一样,清净无比,而经中所说的法更是无上微妙。因此,这是一部殊胜、难得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释迦佛所说的教法广大浩瀚;所以,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而「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五时」来判定如来说法的次第,以「八教」来分别其说法的内容。

有一个偈颂是这样说的: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
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清楚地说明了佛说法的次第及时间。

(一) 华严时:第一时期说的是「华严」。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也就是说,佛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就是《华严经》,说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内所说的法,何以经文会这么长呢?其余的《法华经》说了八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 经文也没有《华严经》这么长。因为《华严经》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所说的,所以说得又快又多。

华严时,于化法中,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于化仪中,是属于顿;所以在华严时,属于顿教,又兼渐教。

(二) 阿含时:第二时期说的是「阿含」。说完了《华严经》之后,佛陀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说了十二年的时间。如日照幽谷之时。阿含时又称「鹿苑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佛所说的是三藏的教理与法,属于「三藏教」;所以阿含时称为「藏教」;说的就是小乘教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

四谛,即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三)方等时:第三时期说的是「方等」。即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方等」即是由小乘刚要走向大乘的一个初门,属于別教。为什么叫做「別教」呢?因为是「别前别后」,与前面的「華嚴」、「阿含」有分别,与后面的「法华」、「涅槃」也有分别;也就是与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别,与后面「圆教」也有分别,所以称之为「别教」。

(四)般若时:第四时期说的是「般若」。即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般若」属于什么教呢?般若属于「通教」,它因为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方等」,又通到后边的「法華」、「涅槃」。所以属于「通教」。

(五)法华涅槃时:第五时期说的是「法华」、「涅槃」。即佛陀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之知见;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而法华、涅槃时又属于什么教呢?是「纯圆独妙」,就是纯粹的圆教,没有夹杂藏教、通教、别教,这是专为大乘的根性而说的教法。

这就是「五时」。

而所谓「八教」,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即是「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即是「化仪四教」。

(一)藏:阿含时即属于藏教,即是三藏教,所说的就是小乘的教理。

(二)通:般若时即属于通教。

(三)别:方等时即属于别教。

(四)圆:「华严」为圆教,但不及「法华」纯圆独妙。

(五)顿:就是来得很迅速的,頓时就开悟了,这即属于顿教。

(六)渐:是渐次而开悟,一步一步地去修行,是一点一点地开悟,所以称为「渐教」。

(七)秘密:即佛所说的秘密教法,也就是「咒」;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教」。这个秘密的教,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这才能称之为「秘密」。

(八)不定:就是佛所说法无有定法,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一定的法。这就是不定教。

这八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这所有的经藏,犹如大海那么浩瀚广大,所以称为「教海」。

由此可见,《法华经》即《妙法莲花经》实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此经迹、本二门的权实法中,天台是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方式来凸显《法华》之妙。

所谓「权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实法」,指的是诸法实相。正如经中所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但为何《法华经》特别重视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须经无数劫之修行乃能知诸法实相;二者诸法实相言辞相寂灭不可示。

然由于众生根钝,不信有一乘,故佛先说二乘及三乘,引众生入道。最后说一乘。三乘人皆能成佛。因此,简单地说,《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开显一佛乘道理,引领众生悟入佛慧。而其开显的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说的随宜权法入手,然后再一一开显入实。若具体地说,也就是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三部曲,来开显权法即实法的道理,显示法法无不是中道实相,法法皆为成就佛慧而设置,而这就是如来以种种方便,甚至以种种异方便用意之所在,亦是如来施教之本怀。

由此可知,如来种种善巧方便的权法,无非为成就一佛乘之实法,且实由权显──实法不离权法而有,若无权法则实法亦无。

还有经中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这个「诸法实相」,大家知道有多少个譬喻呢?去年我曾经为大家讲过,大家记不记得呢?有七个譬喻,可能大家都不记得了。这七个譬喻就是:(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这都是非常好的譬喻。日本人把这部《妙法莲华经》视为文学作品,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偈颂,好像诗词一样,文字非常的优美。由于我们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以天台思想为前导,而实践上即行持上则以念佛为主。所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为大家讲一讲天台的教理,让大家了解一下佛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慈悲本怀,最终三乘人都可以成佛。

