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发布时间:2024-10-25 04:04:23作者:正觉网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文/妙祥法师

?三宝为究竟皈依处

佛在《法句经》有这么一句:“这的确是平安的皈依处。”这是指什么说的?指三宝说的。三宝是最上的皈依处。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这句话就是说三宝确实是平安的皈依处,最平安,它能使我们平安。这个平安不是暂时的平安,不是一时的平安,不是小的平安,而是彻底究竟的平安。

谁能使我们得到究竟和彻底的平安呢?也就是三宝。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最上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三宝。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这个解脱一切苦不是谁都办得到的,各个宗教都说自己能解除一切人的苦,同时又设了很多的障碍:“如果不信我,就下地狱、炼狱等等,或是被割杀、毁灭,还要受种种的苦。”

但是在佛教三宝这块儿不存在,你只要是按照佛法去做,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一切苦都能解决,没有一苦不能解决的,也就能得到究竟乐,这是我们修行最大的地方,也是最上的皈依处。

《多论》云:“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如同人得罪了自己国家的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

你不要出去,在我的范围之内;你不要违犯我的教敕,按照我的教法、教育去做,必当救护。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就是说你只要是投向三宝,按照三宝的教义去做,按着三宝的戒律去做,必当救护。虽然你过去属于魔,最后魔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我们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之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因三宝能够救护我们,脱离生死苦海的缘故。

所以我们知道佛有救护之意,我们每个人,作为众生都有种种烦恼,没有烦恼不生娑婆,只要是众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人类有人类的烦恼,畜生道有畜生道的烦恼,天人有天人的烦恼,地狱有地狱的烦恼,六道众生皆有烦恼,只不过是多和少而已。

所以想去掉烦恼,究竟地把烦恼解除,只有皈依三宝,三宝能使我们得以救护。这是第一句,三宝为救护义。

第二句:“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

这就如同一个人获罪以后,投向一个国王那里想得到救护。国王告诫他:你想免罪,求得无畏而来投奔我,你就不要出我的疆土,不要违背我的教导,我必当救护你。

有时候我们众生的习性重,虽皈依三宝了,但是不肯听佛的教导。说我皈依三宝了,已经上你这儿挂名了,至于我听不听你的,那是我的事情。等到我受苦受难,你还得帮我,你不帮我还是你不对。

这种做法有点太偏离常规了。你想得到安全,想被救护,你必须要不违背教导,你才能被救护。佛讲:如果你不违背教导,我必当救护,就像出离苦海似的。

有的说“我想成佛”。那你就得按佛法去做,要去守戒,要按照正法去行持,你必能成佛。

下一句:“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众生也是如此,系属于魔,而有轮回生死过,皈向三宝以后,能脱离生死,魔就不能奈何我们了。

这个“魔”它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就是魔。如果我们能够皈依三宝,按照佛法去做,我们就能脱离生死苦海,魔就不会奈何我们,这是必定的。

?住持三宝是性中之相

下面讲一下“住持三宝”——三宝有住持三宝。其中有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这都属于佛宝。佛涅槃以后,这些都可以代表佛宝。

法宝,经、律、论三藏经典,这是法宝。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属僧宝。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三宝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个(住持)三宝从哪儿来呢?是从我们的自性化来的。三宝就是我们的自性,只不过是自性外在的一种表现。我们皈依了外在的住持三宝,也就是皈依了我们的自性。

有人认为,三宝只是一种形象,一种形式。这是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三宝,自性外在的表现他不懂。他以为是人们创造了一个形象,而让大众再不断地皈依他,起到一个信心的作用,这是大错特错。

因为三宝就是我们自性的化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住持三宝生起恭敬心,必当会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相是性中之相。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三宝延续着佛法的慧命。没有这些三宝,佛法的慧命就会断绝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佛法的慧命,不要忽视,要延续。

