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修学《瑜伽师地论》续四
发布时间:2024-11-07 04:02:26作者:正觉网随着我们上面第十番显两缘分享完,这初发论端的六门分别第一个“叙所为”就全部分享完了,我们接着分享。
第二、彰所因者。
现在六门分别第二个“彰所因”,在这一段中阐述《瑜伽师地论》是【唯识宗】成立的因缘,为什么这个时候有这样的佛法出现?
按《释论》等云,这句话是这个遁伦法师说的。根据就是这个《瑜伽师地论释》,还有其他的参考书上说的。
“佛涅盘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
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以后,根据印顺老法师在《印度佛教史》对佛法历史沿袭的研究,这个佛涅盘后,到这个公元(今年是2019年),从佛涅盘那一年到2019年的这一年,这中间有多少年呢?根据印顺老法师他参考有限的历史文献的研究,差不多是公元前三百九十年释迦佛灭度。那么从佛涅盘迄今已有2410年左右,印顺法师是非常严谨的法师,从他口中所出之言,必定有所出处,有所依据。那么他说得很清楚,那他说这个数是怎么算来的呢?就是佛灭度以后到阿育王登位这个时候,这里分一个阶段,而这个数是在我们汉文的《藏经》里面有十八部论,就是小乘部派佛教有分十八部。这部论上说,是佛灭度以后一百一十六年的以后,是阿育王登位的时间,说的没有疑义。那么再来计算阿育王登位到公元前一年一共是多少年?两者相加,一共是三百九十年。所以根据这较为可靠的有稽可查的数字,佛涅盘与今约2410年左右。但还有一种说法,这佛涅盘到阿育王登位一百一十六年是我们汉文佛教的文献上说的。但若根据缅甸佛教他们的说法就是不同了,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了。不过若根据这个说法,佛灭度到今天不足两千五百年。
那么这样说的话,孔夫子要比释迦佛早先出生。孔夫子应该在先,孔夫子距今好像是两千五百二十年左右,若按史料记载释迦佛世寿年八十岁的话,2410再加上八十岁,那也是近二千五百年;说明释迦佛与孔夫子虽是同时期的圣人,但孔子要年长一点。讲佛涅盘,附带说一下佛灭距今的实际时间,纯属学术上的探讨。“佛涅盘后”,这个“涅盘”在这里的意思用我们世俗普通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死亡、逝世,但于佛教中涅盘是指圣者五蕴身舍报而言,另外的“涅盘”义则与法身义、真如义同。
“魔事纷起”,就是指佛涅盘后后五百世在佛教内邪师兴起,致使教内魔事纷纷出现干扰破坏佛法正法弘传、绍隆佛种、承担如来家业等事情,致使佛法正教衰微。
“部执竞兴”,“魔事纷起”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这“部执竞兴”是其中之一。在佛教界内部里面的一些学者行人,他们因此“部执竞兴”,分裂成或一部分一部分、或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这就叫“部执竞兴”。大家的所理解的、修证的思想境界不同,互相彼此间的观点、知见及立宗都出现了分歧。这个“竞”,就是指竞争、争论。这个在《佛教史》上看好象是这样子的,在玄奘大师翻的《异部宗轮论》里也有介绍,在当时玄奘大师翻译的著作里,这异部宗一共有二十个学派那么多。
“多着有见”,在这么多的部派教团里面,应大部分属于小乘持无分微尘实有知见的,所以若是给它指出存在问题的话,多数都是执着“有”“见”。这个“见”也可以理解为执着。对于“有”的执着异常坚固,过去也是“有”、现在也是“有”、未来也是“有”,说【一切有部】宗就是如此。其他的部派佛教也多数执着“有”,在南传少数是不执着“有”的。其中二十个学派里面有个【犊子部】,【犊子部】其实就是锡兰(斯里兰卡)的佛教,此部执着有个不思议的、不可说的“我”,执着有“我”,但是这个“我”又是不可说的。当然这里面,也是不是那么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这林林总总都是执着“有”,在《瑜伽师地论》里针对这些知见都进行了抽丝剥茧、严丝合缝一般既细致入微又法理鲜明的批驳。因为按照他们的观点,就偏离了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究竟真实的真理。
