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弥勒文化节,打造奉化佛教文化“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4-10-21 04:02:13作者:正觉网

7月16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为奉化雪窦寺翡翠弥勒佛开光、洒净。

7月16日晚,作为2010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重要的一部分, “应梦雪窦”大型佛教音乐盛典在浙江奉化举行。盛典围绕“慈行天下,和乐人间”的主题,通过特技灯效、梵呗音乐及现场祈福活动,传递了弥勒文化包容、欢喜、自在的精神,传递了佛教平等、慈悲、随缘的理念。来自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佛教界、政界、商界、文化界及新闻界的近万名海内外人士云集奉化,见证盛会。

文化节期间,翡翠弥勒佛像开光法会及雪窦寺安座仪式、岳林禅寺传灯祈福法会以及中塔禅寺弥勒宝殿奠基仪式等系列活动也相继举行。

众缘和合,揭开弥勒文化节序幕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经与我国文化长期融合,逐步趋向中国化、本土化,其重要标志就是弥勒佛造像为五代十国时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尚所替代。” 2006年12月29日,在奉化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奠基典礼上,雪窦寺方丈怡藏大和尚讲述了中国布袋和尚与弥勒佛的渊源。史料记载,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五代时奉化僧人。他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因为他常以杖荷一布袋,故人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农历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念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言毕安然坐化,其肉身葬于奉化城北封山佛塔亭(位于今奉化市区中塔禅寺内)。

布袋和尚圆寂后,世人皆以为他是弥勒转世,奉其为大肚弥勒佛。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住持昙振法师首先在寺内塑布袋和尚像作弥勒佛像供奉。此后,汉传佛教寺院都把印度天冠弥勒像改为中国化布袋弥勒佛像。

千余年来,奉化被称为弥勒应迹圣地,奉化是布袋和尚出家、弘法、圆寂之地。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出任雪窦寺方丈时,首次提议把雪窦山列入我国佛教五大名山之列,定位弥勒道场。1987年雪窦寺重修期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莅临视察,赞同此说,并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增加一座其它寺院所没有的“弥勒宝殿”,以凸显弥勒道场的特色。

据弥勒文化节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共奉化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何剑波介绍,正因为弥勒佛与奉化布袋和尚的诸多渊源,奉化市政府决定于1999年启动报批,在弥勒道场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局以国发[2005]254号文批复同意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铜像。同年10月,奉化市政府成立由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佛像建设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大佛办),具体指导、协调和帮助处理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建设过程中的日常事宜。2005年底,在奉化市规划局的大力支持下,奉化市大佛办邀请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多家建筑设计单位,对大佛景区的选址和概念性规划进行设计竞争招标。在广泛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大佛办选择了杭州陈樟德园林设计院的方案。2006年12月29日,露天弥勒大佛奠基典礼在奉化雪窦山举行。2008年7月7日,随着最后一块铜板的顺利吊装完成,钢结构及佛像1209块铜组件全部安装完毕,露天弥勒大佛正式圆顶。

2008年11月8日,在雪窦山弥勒大佛开光法会举行的同时,2008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也隆重开幕了。

将遗落在奉化各个地方的弥勒文化连成一体

今天,当你走进雪窦山礼拜弥勒大佛时,发现这里已是一个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佛景区。

大佛景区总占地面积52公顷,由中、东、西3条轴线和六大功能区组成。中轴线为大佛主景区,东轴线为大佛副景区,西轴线为雪窦寺原建筑。六大功能区布局动静结合,分别是:大佛核心区、礼佛朝拜区、弥勒群雕区、文物展示区、休闲修身区、旅游购物区。新建的主景区中轴线从南入口至大佛全长650米,高差55米。沿轴线景点依次有:定慧桥、大山门、建筑面积1288平方米的摩尼宝殿、近万平方米的龙华广场(广场四角塑有高大雄伟的四大天王神像)。沿台阶拾级而上,分别是五供台、伽蓝阁、韦陀阁、露天弥勒大佛铜像。大佛基座内设有可容纳1200人的人间讲堂、弥勒文化博物馆和功德林碑墙。景区建设还充分运用现代声光技术点缀其间,使整个大佛景区充满了灵气。

