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十讲
发布时间:2024-09-25 04:02:44作者:正觉网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这集接着看经文,从[尔时佛为净饭王]看起,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经文到这段是序分的一个段落。前面的经文我们看到,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启请佛陀为在家居士讲解五戒戒相,可悔、不可悔。因为佛已经为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定了戒律,还没有为在家居士制定戒律,因此佛的父王来启请。前面我们学习到,蕅益祖师在《笺要》中,也把这个重要的表法意义给我们提示出来。五戒,我们绝对不能轻视、疏忽,为什么?因为它是成佛的基础,所以蕅益祖师给我们讲,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五戒由佛的父王来启请,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表达了,五戒就是三世诸佛之父,所以我们看到前面的经文,发心受五戒,以后一定可以成佛。
但是受了之后,如果犯了戒不忏悔,就常常堕三恶道;你都不受五戒,就没有成佛的希望。这个意思也是鼓励我们,我们接触到了佛法,皈依了、学佛了,进一步要受五戒,这个意思也非常的明显。上一次学习的这段经文,我们要常常提起来温习。今天这一段经文,我们简单的消消文。[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尔时]就是净饭王启请佛为在家居士讲五戒那个时候。佛也为净饭王说种种的佛法,[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净饭王闻到佛为他说法之后,就在佛前顶礼,绕佛而去,我们一般讲,绕佛三匝,这在古代印度是很尊重的礼节,右绕三匝,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佛以这个因缘告诉诸位比丘,此地讲[诸比丘]没有具体的标出人数。我们在其他经典上看到,比如大家常读诵的《佛说阿弥陀经》,常随众的比丘是一千二百五十人,有的经典讲一千两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众,就是固定的。每一次法会除了常随众之外,还有临时来参与讲经法会的比丘。此地告诸比丘,当然人数最少是一千两百五十人,可能更多。[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佛以净饭王启请讲五戒的因缘告诉比丘,我现在要为诸优婆塞,就是为在家学佛的居士,说犯戒轻重。受了戒,犯戒,有的犯的比较严重的,有的犯的比较轻的。犯戒比较轻的可以忏悔,严重的就不可以忏悔,所以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什么是可悔,什么是不可悔,佛要来说明这桩事情。[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佥是表集合的意思,也有志同道合的意思,就是比丘众大家集合在一起,[唯然]是恭敬之词,听到佛这么说,大家也非常欢喜,[愿乐欲闻]这是序分最后一段经文的简单消文释义。
下面是蕅益祖师的笺,我们看这个笺是一个问答。
[问:比丘律仪,是大僧法。所以不许俗闻。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何故不向王说,乃待王去之后,以是因缘告比丘耶?]
这是《笺要》里面根据经文,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个问题说,比丘律仪是大僧法,比丘戒是大僧的戒法,所以佛不允许没有受戒的人听闻。没有受比丘戒的人不可以听比丘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今就是现在,五戒相是在家优婆塞所学的。[何故不向王说?]他的父王是在家人,是优婆塞,他来启请,佛为什么不直接给他的父王说明五戒相,[乃待王去之后],等到他的父王离开之后,再以这个因缘来告诉诸位比丘?如果是讲比丘戒,当然在家众不许听,要离开;现在是讲五戒,在家众应该可以听,为什么要等到他的父王离开,再给出家比丘众讲五戒?根据这段经文,提出疑问。下面就是解答,我们看这个答。
[答: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者,正以比丘为七众中尊,佛法藉僧宝而立,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夫尼戒尚属比丘,况五戒而不属比丘耶。故今向比丘僧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丘学也。]