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
所以,笔者在分享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按照藏传宁玛派的传承里面就有依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的中观法理遮破小乘实事师论诤的内容。而最早遮破有部实事师的论师,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里就有了非常详实的论证。
略说说这印度的佛教的历史,的确不是容易研究的,而印顺老法师的看法也未必都能同意有些史料上的记载,但是他的研究可是脉络非常清晰的。他的研究说龙树菩萨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他引用了许多史料,推证出龙树菩萨出现在公元一百五十年到两百五十年这个时代。可是根据各个地方的记载,龙树菩萨寿命很长,龙树菩萨寿命究竟有多长呢?按印顺老法师说法有一百岁,但真实如何已无稽可考了。
这个“龙猛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这个龙树菩萨,即是造《中观根本慧论》的这位大德。他在《藏经》里面有《龙树菩萨传》,有《提婆菩萨传》,有龙树菩萨的《传记》,而且,在《楞伽经》中,还有佛对龙树菩萨的授记。
“证极喜地”,就是就龙树菩萨在佛法里面通过修学,已经见道登地,达到初地“极喜地”这样的大乘菩萨摩诃萨的圣者境界了。
那么关于菩萨地阶,从贤位如有四十二阶、五十二阶的不同分法。但地上菩萨就是指菩萨有十地,初地就是极喜地。即是表明得了圣道以后心里面特别的高兴,充满了法喜,所以叫作“极喜地”。
“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这个“采集”,是指龙树菩萨依据佛陀所宣说的“修多罗”圣教里面,归纳总结出与佛所说、如来真实义无偏离法理的过程。佛说的“无相”的“空教”,我们说就是佛于二转无相法轮时宣说的关于般若部分的大小般若部经典。根据佛说的大乘的无相空教,即佛说的一切法空、无相的法理,而造的这部《中论》的这一部论著。当然,龙树菩萨除《中论》外,还造有《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乃至这个《十地经论》,翻到中国来有《十住毗婆沙论》等等,论述中观的专门著作也有六部之多。
“究畅真要”,意即龙树菩萨能够究竟了达法界实相,直抒胸襟的流畅称性而谈,去表达了佛法的真理及关要。
“除彼有见”,去破“除”“彼”(小乘有部部派佛教)的这个“部执竞兴、多着有见”的这种过失。
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
这个“圣提婆等”,这个“提婆”,在《提婆菩萨传》上看,他是现在的锡兰即斯理兰卡人,而不是中国大陆的人。所以说加个“圣”字,是说提婆这位古德不是凡夫,而是圣人,在传记中说他是龙树菩萨的弟子。
这里说“提婆等”,指的就不只提婆菩萨一个人,而是包括提婆菩萨等“诸大论师”。上面说了这个“提婆”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树菩萨寿命很长,威望极高,当然他的学生弟子很多,桃李满天下。所以“诸大论师造《百论》等”,这个《百论》说有一百个颂,所以叫作《百论》,《百论》也翻成汉文了。玄奘大师又翻造《百论》,这叫《广百论》。“造《百论》等”书,“弘阐大义”,这诸大论师造论是弘扬阐释佛法的大义。
“由是众生复着空见”,由于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诸大论师”弘扬大乘佛法二转般若无相空教经论。所以“由是众生”在修学这二转法轮般若无相空性的佛法经典时,逐渐的又出现了“复着空见”的毛病和偏堕,又执着了偏“空”、顽“空”、恶取“空”甚至外道的断灭“空”,这里可不是在指责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所弘扬的大乘无相空教存在偏空等问题,龙树菩萨、提婆菩萨造论是完全不离如来真实义的、符合佛意的,是无偏正确的、没有过失的。但是后来学人自己未解如来真实义,爱言空说妙,所以“复着空见”。
九百年时,有出家士名阿僧佉,唐云无著。应中印度阿瑜陀国(本生处者北印度犍驮罗国是也),其国王城西五百里,营立禅省,领数百人授以禅法。
