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感恩与感悟

发布时间:2024-10-03 04:02:18作者:正觉网

感恩与感悟(一)

——记录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带给我的改变

(此文经古老师阅过,老师肯定了文中关于修行的见解,所以才敢发表。——本文作者注)

前言

从2010年10月初,第一次有幸聆听古老师的课算起,至今不足两年,但我人生的改变,非“巨大”一词所能形容,这种改变甚至无法言说。如果一定要用语言表述,那就是“颠覆”——我的内在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我正在经历崭新的生命。

在上述这段时间里,我听了“圆觉经导读”一次,“亲子课”三次,“认知自我”课两次,“全脑认知”课一次。每次上课,都使我的内在发生重大改变。

最近,我反复思量并试图回答:从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最终得出一个答案,但它可能会令人失望,甚至让人哑然失笑——

我学会了哭,学会了笑,学会了看东西,学会了听声音。

一、“盔甲”与眼泪

的确,我学会的东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上这些课之前,我真的丧失了这些能力。当时的我,不会哭,不会笑,对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对周围的声音听而不闻。我全身心想要救世救人,但自己内心却充满烦恼和痛苦,自卑与迷茫。

我曾用“戴着面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但看了《为自己出征》一书,找到了更为贴切的词语——“盔甲。”

活了四十多年的我,就像这本书里的武士一样,一直戴着“盔甲”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这“盔甲”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厚重。我不断求学,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海归、博士后,再到大学教师,我多年来一切的努力,无非都是要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盔甲,”用来保护我脆弱的内心,掩饰内心的自卑感、缺乏安全感、怕受伤害,掩饰内心深深的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渴望得到认可和接纳。

2010年10月初的秋夜,七天“圆觉经导读”课的第六天末,这副“盔甲”开始熔化,被我失声恸哭的眼泪……

后来,当读到《为自己出征》中的武士,他那副坚不可摧的盔甲,同样是被眼泪熔化时,我感到震撼,却深知这并非作者巧妙的暗喻,而是对真实经验的描述。此后,我也不断看到,很多人的内在转化都是从“哭”开始。

一个年逾四十的男人,在数十人的课堂上恸哭不已——这是之前我完全无法想象和接受的。

这些年,我一直坚强地生活,一直努力要变得更坚强,内心因此也越来越坚硬,最后“修炼”成了不折不扣的“刚强众生。”

这些年,我不断看古代圣贤的典籍,一直用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更多却是去要求别人,由于不接纳自己,因而也无法接纳别人。

这些年,我练气功,参禅修行,守着一个自造出来的“空,”误以为那是“道,”活在幻想中,不敢面对人生。

这些年,经历了诸多人生痛苦,也目睹过许多人间悲剧,想救助他人,却又被他人的烦恼和痛苦缠缚,于是,自己更加烦恼和痛苦……

第七天上午,“圆觉经导读”快要结束时,我再度失声恸哭。头天晚上,本来有些感受想汇报给老师,却泣不成语,眼看课程即将全部结束,我强忍住哭泣,最后一个发言,大意是说:

这些年来,我一直戴着面具生活,自以为在学佛,却是在学自私,学逃避。我一直觉得佛、菩萨遥不可及,当听古老师说,阿弥陀佛像母亲思念孩子一样时时挂念众生,才觉得佛、菩萨与我如此亲近!我自以为满怀谦恭来听课,到此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我慢”何其严重,自己的内心充满污垢。从今以后,惟有忏悔,惟有行愿,非如此不能解脱。

课程结束后,师母对我说:“你的话把我们所有人都感动了!”

可我知道,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说出心里话。尽管身为大学老师,但我在表达自己方面,始终存在障碍。同时,我也体验到,自胸襟流出的话语,才能真正感动人。

二、寻找“本心”

上过“圆觉经导读”课,我才终于明白“佛教”、“佛学”和“佛法”三者的区别所在:佛教是宗教信仰,佛学是学术研究,而佛法则是科学——需要我们用身心去体验修证,其中没有丝毫的迷信。古老师在这七天课上所讲的,既是佛法,同时也是科学。

这次课程,破除了我由来已久的错误观念——以为修行就是打坐入定,万事不管。我明白了佛法首重智慧,正如南老所言,佛法是智慧的成就,既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积;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也是智慧。

我也真正了解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也叫清净心,南老说:“清净是成佛的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凡是学佛修道离开了此清净心,都是邪见。”古老师对此进一步阐释说,在未认识自己的清净心之前,我们的一切见解都是邪见。

那么我的清净心、本心何在?

带着这个重大疑问,我回到家里,还带回古老师的叮嘱:“要对照经典去体会。” 我努力让自己放老实,尽量不去推断和想象,开始反复体会《圆觉经》中的一段经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对这段话的精髓,我当时不得要领,但南老在《圆觉经略说》中对它的阐释,却深深触动了我:

“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南老平实的话语,犹如尖利的钢针,句句刺中我内心深处的病灶。静下心来,仔细反省度过的人生,自己每天甚至每时每刻,的确除了幻想就在回忆,何曾真正面对过眼前的现实?自己幻想出一个高不可及的佛、菩萨境界,然后再去追求这个境界,美其名曰“修道。”却不知,“道”不是修出来的,能修出来就会坏、会灭。

“平常心就是道,”可是,自己最大的问题不就是“不肯平常”吗?!我一直在追求成功,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高人一等,出人头地,甚至成贤成圣,从未想过做平常人,做真实的自己,烦恼、痛苦也就由此产生。

我按照古老师的话,认真“体会”这段经文和南老的阐释,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其中,体会南老的诗作让我十分受益: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老开示说: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

这段话看似平常,真正体会时,才觉得其中指示的观心法要,甚深微妙。通过不断体会,我对“真心”与“妄念”之别,逐渐开始有所领悟。

上过“圆觉经导读” 后不久,我参加了单位的年度体检,查出心脏有问题。我不禁悲从心来,觉得自己四处奔波多年,苦苦追求所谓的事业、成功,最终却心怀烦恼痛苦,身受疾病折磨。自悲自怜之下,我不再心存幻想和侥幸,决心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本心”为何物,否则宁可没身而已,死就死吧。

或许是这个决心起了作用,我渐渐觉得,自己的持咒、观想也都属于妄念。这个发现让我不知所措,是继续观想呢,还是只关照自己的念头,体会那个“知?”无奈之下,还得请教古老师。

我决定报名上老师的“亲子课,”全称叫“完整人格塑造与亲子教育。”

三、亲子课与爱自己

由于经历过幼子夭折的痛苦,我对这个看似教授“如何爱孩子”的课程,本能地心存抗拒和排斥。幸好上“圆觉经导读”时,偶然听一位学员说,亲子课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爱自己,爱内心中那个未长大的自己。当时听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再看“课程介绍”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塑造完整人格——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很想知道,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的,在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我性格的形成,于是报名去上亲子课。