这两天我会继续为大家说一说「三乘归一」的义理和经中的七个譬喻,希望大家都能有所获益。现在我们大家就开始一起来诵《妙法莲华经》。阿弥陀佛!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二)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非常高兴大家一起能在西方寺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刚才我们在经里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人都是烦恼重的,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如何能够收摄此心,令其趋向于佛道呢?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正如本经《方便品》中所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意思是指,只要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由此因缘皆可共入佛道。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礼拜。

如最为大家所熟识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是一般佛弟子常用的修行法门之一。不过,不管采用《法华经》哪一品作为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此法门有信心,并且有恒心地修持,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行,都能与法相应,这就是无上的法供养,亦可以消除累劫业障,开佛智慧,而受持之功德,能得六根清净、离苦恼、有福德力、诸佛菩萨护念、护法龙天守护、未来当得作佛、来世圆满之果报。

此外,在《妙法莲华经》里头,也提倡念佛法门,因为整个的《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它对天台宗的影响非常之大。

昨天说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统摄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其中「八教」中的「化仪四教」即有顿教、渐教,秘密、不定,这是一种。而「化法四教」即有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

「五时」即是把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说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华严」时所说的就是《华严经》;但说了《华严经》以后,由于太深奥了,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小乘的人,如聋如哑没有办法听得懂;其实佛陀所说的是「一音佛教」,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好像太阳一样能够照耀高山,也能普照大地,把所有的地方都照到了,令所有众生都能得益。

后来,佛陀又去了鹿野苑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这就是第二时的「阿含时」,所說的是小乘法。由于说法的地点在鹿野苑,所以又叫鹿苑时。接着是第三的「方等时」及第四的「般若时」,又讲了「方等」系及「般若」系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经》属于「通教」;而方等经则属于「別教」;谓「通教」是因为它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边的「別教」。最后是「圆教」,「圆教」是什么呢?就是第五时的「法华涅槃時」所说的《法华经》与《涅槃经》。就好像日轮当午一样,既照到山顶,也照到平地。《法华经》是佛陀最后八年所说的经典,是为畅佛本怀所说的经典,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经典。什么是佛的本怀?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慈悲。

我们常说的「六度四摄」的菩萨道,在《华严经》里头其实已经说得非常地清楚;到了最后,三乘人都能成佛,也就是「会三乘而归于一乘」。这个「一乘」,即是开权显实后,所显现的最后成佛的究竟法。当然成佛以后也就无所谓菩萨,也无所谓罗汉,也无所谓辟支佛,「究竟一乘」这是成佛以后的境界。

而本经〈方便品〉中,有所谓「十如是」,即:「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十如是」对天台宗的影响甚大。智者大师因而提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然何谓「百界」,这个「百界」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佛教将宇宙分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每界又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则成千如;此千如在我们一念心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我们一念便具足了三千!这就是天台宗的一个禅观修行方法。让我们更为深入认识这个宇宙。所以,在天台宗里头提出了一念三千、圆融三地、一心三观等理论,都是教导我们修行实践的观法。这些思想及理论非常的圆融及深刻,以后有机会再为大家详细解释。

