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 经
发布时间:2020-05-16 14:38:30作者:正觉网吉祥经
《吉祥经》出自南传佛典中小部经典的小诵经部分,由序文及十二偈颂所组成,叙述贤者日常生活的方法乃至证得涅槃之最上吉祥。此经南传佛教极为重视,被奉为在家人修持遵循的宝典。
本书依序列有《吉祥经》三种版本的经文。
小诵经中的《吉祥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6册)
经集小品中的《大吉祥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7册)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册)
以及韩国大见法师从巴利语译成中文的解释——《人生最胜的吉祥》。属于对《吉祥经》详尽的解释,循序渐进地教导在家众何为最吉祥。前面主要指导在家人正确的生活方式,要正命生活;后部分开始赞叹出家,呵欲不净,说明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这也是佛陀教化的终极目标。
《吉祥经》在南传佛教受到广泛的受持,在北传佛教却被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佛教经典浩如烟海,无有不备。很多人却在大力推崇世间的善书,认为佛教缺少入门的教育,要由世间的善书来补充。以世间善书来劝导人学佛,而不以最究竟的佛法去教化众生,往往就把人引入歧途,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世间劝善的善书,只能当作一种善巧,也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究竟,更不是真正的佛法。
《菩萨善戒经》中佛言:“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如果认为外道书籍也是佛法的话,就有可能失去三皈依的戒体,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弟子。
佛陀教人修的是出世间的法,出世间法不同于世间的善法,通过修出世间的法,可以最终通达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学佛人应该学佛教的因果观,学习和维护纯正的佛教理论和实践方法。我们作为佛弟子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世人远离邪法,还要防止有人混淆佛法,甚至用世间善法代替佛法。我们要把纯正的佛法传播下去,以最清净、最究竟的佛法引导世人走上解脱之路。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二〇〇九年正月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甚美之神,深夜光辉全祇树园而近至佛所。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彼神以如是之偈白佛言:多神与众人,祈求最上福,思惟于吉祥,请佛示说最吉祥。
佛言:
远离愚痴者 交往贤圣人 敬应尊敬者 此为最吉祥
住于适当所 过去积善业 己持正誓愿 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 善学诸律仪 能语彼言辞 此为最吉祥
善能事父母 养护己妻子 安住于生业 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 爱护诸亲族 生业无非难 此为最吉祥
远离诸恶趣 谨慎勿饮酒 于法无放逸 此为最吉祥
虔敬而自逊 满足且知恩 随时闻正法 此为最吉祥
谦恭有忍辱 诣会于沙门 随时为法谈 此为最吉祥
修道行梵行 审实见圣谛 实证于涅槃 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 其心不动摇 安稳无忧垢 此为最吉祥
能为如此者 何处无不胜 到处皆多幸 此为最吉祥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姿美丽之天神,夜半过后,遍照祇树园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礼世尊,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诸天诸人等思念诸吉祥 仰望诸福报语我最吉祥
佛言:
勿近诸愚者亲近诸贤者供养应供者是最上吉祥
住于适当所积前世福德自有正誓愿是最上吉祥
多闻与工巧调伏与善学多说诸善语是最上吉祥
孝养父与母妻子当摄受正业无混浊是最上吉祥
如法行布施摄受诸亲戚诸行业无罪是最上吉祥
不乐诸恶行且自离饮酒诸法不放逸是最上吉祥
敬重与谦让满足及感恩时时闻妙法是最上吉祥
忍辱与柔和会见诸沙门时时有法谈是最上吉祥
修苦与梵行善观四圣谛涅槃之作证是最上吉祥
触诸世间法其心不动摇安稳离尘忧是最上吉祥
如斯诸行已一切处不败人人得福利是最上吉祥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为天人龙鬼转三乘*轮。
时山南恒水岸边有尼乾梵志,先出耆旧博达多智,德向五通明识古今。所养门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达天文地理星宿人情,无不瞻察观略内外,吉凶祸福丰俭出没,皆包知之。
梵志弟子先佛所行应当得道。欻自相将至水岸边,屏坐论语自共相问,世间诸国人民所行,以何等事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师所为师作礼,叉手白言:弟子等学久所学已达,不闻诸国以何为吉祥。
尼乾告曰: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
诸弟子曰:宁可更有殊特吉祥,于身有益终生天上。尼乾答曰:先师以来未有过此,书籍不载。诸弟子曰:近闻释种出家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达无碍,试共往问,所知博采何如大师。
师徒弟子五百余人,经涉山路往到佛所,为佛作礼坐梵志位,叉手长跪,白佛世尊曰:诸国吉祥所好如此,不审更有胜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
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
敕身承贞正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乏行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
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欲忍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明
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愚痴嗔恚意
能习成道见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
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是为最吉祥
梵志师徒闻佛说偈,欣然意解,甚大欢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来迷惑未及窥明,唯愿世尊,矜愍济度,愿身自归佛法三尊,得作沙门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内思安般,逮得应真,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出《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册608—609页)
皈依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者
古代的印度,人们经常聚集在镇上的礼堂,互相讨论对他们有利益,智慧与知识之课题。有时候,会议会延续至四个月才结束。人们就以各种礼物赠送给那些有智慧的学者们,作为答谢他们的报酬。
一次,他们讨论有关“吉祥”的课题,何谓吉祥?如何构成吉祥?见何是吉祥?听何是吉祥?感受何为吉祥?