这段是解答经文的疑问。[七众戒法],在佛门一般都讲四众,讲的更简单就是二众,一个男众,一个女众;讲四众就是在家的男众、女众,出家的男众、女众,这叫四众弟子。七众讲的就更详细,七众,出家就有五众,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这二众,加起来一共是七众。第一个比丘,第二个比丘尼,第三个式叉摩那尼,第四个是沙弥,第五个是沙弥尼,这是出家五众,再加上在家优婆塞、在家优婆夷,一共七众。七众都有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者],七众每一众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的僧团当中来结戒,来讲这个戒,为什么在比丘僧当中结戒?[正以比丘为七众中尊],在七众当中是以比丘众为尊,尊重比丘,以比丘为首,所以比丘是七众中尊。
[佛法藉僧宝而立],佛法的传承、流传要藉僧宝。佛在世的时候就建立了佛法僧三宝;佛不在了,留下来只有佛像;法宝是留下来的经典;佛像也包含佛的舍利,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是汉明帝的时候,汉明帝请使节团到西域请了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把佛法请到中国来,摩腾、竺法兰这两位高僧把梵文的经典带到中国来翻译,另外带了佛像,还有佛的舍利。所以佛宝,佛不在了,除了佛像还有佛舍利;法宝就是经典。佛不在世了,佛宝、法宝要靠僧把他传下去。 所以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印度的出家人,他把佛宝、法宝带到中国来翻译,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籍僧宝而立]。藉僧宝把它传下去。
[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佛在世,佛传戒,尼就是比丘尼、沙弥尼、出家女众;佛灭度之后,女众应从大僧而学戒法,要跟出家男众、比丘僧学习戒法,不可以跟女众学戒,要跟大僧学戒。[夫尼戒尚属比丘],比丘尼、沙弥尼戒尚且属于比丘传授的,[况五戒而不属比丘耶?]出家女众的戒法都要比丘僧去传,何况在家众的五戒,怎么不属于比丘传授呢?[故今向比丘僧说此五戒],所以五戒不是直接对在家居士讲,是向比丘僧、出家众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丘学也]。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佛不在了,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优婆夷学五戒,还是要从出家比丘僧那边去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出家比丘就有义务跟责任,你要把佛法传持、弘扬,所以出家人,特别是男众,要知道这个义务跟责任,所以五戒还是要从出家众、比丘僧去传。
这是这一段经文,可能有人看了会提出这么一个疑问,蕅益祖师事先把这个疑问说明,大家对于佛当时,为什么不直接给他的父王讲五戒的原因、他的道理给我们说明了。经文到这个段落就是序分,就是佛讲这部经的缘起。为什么佛讲这部经,是什么原因发起佛来讲这部经。所以讲经,每一部经都有发起因缘。前面我们看到,序分有证信序、发起序。证信序是六种成就,每一部经都一样,称为通序,共通的;证信序接着就是发起序,每部经发起的因缘都不同,这部经发起的因缘,是佛的父王净饭王启请的,求佛为在家众讲五戒相。
序分经文就到这个地方,下面就要进入本经的正宗分。此地的科判讲[正说分],意思跟正宗分是一样的。乙二、正说分,又分丙一、丙二;丙一是别释戒相,别就是个别,给我们每条戒的戒相。本经一共有五条戒,所以下面又有丁一、丁二、丁三、丁四、丁五,分别给我们解释五戒的戒相,我们现在看[丁一,杀戒]。请看经文。
[佛告诸比丘:犯杀戒,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佛告诸比丘:犯杀戒,有三种夺人命],就是犯了杀戒,有三种方式夺取别人的生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这就是犯杀戒三种夺人命的方式,下面经文就是给我们解释这三种夺人命的方式。[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杀害别人的生命令,第一个是自作,自己本身去做杀业,夺取他人生命。第二个是[教人者,教语他人:捉是人,系缚夺命],教人就是教别人,给其它的人讲,[你把那个人抓起来,把他绑起来,给他杀掉],就是让他生命结束掉。这是他教别人的,不是自己亲身去做的,教旁边的人去夺取对方的生命,致对方于死地,这是教人,[教语他人]。[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是对他人讲:[汝识某甲不?][汝识]就是你认识吗?教别人去杀人,先问他,某某人你认识不认识?如果你认识,你给他抓起来;[系缚夺命]就是把那个人杀死。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用钱去买杀手。现在听说有职业杀手,专门去干杀人的行业,这个在现前社会上,古今中外都有,这是遣使。
