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澜湄六国佛教领袖对话:慈悲无界 心愿相通
发布时间:2024-03-04 04:03:26作者:正觉网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海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海南省佛教协会承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宗教分论坛3月26日下午在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印顺大和尚与各国佛教领袖步入会场( 摄影:张焱)
这是继2015年和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 宗教领袖对话 分论坛成功举办之后,博鳌亚洲论坛第三次迎来宗教分论坛的举行。这一分论坛的举办,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宗教,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窗口;成为助力 一带一路 建设,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纽带。
六国佛教领袖对话( 摄影:张焱)
本次论坛主题为:法乳同源、和合共生 汇聚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论坛希望通过不同国家间的对话、交流;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佛教分论坛平台阐发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和平精神,搭建起澜湄流域国家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立交桥,让 汇聚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 熠熠闪耀出佛教文化的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共同携手推进澜湄流域及亚洲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深圳弘法寺、三亚南山寺方丈印顺大和尚,缅甸国家僧伽大导师委员会(高僧会)委员班德塔长老,老挝副僧王、琅勃拉邦香通寺住持恩高长老,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泰国海外佛教指导办公室部长、泰国僧伽最高委员会委员帕玛斯提长老,柬埔寨大宗派僧王狄旺长老,越南佛教大学副校长、越南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越南国家佛教僧伽会国际事务部副主任释日慈法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展开对话。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锐主持了下午的论坛。
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锐主持论坛( 摄影:张焱)
当主持人问及宗教对于社会和谐有着什么意义的问题时,印顺大和尚强调: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快速在奔跑。大家为了追寻财富而背井离乡,却发现财富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到底路在何方,要把心安顿在哪里?我觉得佛教在当今这个时代,在这个喧闹世界里,可以给每个人的心灵找一个归宿,让我们知道路在哪里,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最后要到哪里去。
印顺大和尚发言( 摄影:张焱)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 一带一路 与澜湄合作。精神层面上的信仰,对于民心相通有多么重要呢?有一位英国诗人说佛教是亚洲之光,我不知道印顺大和尚听说过没有?能不能跟大家解释一下佛教对于澜湄合作,对于 一带一路 有着怎样一种情怀?
印顺大和尚:狄旺僧王是一位87岁的老人,为了博鳌论坛,为了佛教,为了我们澜湄流域六国的交流活动,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参加了这次论坛。我们在座的六位,穿不同衣服,说不同语言,根据我们的民族文化讲着不同故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愿也是相通的,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在澜湄流域两岸,诞生了我们六个国家众多的民族和灿烂多姿的文化,也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宗教之一的佛教,包括我们的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法乳同源,和合共生。今天,我们澜湄六国的佛教领袖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佛教慈悲与智慧的话题,我们同饮一江之水,有着共同的源头;我们敬仰着佛陀,有着共同的信仰;我们关爱无尽的众生,有着追求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共同愿景。我们文化相通,命运相连。老、柬、缅、越、泰这些国家,佛教都是它们的国教,90%以上的百姓都信佛,佛教成为他们生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世代代融入他们灵魂和血液的文化基因。同时在澜湄六国里面,由于历史的缘故,有很多华人,佛教也是他们普遍的信仰。利用佛教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增进与各国人民的感情,确立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圈,同时以佛教争取信仰统一,民族统一,文化统一,这些都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柬埔寨大宗派僧王狄旺长老发言( 摄影:张焱)
狄旺僧王:首先向在座各位表示敬意。澜湄两条伟大的河流,都有着成千上万年的历史,这两条大河为沿岸的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条件。我们这六个国家也长期以来和平共存,共同发展。我们这六个国家应当尊重和遵从佛陀的教诲。佛陀教导我们,我们必须要生活在友谊和团结之中,不光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也为了未来我们的后代。佛教在这一个区域已经存在了2000年,是灵感的源泉,是未来光明的源泉。
缅甸国家僧伽大导师委员会委员班德塔长老发言( 摄影:张焱)
主持人:请问缅甸国家僧伽大导师委员会的班德塔长老,缅甸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由于佛教,缅甸人民有很强的一种信仰支持,中国和缅甸之间由于佛教的交流,使两国人民的关系更加紧密。基于佛教的特点,我们如何来继承这样的传统?
班德塔长老: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会继续推动佛教文化。佛教是一种普世之爱,现在也有一些误解,一些仇恨,但最基本的仍是普世之爱,也就是佛陀真谛。我们必须要尊重对方的教义,在各个方面相互支持,扶助,这也正是佛陀普世之爱的教诲。
老挝副僧王恩高长老发言( 摄影:张焱)
主持人:请问老挝的副僧王恩高长老,老挝佛教如何与中国佛教进行互动,您认为佛教徒,也就是中国和老挝佛教徒之间的交流是如何进行的?
