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德行是修行成就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4-09-11 04:04:52作者:正觉网
德行是修行成就的根本

德行是修行成就的根本-《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1)

前言:

佛法本来没有什么三乘五乘、大乘小乘等许多分别,只为针对众生根基,或深谈或浅说,无非诱导众生同登觉岸,所以最後在法华会上明白宣示:「惟有一乘(佛)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人乘法是五乘的共基,古德说:「人道不全,学佛无益。」由人乘而至佛果,乃由迷至觉的必然过程,觉行圆满,就名之为佛。说大说小,或三乘五乘,总是方便指引,善巧诱导,欲令迷昧众生,循序渐进,以达到究竟大觉为唯一目的。佛者觉也,自人乘起,皆是使人背尘合觉之法,目的只在引导一切众生,同登大觉彼岸,永离生死苦海。佛陀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信自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又说:「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现在有些学人,执着小乘教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实在是不明佛陀因机设教,曲为诱导的苦心。《心地观经》,虽说是「法备五乘」 ,而目的一样是教菩萨法,终而佛乘,只是就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由浅而深而已。本经除(序品)中有些神通及超现实境界的描述外,其後的解说开示,或教诫,都是很平实亲切的,很少超出我们识量认知之外,只有浅识见浅,深识见深的差别,并没有完全不可理解的言句。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德行

本经开始就谈报恩。为人处世,不可以忘恩负义,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明训,对忘恩负义的人,往往斥之为禽兽不如,因为「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可见知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条件。

到底那些人对自己有恩惠呢?相信一般人大多不完全明白,所以恩将仇报者,大有人在。佛陀将我们报恩的对象,概括分为四大类,即父母、众生、国王、三宝,这四者对我们都有大恩德。其中对父母及三宝的恩德,讲得最详细而深刻,读者当容易领会。众生对我们的恩惠,开示则比较简略,只就我们易於领会的父母恩并论。若从因缘法去审察,则更能深解其中意义。

佛陀教人四恩总报,意义实在深远,人人皆能知恩报恩,自然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读本经特别要注意知恩报恩的明训,不杀、盗、淫、妄、酒等五戒,也已在其中,要想将来不失人身,这些是必具的品德,也是五乘的共基,由此而上,可通佛果,不及则将下入三途,受苦将难有了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1)

“尔时,世尊从三味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於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於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然诸如来转於*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声闻、缘觉未得自在,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於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其名曰: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如是等大富长者,成就正见,供养如来及诸圣众。是诸长者闻是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而作是念: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於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於出家。以自妻子,施於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受诸逼恼,三僧只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蜜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速至安乐,方名报恩。」”

【译文】

狮子吼菩萨,说偈赞佛後,世尊当即从正定中,安详而起,向弥勒菩萨等大菩萨说:「很好!很好!你与各位大士,诸善男子,为了想亲近世间的慈父,欲听闻出世间的大法,以思惟如实不二的真理,修证如实不二的智慧,所以来到佛所,供养恭敬。