遣使跟教语他人不同。教语他人是在现场,就是他在眼前,那个人也在眼前,在对面,叫旁边的人把他抓起来,或者叫旁边的人给他杀死,这是教语他人。遣使就不是在现场的,比如说他要杀某一个人,去他家或者在外面,他经过的地方,遣使别人去那边等待,把他杀死,这不是在现场。现在有很多外国的电影,演的有这种杀手,也非常的多。特别是现在武器都非常先进,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电动玩具店都有这种游戏。现在枪也很先进,不像以前那个枪,有一个瞄准孔,然后根据枪尾端的部分设一点,他从瞄准孔去瞄准。以前我当兵,都是老式枪,瞄了半天,不一定打的准。现在不用那么辛苦,有望远镜,再远的地方,调过来就像在眼前一样;镜头上有一个十字的中心点,你瞄准备那个部位打过去,都不会差的。这是现在,我们在影片上看到,有这些杀人的武器。影片上演的,很多都是人家遣使去杀的,像这类的就叫做遣使,不是在现场。[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受了五戒,就是优婆塞,你遣使别人去杀人,那个人就听你的话真的去把人杀了,这就犯不可悔罪,不可以忏悔,戒体就丧失掉,也就是说丧失掉优婆塞资格。以上我们简单的把这段经文做个消文释义。
下面我们接着看祖师的《笺要》。
[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是人,谓所杀者人,非畜牲等。二、人想,谓意在杀人;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
我们先看到这段。杀戒这条,优婆塞受了五戒,[犯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有五种因缘构成不可忏悔的罪过。第一个因缘[是人],就是他所杀的对象是人,不是畜生,[非畜生等]就是不是畜生以及其他的。因为前面我们也学习过,杀畜生,像在沙弥戒里面讲还有鬼神,也包括在里面,目前我们在世间除了人以外,其余的就是畜生。第一个是指杀的对象是人,这是构成不可忏悔的第一个因缘。第二个是[人想],就是他心里的意思是要杀人,不是要杀畜生的。他的目的、他的意思是要把人杀死,这叫人想,是不可悔的第二个因缘。第三个是杀心,第四个是兴方便。下面也给我们解释,[今之自作、教人、遣使,以杀心而兴方便]。杀心就是有杀害人的心,兴方便宜就是他有这个心,他要去行动,方便就是方法,使用的方法、手段。所以杀心、兴方便,这里讲了三种方法手段,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因为他已经构成不可悔的因缘,所以就犯了不可忏悔的罪过。我们接着看下面。
[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
我们先看到这段,这一大段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不可悔。不可悔是针对戒体讲的。[初受优婆塞戒之时],初受就是刚刚受优婆塞戒这个时候,[说三皈竟,即得无作戒体]。[说三皈竟]就是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五戒的时候,要先受三皈依,五戒不是后面讲戒相的时候得戒,是在说三皈依结束之后,就得到无作戒体,这个时候就有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受了五戒现在去杀人,这个罪过很重,就丧失掉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也就是说,丧失掉优婆塞的资格,优婆塞戒的戒体破坏掉了,因为他去杀人,[故不可作法忏悔]。前面我们也跟大家报告,忏悔有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不可悔是指不可作法忏悔,不可以接受忏悔。所以不可悔就是指,不可以做法忏来忏悔罪业,作法忏忏不掉,[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悔就是永远被丢弃在佛法大海旁边之外,所以叫边罪,[名为边罪],他入不了佛法大海,在佛法大海的旁边、之外。所以[不可更受五戒],破了戒体,就不能再给他受五戒,也不可以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沙弥戒、比丘戒也不能受,[亦不得受菩萨大戒],菩萨戒也不能,所以叫做不可悔。这是从小乘的戒法讲,犯了不可悔罪就不能再受戒,所以叫不可悔。
下面给我们讲,[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大乘法可以接受忏悔,但是要修取相忏。取相忏要修到什么样的情况才可以再受戒?要见到好相。拜取相忏,只要见一次瑞相,重罪就消灭了。但是见相,不是我们打妄想,自己去想象见到相,经上、特别在大乘经上讲的非常详细, 我们一定要依照大乘经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很多大乘经典都讲到这方面。在《梵网经》讲要见到好相,你忏悔业障没有见到好相,罪还没有消灭,就不能够受戒,一定要见到好相。另外《占察忏》比其他大乘经典方便一点,你只要取得清净轮相,有见好相、没见好相,只要现出清净轮相,罪业就算忏除清净。因此《占察忏》比其他大乘经典的忏法要方便一点,因为其他的经忏一定要见好相,罪才消灭;《占察忏》,你见到好相也可以,没有见到好相,只要现出清净轮相,罪业也算忏除干净,这样才可以再受戒。像这个,后面经文还会讲到,现在人特别在堕胎这条,五戒后面会讲,故意堕胎是犯不可悔罪,现在堕胎的人很多,这是属于杀人罪,在小乘法就不通忏悔。如果有堕过胎,要受戒必定要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到好相;或者依《占察经》修忏悔,忏到现出清净轮相,才可以受戒;受了戒,才能得戒体。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笺要》。