两天的亲子课,古老师一家三口都参与其中。古老师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要的,什么是人性抗拒、排斥的,懂得了这些,人与人的沟通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也就自然通晓了。家庭成员也是人,其互动与沟通原则,也不例外。而课上的一些互动游戏,影像和文字资料,更让我对人性有了深入了解,并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上亲子课之前,我觉得自己人生中的问题,主要都是别人造成的。上课后开始发现,原来是自己有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麻烦、不快、误解,大都由自己造成。

此外,我还发现,童年经历对我性格的形成,的确影响很大。

然而,我的心扉,当时只开了个缝隙,我对老师讲的很多东西,依然心存抗拒和怀疑。我所发现的问题,也只是自己问题的冰山一角,对这个课程的价值,我当时也未能真正领会。即便如此,亲子课还是颠覆了我既成的心智模式。

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接纳自己,因此也不接纳别人;我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因此对他人也很苛刻。

我决定开始关注人性的基本需求,学习理解别人、接纳自己,尝试着爱自己,容许自己犯错误。

两天的课程结束后,我鼓起勇气,请教古老师关于寻找“本心”的问题。老师说,观想的事先放一放,体会这个“知”比较重要。

四、认知课上识“真我”

2011年元月初,我参加了古老师和师母共同主持的认知课,这个课程,使我的内在发生了重大转化。

课程一开始老师就教我们“看东西,”这让我既莫名其妙,又有点失望:“老师怎么教这么简单的东西?”

走出去看了一圈,不得要领,回来听有心得的学员谈体会,才知道自己没有老老实实“依教奉行。”再出去专心看,看着看着……当我不加主观评价与联想,看到一片鹅卵石地面的“真容”时,看到它们的“现量”境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说“一切言语,皆是戏论。”——因为,我看到的景象,是语言无论如何也无法描述的。既然语言连一片鹅卵石组成的图案都无法描述,那又如何能描述抽象的思想与概念呢?!

我接着又去看树上的假花,看到了花“本身,”什么“真”与“假,”都是我们附加上去的,甚至连“花”这个名字本身,也是人为加给它的——其实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就是这个事物它“本身。”

再看一个平时侧目而过的垃圾桶,当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时,竟然无所谓“脏”与“净,”可谓“不垢不净。”真是太奇妙了!若非亲身体验到,这种感受别人如何说我都难以置信。赶紧回去报告老师,终得老师颔首认可。

接下来,老师换了一种方法,引导我们去体会那个“知。”这场体验课结束时,我突然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觉得周围一切声音,自己虽然都听得到,但又丝毫不影响我内在的那份平静。去找古老师求证,老师并不觉得奇怪:“这是不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你有我有,猫、狗也都有。”我愣愣站在那儿,简直不敢相信,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终于认知到了“真我,”认识到了“本心,”也终于明白,“道”是真实不虚的,是不“可”思议的,却又是“能够”认知的。

在随后的课程中,借助老师的引导,我体验到了何谓“如来”——我们的“自性”的确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开始信服古老师,真正体会到“明师”的难得与重要。本来还有点暗自心疼学费,此时觉得,与我所体验到的一切相比,金钱财富简直微不足道——

灵山乞得无心药,便是人间离恨方。

五、心念、习惯与人事魔

这次认知课后,我的内在改变很大,原来看过的经典,现在才逐渐有点看懂。才知道以前的“懂了,”只是自己的推断和想象,也才明白为何南老和古老师都强调:“未认识自己的清净心之前,我们的一切见解都是邪见。”

其实所谓“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之所以不正确,因为这只是“见解,”而非“体验。”所以古人才说:“记诵之学不足以为师。”背诵下来的理论文字仍是他人的见解,只有通过体验证实的“见解,”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否则无论这理论如何高明,都不会让我们真正受益,因为那是别人的“经验之谈”,验证它的是别人,而非我们自己。然而,我往往更乐意把玩高深的理论,不愿去做简单有效的体验,热衷卖弄学问,空发高论,其实背后都是“不肯平常”的“我慢”作祟。

回到生活中,我不断发现,自己“不肯平常”的心理仍旧顽固不化,而且,心念的力量极其强大,往往被它拉走很远后,才突然醒悟。此外,自己身上的种种习惯威力依旧,遇人遇事时,理论是理论,心理和行为依然重蹈覆辙。

原以为只要“识得本心,”许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其实这个“原以为,”也只是我的推断和想象。此时,我才重新认识到亲子课的价值。

当我再去听亲子课时,感受已完全不同:古老师课上所讲,似乎完全不涉及修行,却处处教我们如何修行;老师不提一个“佛”字,却处处在讲佛法。这次听课让我真正体验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并非虚言。

南老曾说:

“大家都晓得‘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转’要如何转起?——从意根上开始。”“意识上转了,前五识就跟着转,第七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也都跟着转,意识就有这么重要。玄奘大师综合唯识之观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中说:‘六转呼为染净依’,指第六意识转到染法,即是凡夫,转为净法,则成圣贤。”

老师在亲子课上传授的原则和方法,正可帮助我们转变自身意识,依之而为就是真修行;老师也在教我们“降魔”——降服人事魔。南老说过,什么鬼啊,魔啊,都比不上“人事魔”—— 这才是最可怕的魔。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学佛多年,很有心得,谈到佛法,体会很多,见解深刻。但她却因为处理不好和儿媳的关系,痛苦万分,曾经对我感慨:学佛这么多年,结果连自己的烦恼都解决不了。由此我也更加体会到,亲子课的确价值非凡。

回到生活中,通过实践亲子课的原理,我慢慢打开了很多心结。从起初发现自己有点问题,到发现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到最后,发现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对古老师说的话,也逐渐深信不疑。

比如古老师说:“沟通若有问题,问题一定在自己。”这话咋听之下,觉得太过绝对,但通过在生活中的实际体会,我体验到此言真实不虚。

沟通出现问题,往往是我不能感知对方的需求,给非所需;或者是我的沟通方式不对,为人性所排斥;也常常是我对结果有期待,提前预设要达到的结果,最终因失望而怨恨对方。总之,只要现在沟通出现问题,一想到老师这句话,我就去找自己身上的原因,也就自然不去怨天尤人,而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最奇妙的是,找到最后总会发现,问题的确出在自己身上。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在亲子课上传授的,正是我们入世修行不可或缺的“利器。”

六、亲子课上得“加持”

“加持”是一个神秘的字眼,但我的确得到过老师的“加持,”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竟然发生在亲子课上。

对于是否第三次去上亲子课,我曾犹豫过,毕竟已上过两次,而且收获很大,内在转化也极其显著。但回想起第二次上亲子课时,觉得自己较之前已判若两人,所以很想通过上课,再次感受自己的变化,并体验和享受老师的授课过程。同时,也觉得对课程的很多内容,自己还未真正领会和吸收。果然,这次上课的收获,让我既惊喜又感动。

通过一年多的观心,我发现自己有一些行为和心理模式,令我困惑难解:

一、在上“圆觉经导读”时,我失声痛哭,其间师母讲话,当听到师母温柔慈爱的声音时,当师母说“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时,我不禁哭得更厉害了,这其中原因何在?