恩高长老:老挝一直坚持佛教的各种道义原则和佛法。75%的老挝人都是佛教徒,但还有其他的一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我们老挝宗教界同中国的宗教界有着广泛频繁的交流,我们双方的佛教人士有过多次官方互访,老中两国是友好邻国,也是佛教的合作伙伴,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泰国副僧王帕玛斯提长老发言( 摄影:张焱)
主持人:在此我们想请出泰国副僧王帕玛斯提长老,感谢您的莅临。泰国被称为微笑的国度,虽然泰拳闻名世界,但泰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友善。多年前我去过曼谷亚运会,打车时出租车司机曾是一个地产开发商,一个百万富翁,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他的财富一夜之间蒸发光了,但他看上去很开心。为什么内心平静对一个人的幸福来说如此重要,能不能请长老解释一下?
帕玛斯提长老:大家可能了解泰拳,但是泰国人很多人信仰佛教,泰国人彼此尊敬,不使用暴力。佛教告诉我们要有同情心,有宽容心,彼此宽容。所以说我们没有什么暴力,大街上不会发生暴力事件。内心的欢喜,指的是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是能够彼此相敬相爱的。同时我们保持自己的生活独立,通过互相敬爱获得快乐。
越南佛教大学副校长释日慈法师发言( 摄影:张焱)
主持人:我们想请越南的释日慈法师讲一讲,今天在商品社会当中,大家对自我认知发生混淆和困惑,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宗教在重建社会的包容和凝聚力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释日慈法师:在佛教当中,我们看到世上有很多苦难,但佛陀要求我们保持灵魂的纯净,要有一颗善良的内心,要能够禀承自然法则。佛陀教导我们要有三种信仰,要相信佛陀是我们精神上的导师;要把佛法作为我们的精神指引,来克服苦难;要通过持戒克服生命当中的消极面,同时佛教也要教导我们相信自己,坚信道德。
主持人:我想请问下印顺大和尚。在中国好象道家跟佛家之间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中国人要怎样在一个浮躁年代用道家和佛教的教义平衡自己内心,在家庭、事业、友谊、物质和精神中间寻找到平衡支点?
印顺大和尚:因为人类有不同的内心需要,世界才有了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因为人类有不同的信仰,世界才有了寺庙、教堂、清真寺。面对同一个世界、同样的众生,一种宗教信仰不能代替另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文明也不能完全代替另一种文明。不同的文明互鉴,只会使世界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只会使人类的智慧变得丰富和完善。古老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就是因为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融合与互补,才能落地生根,才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根系和巨大的力量。
嘉宾提问( 摄影:张焱)
嘉宾提问:今天上午,来自澜湄六国的几位僧王,参观了西藏的唐卡展,印顺大和尚在唐卡展现场,提出 四个无 慈悲无界、智慧无忧、佛法无边、艺术无界。请问印顺大和尚,怎么理解这四个无?
印顺大和尚:我请两位藏传佛教的僧侣在这里跟大家见个面,因为他们两个,才使得唐卡展有跟大家见面的机会。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的普拉昌达总理,听闻我这个老朋友在博鳌举办了 一代宗师,十世班禅 唐卡展,临时改变了行程,专门前来观摩。这两天,几十个国家和社会组织都去参加了这个活动。
大家看到的这两位僧侣属于藏传佛教,而我是汉传佛教。
我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展览,因为佛教界交流没有障碍,我们心和愿相通。前年我有幸去了英国。和伦敦教区主教马希尔进行对话,本来是礼节性会见,结果谈了三个多小时,晚饭都忘吃了。一个和尚和主教聊些什么呢?我当时给他背了一首约翰 多恩的诗 没有谁像孤岛,在大海里面独居,每个人都是一小块泥土,连接整个大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大陆就减少,像海岬失去一个角,一个领地或者一个亲人受到了损失。任何的伤害都使我饱受忧伤,不要问丧钟为谁敲响,就是为你敲响。 我和主教聊得特别开心,晚上他邀请我去教堂做一场弥撒,一个和尚到教堂里面做弥撒本身是很荒唐的事,更荒唐的是他把大主教的金色宝座让给我,他自己搬一个小凳子坐旁边。我们虽然是佛教,但我们和其他的宗教也有很好的沟通。
大家知道我是尼泊尔中华寺的方丈,中华寺所在的蓝毗尼是佛陀诞生的地方,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尼泊尔大多数是伊斯兰教徒。过去见佛像就砸,见庙就拆。我去那任方丈的前一天,就有桥被炸了,我想这样一个地方我怎么活下来。现在六年过去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欣喜的现象,第一,蓝毗尼这个区域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的帮助下有了很好的规划和建设;第二,当地20多万百姓基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第三,我们在那建了两所学校、两家诊所。这六年间,中尼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这次普拉昌达总理要参加我们的唐卡展,他原本行程里面没有的,因为他对中国和中国佛教有着坚定的信心。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摄影:张焱)
下午的论坛对话,充满了佛法的智慧,来自澜湄六国的佛教领袖们虽然服饰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用他们的智慧与慈悲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因为人类有不同的内心需要,世界才有了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因为人类有不同的信仰,世界才有了寺庙、教堂、清真寺。面对同一个世界、同样的众生,一种宗教信仰不能代替另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文明也不能完全代替另一种文明。不同的文明互鉴,只会使世界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只会使人类的智慧变得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