还有,我们可以看见经中说到,当佛陀讲这部经的时候,有五千人要离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反复说过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的经典,佛说这部经是为了度脱这些声闻、缘觉;而声闻、缘觉是菩萨的后来人;声闻、缘觉再往前迈一步,一发心就是新发意菩萨了。菩萨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不可能一修就马上是菩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当时有五千人离席,说明佛住世时也有众生不信佛说大乘法,那要现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佛所说的是大乘法,而很多小乘人聽不懂反而起增上慢心;所谓「增上慢」即是:未证说证,未得谓得;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知道了究竟的法门。其实,只要有我见或我执,还是不究竟的。但是,佛非常的慈悲,还是准许他们离席,让他们走了。为什么走呢?佛就是怕他们谤佛、谤法;这个谤佛、谤法的罪,將來是要下地狱的,所以,慈悲的佛就让他们离席了。由此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其实,我们一般认识的佛,是化身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佛早在久远之前已经成佛了,佛无所谓去,也无所谓来;也无所谓无去,也无所谓无来。这是让我们对佛陀真正的法身有多一份了解。

所以,整个的《妙法莲华经》的意义,就是要令我们了解「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目前就是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我们真能做到的话,当悟入佛境界的时候,也就无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未做得到,所以要依赖我们的身体,所谓的「借假修真」。当然究竟圆满的佛,是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的,但我们现在仍處凡夫境界的时候还要以假修真。所以,我们经常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从这部经里头,我们可以对整个的佛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然,佛陀最后所说的,还有《涅槃经》;《涅槃经》亦说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甚至是「一阐提」将来也能够成佛。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修行净土法门都有所帮助,对我们念佛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智者大师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大家有缘一起来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功德无量啊。而且还能对佛教多一点了解。法会只有三天的时间,希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都好好发心,好好珍惜,好好地了解经文;因为日本人把这本经作为文学科的课本,它里头有很优美的文字,很容易来背诵、来朗诵。不过我们大家不必朗诵,只要跟着法师一齐诵念就好了,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这个的妙法莲华的境界。好了,时间又到了,我们现在就结斋。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三)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好!今天(6月23日)是端午节,非常高兴看见这么多的人来参加法会!你们不但出钱出力,而且出一份心来到西方寺诵《妙法莲华经》。昨天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的经典;本来是唯一的是佛乘,方便而说三;说的三乘人,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权」、就是「迹」;「痕迹」的「迹」。而「本」也就是「实」,这个「实」即「如实」;什么是「实」呢?唯一佛乘,余皆方便,这就是「本」、就是「实」,就是真实说、如实说。

那为什么说会有「权」和「实」的分别呢?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有三乘的差别;根基未成熟的,就为其说「权法」,也就是「方便法」。对根基已成熟的人,就说「本」、说「实」。我们可以看到释迦佛在成道之初说《华严经》,由于这部经是说给法身大士听的,当时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就如聋如哑;于是慈悲的佛陀就改说「小乘法」,讲《阿含经》,解说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道理,这就是为了缘觉和罗汉而说的;由于以前佛陀没有跟他们说过「大乘法」,也没有说过最后的「唯一佛乘」,因此他们心生疑惑,所以,「法华会上」才会有这么多人的离席。但是,他们还是很礼貌的;怎么样礼貌呀?我们中国人常说「拂袖而去」,或「不辞而别」,但他们都给释迦佛顶了礼,也就是「作礼而去」。虽然他们起了增上慢心,但是他们还是懂得礼法,对佛陀还是尊重的,只是有些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呢?因为佛说了,「我从成佛以来,用种种方便,种种譬喻,广演言教。」就是说佛陀成道以来,用了种种的方便和种种的比喻,跟很多人说法,也就是用无数的方便善巧,来引导众生,令他们离开执着,所谓「执着」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贪着」。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用了七种譬喻来说明,这也就是著名的「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更彰显出此经优美的文学性。以下即为大家简单地略作说明:

一、火宅喻

出自第三品《譬喻品》,内容是说一位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宅广大,可是却只有一道门,家中人数却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生起,很是惊恐,自己必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年幼的稚子。长者知道他们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他们逃到安全地带,于是采用下面的善巧方便。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各种娱乐玩具的方法,让所有的稚子都能逃离火宅,来到安全的地方。故事中的长者譬喻慈悲的佛陀,稚子譬喻苦难的众生;大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