二、尽管古老师令我折服,也感受到老师的慈悲,但和老师互动时我觉得压力很大。

三、在和单位各级领导互动时,我也有类似压力,往往与他们的关系会有问题,而且我在学习、工作过的每个单位都是如此。

四、我对领导和权威本能地抗拒、排斥,愿意去挑战、对抗权威。

五、我很渴望得到古老师的关注,当老师特别关注某个学员时,我会很羡慕,甚至嫉妒和怨恨——为什么老师关注的不是我?!

与其说我以前忽略这些问题,不如说是在刻意回避,但经过一年多的内在转化,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让我无法再视而不见。我隐隐觉得这些问题彼此关联,并与我的童年经历、家庭生活模式有关。

经过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我终于开始敢于承认,自己其实是渴望温情、渴望被人关爱的,这就是听到师母慈爱的话语时,听到她对我的接纳时,我哭得更厉害的原因——她的话语,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心弦。可是我一直对此否认,之所以否认,是因为承认它,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懦弱、不坚强。

我在童年时缺少玩伴,总是独自玩耍,这是造成我后来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我成长的家庭里,由于母亲管教极严,责骂和否定过多,使我们兄弟姊妹大都缺乏自信,因为,“孩子在漫骂斥责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退缩自卑。”

由于母亲强势,父亲在家中的角色相当于“慈母,”而母亲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严父。”

我觉得,自己上述行为模式和父亲关系很大,但具体症结何在,并不清楚,但愈来愈清楚的是,我暗暗把古老师视为父亲。我以为这是自己对父亲的怀念,外加对老师的感恩使然,但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始料未及。

这次亲子课的第二天早上,老师让同学们谈谈昨天听课的感受。我本想等课程结束时,再找机会发表感想,可大家说得气氛热烈,我也有发言的冲动。就在我犹豫时,古老师突然喊我的名字,问我有什么话说。我既感到唐突又很自然地站起来,开始说自己的感受。

说着说着我激动起来,向前来听课的我的一位学生道歉,因为数年前我上课时当众批评过她,对她造成了伤害。尽管我后来向她做过解释,说这是为她好,但上了古老师的课才明白,那只是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并非真心道歉。我是当众伤害她的,所以也要借这个环境,当众还她一个公道,因为即使是老师,也无权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

渐渐我的情绪有些失控,我流泪哽咽着站在那儿,说不出话,脑子里一片空白……此时,只听到古老师的声音,说我“很勇敢,勇于担当。”这声音不大,却又字字清清楚楚,一字一音都印在——不——根植在我的心田;也听见师母的话,说我“铁汉柔情。”

我发完言坐下,情绪渐渐平复,古老师和师母的话又浮现在我心里。我此时蓦然意识到——老师和师母说的这些话,不就是我一直渴望从父亲那儿得到的鼓励和肯定吗?!

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从父亲那得到“勇敢,”得到“自信,”能让我内心强大,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勇于担当,”而此时此刻,这一切,我从老师这里得到了。我顿时觉得,自己内心缺失的部分被补足了,我从心底里变得勇敢、自信,我瞬间成长了许多——这是心灵的成长,是心中那个未长大的我终于成长了。

课后回家的路上,我心中不断浮现出老师和师母的话语,它们不断给我力量,让我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我也一次次禁不住要流泪——这是欣喜的泪,感恩的泪,多年夙愿实现后心满意足的泪。我捧着师母送我的帽子,心潮澎湃。在我的记忆中,我似乎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礼物,今天终于得到了,这顶普通的帽子,此刻也有了特殊含义——它为我完成了心灵成人的加冠礼。

这次听课的奇妙经历,我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我曾经试图给一位朋友描述,但描述时根本就觉得词不达意,朋友也听得一脸茫然。我终于知道,这种体验是无法描述的。以前听人说,老师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只觉得是溢美之辞,可是这次,我用亲身经历对此做了验证。

对这次听课的经历,我只能称之为“加持”,但同时,我又丝毫不觉得这个词神秘。回想我当时的身心状态,完全像一张空白的纸,打开在老师面前。我把自己完全开放给了老师,我干涸的心田,犹如袒露在天空下,汲取到了老师及时洒下的雨露……在此之前,我的心扉紧闭,对情感缺失的内心深处,更是封锁得严严,即使老师挥洒甘霖,我又怎么可能吸收?!

通过这次体验,我相信真有“加持”存在,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倒空自己,把自己完全开放,否则,满满的容器,再美妙的甘露也无法容纳。

上过这次课后,我开始敢于面对上述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深入分析它们的成因:

由于我和父亲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所以我也无法和老师、单位领导、权威正常互动;因为不知道如何互动,所以心理上就畏惧、抗拒、排斥乃至对抗——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老师、领导和权威”也相当于家中“父亲”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内心缺乏勇敢和自信的我,才会特别渴望得到古老师的关注,以填补这种缺失,一旦得不到就起会心生嗔怨。

原来,困扰我多年的心结竟在这里!何曾想到,父子之间的互动机制,竟然左右着我一生的人际互动模式!

深入探究后又发现,身为老师的我,在和自己的学生互动时也有障碍。面对学生时,我缺乏足够的自信,我只会给予他们关爱,却无法给予勇敢和自信,因为我本身就缺乏这些品质。也就是说,我对待学生的模式,复制的正是父亲对待我的模式。

由此看来,一个人格有缺失的人,他给出的爱往往也会是不完整、不健全甚至不健康的。至此,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这个课程名叫“完整人格塑造与亲子教育,”因为它的确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缺失。只有自身人格完整了,我们付出的爱才会是完整的、健康的,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人格健全的。

上过第三次亲子课后,我感到自己变化很大:见到单位领导时,我可以比较自然地和他们互动了,心理上消除了之前的压力、抗拒和排斥;在和自己的学生互动时,我也变得更加自信,也愿意把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勇敢传递给他们。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课程引发的效应竟然还在持续。(未完待续)

感恩与感悟(二)

——记录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带给我的改变

七、清理内在空间的惊人发现

第三次亲子课后,虽然感到了内心的自在与满足,但一想到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想到父亲,想到古老师和师母,我还是不禁要流泪,内心复杂的情感交织汹涌,让我常常不能自抑。此时,我想起古老师叮嘱我做“挤牙膏”,也叫“清理内在空间。”

非常惭愧,我对老师的教诲并没有彻底信受奉行,其中就包括“清理内在空间”。我自以为认知“真我”后,很多问题会自动解决,所以对老师传授的这个宝贝,内心有点轻视。在这之前,我只做过一次“挤牙膏,”尽管效果很好,但做得并不彻底。

这天下班后,独自在办公室,我又感觉到自己情绪波动,于是决定做“清理内在空间。”

我要做的首选对象自然是父亲了,是他没有给予我“勇敢”和“自信,”才造成了我人格上的缺失。

我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情绪的掌控中,我本来想好要对父亲说:“为什么你没有给我勇敢和自信?”可我口中冒出来的话却是:“为什么你们不爱我?”

