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印顺大和尚开示普贤十愿——忏悔业障

发布时间:2024-04-02 04:03:34作者:正觉网
印顺大和尚开示普贤十愿——忏悔业障

我一直念《普贤菩萨行愿品》,一个钟头念八遍,七分半钟念一遍。我早晨念三个钟头,夜晚念一个钟头。一天念四个钟头。——本焕长老

忏悔业障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错误的行为,并且发愿改善。平常我们做错事,常跟人说:“对不起,我错了”,但要真心忏悔,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中国人有个人面子问题和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通常会尽量隐藏过错。有些人嘴里虽说:“我惭愧,我忏悔”,但内心并没有真正生起惭愧心或忏悔心,这是一种慢心,而非忏悔心。

忏悔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佛说忏悔得清净,忏悔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些人可能会问法师:“我今生又没有造罪,为何要忏悔?”你今生虽然没有造罪,但你不能保证前生没有。

问问自己,今生有没有贪心、嗔心、痴心?若有贪嗔痴,人就可能会造罪。人在利害冲突中,不是贪、瞋,就是痴,这就是造罪的原因。此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不如意之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或是不能安住于参禅念佛,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在过往的确有许多不清净的造作。

佛法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父亲眼睛有毛病,得了近视,儿子眼睛也有毛病,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遗传。佛法认为,这是他们父子的共业。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子女、兄长、六亲眷属、夫妻、姐妹兄弟等等,甚至其他的众生都有共业,最初做功德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恶的事情,将来也会一起受苦。

忏悔对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修持。末法时代,众生的共同特点就是烦恼无明,且不信因果,不怕造作恶业。我们虽然相信了佛法,但内心由于烦恼无明的障蔽,随时都会有过失,所以很难超越生死,成就佛道,唯有仰凭发露忏悔的力量,才能灭除诸障。

业如沧海 罪若丘山

在《地藏经》中,佛说: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阎浮提,广泛而言,就是我们人间的世界。佛说在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很容易就造了罪,刚刚发起一念的善心,很难持续下去,且一遇到恶缘,就马上退坠了。

今生我们虽然庆幸自己得到了珍贵的人身,但因为还没有具备佛法的正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往往都是善恶夹杂,在有意无意当中就会造作了杀、盗、淫、妄等各式各样的罪过,更不要细说从无始劫来所累积的无量无边业障,所谓“业如沧海,罪若丘山”,这些不好的业缘,一旦时机因缘成熟,人不管躲藏到哪,都会随业受报。行善法的人,会出生在人道、天道,而做恶的人,则三途门开。

在佛陀的时代,弗加沙王与频婆娑罗王二人十分亲近友好。有一天频婆娑罗王赠送了《十二因缘经》给弗加沙王,他反复思惟其中的道理,了解佛法实在是微妙精深,能够使人身心安定,而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就是烦恼的根本啊!于是他决定舍弃王位出家。

弗加沙王证果的故事

这时,佛陀以神通之力知晓,弗加沙王因过去的恶业即将成熟,将会在次日惨遭横死。于是,佛陀先化身为一个比丘,去接近他,和他同住了一晚,利用这样的机会向他开示无常、苦、空、无我的法义,弗加沙摄心入定,一心思惟,当下即证阿那含果(就是声闻四果中的三果)。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进城托钵时,果然在城门附近,被一只刚生产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死。

牛的主人因为心生恐惧,就把牛给卖了。奇怪的是,新买主牵着牛去喝水时,又被这头牛从背后刺死了。买主的儿子很生气,就把牛杀了,拿到市场卖。买了牛头的人,在回家的途中,坐在树下休息,把牛头挂在树枝上,没多久树枝断了,牛头掉了下来,牛角又刺死了这个人。

频婆娑罗王得知此事,觉得十分怪异,就与群臣一同到精舍向佛陀请教,为什么这一头牛在短短时间内,竟然让三个人丧命?

佛陀回答:“恶缘果报必定有其因缘。在过去世,有三个商人,在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妇家中,他们见老妇孤苦无依,就联手抵赖,拒不支付房租和伙食费用,并对老妇百般虐待。老妇因年老力衰,奈何不了他们,就生起了非常强烈的瞋怒心,发誓来生若与他们相遇,一定要报仇,要杀掉他们才甘心。那个老妇人就是今世的这头牛;那三个商人就是现在被牛刺死的三个人。”

所以《大宝积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说明无论时间多长,只要因缘具足,因果如影随形,必然得到报应。

因此,对待烦恼和不善的念头,我们要像饿猫捉鼠般,高度警觉,只要烦恼和不善的念头闪现,马上给予对治、消灭。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忏悔有两个层次:一是要向诸佛菩萨发露忏悔以前所作的恶行,铲除自己的恶习过失;二是要发愿,在未来不会重蹈覆辙,永不再犯。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