这一段就是介绍本论《瑜伽师地论》诞生的因缘了。
“九百年”的时候,这个九百年可不是公元九百年,而是佛陀灭度以后的九百年。但是我们来看印顺老法师的研究怎么说,他说这个“九百年”时是什么时候呢?他说无着菩萨是公元四零五年圆寂的,说无着菩萨活了七十岁。那么按这样推算,四百零五去掉七十就三三五,公元三三五年至四零五年就是无著菩萨住世的这个时代。但若是这样算的话,上面有说到佛是在公元前三百九十年涅盘的,那再加上四零五年也才七百九十五个,与这里说“九百年”却还有一百零五年即约一百年之差。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这深入探讨。
在这个时候“有出家士名阿僧佉”,“阿僧佉”是印度话、梵语,“唐云无著”,无著、无着都是没有执着的意思,有的地方翻译成无障碍,没有执着。
而这位古德无着菩萨,从他的传记上看,他的性格是很刚烈的,而且非常的刚烈。在无著菩萨传上说,他出家以后他很快的就得到四禅,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到四禅。得了禅定以后无著菩萨再修这个空观,修不来,怎么修都无法成就,修不成就他就想要自杀,看无著作菩萨的性格就是这样刚烈。后来传说是宾头卢尊者在东胜神州(我看那个意思有可能就是在中国,宾头卢尊者极可能是在中国),他入定时看见无着菩萨要自杀,以此之缘起就来度化无著作菩萨,不是给无著作菩萨开示大乘的空观,反而是给无著菩萨开示小乘佛法的外空观。说来也可能如此才应无著菩萨的次第机宜,无著菩萨一按宾头卢尊者的开示修行,不久就修行成就灭尽定。但因为无著菩萨的大乘知见非常坚定,虽小乘空观灭尽定修行成就,但他仍然不满意,认为不是究竟。所以他就修行本尊法,发愿观修弥勒菩萨本尊,终于观修本尊成功与弥勒菩萨相应而以神通去升至兜率天弥勒菩萨内院,弥勒菩萨亲自为他说大乘空观即唯心识定,他再一修行就成功了,所以他有这么一个无障碍的名字“唐云无着”。
“应中印度阿瑜陀国”,这里说这个“应”应该当“现”字讲(即出现的现)。这个无着菩萨出现在中印度阿瑜陀国,查看地图这个“阿瑜陀国”是在中印度的边上,靠近北印度。但这个“阿瑜陀国”翻成汉语是“不可战”的意思,就是不可以被侵略的意思。想必古印度这个国家或者王朝或许是很强大。但其实不一定如此,更多只不过是一个国名而已。
“本生处者”,这个阿瑜陀国是它的本生处,在“北印度犍驮罗国是也”,这个地方就说是北印度了,这个“犍驮罗国”翻成中国话是“香风”的意思,也有翻成“善胜”的。“香风”就是这个国度里种植有很多的能散发出香味的植物如花草树木,所以在这个国度到处都沐浴在芳香的海洋里。
这里印顺老法师说,在《大般若经》里面有个〈法涌菩萨品〉,昙无竭菩萨、萨陀波伦菩萨那一品,说那个众香城就是指这里。
“其国王城西”,在这个王城国都的西边有“五百里”有个“营立禅省”,而无着菩萨在这个地方建造了一个禅寺,也就是一个禅堂。这里的“省”是代表宫殿、宫舍的意思,就是较为豪华的一个建筑物的意思。或者说在那里造一个禅堂、一个禅寺。“领数百人授以禅法”,去教授数百名弟子修习禅观的法门。
无着为人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等。
“无着为人位登初地”,就是说这个龙树菩萨已经的位登初地的圣者菩萨了,“证法光定”是说他成就了法光定。这个“光”就是代表光明智慧,这个“法”就是指第一义谛。觉悟第一义谛的大智慧光明,得到这样的禅定,所以这个“定”就不是普通的定,而是触证如来藏、法身真如佛性充满智慧的本定的性体。
“得大神通”,就是说无著菩萨具足了前五种有漏的神通,当然也应该包括有一部份圣者法尔显发的无漏的漏尽通。
“事大慈尊”,他承事这个“大慈尊”就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菩萨。
“请说此论等”,即无着菩萨用神通,到兜率天内院向弥勒菩萨请益,而得到弥勒菩萨亲自为他宣说《瑜伽师地论》。