当这句话自动冒出后,我竟然被吓住了,呆呆站了片刻,以为自己“说错了。”因为我这句话里的“你们”也包括母亲,而且,又怎么可能会是“不爱我”?!

我在家中六个孩子里排行最小,母亲对我疼爱无比,我吃奶到三岁,因母亲身体过度虚弱才断奶。我的兄长姐姐们至今都很羡慕,说我得到母亲的爱最多,我更丝毫不曾怀疑过母亲对我的爱。即使对父亲,我只觉得他没有给我勇敢和自信,也从未怀疑过他不爱我,因为我知道,父亲为儿女已经竭尽所能,他尤其非常疼爱我,以我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倍感欣慰和自豪。

此时,我的口中怎么能冒出这样的话呢?!

呆愣了片刻,我意识到,这个“自动冒出的话,”才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此时不需要用理性解释它,不应把它合理化,而是顺势而为,把内心积郁的负面情绪清除出去。

当这最后一丝的理性控制解除后,我的情绪彻底爆发了,我痛哭流涕,不断自言自语:“你们为什么不爱我?你们为什么不爱我?”

原来,多年以来,我在内心深处竟然始终认为——“父母不爱我”!!!

原来,我之所以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再读硕士、博士,最深层的内在驱动力,竟然是为了博得父母的爱。甚至后来,我娶妻成家,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意识最深处,也是为了让父母欢喜,更是出自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

原来,多年的奋斗中,我之所以每走一步都感到分外艰难,内心充满挣扎,是因为始终心怀恐惧,心灵没有接通父母之爱的电源。的确,一个害怕失去父母之爱的人,内心怎么可能强大?一个潜意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勇敢和自信?我从中学起开始写诗,酷爱抒写“孤独,”心结竟然也在此处。

这些年来,我始终对别人强调说,父母如何爱我;我也对自己不断重复说,父母何等爱我,在兄弟姊妹中“最爱我。”原来,我这样说的目的,竟然是为掩饰内心深处认定的“父母不爱我”这个事实,是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真相,”毕竟父母之爱对我来说太过珍贵!

当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我也终于明白,其实父母并没有不爱我。

我十一岁就被父母送到离家很远的大哥处上学,从此就和父母很少相聚。由于路途遥远险恶,有时甚至过年都无法回家。虽然有兄长和姐姐照料,但毕竟无法替代父母。父母送我走时,并没有对我说,他们是多么舍不得我,送我去外地上学是无奈之举。父母很坚强,无论离别还是久别重逢,都不允许家人流露悲伤难过的情绪,更不用说痛哭流涕了。他们要求全家人要笑着告别,开心见面——无论内心多么悲伤难过,并且,父母也如此身体力行。此外,从小母亲对我们责骂过多,要求过高过严。所有这一切,都被我幼小的心灵视为“父母不爱我”的标志,于是意识深处也就渐渐认定——“父母不爱我。”虽然成年后我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但童年的那个我,已经钻进心理防卫机制的迷魂阵,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现在,用老师教我的方法,我终于清除了心中积郁的负面情绪,消除了内心深处潜伏多年的恐惧。我曾在古老师博客里看到劳嘉静的心得,她说那个童年的我,终于找到回家的路了。此时,我在哭泣中,也在心中自语:“那个童年的我,始终没有长大的我,流浪多年的我,终于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也深深认同另一位学员的心得体会:“只有真正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童年时缺失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心灵成长,自信、自尊才能真正的出现,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

此刻,我也平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亲。

父亲没能与我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是因为他和我祖父的关系极其糟糕,他没有从自己父亲那里得到正常的父爱,更没有得到肯定、勇敢和自信,因此,缺乏父子良性互动经验的他,也不知该如何与我互动;内心缺乏勇敢和自信的他,也无法给予我这些品质。

现在回想起来,尽管我非常崇敬父亲,认为他很了不起,但父亲在我面前始终极不自信,他给予我的爱,也是慈母之爱。其实,父亲并非没有送过我礼物,当我要成家时,父亲送我一个书镇,上面印着“知足常乐”几个字。但父亲给我这件礼物时,言谈举止是那么的不自信,以至于我没把它当作礼物,也没有去珍惜,后来搬家时,竟然不知丢在何处了。

当我理解了父亲之后,不禁开始同情他。我似乎能体会到,缺乏父爱支撑的他,在痛苦、无助甚至恐惧中度过一生,何其艰难。尽管父亲去世多年,但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理解他,也从未和他的心贴得这么近。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以前我的爱父母,是理性的爱,有隔膜的爱,强迫自己爱。清理完内心的情绪垃圾后,我才第一次体验到,原来爱父母竟然可以爱得如此真挚。

我甚至能够体会到,一次次送我远行时,父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体会到他们对我的思念之苦,担忧和牵挂,日日夜夜,无止无休;体会到他们不允许自己在儿女面前表达离愁别恨,转身离去的背后,独自却要面对何等的情绪重压,痛苦折磨;体会到他们在动乱岁月里的含辛茹苦,舔犊深情……

父母之所以对待我们有种种缺憾,是因为他们自己童年时受到的伤害更多、更重。父母养育我们这些儿女时,已经竭力在纠正自己父辈们造成的偏差。我清楚记得,父亲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改变门风,”渴望建立一个彼此关爱,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但生活给父亲造成的伤害太多,除了那个动乱的时代,也来自他自己的父母——我祖父和祖母之间的关系极差,这让身为独子的父亲痛苦不堪,终生无法释怀。成家后,父亲全力爱妻子,爱子女,同时又不失古道心肠,侠义风范。然而,父母毕竟没有我这么幸运,假如他们也能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用老师教授的方法消除内心的恐惧,清除自幼积郁的负面情绪,他们的心灵也会像我一样获得成长,找到回家的归途。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八、对课程原理的点滴体悟

根据我粗浅的体会,古老师一家人的亲子课、认知自我和全脑课,是一以贯之的完整系统,契合曾子《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上思想的重点在“修身,”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述理论虽然玄奥高明,但此“身”如何去“修,”却是个大问题。当我们想把高深的理论,化为实际的操作时,犹如面对一个铁馒头,无从下口。

古老师的“亲子课,”教授的正是“修身操作手册,”貌似简单的原则中,融合了儒释道精华和西方心理学成果。正因为如此,这些原则我们才能一经运用,就能立竿见影,行之有效。不仅适用于家庭,也适用于管理单位,乃至治理国家。我曾推荐大学三年级的一位学生听“亲子课,”课后她说:“只要是涉及到人,这些原则都适用。”

这些课程展示出来的一面,朴实无华,但深入体会,才知道背后的原理极深。例如,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亲子课和认知课上,老师都把“认识情绪,” “处理情绪,”“清理负面情绪”作为一个重点。直到后来又看南老的《原本大学微言》,读到其中一段,才恍然领悟到其中的部分原理:

人的生命作用,是由生理的“身”和精神的“心”两部分所组合形成。“心”的作用,便是和生命俱来的“知性,”也可以叫它是“理性”或“理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作用,是生理的关系。但“知性”的“理性,”最容易受情绪所蒙蔽盖覆,容易被它所左右起伏。人的学养修到自能内明知性的德用,转化情绪,调和情绪,归到清明的本位,才得合于天性自然之道。

这些原理也包含在《中庸》里,古老师曾经引用过其中的字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难怪古老师说:“情绪属于非理性,当情绪被重视,被接纳,被处理,理性才会出现。”“压抑和不表明情绪都会造成整个人格的畸形发展和痛苦。”

老师教我们从处理情绪、清除负面情绪入手,认知自我,可谓直指人心,是通向“明心见性”的捷径。

古老师简单的话语后面,原理往往极深。例如老师常说,当你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其实已经不是问题了;又说,当你发现问题时,问题就已经开始解决了。我体会,这些话的原理就是佛法中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南老在《圆觉经略说》中强调:“此是禅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

,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心法。”

最奇妙的是,老师在课上教授的原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体会,并最终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而转化成我们的智慧。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学养须从日常行事中过来。”南老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说,从“‘诚意’开始,修养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效果,也并非是知道了就能做到的。即使是天生圣人,也必须悟后起修,才能日臻完美。学问修养,都不可以躐等,必须要在日常行事中实践过来,才能渐臻堂奥。”

由此看来,在老师不着痕迹的教导下,我们不知不觉中,已将“修身”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走向了“知行合一。”回想自己读南老的书多年,并未真正受益,症结就在于“知”与“行”始终割裂。

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里,亲子课的重点在“修身”,但又不局限于修身。根据亲子课的原理,从“修身”入手,向外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向内又可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内外兼修,使整个系统相互贯通,彼此影响和呼应。其中奥妙,难以言传,惟有去不断实践和体验才能意会。

“认知自我”课则是从上述系统的“格物”入手,融合了佛法和西方认知科学的智慧,方法极其简单,但转化身心的效果却非同寻常。

三天的认知课,核心内容就是“看东西”,但这其中包含的原理却并不简单。

表面上我们看的是东西,其实看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念头妨碍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妨碍我们认知到真正的自我。通过看东西,看到自己的念头起伏,这就是“格物,”也是“观心。”

而观心对于解脱人生痛苦的重要性,在古老师引用过的佛经语中,表述得十分清晰: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心法本元,不染尘秽。

其实所谓“观心,”就是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认知课上,老师在教我们“看东西”之前,会带我们做“注意力练习,”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透过这个练习,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让注意力“选择”、“决定”、“集中”、“转移。”

事实上,注意力的这四个环节,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在用,可从未意识到它,更不清楚其中的奥妙。该练习使我们通过“看东西,”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注意力,进而逐渐关注自己的心念起伏,分辨心念,将心念与所看的事物剥离开,最终反观自心,看到妄念自来自去,真心如如不动,从而识得清净法身,认知到“真我。”

老师之所以选择教授“看”而不是“听,”其原理在《圆觉经》中有说明: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南老对此阐释说:

悟了道以后,心清净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此地就是净土,内心没有烦恼,跟着肉体的眼根也转过来,“眼根清净。”再进一步,眼睛内在的知觉--眼识也清净,再接着耳根、耳识、……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清净了,将整个肉体都转成清净之身。

古老师将这个“看东西”的方法,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动中修禅定。”根据我自身的体验,如果将此方法应用于日常修行,其效果妙不可言,而其原理也包含在《圆觉经》里: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所谓“认知真我,”就是找这个“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东西。“看东西”的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按照南老的阐释,“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既包含了“出世法,”也包含了“入世法”—— 我们“忙时,开车时,做生意时,办公时,都要用精神,动妄想,怎么办?此时如何修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办完了,则‘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南老对此强调说:

“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无法想象,老师在“看东西”这个至简至易的方法里,竟然融入了如此微妙的大乘修行法门,而这个方法,又最适合我们。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四处奔波,疲于奔命;资讯发达,充斥耳目,令我们心浮气躁,连放松休息都近乎奢望,如何能静下心来修“禅定”?!“看东西”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变日常生活为道场,随时随地修行。运用此法带给我的收获之大,让我时常觉得,真是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妙处。

老师在认知课上传授的“清理内在空间”法,融合了佛法的忏悔法门与西方心理学成果,极其适合现代的中国人。

在人与人相处之道上,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忍”字当头,“张公百忍”就是例证。但是,缺乏静定修养的盲目忍耐往往十分有害,对此,古老师在亲子课上就曾指出:

“忍耐是情绪被压抑,并不是被消除,也不是被制服,它还会从潜意识另外的地方出击,同时阻碍我们的成长。情绪受到压抑,便会陷入偏见,以及心理防卫机制的迷魂阵里,而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情绪被压抑会造成生理上的病痛。”

受到他人的伤害、误解、欺骗、打击时,我们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我们伤害别人,包括伤害微小的生灵,甚至心中萌生不良动机和恶念,也都会给自己留下心理阴影,令良心不安——这些同样是负面情绪。种种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潜伏在内心深处,不断积蓄,形成威力强大的负能量,如果不去清除,它们永远不会自动消失,如同战争期间投下的未爆弹,虽然埋藏地下多年,一有机缘碰触到它的引信,还会引起爆炸。即使没有机会被引爆,这些负能量也会形成干扰,一者使我们难以进入真正的静定,二者会成为致病因素,使我们罹患各种心理或生理疾病,比如抑郁或肿瘤等等。

此外,受伤害的经历,也会使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伤害别人,轻则危害个别人,重则会危害公众、社会乃至国家。

“清理内在空间”法,使我们不再做被动的“受害者”——不是现实意义的受害者,而是负面情绪的受害者。我们可以主动出击,在虚拟的空间里,宣泄心中积郁的负面情绪,清除负能量,让心灵重获新生。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如果认真实践,定可获得奇效。甚至有学员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说,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打通气脉。”

除了“清理内在空间”法,老师还传授了一个“慈悲练习,”做这个简单的练习,可以使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对人世增添一份悲悯的情怀。

每个时代,大智者都会针对该时代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化手法。身为现代的中国人,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断层地带,接受的教育不中不西,加之时代巨变,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家庭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令我们内心茫然,无所适从。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既为我们量身打造,又以全家人上课的方式,言传身教。有幸能上这些课程,不能不说是我们莫大的福报。

九、人师、禅师与慈悲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必须洞悉人性。古老师对于人性了解之深,使我真觉得老师比我本人更了解自己,更清楚我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也逃不过老师的观察。

古老师一家人的教育方法,极其平实,一言一行,朴实无华。在认识老师之前,我处处竭力要表现得“道貌岸然,”结果本想学解脱之道,却又徒增很多限制与禁锢,令自己和别人都很不自在。

通过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也通过观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破除了我的很多执着。我才明白做人应该平凡、本分,要把修行融入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要和大家一样,不要搞怪,避免引起他人的不快,增添他人的烦恼。

