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利生,要生生世世!
发布时间:2024-10-19 04:00:37作者:正觉网【编者按】2015年11月5日,福慧灯教育集团旗下法身传媒(深圳)有限公司全体成员于厦门南普陀寺拜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一处僻静清幽的院子,一方葱郁茂密的竹林,一把闲情逸致的摇椅,我们法喜充满。本文转载自法身微信服务号。
法身传媒:当今社会,年轻人要如何弘扬佛法,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济群法师: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忙来忙去很辛苦,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忙,找不到生命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忙出了很多烦恼和痛苦。一个人,真正找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这一生要去做,甚至尽未来际都要去做。虽然很不容易,但这也是很有福报的,而年轻人有这种觉悟,非常难得。
现在,当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佛法非常需要,但如果只把弘法当做一件事情来做,却会做出很多烦恼、是非和痛苦,所以只有热情是不够的。佛法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我们如何在利他过程中还能自利,在觉他的过程中还能自觉。更重要的是在自觉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更好的觉他,在自利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利他,这是值得思考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凡夫心,都带着自己的需求模式和认知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以贪嗔痴为基础的。当你带着自己原有的模式做很多事情时,而自己又没有提升的话,就会形成我执我见。尤其是随着事情做得越多,我执就会不断增加,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意、凡夫心就会得到强烈的增长。
所以,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做事不仅仅是做事,同时做事还要变成一种修行,要保证团体的清净、和谐和健康。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菩提道这条路才能走得下去、走得更远,否则就很难走。
△有缘得见济群法师,我们法喜充满,感恩北大国学社负责人陈晨老师成就此次善缘
我们有一个挺大的团体——菩提书院。我们书院里有两套模式,一个是修学模式,一个是做事模式。我们着重强调的是让做事成为修行,在做事中修行。通过修学成就智慧,通过做事成就慈悲。因为我们修学佛法,最终就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而佛菩萨的品质有两大内涵,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悲智圆满就是佛陀了。
我们成就智慧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如何从迷惑走向觉醒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做事、修学的时候,要去关照自己的内心——迷惑、烦恼有没有减少?觉醒、智慧有没有增加?
另外,我们在做事情时,有没有真正的发起菩提心——我们是否有一种强烈的利他的愿望,带着利益一切众生的强烈愿力,投身于弘法的事业中?但有时候,虽然我们有了强烈的愿望,但在做事的过程中,还是会充满了人我是非,贪嗔痴之心。所以,我们要保持关照,能不能随时随地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带着一颗利他的心?
最后,就是要善用其心。我们是带着什么样的心在做事?如果我们带着利他的心做事,慈悲心就会每天不断的增长、扩大、升华,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有力量。我们就有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抵触、情绪、自我、是非,然后安住在利他的心中,去帮助别人。
△我们与济群法师合照留念
法身传媒:现代西方哲学和佛学都认为世界很苦,最终西方哲学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感觉,而佛学却没有,为什么?
济群法师:其实很多人对佛法都有误解,悲观、消极是很多人对佛法的一个很普遍认识。包括出家这样的一个身份,包括佛教里用的一些术语,从无常、苦、空到涅槃。涅槃本身也是一种否定,对苦、迷惑、烦恼、轮回的一种否定。
其实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否定,一个是肯定。否定的是迷惑和烦恼以及由迷惑和烦恼产生痛苦的现象;佛法还有肯定的一面,比如佛法里讲到佛性里面充满了自由、觉醒、解脱、快乐以及大乘佛教里面的悲愿无尽。但是很多人往往只能看到否定的一面,从而觉得佛教是悲观、消极的。其实,佛教否定的只是负面的现象和心理。
这种负面的现象和心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否定的。谁不愿意摆脱痛苦的人生和烦恼的心理?否定是为了更好地去选择生命中正向的力量。而西方哲学,对心理和潜意识的认识上是不完整、片面的。
△竹林旁,清风里,我们围坐一起聆听济群法师开示
法身传媒:当今社会,西方的灵性好像更能以快速疗愈的方式走进大众,而佛法的传播力度似乎有些薄弱,为什么?
济群法师:西方的灵性解决现代人的问题确实会更接地气一点,因为它本来就是立足于现代土壤所探索出来的一套方式,但是佛法比较究竟。这两者怎么去结合,确实是个问题。灵性跟佛法,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心的问题。所以立足于心的角度,从佛法出发,自然就能与灵性有一些共同点。
当然,在解决人们问题的时候,有一些运用灵性的方法短期内可能很吸引人,但是用不好的话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第一,要立足于佛法的高度,保证你的知见、引导确实没有问题。第二,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要有智慧的选择,懂得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用。
△我们为济群法师介绍福慧灯教育集团
法身传媒:西方灵性以疗愈自己从而完整自己得到解脱为根本,教导“我”是根源。佛法却教导大众“无我”,怎么理解这两者呢?
济群法师:西方灵性立足于“我”为基础,佛法立足于“无我”为基础。事实上,我与无我都是在解决生命的问题。只是西方灵性立足于我执,在我执的基础上来完成心理治疗。而佛教认为我执是心理疾病的源、一切问题的根源,使用佛法是把源头连锅端掉,彻底解决一切问题。
佛教讲无我,并不是不解决“我”的问题,而是究竟的解决“我”的问题。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也是在克服、弱化自己内心的问题,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的开放、慈悲,减少自我的孤独、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其实这就是治疗自己的过程。并不是说,一个人去利他,就不管自己了;恰恰相反,在利他的过程中,就是在帮助我们张扬正向的心理,更好地治疗自己。
△临别,济群法师赠送我们结缘品,由他亲笔著述:《走进佛陀走进佛法》、《禅语心灯》。
法身传媒:我们随着修行经常会突然感悟到世界的虚无,很想放下正在进行的事务,离开现处的环境,这究竟是逃离心还是出离心?
济群法师: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慧根,就很容易看到现实的虚幻,从而就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感觉持续时间很长的话就会很麻烦。
当我们开始关注价值的问题,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厌倦感,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这种负面情绪就是逃离心。所以关键是我们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佛法,一方面会告诉你,现实是虚幻的;同时一方面也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以物质的世界来呈现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生命的内在。比如,当你在觉他的过程中,能够成就自己的慈悲,提升的生命品质,这对生命而言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要去发展有价值并能够给生命带来利益的正向心理。如果你所做的正向的事情,能够让很多人的生命得到提升,甚至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在实现你生命中最高的意义。
出离心,我们要出离的是什么?是迷惑和烦恼。不过人要是只想着解决自己的迷惑和烦恼,就只是出离心。如果你把出离心延伸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想着要帮助一切众生,让他们也能出离迷惑和烦恼,这就是菩提心。
佛经里说,观三界如火宅。如果你只想自己赶快逃,这就是小乘。如果你想把大家一起救出来,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