我们参考印顺老法师他早期的书和后来的著作,并前后对照比较学习,印老法师早期与后期的思想有明显的变化。他在以前写的书上,说这个“无着菩萨事大慈尊”,说弥勒菩萨是人间的真有其人的学者。可是到后来印顺法师这个说法就有了转变,说无着菩萨到天上去跟弥勒菩萨学法,不再说是人间的学者了。这也说明印顺法师他相信这弥勒菩萨是在天上兜率天内院的这种观点。在他后期的著作中也举出来一些事实依据来说明这种观点的,并非只是人云亦云毫无把鼻的跟风。在印度的佛教史里面,常有记载有些法师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遇到对佛法法义不懂的情况,就去请益阿罗汉,而阿罗汉也不懂怎么办。那阿罗汉不懂就会说:“不要紧!我带你到天上去见弥勒菩萨!”印顺法师在著作中举出过这样的依据。治学非常严谨的印顺法师既然如是说,那么无着菩萨因习禅定而得神通的这件事情也应该是存在而不是杜撰的。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观点,就算是得了禅定没有显发神通,也的可以拜见弥勒菩萨的。为什么呢?一入了定的时候,你的心里因观想弥勒菩萨,你就能与弥勒菩萨感应道交,就能与本尊上师心心相应,这无论在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都有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与弥勒菩萨见面是在禅定里完成。若是显发了神通,那就又不同,是可以乘意生身到天上去亲见弥勒菩萨,《法华经》言初地满心菩萨能刹那间礼百佛入百三昧即是如此,可以达到这样的能力。所以“事大慈尊,请说此论”,就是请求弥勒菩萨为我们开示“此论”,此《瑜伽师地论》的诞生,有此因缘。
在《婆薮盘豆菩萨传》,就是《世亲菩萨传》上,也有提到无着菩萨这件《瑜伽师地论》的缘起事件。
慈氏菩萨随无着机,恒于夜分从知足天降于禅省。
这里就提到了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随顺无着菩萨的“机”宜,“恒于夜分”,即是经常在人间的夜间不是白天的时候。“从知足天降于禅省”,知足天即是兜率天,“兜率”翻译成中国话就是“知足”的意思,就是说弥勒菩萨常于夜间从知足天降到人间这个阿瑜陀国的无着菩萨建造的禅寺这里。
为说五论之颂。一、瑜伽论。二、分别观行名分别瑜伽论。三、大庄严论。四、辨中边。五、金刚般若。
弥勒菩萨夜降无著菩萨的禅寺干什么呢?“为说五论之颂”,是为无着菩萨、为我们学子宣说五种论的颂,就是:
一“瑜伽论”颂,《瑜伽师地论》里面也有很多颂。
二、是“分别观行名分别瑜伽论”,这个颂没有翻译成汉文,但是在《解深密经》里面有一品〈分别瑜伽品〉,应该和“分别瑜伽论”有相通的地方。
三、“大庄严论”,《大庄严论》也翻译成汉文了,在我们《藏经》里面有这部书。
四、“辨中边”,这个《辨中边论颂》也是弥勒菩萨说的,在藏汉两地三藏中皆有此论。
五、“金刚般若”,《金刚般若论》的颂也是弥勒菩萨说的,这一共是五种。
五种就是缺少了一种《分别观行名分别瑜伽论》没有汉文的论本。
于时门人,或见光明,不见相好,不闻教授;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见闻者。
说在当时弥勒菩萨慈悲来到人间说法的时候,当时在禅堂里的人,当然不只无着菩萨一个人,还有很多其他学子。这些其他的很多人,尽管大家的修行境界各不相同,但是很多人都看见弥勒菩萨大放光明。
“不见相好”,指没有亲眼看见弥勒菩萨的相好,只是看见光明。“不闻教授”,听不到弥勒菩萨在用声音说法,但是能看见光明。
“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者这个人也看见光明了,也看见弥勒菩萨的相好,但是听不到他说法,就是说看到部分的境界。
“或见闻者”,或者是又看见相好、又听闻教授二者兼而有之。
古代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与言。《瑜伽师地论》长达百卷,真心希望每位有缘能看到此文者能够发心来修学本论,就是发出这个愿,以修学《瑜伽师地论》为因缘,真正了知通达什么是佛法,从而用佛法去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使每一位众生能获得救度,脱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佛法,要有不忍圣教衰的紧迫责任感,要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已任,绍隆佛种,护持正法。如果有这样的悲心愿力,一百卷《瑜伽师地论》又算什么呢?
感恩各位同修的聆听因缘,今天就分享到这里,阿弥陀佛,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