正是通过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才有了感性和深入的体会。例如,从古老师的教授法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因材施教。”

老师对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时常截然不同,这就是老师根据每个人心性、禀赋的差异,对症下药。我常对一起听课的朋友说:“古老师没有一句话是随随便便说的,只要是针对你说的话,依照这话去做,绝对会有大收获。”这也是我亲身证实的经验之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老师之教,既不失言,也不失人。

我以前爱看圣贤之书,硬要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由于做不到就十分烦恼、痛苦。听过古老师的课才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智慧之学,它立足于个人身心的高度修养。诸如“宠辱不惊,”“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慈悲,”“无我”等等,都是一个人智慧开发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做到的,这些境界并非刻意而为就能达到。

此外,往圣先贤提倡的道德标准,都是用来约束自我的,但我一直都用它们要求别人,到头来人海茫茫,几乎没有谁能入我的“法眼。”现在想想,自己这种心理行为真是可悲可怜。

没上老师一家人的课之前,我看每个人都有问题,总想拯救他人。后来,从老师的课上我学会了“内省,”通过“反求诸己,”发现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这才相信老师在课上说的话——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当你发现自己有问题时,已经不是问题了。

老师还说,真正有问题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精神病人都不认为自己有病,当他认为自己有病时,就可以出院了。回头想想,当我问题最严重之际,正是自我感觉最好之时,那时的我目空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哪有可能承认自己患病!

古老师的很多话语,听来平平常常,但仔细品味,又会觉得充满禅意。上过认知课后,我觉得该课就是古代禅门教育的现代版。

认知课上教授的“看东西”方法,一开始会让我们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措,但只要认真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老师之所以不讲原理、不讲背后的理论,是怕我们抓住指向月亮的“指头”不放,而不去看月亮。禅宗讲“放下,”但我们听了,又会抱住这个“放下”不放,从此“理障”、“所知障”中又多了一个“放下。”

“看东西”的方法让我们一下子懵了,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可恰恰是这个“懵了”、“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犹如古代禅师的当头棒喝,打掉了我们的固有经验,使我们无形中“放下”了所知所学,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体。”真可谓“行不言之教,”不着一字,而直指人心。

认知课上处处透着禅意,老师的教学法也正是禅师手法,喜欢上课听讲做记录的人会不适应,满腹高深理论的人会觉得肤浅。然而,说食不饱,自性自悟,真正从中得益者,会无比感激老师——“谢谢没有为我说破!”这正是老师的慈悲所在。

以前误认为和颜悦色、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就是“慈悲,”自从接触古老师一家人后,我才逐渐体会到,真慈悲是要以大智慧为前提。

我曾经刻意慈悲行善,结果就像《为自己出征》里的武士,拼死解救公主,但并非所有的公主都愿意被解救。这种慈悲,给非所需,往往成为控制,成为“关爱强迫症。”涉及修行的慈悲更严重,没有大智慧而热衷指导他人,正如南老所说,无异于以盲引盲。一字之差,不但瞎人耳目,自己也恐落得五百年野狐之身。

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我发现在古老师手中,一切都是慈悲。第一次上“圆觉经导读”时,一直被老师“打棒子。”那些“棒子”既狠又准,打的都是最痛处,打得我痛苦难耐,不禁痛切反省,反观自心,从中受益无穷,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慈悲。师母曾经说,有时候必须狠下心来,让学员去经受痛苦和挫折,因为这是他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善行无辙迹,”古老师一家人的慈悲常常不露痕迹,让我们意识不到或者难以理解。

我们几位学员曾讨论过老师上课收费的问题,都觉得其中大有学问。讨论过后,大家都认为,一个人思考是否交费上课的过程,相当于“注意力练习”中的“选择”和“决定。”从他“决定”交费那一刻起,他的内在转化就开始了,所以这个过程并非可有可无。

在网上博文《古国治老师上课收费的体会》中,也深刻表达了类似观点:“心理辅导发现,自主意识的出现,自己准备做真实的自我时,治愈就开始了,这是所有有效心理辅导的共同特征。付费上课是自我做选择的,所以可以说是课程的一部分,当你决定上课的那一刹那,改变已经开始了。”

此外,交费也决定着我们上课时的投入程度。

一位古老师课程主办者说,他曾经为答谢朋友而让他免费听课,后来发现此人上课不投入,效果不佳,其实等于害了这位朋友。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因此,有次替朋友报名上认知课,主办方说可以给她优惠,我坚决不同意。一则我知道她经济上可以承受,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她在内在转化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上课时应该会有突破,所以要她交全费,目的是希望她能全身心投入。我觉得这样做才是真心为她好,结果真是如我所愿,她在三天的课上收获极大,分享体会也极其精彩,俨然成了这次课程的“明星。”

在上面那篇关于“收费体会”的博文中,还有这样的话:“‘纯粹的利己和利他,都会给人压力,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这一点生活中是有体会的,即使你是完全无私的帮助一个人,他一定会把事情改变性质,打破,揉碎,到他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利益,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以智慧为前提的慈悲,使人受益,却又不会给人带来烦恼和压力。我们听完古老师一家人的课,带着喜悦、满足和收获离开,心中不会有任何的亏欠和压力——因为我们交了听课费。交费使我们听课受益后心理平静,收获尊严和自信,并加快我们走向自立的脚步。

南老曾告诫:“人贵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觉。”古老师一家人的言传身教,就是在引导我们“自立自觉,”更希望我们“自立立人,自觉觉他,”带动更多人转化,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

通过反省自身发现,希望不付费就受益的心理,恰恰是自己根深蒂固的贪心作怪。因此,上课交费,也有助于我们去除贪心与悭吝。况且,上课收取的费用,与课程本身的价值无法相提并论。我曾对一位朋友说,愿意用自己所有的文凭和工作,来换取听古老师一家人课程的机会。说此话是出于真诚,因为这些课程带给我的内在转化,使我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自足与完满,无须名利装点。

然而,对古老师上课收费的一些“感喟,”仍然不时耳闻目睹,这让我对南老说的一段话有了深切体会:

“慈悲行愿是很痛苦的,发心做好事,要先准备挨骂,事情做好了,人家还诽谤你,说你是为了名为了利……任劳容易任怨难,行菩萨道要任劳任怨。”

我所看到的古老师一家人,正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但任劳,而且任怨。这也是老师们的教育,用“身教”告诉我们如何“慈悲行愿。”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老曾经写道:

“生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动乱,真是瞬息万变,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都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夹缝里生活着。无论是科学、哲学和宗教,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脱。”

时至今日,南老所说的人类境况,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值得庆幸的是,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悟得真实智慧解脱的真理,使这个颠倒梦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华到恬静安乐的真善美之领域。”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未完待续)

感恩与感悟(三)

——记录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带给我的改变

十、全腦认知助超越

古峰老师的“全脑认知与自我超越”课,使我的心灵深深震撼,上过这个课后,我仿佛在一面镜子里看到自己——

原来,我之所以是我,之所以这样思维、说话和处事,是因为我的大脑模式就是如此设定的!