大佛景区的核心自然是坐落在雪窦山海拔高369米的山坡上的露天弥勒大佛。大佛总高度为56.74米(其中铜制佛身33米,莲花座9米,基座14.74米)。大佛居高临下,与身后的整个岩体连成一体,扎实坚固,稳如磐石,宏伟壮观,笑对天下。

2006年,奉化市大佛办在协调、指导建造露天弥勒大佛的同时,也向设计方案中标方下发了《奉化市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景区建设项目详规设计任务书》。2008年11月,历经3年时间,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落成开光,以弥勒大佛、摩尼宝殿、大山门为主体的大佛景区一期工程也圆满竣工。紧跟其后,大佛景区二期工程迅速启动,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道场建设和配套设施。2009年国庆,大佛景区开门迎客,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弥勒道场。

“大佛景区建成后,我们继续将遗落在奉化各个地方的弥勒文化连成一体。布袋和尚的家乡长汀的弥勒禅殿、弥勒文化园以及岳林禅寺、中塔禅寺,目前都正在进一步的建设和修复中,它们都将连串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弥勒文化长廊,使奉化大地形成浓厚的弥勒文化氛围。”在采访中,何剑波对记者如是说。

以弥勒文化内涵示人,延伸奉化的人文内涵

自2008年以来,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已连续举办3届。据何剑波介绍,这一盛会还将延续下去,成为奉化的常态化活动,弥勒文化内涵也将在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拓展。

2008年,首届弥勒文化节以“展示弥勒文化,建设旅游名城”为主题,在3天时间里,举行了露天弥勒大佛开光法会、海峡两岸弥勒文化研讨会、岳林禅寺兜率宫奠基法会、中塔禅寺弥勒宝塔结顶仪式等8项系列活动。

2009年,第二届弥勒文化节的主题为“大慈之行,圣地之约”。其内涵为:弥勒文化,以慈为本。以对慈的践行达到大慈之境,以大慈处世。赴约弥勒圣地,感受弥勒文化,是形和神的统一,是心灵净化、道德升华的精神之旅。

2010年的活动主题为“慈行天下,和乐人间”。在对大慈大善的践行与体悟中,感受内心自在,达到身心和谐,普传慈善理念,广结和乐之缘,实现世界和平博爱。和存心中,乐留人间,以乐观自然的心态,构筑、连接内心与现实的桥梁,在善待和回报社会中成就创造未来的通达之途。

“3届文化节,3个主题步步提升,内涵愈加丰富。我们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展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历史文化遗迹来提升奉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弥勒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事业持续发展,促进奉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后来,我们逐步完善了这一设想,认识到弥勒道场最主要的一点是,必须以弥勒文化内涵示人,从而丰富、延伸奉化的人文内涵,让‘和乐’成为新时期‘奉化精神’的特色文化精髓,这样对奉化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何剑波说。

人间弥勒,推进人间和谐

弥勒信仰有助于佛教徒为创建人间净土而慈悲济世、行善利他、提升心灵,并且积极改造现实世界,努力创建人间净土。这是当年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太虚大师就是希望通过现世人们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温馨和谐的人间环境,共建人间和乐。

2008年11月,在奉化首届弥勒文化节开幕式上,台湾星云大师应邀欣然为露天弥勒大佛题下“人间弥勒”4个大字,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人间弥勒,来自人间,回归人间。这与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一脉相承。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奉化深厚的弥勒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弥勒文化氛围。弥勒文化节,正在打造奉化佛教文化“金”名片。弥勒文化展现的包容、欢喜、慈悲、自在的人文精神和理念,更对当下建设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弥勒文化的核心是“慈”。弘扬“慈”文化,就是把弥勒净土带到人间,带给每个人光明、快乐、自在,带给每个家庭幸福、美满、安康,带给社会繁荣、安宁、和谐,带给国家富强进步、国泰民安,带给全世界永久的和平文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