有位星宿家迪它· 马加伊卡说,他认为:如果一天清早见到吉祥的东西,就是吉祥。例如:鹦鹉、孕妇、穿着端庄的男子、水瓶、马、马车、雄牛或母牛等。人们便对此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
另一位星宿家苏达· 马加伊卡说:“噢!人们啊!就如你们所说的,见到是吉祥,是因为这些东西很合眼缘。我可否请问你们,若见到不喜欢和不祥的东西也可算是吉祥吗?这是不正确的。我不能接受你的见解。”一些人同意他所说的,有些人仍然怀疑。
于是,大众向苏达· 马加利克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听到如此的话,例如:‘良辰佳日’、‘愿你成功’是吉祥吗?”
苏达· 马加利克说出他的见解,他说:“如果听到是真吉祥,那么听如意和不如意的话也是吉祥吗?”还有其它有关的问题,如早晨起身嗅到香气,尝到美味的食物和触摸到好和柔软的东西,这都是吉祥吗?
他们所争论的课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这课题就传到梵天那儿,讨论了将近十二年,同样没有获得解答。之后这课题又传到帝释天,帝释天王劝他们说,如果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应该去请教佛陀。帝释天王说:“若要得到光芒,必须要有一把火,而不是一只萤火虫的光。”于是他们便请了一位天神到祇园精舍去请教佛陀。这精舍是由一位护法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这精舍位于舍卫国。后夜时分,天神出现,他的光芒把这个精舍遍照得如白天一般。诣佛顶礼,却住一面,以偈白佛言:“诸天与世人,思惟吉祥事。但是未决定,何为真吉祥。慈恳我世尊,指说真吉祥。”于是,世尊便以《吉祥经》来回答这个问题。
愚痴者是损人损己的。若我们亲近他们,我们便会倾向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我们的肉体与精神皆受到伤害,因为所有的烦恼和怖畏皆源自于无知与愚痴。即使我们没有跟随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亲近而已,也会损及我们的声誉,如香蕉叶包鱼,虽鱼已弃,臭味仍存。
在一次轮回里,菩萨出世为一男孩,名叫阿克提旁地达。帝释天王曾向他许下承诺,若他提出要求,将赐他一恩物。阿克提旁地达恳求不接触愚痴者。帝释天王感到惊奇,便问他为何提出如此特别的要求。他解释道:“无明愚痴者,如不明善行的世人,他们时常诱导朋友走上歧途和犯罪,因为他们不了解何谓正道,也不愿听到善行及正道。他们对善行及正道感到愤怒,是因为不了解它。愚痴者自以为是,他们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得不到解答时,就会因此愤怒争论不休。”所以他不愿遇见和接触到愚痴者,或与他们交谈。
智者是不论行动或思想都有涵养的人。例如:一个身行不犯杀生、偷盗和邪淫;口行不犯妄语、恶口、绮语和两舌的人。一个人若能断除一切恶行,将能弃除由无明所产生的执着。亲近智者得真吉祥,提升我们的人格。如香蕉叶包花,虽花已弃,但香味仍存,所以亲近智者,我们将万古流芳。
所谓可敬者就是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父亲、母亲及长辈。照顾和礼敬他们将得真吉祥。
例子:一时佛往王舍城托钵,那儿有一信徒名为苏马拉,是位制花环的商人。当他看见佛陀,心想:如果把花环送给频婆娑罗王所得到的只是金钱而已,但把花环供奉给佛陀,将得到极大的功德。
于是,他便把花撒在佛面前,花儿在虚空中如篷罩遮盖着佛陀。他再次撒花,花儿互相连结成一个大图案的帐幕围住佛陀。
众人见此情景惊讶非常,但只见佛陀微笑。于是阿难便问佛陀为何微笑?佛答:“制花环的商人苏马拉,因为这行善的功德,十万大劫后,他会成为辟支佛,名为慕尼沙罗辟支佛。”
Amisa译为奉行一切的布施。Patipati puja译为三皈、守戒和禅定。
尊敬可敬者,晚辈须尊敬长辈,孩子须孝亲敬老,妻子须尊敬丈夫。如果人们依此奉行,尊敬可敬者,于今世便能得四种真吉祥:长寿、端庄、快乐、健康和强壮。这不止于此世能得这四种真吉祥,甚至来世。
我们不论住在乡村、城市,都必须结交友善及有涵养的邻居。
如果村民都严持戒律,这就是一个安宁、祥和的乡村。如果村民所行皆有利于大众,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便能顺顺利利。反之,如果村民不能持戒律和生活腐败,他们将痛苦和烦恼,这将导致发生争权夺利和不安定,弱肉强食,欺诈弱小,那么他们的生命和财富将没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地方居住下来,因为居住于安适处为真吉祥。
