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说 —“寺庙道观中的素斋”
发布时间:2024-03-04 04:03:10作者:正觉网寺庙道观中的素斋
1
在中国,素食起始于“无为而清静”,“蔬食以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道家思想。在三千年前的周朝,素食就与斋戒联系在了一起,在斋戒期间要素食。《礼记·坊记》:“齐(斋)戒以事鬼神。”斋戒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寝、戒酒、素食。同时,《仪礼·丧服》中规定,办丧事期间也要吃素。三千年前的古籍《诗经》中早就有素餐之说,只不过最早的素餐、素食,是供奴隶们食用的粗劣饭食。所以说,中国素食的起源,其实并非在寺院。佛教自汉代始传入中国的时候,素食素餐早已有之。
素食素斋据佛学经典《戒律广本》中记,其实佛祖并没有要求僧侣和信众们一定食素。最早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都是每天早晨沿门托钵,接受百姓们的供奉。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寺院内是不开伙的。汉代后佛教初入中国,来自西域的沙门极守戒律,寺院内不准积蓄钱财,不许做饭,三餐都是靠托钵化缘维持生活的。西晋之后,佛教日盛,寺院日多。许多寺院建于名山大川之中,远离人市烟火,乞食之制难行,才开始自办伙食。寺院自办食堂,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故伙房称为“香积厨”。寺院设有“香积厨”后,也并非只吃素不茹荤。佛典《十诵律》中说,凡是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没有怀疑是杀生的肉,就是净肉,净肉就可以吃。
2
僧人吃素,其实是由梁武帝萧衍所倡导。梁武帝(464—549年 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晚年笃信佛教,甚至曾三次放弃皇位,舍身于建康(今南京)同泰寺为奴,但都被朝廷以重金赎回。当时梁武帝以佛教大护法、大教主的身份自居,下诏书命令天下僧人不得食荤,其诏书《断酒肉文》中说:“我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而今出家人犹自肉。”梁武帝最终以皇权,强制寺院禁断了酒肉。从此之后,大部分佛教徒能坚持素食。但是在元、明代之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僧人是喜爱食荤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大和尚(1032—1098年)就烧得一手很好的红烧肉,而且以喜爱食肉著称。素斋或斋菜,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宫观中的素食,素斋为中国素菜的“全素派”。一千多年来,佛教寺院的素菜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味,形成了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的“寺院素菜”,也称“斋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被誉为中国烹饪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素食原料的不断增加丰富。隋、唐时期的寺院素菜已形成独特风味。到明清时期,寺院素馔已形成一个独特的菜肴谱系,许多名品成了所在寺院的代表作,为世人所称誉,与尚在形成阶段的我国四大菜系,几乎可以并驾齐驱。
罗汉菜3
院素馔又称佛菜、释菜、福菜,制作十分精细。六朝时期,由于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提倡素食,建康城(今南京)内外,不论是宫廷、寺院或民间,“吃素”之风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实际上当时建康地区的佛教寺院已经超过五百处之多,各个寺院都讲究制作素斋,并形成攀比之风。相传,建康城的建业寺,就有位僧厨以制作素馔而闻名,用一种瓜,可做出几十种菜。