原来,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可能相同,正是大脑模式的差别造就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差异。

所以,每个人的不同都是上天的赐予,都值得我们尊重、欣赏,犹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

所以,对于每个人,我们都应该接纳,也只能接纳,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别人。

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失望,是因为想看到“自己期待中的他,”而结果我们看到了—— 他“本身。”

所以,错的不是别人,错的是我们的期待。

一旦我们试图改变别人,必定会遭遇失败。因为,这就相当于你要把黄瓜变成西瓜,把喇叭花变成玫瑰花。除非,当初栽种时,你把种子做替换。否则,面对结出的果实,开放的花朵,我们除了接受外,除了品尝它们不同的味道,欣赏它们不同的花姿花色外,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努力想让——黄瓜的枝蔓结出西瓜的果实,喇叭花的枝桠开出玫瑰的花瓣;或者——吃黄瓜时渴望品尝到西瓜的味道,看喇叭花时希望欣赏到玫瑰花的姿色。

沟通的失败,对别人的不理解、误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不快、不幸、人世间大大小小的悲剧,根本原因都在于我们不了解——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

古峰老师这个课程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了解——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我们才能了解别人;了解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也才能接纳别人。

人与人相处其实可以很简单,因为相互不了解而变得复杂。

了解是为了沟通,沟通是为了合作。我们一个个孤立的人脑,就像一台台独立的电脑,沟通使我们连成一体,变成一个“全脑。”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可以变成“全脑;”甚至全体人类,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全脑。”

最终的“超越,”就是要超越这个孤立的“小我,”走向“大我”——无缘之慈,同体大悲。

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类意识的转化迫在眉睫。“全脑认知”帮助我们加速自身意识的转化,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深入认知自我,从而超越自我。

当然,实现“自我超越”并非易事,对此,从课堂上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中,我感受深切。

此前,我多次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程,收获很大,心得很多,这次上古峰老师的全脑课,无意中也让我获得机会,对之前所学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使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 上课之前,我不断在心里强调,要重视这个课,不要轻视古峰老师。实际上,这种心态的背后正反映了我的轻视,可见“我慢”何其严重。

二、 在和同组的学员互动时,发现自己会对有的人看不惯、心存排斥。

三、 我对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的学员怀有嫉妒,相比之下有失落感,觉得自信心受挫——尽管明知这种优势只是个人思维的差异所致。

四、 拿到“脑型报告”后,虽然古峰老师一再说,每个人的图形无所谓好坏,只是个人思维偏好的模型而已,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脑型”不同寻常,优于他人。

五、 “标签”的力量强大无比。古峰老师让我们扮演的角色会让我瞬间迷失,很自然地把角色当真,被这个角色的社会和心理定式所左右,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将在“亲子课”上学到的沟通原则抛诸脑后。这一发现让我很震惊,也体验到“习惯”真的会“变身”——它会以我们喜好的各种形态现身,轻易蒙蔽我们的觉知。由此,我也再次确认了古老师的话:“如何发现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转化自己的习气业力,至关重要。”

六、 我们往往被习惯模式所左右而不自知,不打破心理上的、认知上的模式和习惯,就无从“超越。”所以,“超越”本身还是要回归到认知自我,只有每个人都认知并超越了自我,才能实现集体超越。

通过这次课程,尤其是课上的互动游戏,我也更加深刻认识到:

一、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这条路永远走不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影响别人,从而带动团队做改变。古峰老师分析我的“脑型图”时说,我大脑模式的一些变化,是通过修习“静定”后天开发出来的。对此,我很认同,我在之前也发现,上过古老师一家人的课后,自己的思维模式变化很大。

二、 沟通时注重他人的感受至关重要。古峰老师也一再强调——不要忘记你面对的对象是“人。”所以,要依照人性的需求,根据每个人思维模式的不同,寻找“桥接”点,进行沟通。

三、 观心很重要。任何可怕的念头和负面情绪,只要你能清楚地看到它们,觉知它们,不让它们做主,就可以不受干扰,从而投入和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团队的“全脑”优势。

四、 自己的优势要让它自然发挥,不要刻意彰显自己的优势,否则会形成干扰或控制,影响团队合作的“气场。”

五、 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彼此鼓励与关爱至关重要,这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纽带,更是团队合作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六、 真诚很重要。任何有益的想法,只有你内心“真诚”了,表达出来才会有效。否则,心口不一,只会适得其反。

七、 表达情绪很重要。每个成员的负面情绪都应及时得到表达和处理,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否则,负面情绪会影响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轻者他会消极、不作为,重则转为对抗。

八、 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同等重要,系统工程的成败取决于每个成员的专注与合作程度。

九、 一个人的“觉醒”可以带动整个团队“觉醒,”继而实现团队的整体“超越。”

总之,全脑课和认知自我课、亲子课一以贯之,相辅相成。全脑课的原理,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体悟到其中的妙处。

这次上课,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我一直暗自羡慕古峰老师,有幸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可以时时受到古老师的教诲。其实,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理。这次开课时,古峰老师介绍自己说,他对父亲在外上的课,多年都一无所知,古老师对待他的原则是“不问绝对不主动说。”这让我很震惊。我原以为古老师对我们是“有求必应,不求不应,”在对待儿子上,父子情深,自然会主动教导。万万没想到的是,古老师在教育亲生骨肉上,竟然与对待我们,并无任何差别!

十一、感知“老师”的血肉之躯

这次奇妙的感知经历,发生在我第二次上认知课后。

那天,上完三天的课程,回到家里已经较晚,第二天要早起上班,于是躺下睡觉。

凌晨两点多,突然醒来,心中自然浮现出古老师、师母和古峰老师的形象。这三天里,他们一直陪伴我们,面含微笑,轻声细语,一切如和风、如温暖的阳光、甚至如空气,在需要时,给予我们具恰当的帮助,但又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帮助带来的压力。三位老师的言行是那麽自然、自如,仿佛融入了屋子里的陈设、室外的山石树木、流水与亭榭,以至于我常常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以至于忽略他们的教诲。

此时蓦然觉得,在这三天里,尽管我不时侃侃而谈心得体会,引来钦佩、羡慕的目光,可我却始终活在一个大妄念里,活在一个巨大标签构成的盔甲之下,这个妄念和标签就是——“老师。”

“老师”这个词,屏蔽了我的感知能力,我知道他们是“老师,”于是我就不再去感知他们,就像我看到花,知道这是“花,”于是就从旁边走过去,不再去感知这朵花一样。觉知到这一点时,我的泪水突然涌出,如果不是妻子在旁安睡,我可能会出声啜泣……

泪水静静流出来,打湿了枕巾,也融化了三天来我一直戴着的盔甲……此刻,我真真切切感知到了——三位老师的血肉之躯。

原来,老师们和我一样也是“人;”原来,他们也有血有肉;原来,他们也会渴,也会饿,也会疲倦,也会劳累……可是,三天来,对这一切,我竟然完全没有感知到。

在这三天里,不断有学员去找古老师解惑,甚至排起了队。他们一个个来,又一个个带着收获离开,古老师却仿佛不会疲倦的机器,自动运行。

在这三天里,师母和古峰老师始终在户外关注我们,几乎一刻不停地指导大家“看东西,”解惑答疑,忘记了时间和饥渴。

在这三天里,古老师一家人本可以呆在舒适的家里,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却选择了出行和奔波,为的是帮我们认知生命的真谛,摆脱痛苦的折磨。

记得古老师曾经说,他之所以出来为大家上课,是听说有人组团要见南老:“我一听急了,这怎么行,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这样怎么吃得消?!”

