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忠义藏山
发布时间:2024-10-03 04:04:06作者:正觉网
●哪个朝代升格为皇家祭祀场所? ●顾炎武和傅山都曾到山上凭吊? ●山上还有“山西第二悬空寺”?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祠坐落于藏山腹地,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为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孤儿故事流传千古 沿太原市阳曲县至阳泉市盂县的双阳公路前行,行至盂县境内,迎面便出现一个广告牌,上写四个大字“忠义盂县”——盂县人崇敬和颂扬的忠义精神,即源自藏山,源自一个流传2600多年的故事。 赵氏孤儿名赵武(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其母是晋成公之妹庄姬。现在所流传的故事版本为,晋国奸臣屠岸贾谋害忠臣赵盾,赵家300余口被满门抄斩,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出生不久的赵武。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下令如果三天之内没人交出孤儿,就将全国所有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残杀。为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国幼儿,程婴毅然献出自己的孩子。至友公孙杵臼对程婴的义举深为感佩,他自知年老不能胜任抚养孤儿之责,让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是他“藏匿”了孤儿。屠岸贾从公孙家搜出了实为程婴之子的“孤儿”,用剑劈死,公孙也撞阶而亡。程婴带着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将赵武抚育成人,才向赵武讲述了他的身世。赵武深为悲痛,立誓要报仇雪恨。不久,晋灵公亡,晋悼公立。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赵武杀了屠岸贾满门,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并成为治国栋梁。 晋国宫廷里的这出悲剧,实为一场统治者内部的夺权之争,它从《左传》和《史记》里走出,到了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笔下,成为是非善恶泾渭分明的历史复仇剧。纪君祥写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把屠岸贾单独杀孤改成要杀举国与赵氏孤儿同岁之婴儿,把公孙杵臼买他人之子换孤改成以程婴亲子换孤,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5年将此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赵氏孤儿》也成为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清末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赵氏孤儿》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传说,赵武逝后被玉帝敕封为“藏山灵感大王”,专司人间风雨,造福百姓。据史料记载,历朝皇帝对赵武推崇备至,屡加敕封:宋元丰4年神宗封赵武为“河东神主”,宋绍兴11年高宗封赵武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诏重修藏山庙宇,并将藏山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清光绪5年,皇帝亲赐“明德崇禋”御书匾高悬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赵武为“翊化尊神”,清光绪5年德宗加封赵武为“福佑翊化尊神”…… 神庙升格为皇家祭祀场所 藏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盂县苌池镇的重峦叠障中。进入藏山,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来到藏山祠的山门,迎面一个大红的“忠”字镶嵌在山门石岩上方,昭示着藏山的历史内涵。过山门,眼前出现一个木结构的牌楼,上书四个金字“藏孤胜境”。牌楼檐牙高琢,琉璃瓦棱,高约9米,宽3.5米。随行的导游李国娟告诉记者,这个牌楼始建于明万历29年(160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牌楼后,便是藏山神庙。相传赵武回朝后,为了感谢程婴和公孙杵臼,回到藏山修祠立庙以示纪念。藏山神庙的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残存的一方石碑记载报恩殿最早修复于金大定12年。“明代以前,藏山神庙虽然名气很大,但规模还不算大。明成化20年(1484年),明宪宗朱见深派钦差太监高谅、刘允等人,对藏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将藏山神庙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至嘉靖4年的40年来,明朝先后派出6位钦差奉旨修建不止,使得藏山形成如今的规模,藏山神庙也正式升格为皇家祭祀的场所,这在全国各大寺庙中实属少见。”李国娟告诉记者。 祠庙在南北不足五十米的距离内,充分利用三维空间,以南山顶上的笏峰松为点,从南到北依次将石照壁、牌楼、山门、戏台、正殿、总圣悬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两山门、两马王殿、钟鼓楼、两婢房、两厢房、假孤庙和送子奶奶庙则巧妙地安排在中轴线两侧。