素斋据史料记载,嵩山少林寺的僧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乾隆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1201—1275年),寺中为其特设“飞龙宴”,多达90道菜。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当时如北京法源寺的口蘑锅巴、南京报恩寺的软香糕、镇江定惠庵的冬瓜素面、南京晓堂和尚的牛首豆腐干、芜湖太庵和尚的炒腿蘑菇等都非常有名气。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天宁寺,“主僧以素进”,乾隆帝“食而甘之”,乃笑语曰:“蔬菜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可见寺院素馔之精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替自己营造“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钟山南边独龙阜玩珠峰下的古庙开善寺迁移至东麓,即今日的灵谷寺。在寺内建有“积香厨”(寺庙的食堂),规模甚大,寺内僧众终年素食。由于制作的素菜十分考究,烹调精细,有“鲜香味美,清爽适口,镂月裁云、色彩悦目”之美誉。因此慕名来灵谷寺上香和品尝素菜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在寺旁开设了一家名叫“深松居”的素菜馆,名声大噪,并留下了“喜飧香积伊蒲馔”、“ 入寺寻幽载酒行”等著名赞美诗句。六百多年来,“深松居”有盛有衰,开开停停
。一直到1983年,南京有关部门扩建了素菜馆,培训了专业厨师,上承六朝余绪,下应时令风尚,为前来的海内外游客供应古老独特的素菜美食。现在的南京“深松居”素菜已经名扬海外。明、清时期,寺院素菜发展很快,无论从用料的选择、烹调的技法、外形的美观,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素菜成了与四大菜系并立的第五菜系。名刹素馔在当今中国的素肴谱系中也堪称佼佼者,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成都宝光寺、合肥明教寺、九华山化成寺的素馔,都各有千秋;道教中的四川青城山素斋、北京白云观的全真素宴、泰山斗姆宫的素食以及杭州玉皇山福星观、苏州玄妙观、湖北武汉长春观、西安万寿八仙宫等宫观中的素斋,也是各具特色,闻名国内。4
斋菜中最为著名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素烩”,指用十几种蔬菜、果品和豆制品共同制成的菜肴,在佛教中,此菜称为“罗汉菜”,暗喻佛教中的十八罗汉;在道教中,则称为“混元大菜”,暗喻乾坤混元,阴阳和谐,是道观中逢年过节,大型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头道菜。素斋菜一般都取名雅致,并多少有些诗意,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笋,冬菇冬笋称“二冬”,加上雪白的大白菜,叫“二冬白雪”。若加上冬粉丝,又叫“丝雨孤云”。因为日本人称冬粉丝为“丝雨”,以谐音“孤”字代替“菇”字。豆腐,在寺院菜中都称为“莲花豆腐”,因与莲花挂起来,豆腐羹就称做“芙蓉出水”,或者叫“南海金莲”。发菜豆腐汤又称“白璧青丝”,豆腐称为“白璧”,因女人青丝又称“云髻”,又称做“白璧青云”。
豆腐羹“三春一莲”是具有千年传承的著名素斋菜肴,由湖北黄梅五祖寺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独创。五祖寺是禅宗五祖弘忍于唐徽宗五年(654年)所建,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据《东山志》载,弘忍一生积极倡导素食,“三春一莲”为五祖所创,故又称为“五祖四宝”。“烧春菇”,是用东山出产的松乳菇配以荸荠、春笋制作的,三美毕俱,相得益彰,所以又名“素三鲜”;“ 煎春卷”,用当地一种叫地菜的野菜作主料,辅以豆干,配上胡椒、生姜、豆汁等佐料,用青菜叶子或油豆腐皮包成卷,以香油煎制而成;“烫春芽”取一种“佛香椿”鲜叶嫩芽,须在大雨后采摘,洗净后用沸水烫过,拌以香油、精盐、白醋、红酱调拌而成;“白莲汤”据说须用五祖当年亲手所植、五祖寺后白莲峰顶白莲池中的白莲,用白莲峰飞瀑与飞虹桥下的涌泉交汇成的法泉水,用宜兴砂钵,以罗浮松松果做燃料,煨汤时松果的清香渗入汤中,回味无穷。南普陀寺(厦门)素菜,声名远扬,具有用料朴实简单、制作精细的特点。1984年香港19家新闻媒体同时报道南普陀素菜,称南普陀素菜是一种“功夫菜”,就是说很花功夫,制作很精细。南普陀素菜即讲究色、香、味、形、神、皿,又注重质、养、声、境,色彩悦目、味美可口、清鲜超逸、韵致高雅。充分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素食文化的悠久底蕴。一道菜一个雅名,美味的菜肴和美丽的菜名相映成辉,可以说是神韵高雅,诗情画意。