我现在要演说根本心地、微妙难以思议的大法,以引导众生,皆能从闻、思、修,证入佛的智慧。这样的微妙大法,诸佛如来,於无量劫中,才得一说。而如来世尊的降世,又很难得值遇,正如优昙花一样,难得一见。就是如来出现世间,欲说这样的大法,也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没有大乘菩萨的愿行,志在小乘的声闻、缘觉等道果,厌恶生死轮回,希望永远居於清净寂然的涅槃境界,不愿追求大乘常、乐、我、净的菩提妙果。但是诸佛说法,有一定的因缘,所以凡有所说,必上合真理,下合众生心理要求,因之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佛陀就不会说法:一、不是说法的场所不说。二、不是说法的时机不说。三、不是受持佛法的对象不说。四、不合说法的仪轨不说。一旦如来说法,一定是对症下药,能令服食者药到病除,这是如来独具的功能德用。声闻、缘觉等二乘圣者,厌生死而欣涅槃,没有获得究竟的自由自在,不能与诸大菩萨安住於同一境界,由於众生的根性复杂,故佛陀虽出现於世,而说这种菩提正道心地法门的时机,当然也就不会太多,所以这菩提正道的心地法门,是千生万劫,难得见闻的大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了这微妙的大法,能够有顷刻的时间,摒除妄念,返观本源心地,就可熏成无上大菩提道种,不久当可坐於菩提树王下的金刚宝座上,得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时在座的有王舍城的五百位长者,如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等,这些大富长者,都确立了正知正见,特至会场供养如来,与会中诸圣贤众,听了世尊赞扬大乘的心地法门以後,却在心中这样想着:我见到了如来放金色光明,光中影现出菩萨各种难行的苦行。我不喜欢行苦行心,谁愿意永远留在生死苦海中,为一切众生,受这些痛苦烦恼呢?因有了这种想法,於是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异口同声的对佛陀说:「世尊!我们不喜欢大乘的诸菩萨行,也不喜欢听到苦行的言说。为什么呢?一切菩萨所修的行愿,都不是知恩报恩的行为,因为他们远离父母,独自出家修道,以妻子儿女,施给所欲求的人,就是自己的头目脑髓,只要有人来求取,也一定满足别人的愿望,毫不爱惜地施舍。

这样受各种痛苦烦恼,需要三僧只劫那么长远的时间,同时又要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以及八万四千波罗蜜行,方能超越生死苦海,达到菩提彼岸的大安乐处。这样艰难辛苦,还不如追求二乘道果的好,只须三生百劫,修集资粮,就可断生死因,证涅槃圣果,速至安乐处,然後依此化度父母,才算是知恩报恩的人。」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译文)当时佛慈和地告诉五百长者说:「很好!很好!你们听到我赞扬大乘菩萨道,虽然有畏惧退堕的心念,但是,却引起我说大乘的微妙义理,使将来世间不知恩德的一切众生,能够获得利益安乐。你们要仔细的听,好好地思惟,我现为你们分别讲述,世间以及出世间,那些是有恩於我们的。善男子!你们所说的道理,并不正确,是片面的,不是普遍而完善的,单以报父母恩而言,也是偏私而狭义的。须知世间有恩於我们的,共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这四种恩德,一切众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众生,都应报此四种大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译文)善男子!父母恩是什么?就是父有使你欢乐的慈恩,母有解除你苦痛的悲恩。尤其是母的悲恩,就是我住世说上一劫,也是说不完的,现在只为你们大略的说少部分。假若有人为了求得福德,特别恭敬地供养一百位净行的大婆罗门,一百位具备了五种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的仙人,以及一百位善友,请他们居於七宝建造的上妙堂内,以百千种珍馐美味,并各种璎珞、众宝衣服,各房舍皆熏以栴檀沈香,百宝装饰的床褥等卧具,以疗治百病的汤药等等,无所缺少,这样一心供养,满百千劫,所得的福德,应当是多到不可计算了。如果有人,於一念之间,心存孝顺,以微少的物质,供养悲母色身享用,随所侍奉,比前所得福德,要胜过百千万倍,甚至不可较量。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译文)当知世间上的母亲,护念子女的情爱,是无与伦比的,恩泽加被於未成形,自受胎时开始,在十月怀胎期间,不论行住坐卧,所受的各种苦恼,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纵然遇到欢乐的事,或锦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常怀着忧虑恐惧等心情。想起将来生产的时候,必受许多痛苦,昼夜忧愁苦恼。若是难产,更如千刀割体,甚至因而致死;如果顺利生产,诸亲眷属,大家欢喜庆贺,母更若贫女忽得如意宝珠,说不出的喜悦,听到婴儿的哭声,就像闻美妙的音乐一般。子女以母的胸膛为床寝处,左右膝上,是子女的游乐场。饥饮母胸膛间的甘露泉,这种养育之恩,实在弥於普天,怜爱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最高的,莫过於山岳,悲母的恩德,比须弥山还要高;世间最重的,莫过於大地,悲母的深恩,比大地还要重。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译文)世间男女,若背弃父母的深恩厚德,而不孝顺,令他的父母生怨恨心。只要母亲发一恶言,子女就会入恶道受苦,或堕地狱、或堕饿鬼、或入畜生类。世间最快速的莫过於暴风,这一念怨恨之微,报应的快速,比暴风还要迅速,而且一切如来、金刚王等,以及具有五种神通的仙人,都没有办法救护他。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