往昔曾修福是真吉祥,因为往昔所造的业,不论善业或恶业都将影响我们。一些人很丑陋,但有些很美丽;有些人聪明,但有些却愚笨;有些人富,但有些则贫,这一切皆决定于“业”。
一个人必须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即是依靠自己,自强不息,以达到目标。他必须有自信,而非依靠神或他人。许多人生活腐败,造身、语、意诸恶业。这些人须改过自新,迈向正道。
一个不守道德的人,痛改前非,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例如守持五戒)的人;无自信者,提升自己为有自信者;一个贪婪者,改变自己为一个慷慨者,这就是迈向正道。依此,每一个人都须自我改变。
佛陀住世时,教育以宗教为准则。教育多由口授,人们从口授中学习,须强记所述。显然地,他们必须有过人的记忆力,和很好的理解能力,好学不倦,亲近善知识。
如果一个人博学,他就不是一个愚痴者。
善于工巧即是善于技术、科学和手艺。佛陀认为知晓技术或工巧为真吉祥。佛陀所传授的知识和生计,皆是有道德的(正命)。一个有工巧的人,不论是用其工巧为生,抑或只是爱好,皆不可超出戒律的范围。比丘们也是如此,须有工巧,有缝织袈裟的良好技巧和知识,这可称为一个比丘的真吉祥。
如果我们博学和善于工巧,我们就不会堕入无明中。
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品德并非由幸运或天赋而获得。品德是由我们的双手所创造,即是谨遵戒律,止恶行善。品德应成为根本习惯,不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都应谨遵戒律。一个人须弃除以下恶行:
(1)杀生;(2)偷盗;(3)邪淫;(4)妄语;(5)恶口;
(6)两舌;(7)绮语;(8)贪婪;(9)嗔;(10)痴。
同样的,比丘必须严守戒律,从出家那一刻起直到领悟四圣谛。
所以,谨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戒律能节制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在任何时候为每个人的守护者。弃除放逸就是守持完善的戒律。善于抑制心念的人,快乐是属于他的。
罗睺罗太子出家后,守持圆满的戒律。一次,他抓起一把沙,他希望如同他手中之沙数的佛陀来指导他。在八十位阿罗汉之中,他是最严守戒律的一位,为的是能节制自己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喜欢他人善言的对待,而不希望他人无礼的对待。即使一个小孩也不愿意被他人苛责,致使自尊受到创伤或失去友谊,甚至畜生也会有同样的倾向。
言语和婉是高尚的行为,恶语是不受人们所接受与尊敬的。我们应该小心谈话,言语和婉能温暖听者的心房。让我们弃除恶口,恶口对任何人都是无益的。反之,我们言语和婉,能使我们感到不可言状的温馨和喜悦。让我们实行在行动中,成为友善、彬彬有礼和乐于助人的人。
故事:从前,一位国王名犍陀罗,犍陀罗国是他的国家。菩萨转世为牛,出生在犍陀罗国。牛的主人把它送给一位婆罗门,婆罗门非常喜爱它,把它当做家中成员之一,为它取名为南帝比沙拉。牛长大后,想报答主人所施给的恩惠。于是它便对主人说:“你去告诉那些富有的邻居,说我能一次拖动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如果能办到,希望富有的邻居给你奖赏,比如说金钱。”于是婆罗门便与富有的邻居打赌。富人还以为他开玩笑,不过富人仍接受打赌,并答应婆罗门给予奖赏。
人们把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结成一条长龙,以便婆罗门的牛来证明它奇异的力量。婆罗门把牛洗刷干净,在它颈上装上美丽的花环,把它带到车队前绑好牛轭。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婆罗门便对它说:“现在,你这没教养的牛,全力拖吧!”每个人都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婆罗门。出乎意料之外,那头牛动也不动,静静地站在一旁,好像所发生的事与它无关。婆罗门没有法子,输了这次的打赌,垂头丧气地带着牛离开了。
过了一阵子,那头牛吃饱了回来,见到婆罗门静静地躺着,大概还在想着他赌输的损失。它便走近主人对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和你住在一起,我是否有过不良的行为,如弄破东西或乱撒尿?如果没有,为什么你当众污辱我,骂我是一头没有教养的牛?”