1962年郭沫若偕同夫人来到厦门南普陀寺观光。用餐时有一道“当归香菇面筋汤”,发现碗内一半香菇为黑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色泽分明,味道更是异常鲜美。有感于这道菜肴的色香味形样样俱佳,郭老欣然把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赋诗一首《游南普陀》:“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从此,南普陀寺的“半月沉江”一菜声名远扬,身价百倍。198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品尝了千层豆腐皮,即命名为“千层百叶”;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品尝了香菇冬粉特别欣赏,命名为“丝雨菰云”。这些命名,即形象又贴切,充满诗情、景意、禅味。
南普陀寺素菜杭州西湖边上的烟霞寺素斋最为有名。烟霞洞的盛名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一位从福建来的僧人名学信,不仅文才出众,还有一手烹调手艺。他以素餐闻名杭州,不论面菜,学信都亲自下厨。民国时期,烟霞寺僧复三主持,继承发扬了素斋。当时有人以《湖上素食》为题撰文:“湖上寺院之素斋,以烟霞洞为第一,其制法高人一等,味与荤者可以并比,大人先生文人富商,来杭莫不以先尝为快,故远近皆知,已早脍炙人口矣。惜其价太昂,自数元至数十元不等,即极普通菜之五六式,亦须酬洋四圆至六圆。”史书《清稗类钞》中也记载,素斋以杭州烟霞洞之席价最昂贵,“最上者需银币五十圆”。5
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的道家养生菜,在三四十年代曾名震江南。玉皇山上的道家养生菜系,更是在以餐饮美食文明全国酒楼林立的杭州独树一帜。在2016年9月,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习主席设宴招待各国诡辩。国宴中有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杭州特色菜“蟹酿橙”,深受各国嘉宾的赞赏,其实,这道菜在七十年前,就出现在玉皇山的道家宴上。此菜最早见于南宋时期道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李理山方丈将其挖掘出来,经多次实验改进,称为玉皇山道家菜中的精品。类似从古籍中挖掘整理出的传统菜品有几十个之多。根据史料记载,三十年代到解放前期,李宗仁、于右任、白崇禧、何应钦、蒋经国及胡宗南等国民政府的要员曾多次上山,专门品尝道家养生宴。
杭州特色菜“蟹酿橙”四川成都宝光寺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宝光寺素菜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初即享有盛名。在寺庙的厨师僧人中,有三位残疾和尚,驼背的达聪和尚和瘸腿跛子青山和尚烹调技艺最精,他俩与成都太慈寺的矮子(残疾侏儒)惟明和尚并称为四川的“三大厨僧”。那时,成都的省府要员、军政头目、富商巨贾、社会名流等,为了调换口胃,常付出数倍于市内筵席的高价,专程到宝光寺品尝素筵席,一时形成风气。在素席上,令人惊叹的是,那些荤筵席上常有的椒麻鸡块、宫保肉丁、糖醋鲤鱼、清蒸全鸭等川味名菜,吃起来却油而不腻,似荤非荤,清爽可口,齿颊生香。宝光寺素菜既具有我国素菜的淳美特征,又具有我国主要菜系川菜的风味。其素菜烹饪的方法、种类、辅料、调味品无不受到川菜影响。川菜有一套全面完整的烹调技艺,特别讲求菜肴的色、香、味、形。素菜的主要原料为黄豆、面粉等,要做出象鸡、鸭、鱼、肉那样的色、香、味、形,没有高超的技艺是不行的。
素斋回锅肉近代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有文,记他在北京广济寺就餐吃素斋,其菜单是:冷盘,一大七小,其七小碟颜色搭配讲究,分别是炝芹菜(青绿)、炸杏仁(白)、卤冬笋(奶黄)、酸辣黄瓜(翠绿)、糖拌西红柿(红白)、酱蘑菇(奶白)、卤香菇(深褐)。八个热炒是三色芙蓉(用蛋清、青菜和木耳)、奶油烤菜花、草菇栗子(佐以胡萝卜丁、白果)、雪中送炭(绿豆芽两头掐净,上覆香菇切成的黑色丝条)、青椒凤尾(青椒切成拇指大片,凤尾菇亦切薄片)、炸素果(豆腐卷卷成扁卷,入油锅炸)。压轴是什锦火锅,以黄豆芽吊汤,锅内有香菇、粉丝、白菜、菠菜、豆制品等主料辅料十多种,以汤而取胜。素斋中的“素高汤”,都是用豆芽、香菇、胡萝卜及各种菌类慢火熬出来的,鲜香无比,并不亚于用猪肘、母鸡吊出来的荤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