[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途,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这段经文,《笺要》就解释到这里。后面这段,蕅益祖师也是大慈大悲,再给我们提出一个警告,犯了不可悔罪,可以依取相忏来忏除业障,只要见到好相,罪就消除,还是可以重新再受戒。所以讲[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破戒的罪虽然由取相忏灭除罪业,不会堕到三途,不会堕到三恶道,[然其世间性罪仍在],忏罪是讲戒体这部分,你受了戒,破了戒就有破戒罪,这要堕三途的,这是破戒罪。另外最根本的就是性罪,性罪就是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只要犯了四重:杀、盗、淫、妄,比如说杀人是性罪,我们一般讲杀生,性罪。性罪,不管你有没有学佛、有没有受戒、有没有宗教信仰,只要造这个业就是有罪,不是说我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去杀生,干杀盗淫妄,那就没罪了。可不是这样的,不会因为你没有宗教信仰,只要造就这个罪业就叫性罪,它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过的,所以叫性罪。实在讲,杀盗淫妄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一个什么现像?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欠命的,你遇到要还命;欠钱的,你遇到要还债;你骗人,将来你也会受骗。这就是什么?因果酬偿,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故至因缘会遇之时],因缘会遇、成熟了,欠命的就要还命,欠钱的就要还钱,[仍须酬偿夙债],还是要还债。
安世高法师是安息国的太子,他国王不做,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后来出家修行,他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都是被人家误打打死的,人家在打群架,他从那边经过,被人家不小心打死,两次都是误杀,还了两次命债,第三世做安息国王子,出家修行,再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个示现也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你过去生把人家误打打死,你今生也会被人家误打打死。一报还一报,因缘会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
所以[因缘会遇],因果的这桩事情,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时间没到,不是没有报,时间到了,因缘聚会了,果报就现前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豪不爽,谁都逃不过因果的定律。
蕅益祖师很慈悲,给我们讲:[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除非你证果,入了涅槃,就是免受这个果报,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没有恶缘,不需要受这些果报。除了证果入涅槃,或者念佛往生西方,你在六道轮回都免不了冤冤相报,[可不戒乎]所以怎么可以不戒除?恶业一定要戒除。
下面这个[补],是弘一大师给我们的补充的:
[释云: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等,是谓具支成犯。以诸戒结罪,皆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若尽具者,即成上品不可悔罪,若缺一、二者,是中下品可悔罪。]
弘一大师给我们补充说明,杀戒以五种因缘结合起来,构成不可悔罪。
诸戒的结罪,每一条戒结罪,都必须具足支缘方成犯事,就是缘要具足,才能构成不可悔。[若尽具]就是五缘统统具足,就成为上品不可悔的罪,如果五缘缺一个、缺两个,是中品可悔,下品可悔。还可以接受忏悔。看他五缘是不是全部具足,全部具足就构成不可悔罪。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学。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