怎么去延续呢?我们不光要读经,要按照去做,还要有人出家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

?延续僧宝,皈依择善而从

有的劝人不要出家。这等于什么呢?就是不让人延续佛法的慧命。因为三宝中佛最尊、最贵,法为最殊胜,但却是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指教理和法脉),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由僧宝来接引。

有的不让人出家,他说:“我不赞成出家,我也不劝人出家。”这等于不让延续佛法慧命一样,这要说“过失”太小——这是很大的一种罪业,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我们一定要延续僧宝,延续僧宝才能有法宝和佛宝的延续。因为没有僧宝,就会断绝佛宝和法宝的延续。所以要是有人说不赞成出家,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应该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不管以什么为理由,都不应该在大局上不劝人出家,不让人出家,这罪业是无量的。当然了,出家要有优良的人选,一定要选择好的。年龄大的人自己不能出家了,要选自己儿女中好的,比如你有三个儿女,你挑来挑去挑一个最懒的让他出家,这不合适,是吧?

上回有一个家长真送孩子到我们那儿出家去了,他说:“师父,你一定要收下,他可愿意出家了,可好了!”我说:“怎么好?”他说:“现在很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我说:“他精神怎么样?”他说好像住过精神病院吧。

就是说,他得了忧郁症或精神有点不正常,父母听别人说到三宝地能好,所以送到三宝地让他出家。虽然他相信三宝,但是没有把最好的送过来,还是不合适的。

我说你这孩子病还没好,好了再说吧,是吧?我们应该把最好的儿女送来出家,来担负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是应该做的。

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则以僧宝为中心。佛把重任交给了僧人,佛讲:未来的行来主、坐禅主、说法主是谁呢?是僧人。

佛已经说了,将来弘法的人,住持三宝的人就是僧人。所以佛教以僧宝为中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的,“我人皈依”,就是我们要皈依,“不妨择善而从”,看一看,守戒的僧人我们去皈依。

末法时期,想选择一个善知识不容易,最起码得保证两条,最少得两条:第一个是严格持戒;第二个要有慈悲心。这两个是最起码的条件,再加一个,要有正知正见。

本来是有十条,其他的像证悟啊,我们有的人达不到,或是我们也不清楚,但最起码我们要看重这两条。有的去皈依了,对这个师父一点都不了解,不清楚——他有些行为本来已经不太正当了。

特别有的人还皈依在家人,非常可笑。有的还搞什么“双修法”等等,这都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真正的皈依应该皈依僧人,僧人能称为宝,在家人是不能称为宝的。

僧人这个形象是来源于自性,是外在的化现三宝。

虽然如此,但对于恭敬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平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皈依要有选择,但是恭敬之心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平等。

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就是破戒比丘,他仍可以做人天之师。虽然他犯了很大的过失,甚至破戒了,还能做人天之师。

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存在对佛的信心。作为佛的代表,三宝的形象他还没有失去,这一点和外道比,不只胜于千百万倍。所以这点确实不一样。

头几天我听两个居士谈话,其中一个说那个僧人不好,另一个居士说:“哎呀,不要看他不好,你看人家能出家,你还没出家呢,人家这一点就比你强多了。”

他说的确实是实话。只要敢于出家,虽然修持得不好,但将来终归有一天他会改过来的,而且他的形象是三宝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恭敬。

对佛法中的事情不要妄加批评,如果知道不符合戒律,我们可以忏谢而去,就是忏悔:对不起了,我定力不足,我再换个地方。然后再找一个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附录:三种三宝]

化相三宝:

所言化相三宝者,如来出世,夜睹明星,树王得道,是为佛宝;

依一实相,说四谛法,是为法宝;

初度陈如五人,召善来比丘,是为僧宝。

住持三宝:

佛灭度后,以刻铸图绘如来遗像,是为佛宝;

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

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弘佛化,是为僧宝。

一体三宝:

所言一体三宝者,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

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

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

而住持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

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一体三宝;离一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觉。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双明,方为真正受三皈者。(摘自《授居家二众三皈、五戒仪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