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定弘法师:如何养诚敬之心?

发布时间:2024-08-25 04:04:55作者:正觉网
定弘法师:如何养诚敬之心?

【又曰。先儒入敬法。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曰收敛不容一物。今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若要免此。须是常惺惺。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三法又有次第。】

这是高景逸先生又说的一段「先儒入敬法」,先儒是儒家的先贤,没有一个不是讲诚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这种功夫。那么怎么入敬法?

入到诚敬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底下讲了三条:第一是「整齐严肃」,这是讲我们居士所处的环境要整齐,像《弟子规》上讲的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什么事、什么物都有条不紊、整整齐齐,用这个来把诚敬心给养起来。你一样东西摆也摆得很正,不能乱,这就是整齐,摆的时候就是用诚敬心,如果我们随随便便,东西乱放乱丢,那诚敬心也给丢掉了。严肃是讲我们自己的行为,容貌都要庄严,都要肃静,不能有轻佻、浮躁的这些行为。孔子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稳重。怎么稳重?缓慢就稳重,要急要快就没有稳重,就没有那种庄严肃穆。我们师父老人家讲他学佛,佛法第一位老师章嘉大师,行为、言语都非常稳重缓慢,真是经上讲,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
那么整齐严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养成习惯,不用刻意,自然做到,你的诚敬心就养出来了。我们现在见到师父上人真是这样,你进到他的房间,整整齐齐,什么东西该摆什么位置,他都自己很清楚,端端正正的、干干净净的,让人看了就肃然起敬;办起事来也是整整齐齐有条不紊,什么事该先办,什么事该拖一步办,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他就一件件事情,有条不紊。事情再多再忙都不乱,心总是安详,总是稳重,待人说话言语不多,句句到位,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你没见他讲废话,讲那些无聊的话,从来没有;不讲则已,一讲都是警策人心,鼓励人修学,劝人觉悟。
第二「曰常惺惺」,惺惺就是觉醒的样子,永远保持觉醒、觉悟,不昏乱、不颠倒,这个也确实很不容易。一般人为什么诚敬心会丢失呢?就是因为颠倒了、迷乱了,在境界上忘失了正念,贪嗔痴慢就起来了,邪思妄念就起来了。那我们要用念佛的方法来保住自己的觉悟,保住自己秒秒觉醒,不迷。怎么保持呢?只要这句佛号能不断,这就是保持,所以常惺惺就是净念相继。这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断了,什么时候你迷了,忘失了正念了,忘失了正念,邪思妄念就插进来了。这样练功夫,要下死功夫,真干,干上了三年你功夫就得力了,就能成片了,以后日子就好过了,你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你不会再造恶业了。
第三「收敛不容一物」,就是收心,这就是都摄六根,前面常惺惺是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要诀。心里不容一物,不能想事,不能想人,不能想物,就是刚刚讲的,脑子三不装,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只装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收住了。孟子讲: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其放心就是收敛身心,这是真实学问。
「今日我辈胸中」,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吧,自己问问自己,我这心里是不是「劳劳攘攘」,劳劳攘攘就是纷乱的样子,心里很乱,念头很杂,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昏沉是什么?精神提不起来,掉举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
「心里千万物俱容在此」,心里的东西太多了,何止千万,岂止一物。所以我们为什么精神、体力提不起来?就是因为心里想的东西太多,耗精神,真要用功念佛的时候,就没精神了,学习圣教的时候,精神就提不起来了,这是功夫没到家。怎么办呢?那你也不能够自己跟自己生气,你还得要去练。
「若要免此」,要免除这个毛病;「须是常惺惺」,必须要常常觉醒,提起正念,要有警觉心。特别是修道人,这一生要了生死,求生净土,要知道轮回可怕,不能再搞轮回了,这一生要是我没有往生净土,我肯定要到三恶道去报到。印光大师当年就是这样警策自己,他说: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恶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我把印祖的这个话贴在床头,我也是天天用它来警策自己,我自己知道这一生也造了不少地狱业,自己什么时候要死?不知道,但是肯定要死的,没有人是不死的。所以自己要死了,还不赶快念佛,还不猛然提起警觉,心要是不专一,自己的这个恶业肯定会让我们下恶道,下地狱。