以文子祠(赵武谥号为文子)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古建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 祠庙正殿位居祠中央,是祀俸赵武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左右两侧有明弘治(1504年)保存下来的42幅彩绘壁画,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惟妙惟肖,且人物官帽和腰带都是描金,立体感极强,因采用了天然矿物原料绘制,虽经历五百多年,依然色彩如新。 正殿后面的凌空崖下,有一个僻静幽深、风雨不侵的小洞。洞深六尺,洞口不足一尺,地面坡形,外高内低,恰好能容纳两人藏身,相传这里就是程婴和赵武居住了15年的藏孤洞。 报恩殿位于正殿后,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此建筑系悬山六檩结构,横跨3间,面宽10米,进深7.16米,外形斜拱重叠,举折平缓,上架铁铸梁槽,两端矗立雄伟高大的琉璃鸱尾,精致美观。内施垂木和斜材,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并雕梁画栋,使整个殿堂绚丽多姿。 被喻为“山西第二悬空寺”的总圣悬楼,又称梳洗楼,位于北山腰,为两层木结构,上层面宽17.2米,进深4.61米,下层面宽17.66米,进深8.17米,系双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室内无柱,所有部件皆系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楼亭精美秀丽,鬼斧神工。凭栏鸟瞰,藏山全貌尽收眼底。 藏山诸多古建筑皆依地势而筑,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因此藏山又有“晋东第一名山”美誉。因各朝均有增扩建,故整个祠院的建筑鳞次栉比,相得益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明代乔宇曾写诗盛赞藏山:“两崖云起涧西东,庙貌长留烈士风。仇国遗虚秋草绿,盂山半壁晚霞红。存孤事往功何伟,食报深恩典并隆。况有英灵作霖雨,高名千古播寰中。”据专家考证,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傅山都曾到藏山凭吊,留下了诗句。 藏孤、救孤、育孤,短短15年,藏山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段感人故事。2010年,知名导演陈凯歌以藏孤救赵为题材,创作了同名影片《赵氏孤儿》,并在藏山举行了盛大的启程大典,程婴、公孙杵臼等几位义士的千秋忠义,流布更广。 藏山沉淀了2600多年的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对正义、对友情的忠诚和坚持。藏山,藏着文化,藏着故事,藏着历史,藏着很多很多……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祠坐落于藏山腹地,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为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孤儿故事流传千古 沿太原市阳曲县至阳泉市盂县的双阳公路前行,行至盂县境内,迎面便出现一个广告牌,上写四个大字“忠义盂县”——盂县人崇敬和颂扬的忠义精神,即源自藏山,源自一个流传2600多年的故事。 赵氏孤儿名赵武(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其母是晋成公之妹庄姬。现在所流传的故事版本为,晋国奸臣屠岸贾谋害忠臣赵盾,赵家300余口被满门抄斩,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出生不久的赵武。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下令如果三天之内没人交出孤儿,就将全国所有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残杀。为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国幼儿,程婴毅然献出自己的孩子。至友公孙杵臼对程婴的义举深为感佩,他自知年老不能胜任抚养孤儿之责,让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是他“藏匿”了孤儿。屠岸贾从公孙家搜出了实为程婴之子的“孤儿”,用剑劈死,公孙也撞阶而亡。程婴带着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将赵武抚育成人,才向赵武讲述了他的身世。赵武深为悲痛,立誓要报仇雪恨。不久,晋灵公亡,晋悼公立。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赵武杀了屠岸贾满门,恢复了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并成为治国栋梁。 晋国宫廷里的这出悲剧,实为一场统治者内部的夺权之争,它从《左传》和《史记》里走出,到了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笔下,成为是非善恶泾渭分明的历史复仇剧。纪君祥写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把屠岸贾单独杀孤改成要杀举国与赵氏孤儿同岁之婴儿,把公孙杵臼买他人之子换孤改成以程婴亲子换孤,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5年将此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赵氏孤儿》也成为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清末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人把《赵氏孤儿》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传说,赵武逝后被玉帝敕封为“藏山灵感大王”,专司人间风雨,造福百姓。