「火宅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好像火宅一样,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故事讲一位走失在外的穷孩子,到处流浪、乞讨,一天来到富裕的长者门口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失散已久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即時昏倒;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唯有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派人将穷子请回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慢慢觉悟自己就是长者的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业。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进入大乘的最高境界。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后面的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故事说到,一次,一群众生到远处寻宝,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雀跃地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高兴地进入化城,補充水糧及食物,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休息,身心不再疲倦,于是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现在,离宝所不远,刚才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的,只是为了让你们休息一会,养足气力,继续再往前行。」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行人而说。小乘行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城」,只不过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才能真正达到藏宝之地──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故事说,有一个穷人,一天来到亲友家中;亲友非常热情地接待,穷人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正赶着要出门,怕穷人醒来无衣无食,于是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待他醒来将珍宝变卖换得金钱,就可以过着丰盛的生活。可是穷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发觉;待醒来之后,见亲友不在家,便又离去。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一天行乞于路上,偶然碰见这位亲友;亲友非常惊讶地对他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的窘迫!我过去为了解决你的贫困,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没想到你竟然全不知道,如今仍艰苦如此,以求自活,实在是太傻了。现在你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生活就不再困乏了。」

经文讲述一位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亲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却因醉酒而蒙然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亲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实在是可怜、可惜。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并大获全胜。王见兵士中有战功之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自己发髻中的一颗明珠,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后来觉得众兵士立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转轮圣王」比喻如来,「发髺」喻二乘权教,「宝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就如实理为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远行到其他国家,孩子们不慎错误饮用毒药而中毒病发,有些完全丧失心智,有些还是一半清醒。不久,医生回来,孩子见父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上好医药,色香美味,捣筛调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孩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其实,佛陀巧设的比喻还有很多种,在《涅槃经》里头有有八种比喻。哪八种呢?就是:

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为喻。如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

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而为喻。如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

三现喻:以现前事而为喻。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

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而为喻。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

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如说有人贪着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

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

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徧喻佛弟子等。

上述种种譬喻,目的就是让大家对三乘要有所了解,对佛乘也要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提婆达多本来是作恶多端,犯了五逆十恶罪的人;但是慈悲的佛陀仍然授记他将来成佛,当然是等他在地狱里头受尽了苦以后,才为他授记。这是什么样的因缘呢?因为我们释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是一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他讲解过《妙法莲华经》;因此他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释迦佛仍然帮他授记成佛。

另外,经中的《提婆达多品》还说到龙女成佛的故事:

龙女原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闻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首。站立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此情况,不平地说:「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得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看不过去,解释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这么说,女人的身体、容貌,和男人相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样,佛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萨的悲愿、热情、勇敢、进取、牺牲的最好象征。」

于是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宝珠。佛陀接受以后,龙女回过头来,走到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礼貌的问道:「刚才我把宝珠奉献给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这样的时间,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都这样的回答。

「请你们运用神力观看,我马上就能成佛,比献珠的时间还快上几倍哩!」龙女说后,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足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大宝莲华之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后来成为观音菩萨的胁士。

所以,我们大家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提婆达多能授记成佛、龙女也能授记成佛。而且今天我们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虔诚恭敬地念阿弥陀佛,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如果我们成佛的时候,那么极乐世界也是不真实,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极乐世界还是非常的真实,而且还能够带业往生,又能永不退转。

所以,我们多诵《妙法莲华经》自然对整个的经教多了很多的了解,希望我们每读一卷,每读一品,都能深入思考、好好体会。全经一共有二十八品,我们要慢慢地了解,自然就会得到智慧的开启,而且还可以得到成佛之门的锁匙;有了这个锁匙之后,你就能开启八万四千的法门,知道什么是顿、什么是渐、什么是秘密、什么是不定法;也知道什么是藏、通、别、圆,哪个是方便说,哪个是究竟说。这样大家在学佛的路上个个都不可思议,个个都能得成就。(全文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