(译文)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谨遵悲母的教训,孝顺而不拂逆,必得一切天人顾念、庇护,福乐无尽。这样的男女,就名为尊贵的天人种类,也许是菩萨为了化度众生,示现男女,孝顺恭敬,饶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译文)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亲的深恩,就算在一劫长久的时间中,每日三餐,割自身的肉,以奉养父母,也不能报答父母对自己一日之恩。是何道理呢?一切男女,当处母胎时,即口吮乳根,吸饮母血,诞生以後,幼稚之前,所饮的母乳,多达百八十斛,母亲得到好吃的、好衣服等等,必先给子女,不论愚痴、鄙陋、美丑等等,情爱总是不变的。从前有一女人,远游他国,抱着自己的孩子,横度殑伽河的时候,没有料到河水忽然暴涨,因舍不得丢弃孩子,以致同遭溺毙,这个母亲就因为这慈心善根力的缘故,立即超升色究竟天,作大梵天王。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译文)由以上所说归纳起来,当知母亲具备了十种德行:一名为大地——於母胎中,为子女所依托孕育。二名能生——经历各种痛苦而生产。三名能正——常以母手调理五根。四名养育——能随四季时宜,尽心抚养。五名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装饰之。七名安稳——以母怀抱为止息处,最为安全。八名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九名教诫——以善巧的语言,使子女远离一切恶行。十名与业——能以家业,授与子女。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译文)善男子!一切世间,以什么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就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就名最贫。母在名为日中,母死就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亡时名夜暗。所以你们要精勤修习孝养父母之道。这和有人供养佛陀的福德一样,平等平等,没有丝毫差别,应当是这样去报父母的恩德。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译文)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德呢?当知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过百千万劫,於这多生多劫中,曾互为父母,既曾互为父母,那么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由於从前各生中,有大悲恩的缘故,亦如现生父母的恩相等无异。这样从前所受的恩泽,尚未能报答,或者因为妄业所使,有时孝顺,有时违逆,甚至因执着妄业,视为怨仇。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无明的障蔽,失去了宿命智,不能明白过去曾为父母;所以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常作报恩想,互利互助,不能利益一切众生的,名为不孝。因为这个缘故,各类众生,於一切时中,亦对我们有大恩德,实在难以报答。这样的事实,就名众生恩。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无论学佛与否,无论在哪个国家,遵纪守法是每个人无碍生活的前提。每一位佛子都知道,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是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报国土恩的基本就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学佛并不是脱离这个世间,而是世出世间相互融合,遵纪守法正是体现了佛法圆融无碍的内涵。

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多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也是很多法学专家学者根据社会进程、历史变革、人文风俗、民俗习惯、道德准则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体现着某一个历史阶段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尊重和遵守的,也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社会的保障,每个人都自觉遵纪守法,人们才能有自由安定的生存环境。不然一个人的自由可能就是以另一个人的正当生存权益甚至生命付出为代价,那样国家就无法正常运行,公平正义又何在?人民大众的幸福和安乐又何在?而作为佛弟子,更要带头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的行做为人做出典范,爱祖国爱人民的同时以佛自心佛子行传播佛法的智慧光明照耀有缘的心田,进而德化影响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宇宙祥和无浊障。

【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

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