据史料记载,历朝皇帝对赵武推崇备至,屡加敕封:宋元丰4年神宗封赵武为“河东神主”,宋绍兴11年高宗封赵武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诏重修藏山庙宇,并将藏山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清光绪5年,皇帝亲赐“明德崇禋”御书匾高悬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赵武为“翊化尊神”,清光绪5年德宗加封赵武为“福佑翊化尊神”…… 神庙升格为皇家祭祀场所 藏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盂县苌池镇的重峦叠障中。进入藏山,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来到藏山祠的山门,迎面一个大红的“忠”字镶嵌在山门石岩上方,昭示着藏山的历史内涵。过山门,眼前出现一个木结构的牌楼,上书四个金字“藏孤胜境”。牌楼檐牙高琢,琉璃瓦棱,高约9米,宽3.5米。随行的导游李国娟告诉记者,这个牌楼始建于明万历29年(160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牌楼后,便是藏山神庙。相传赵武回朝后,为了感谢程婴和公孙杵臼,回到藏山修祠立庙以示纪念。藏山神庙的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残存的一方石碑记载报恩殿最早修复于金大定12年。“明代以前,藏山神庙虽然名气很大,但规模还不算大。明成化20年(1484年),明宪宗朱见深派钦差太监高谅、刘允等人,对藏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将藏山神庙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至嘉靖4年的40年来,明朝先后派出6位钦差奉旨修建不止,使得藏山形成如今的规模,藏山神庙也正式升格为皇家祭祀的场所,这在全国各大寺庙中实属少见。”李国娟告诉记者。 祠庙在南北不足五十米的距离内,充分利用三维空间,以南山顶上的笏峰松为点,从南到北依次将石照壁、牌楼、山门、戏台、正殿、总圣悬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两山门、两马王殿、钟鼓楼、两婢房、两厢房、假孤庙和送子奶奶庙则巧妙地安排在中轴线两侧。以文子祠(赵武谥号为文子)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古建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 祠庙正殿位居祠中央,是祀俸赵武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左右两侧有明弘治(1504年)保存下来的42幅彩绘壁画,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惟妙惟肖,且人物官帽和腰带都是描金,立体感极强,因采用了天然矿物原料绘制,虽经历五百多年,依然色彩如新。 正殿后面的凌空崖下,有一个僻静幽深、风雨不侵的小洞。洞深六尺,洞口不足一尺,地面坡形,外高内低,恰好能容纳两人藏身,相传这里就是程婴和赵武居住了15年的藏孤洞。 报恩殿位于正殿后,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此建筑系悬山六檩结构,横跨3间,面宽10米,进深7.16米,外形斜拱重叠,举折平缓,上架铁铸梁槽,两端矗立雄伟高大的琉璃鸱尾,精致美观。内施垂木和斜材,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并雕梁画栋,使整个殿堂绚丽多姿。 被喻为“山西第二悬空寺”的总圣悬楼,又称梳洗楼,位于北山腰,为两层木结构,上层面宽17.2米,进深4.61米,下层面宽17.66米,进深8.17米,系双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室内无柱,所有部件皆系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楼亭精美秀丽,鬼斧神工。凭栏鸟瞰,藏山全貌尽收眼底。 藏山诸多古建筑皆依地势而筑,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因此藏山又有“晋东第一名山”美誉。因各朝均有增扩建,故整个祠院的建筑鳞次栉比,相得益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明代乔宇曾写诗盛赞藏山:“两崖云起涧西东,庙貌长留烈士风。仇国遗虚秋草绿,盂山半壁晚霞红。存孤事往功何伟,食报深恩典并隆。况有英灵作霖雨,高名千古播寰中。”据专家考证,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傅山都曾到藏山凭吊,留下了诗句。 藏孤、救孤、育孤,短短15年,藏山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段感人故事。2010年,知名导演陈凯歌以藏孤救赵为题材,创作了同名影片《赵氏孤儿》,并在藏山举行了盛大的启程大典,程婴、公孙杵臼等几位义士的千秋忠义,流布更广。 藏山沉淀了2600多年的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对正义、对友情的忠诚和坚持。藏山,藏着文化,藏着故事,藏着历史,藏着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