我当时听了这句话,被“老人”这个词所震撼。这之前,我只知道南老是被冠以各种头衔的“大师”、“圣者”,却从未想到他老人家也是“人,”一位有血有肉、年事已高的——老人。

可是,我的高推圣境,又在面对古老师一家人时“故伎重演。”尽管在之前几次上课时,我分明看到了老师的疲惫,气色不佳,甚至有时累得没有了食欲。可是,“老师”这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最终还是蒙蔽了我的觉知。我总觉得,老师一家人都是不同寻常的人,他们应该具备某种“神力,”这神力能自动消除他们的疲惫与饥渴,烦恼与忧愁。否则,他们怎么可能每次见到我们时,都洋溢着满心的欢喜,满目的慈爱,给予我们最需要的体贴,温暖无比的关怀。

其实,老师一家人并无任何不凡之处,他们只是没有了这个“我。”

因为没有“我”的束缚和障碍,他们能直接感知我们,感知我们的悲伤、自闭、无助,被心念牵着走的无奈,被思绪缠缚而无法自由呼吸的痛楚……

当我们有发现、有收获、有领悟时,老师们会欣慰地微笑,会和我们一起开心大笑。原来,他们和我们每个人始终一体,所以能体会到我们体会到的一切。

正因为如此,面对我们的不信任、抗拒和不作为,老师们真的无语、无奈甚至无助,因为“若不回头,谁对你救苦救难?”做老师的悲凉与寂寞,大概莫过于此。

三位老师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我们,对我们敞开心扉,等待我们迈入那扇洞开的门,领悟指引……

可我们却并没有把自己完全交给老师,我们自闭在“小我”里,对通向真理之堡的门视而不见;我们随意打发着自己花钱买来的时间,浪费着本可领略真谛的生命,错失着接受识途老马引领的机缘。

对老师,我会不由自主将他们作比较,分高低,觉得这个老师配教我,那个老师不配教我。却不知,自己的心行恰恰应了南老的话:“痴慢与疑,也正是佛说为大智慧解脱积重难返的障碍。”

我们总觉得,老师们教的方法过于简单,却不知,这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不肯平凡,更愿意把玩艰深抽象的理论,幻想圣贤们证悟到的高远境界,不停用思想推断“真我,”用妄心去想象“本体,”却全然不理会老师们的忠告——“自性”是要放弃思想去体验才能认知到的。

我们也没有发现:针对我们不中不西的心智模式,那些先贤们的智慧,已被老师从古奥术语的樊笼中释放,呈现在我们眼前,鲜活灵动……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感知、体验它们而已;为此,只需运用与生俱来的能力,这能力我们已经失去,需要恢复,而恢复又是如此简单——只要放弃拒绝恢复它的意愿,这能力就会自动回到我们身上,因为,它始终也不曾离开过我们。

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重新做回正常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哭会笑的人,一个平常的“我自己。”

南老反复说,修行要从“做人”开始,我现在才略微明白此话的深意。其实,他老人家实在不好点破说,唉,你们都不是“正常人”了。

古老师时常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一家都是人。”我以前只觉得这话幽默,现在才开始领会它的真意。

老师们用自己的修行经验,绘制了探寻摩尼宝珠的路线图,我们拿到这图,不去迈开脚步,按图寻宝,却在研究、猜测、推理、想象,幻想有一天,神力突降,携我们进入宝库……

我们也许意识不到,能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自己何其幸运!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就是古人宁可断臂立雪,不惜跋涉千山万水,甘愿历经千难万险所苦苦追求的,而我们,坐在有空调的屋子里,欣赏着如画的风景,品尝着沏好的茶水,轻易就得到了。

古人提醒:“莫将轻易得,便作等闲看。”而古今人心不变的定律是:因为得来容易,往往不懂得珍惜。

扪心自省,惭愧不已——自己对老师们的教导,何尝彻底信受奉行!

了了了时无可了,行行行到法王家。

结 语

早就想写篇文章,记录自己上古老师一家人课程的体会,但始终没有动笔。我以为是自己懒惰,现在才知道,是没有勇气——如果没有老师们加持我的勇敢和自信,这篇文字也许永远不会问世,即使写成,也不会是现在的形态。

古老师博客里有篇置顶的短文——《我在博客上為什麼要發表這些同學的文章》,其中写道:“面對自己的問題是很痛苦的,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那是很尷尬的,須要很大的勇氣。”我在书写上述文字时,也一次次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解剖自己,其间不乏痛苦,也难免尴尬。

在此,我对老师博客里的博文作者们,表示深深敬佩,敬佩他们的勇敢,也表示无比感激——从阅读他们的心得和感受中,我收获得实在太多太多!

在书写上述文字时,我一次次流泪,不是由于痛苦,而是出自感恩——感恩老师一家人带给我的改变。当内心涌起的感激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就会激起泪花,溢出眼眶。如果不是用电脑书写,我相信,记录这些文字的纸张,许多字里行间,都会泪痕斑斑。

我现在轻易就会感动、流泪,因为心灵变得柔软、敏锐了许多,开始能够感知他人的苦乐。感动,是我书写这些文字的又一助力。

我看到身边的人,只上过古老师一家人的一次课,就有了很大改变,减轻了烦恼,打开了很多心结。这,让我感动。

我看到自己的朋友,第一次上古老师一家人的课,就认知到了真我,整个生命焕然一新。这,让我感动。

我看到自己无法帮助的人,因为得到古老师一次短短的当面辅导,就彻底消除了内心的折磨,重拾生活的信心。这,让我感动。

我看到有位学员,被痛苦折磨得扭曲、变形,每次听古老师一家人的课,她都恸哭失声。突然,她发来短信:“我好了,我全好了!!”我知道,又一个生命在经历重生。这,让我感动。

种种感动,也激励我写下上述文字。在感动中,我非常想再做一遍“慈悲练习:”

将注意力放在他身上,重复地告诉自己:

和我一样,他正在寻找生命的幸福。

和我一样,他正在试图免除生命的折磨。

和我一样,他已经明白生命中的忧伤、孤寂与绝望。

和我一样,他正在寻求需要的满足。

和我一样,他正在学着了解生命。

原来,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

原来,所有的生命也都和我一样。

(全文完)

了解更多古老师信息,请访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