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大师都算我是穷苦命,但我却能做生意发了大财
发布时间:2024-06-23 04:02:50作者:正觉网
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从一个做公益、讲传统文化相当有影响力的老师那里听到的,以第一人称讲述:
去过北京的可能都知道北京连锁店很多,我在北京有一个朋友开了十几家连锁店,生意非常好。我当时跟一个老师去他那吃饭,他知道我讲过风水,就问我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一直很疑惑。
他说:多少算卦大师都算我命不好,决定不能发财。
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店都开了十几家,生意非常好,家庭也非常好。如果一个算我不好,我说那人胡说。谁知道有十几个,甚至最后还有很多有名的号称易学泰斗的人算我都不好,我心里就疑惑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算不准?我给他说了一句话,我说:佛教有一句话你记不记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说:你救了两命啊。我一说这话他愣住了,我没救谁啊?我说:你想想你在水里救过人啊。我一说这个,他想了半天。
突然间他说:哎呀!你是高人啊!我想起来了,我当时才十七八岁,路过一个河,看到河岸站了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下河,原来两个孩子玩水掉里面了。
看着水势比较凶猛,我当时在农村河里游泳水性还很好,一看这么多人喊都不下去,就噗通下去,把那两个孩子还真救上来了,救上来以后,放在岸上走了。他说:你今天不提啊,我都忘了。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一般讲阴德,都是说做了善事没人知道,也没人称赞,所以做善事的功德能存的住,就能起到改造我们命运的作用。
做善事不求别人的称赞当然好,但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做完善事“转头就忘”。做善事,不仅不图名,也不放在心上,甚至都不觉得自己做了件善事。这样行善虽然不求回报,但往往老天给予的奖赏反而最大。
故事中的老板,他是没有行善改命这种概念的,对福报、阴德、命运这些可能更是一头雾水。
年少时看到两个孩子落水,水势凶猛,岸边的人只呼救只围观不下水,出于本有的善心,再加上在农村河里游泳水性很好,噗通一下就跳了下去,把两个孩子救了上来。
我相信,从岸上离开的他,只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不会沾沾自喜做了一件大善事,更不会寻思救了两个人会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应该做的事,自然不会老是放在心上,更不会想着能换来点什么。围观喊叫的群众,里面就没有会游泳、水性好的吗?我想是不大可能的。那为什么会没有人跳下去救人呢?因为水势凶猛,因为人都有私心,要是跳下去自己也遇到危险怎么办,要是自己也上不来怎么办?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哪怕水性好,跳下去救人其实也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不是钱这些身外之物,而是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救人的老板没有考虑这些,一心想的就是救人。所以大家不要觉得,那老板太幸运了,随手做了件善事,命运就彻底改变。其实他是真的做到了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这是很难得的。
救人的老板,没有期待围观群众的掌声,也没去找家属要报酬,但命运回报给他的却远超他的想象。
他的命运得以彻底改变,多少算卦大师都算他命不好,决定不能发财。但他却发了大财,生意非常好,家庭也非常好。正如他所说,如果一个人算他不好,可以说那人在胡说。谁知道有十几个,甚至最后还有很多有名的号称易学泰斗的人都算他不好。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算不准?因为他彻底突破了命数的束缚!
反观我们很多人,做了点善事,就希望别人能注意到我们,表扬一下我们,好满足内心那么一点虚荣心。要么就是做了点善事,老是惦记着,都说行善可以改命,怎么我做了善事没啥反应,免不了会有交易心态。
当然,并不是说有所求的去行善就不好,不管怎么样,能行善总是好的。只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有所求,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有所求;要求最大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
要知道,贪福报也是一种贪,以贪欲心去行善积福,反而得不到最大的福报。这一点,其实在《金刚经》里也有提及。《金刚经》在历代感应录中是感应最多的经典之一,在很多人眼里,《金刚经》是延寿经,更是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长寿之经……
据说玻璃大王曹德旺最喜欢的就是《金刚经》。可以说,这部经是只要诵读就会有福报,《金刚经》里有段世尊跟须菩提的对话,世尊问须菩提:
“须菩提,如恒河沙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个对话中,恒河沙中所有沙数这个比喻可以说是相当震撼,可见受持《金刚经》的福报要远超我们的任何想象!
那么“受持”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受”是从内心接受的意思,“持”有拿着的意思,是不是手上拿着、身上放着《金刚经》就有那么大的福德呢?肯定不是!很显然,“持”在这里不是拿着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持戒这个词,这里的“持”是遵循、遵行的意思,受持的“持”正是这个意思。
那么《金刚经》讲了些什么,受持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读过的人可能会知道,《金刚经》没《地藏经》那么浅显易懂。从古至今,能够契入《金刚经》境界的都是凤毛麟角。我自然不会是例外,但还是想结合那老板的故事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薄理解:连锁店老板的命运能发生如此大的转变,除了他救了两个人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金刚经》的一段经文,而在我看来,这段经文也是整部《金刚经》的精髓。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这段经文,怎么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实无众生可度呢?其实意思是,菩萨确实度了无量无边众生,但菩萨完全不会把度了多少众生放在心上,就跟自己从来都没度过任何众生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菩萨境界,也是真正的无我!
我们可以看到,救人的老板虽然不学佛,但他救了两个人之后,确实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慢慢就淡忘了。到后面,要不是别人提醒,他都完全想不起这回事。即使有人提醒,也想了老半天才回忆起来。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契合《金刚经》的精神内核,可能只是在救人的那一刹那做到了无我,但也算很难得了。坦白说,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谁又能一直做到无我?谁又能一直做到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呢?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经文中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可能理解起来比较难,要做到“不住相布施”、“三轮体空”更是不易。但其实,如果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能做到“无我”,如果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布施之前,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失;布施之后,不考虑是否会有回报,不考虑是否会收获名声乃至福报。。
即使做了很多善事,利益了很多人,也从不认为自己做过善事,从不认为自己有利益到别人,这种契合《金刚经》的布施,我相信,一定会带给我们超乎想象的福德。坦白说,即使讲完这些,我也不认为每个人都能像开十几家连锁店老板那样把命改得如此彻底。但如果我们能像他那样,单纯的出于一片善心,去做一些真正能帮到众生,利益到众生的事;如果我们不去纠结会有多大的福报,甚至慢慢去把做过的善事给忘掉;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累最大的福德,我们也一定可以最大可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学佛的连锁店老板能做到,我们也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