师父老人家就告诫我们,尤其是像我这样出家的,在家同修当然也有一份,我们是在家、出家都有护持正法的使命。佛法为什么那么衰微,那都是我们不肯真干,所以人家看不起佛法,我们当然有责任。所以我们没有好好修,那就是什么呢?佛法就会在我们身上灭了,我们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那就是参与灭佛法的工作。如果你真干,那你就是兴佛法,那你一定能往生极乐,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这就是诚敬心,常想到我为众生做一个什么榜样。
「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自己能够保持觉醒,在日常每件事都要保持觉醒,所以你能够事事物物都整齐,一言一行都有严肃,这就是惺惺,这就是觉醒,这就是没有忘失正念,这就是修定,修慧。整齐严肃是持戒,收敛不容一物是修定,常惺惺就是开慧,戒定慧三学,你看高景逸先生讲的跟佛法讲的一样,一切圣学都离不开戒定慧。
「三法又有次第」,这个次第用佛法一说,大家就清楚了,基础是戒,戒就是整齐严肃,有戒才能得定,你的心才能收得住。 收敛不容一物 是得定,常惺惺是开智慧了,这就是次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但虽然说有次第,三者又不能分离,一而三,三而一,下手处从戒容易,当然也可以从定上下手,由定和戒两个一起来做,开智慧那就是保持心里要空,保持正念。戒定慧三学与念佛方法就可以统涉,你看你常念着这句佛号,你不会有邪思妄念,戒圆满了,你心就定在佛号上,这就收敛不容一物,只容阿弥陀佛,其他都不容,心里就是阿弥陀佛,定得到了。用这种清净心,去待人处事接物,自然你能够做到觉醒,不迷,你就有智慧,你不会迷惑。所以藕益大师,你看他讲菩萨六度,就用一句佛号,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就是大持戒,大禅定,大智慧,都是可以从念佛中得来。
底下又说:
【无欲故静。有主则虚。此心学纲要。】
所以儒家跟佛法讲的异曲同工。「无欲」,就是心里一切欲望都放下;无贪,贪是所有麻烦的根,把贪放下了,烦恼就没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自然就化除,心就能静,这个静就是得定,得三昧。大学之道里头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是修行提升的次第。知止就是无欲,心止在一处,不为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动摇,不受诱惑,这就是知止,你就能得定了;定久了心就静了,心静一念不生,静而后能安,就是三昧;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现前了;虑而后能得,就是功德圆满了。
「有主则虚」,主就是心里有主宰,念佛人心里有一句佛号,佛号是我们的主宰,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主宰。心里只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就虚了,心就如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烦恼,而能包容一切,智慧现前。这是心学的纲要,这个心学是儒家两大学派之一,理学和心学。朱熹是理学的代表,王阳明先生心学的代表,当然两者虽有不同,实际上都是可以圆融在一起的。心学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明本心,致良知,这跟佛法讲的很相似,人人本来的心性是一尘不染,纯净纯善。正因为是有业障,什么业障呢?你的烦恼,你的邪思,你的妄念,你的欲望,把你的本心给覆盖了,要把它们去除,本心就现前,你就能致良知了。良知是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不用人教你,这就是常惺惺,就是有智慧了。这智慧不是学来的,心性里本有的,像六祖慧能大师,没有文化,什么都没学,经典也没读过,他把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断除了,明本心了,自然致良知,所以他待人处事接物一点过失都没有,人家不懂的问题来求教他,他都可以给人解答得很圆满,还让人开悟。所以心具足万法,圣人之学就是一个心学而已,也就是明心。
【宋程明道先生弟伊川。渡江舟几覆。人皆惊惧。先生独正襟危坐如常。问之曰。心存诚敬耳。】
这是儒家圣贤的榜样。北宋程明道先生,就是程颢,跟他的弟弟程颐人都称为二程,两位先生,两兄弟。弟弟伊川先生,就是程颐,有一次渡江,坐着船,江上起了大风浪,这个船几乎要翻了,船上的人都非常的害怕,恐惧,慌乱,这生死关头,没几个人不慌乱的,只有程颐先生独坐在船头上,「正襟危坐」,依然是保持那种整齐严肃的样子,一点都不乱,正襟就是他这个衣服都很整齐,危是直的意思,坐得很直。「如常」,平常他就是这样,不是说在众人面前他这样,平常已经养成习惯,不是刻意,更不是造作,临危不惧,在最危急的时候都不改他的威仪。
结果后来,风浪就停了,想必是什么呢?天地鬼神都被他感动。这江也有龙,龙王它兴风作浪,看到这有一个真的修行人,大儒,他也会尊敬,于是就保护,佛门讲护法神,就是因为它佩服你的道德,你的戒行,所以它来护持你。有人就问他,「问之曰」,问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在这急难关头,还是能够这么样的安详,这么样的诚敬,就是一点都不乱?他就回答说:「心存诚敬耳 」这个诚敬是真的。假如他有丝毫的造作、刻意、掩人耳目,在这种危难关头,他肯定没办法能这样安详自在,这就是真正儒家修身的学问做的到家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形,颠沛流离的时候,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都不改他那种诚敬,平常不用功怎么可能做得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