然而,为了不使主人难过,它叫主人再次跟富有的邻居打赌,这次的赌金增加到两百块。邻居很高兴地接受了。同时,它提醒主人不要再恶口。当一切准备妥当,婆罗门很有礼貌地对牛说:“孩子,你好好地开始拉吧!”在场的观众都感到非常惊愕,只见那牛用力一拉,整百辆牛车就跟着动了。这惊人的表演使得每个人都很佩服它,高兴地用金饰和其它礼物来奖赏它。这次的打赌不但为婆罗门赢回两百块,还增加了一倍的奖赏。
佛陀从他本身前世的故事来证明,恶口是对人多么的不利。
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佛陀多次强调和弘扬这种高尚的品德。依据律藏,比丘是不允许服务在家众的。然而,侍奉父母,佛陀不但鼓励,还须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这里我们应该懂得侍奉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无论穷苦或富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动物也是如此。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知晓自己将要入般涅槃,他想在未入灭之前,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他决定回到他的故乡。
沙丽女士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其中以舍利弗最为伟大。
她一生忠诚地信奉大梵天,不皈依三宝。舍利弗希望能使她信奉三宝,所以当他要入般涅槃时,他向佛陀请示要回到母亲家里,报答她的恩惠。舍利弗礼敬佛陀后,就和五百个随从慢慢地离去。信众在祇树给孤独园向舍利弗致最后的礼敬,供奉食物和鲜花。他们非常伤心,因为舍利弗长老将离他们而去。相送一段很长的路程后,舍利弗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勤修守戒。在途中,成千的人们非常幸运地能听到舍利弗说法。第七天,舍利弗到达家乡的市镇,在一棵巴杨树下休息过后,便去看望他的外甥无帕雷代达。他外甥向他礼敬后,舍利弗便吩咐他回去告知他的母亲,及准备他们的住所。
沙丽女士知道儿子回来的消息,非常高兴和惊奇。她想,可能是儿子年纪大了,想回家还俗。她立刻吩咐家人准备好一切,欢迎儿子回来。一踏进家门,舍利弗就直接进入他出生时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因为他忽然患了腹泻。
沙丽女士听到儿子患病,非常担心,想探望儿子。她到了房前,忽然被一番奇景吸引住了。她见到四个身体发出微光的人飞入儿子的房里,站在床前,一会儿便离去了。接着,一位身体发出似月亮般光芒的人进入房里。此人离去后,又有一位身体发出耀眼光芒的人进入房里,不久便离去了。
沙丽女士被这种奇景所困惑,便问纯陀长老:“刚才那几位是什么人?他们来干什么?”纯陀长老没有回答,却走到舍利弗的面前说:“你的母亲很想见你。”舍利弗知道这正是时候了,他明白母亲会接受佛法及真理。
“什么原因驱使你在此刻来到这里?”沙丽女士此刻正担心孩子的健康,满怀母爱,轻柔地说:“亲爱的孩子,唯有见到你安好和快乐才能温暖我的心。告诉我,儿子啊!你有什么苦恼?此刻健康如何?孩儿,也请你告诉我,四个照亮你卧房的人到来的目的。”
舍利弗回答:“他们是四大天王,是为了向我致敬而来的。”
“亲爱的孩儿啊!他们向你致礼是件很伟大的事呀!是否你的德行胜于他们,所以天神才向你敬礼呢?”
“优婆夷,这是你所尊敬的四位闻名的天神,拿着宝剑守护佛陀出世的正是他们。”
“还有,亲爱的孩儿,接着而来的是谁呢?”
“优婆夷,他就是帝释天王。”
“孩儿,是否你高尚于帝释天王呢?”
“优婆夷,帝释天王犹如沙弥,照顾比丘是他的责任,所以深受世人尊敬。他从忉利天下来维护佛教,守护佛陀,捧拿佛陀之袈裟。”
“再者,孩儿啊!身体发出万丈光芒的又是谁呢?他的光芒远胜于照亮你卧房的月光。”
“优婆夷啊!他就是你所崇敬又对他非常诚心的导师——大梵天。”
“亲爱的孩子啊!你是否高尚于我崇敬的导师大梵天?”
“优婆夷,当佛陀出世时,抱着佛陀的就是你心目中崇尚的大梵天。”
沙丽女士沉默无语。她极高兴地微笑,虽然她不晓得儿子所体证的,是如何地超越她所崇敬的大梵天。舍利弗知道这是为他母亲说法的好时机。
“优婆夷,你为何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呢?”
“亲爱的孩儿,没有其它的喜悦,胜于知晓你得到大觉悟和崇高的成就。我正在想你的老师是如何的崇高啊!”
“优婆夷,佛陀的伟大是无可匹比的,大地震预告了佛陀的降生、大出离、成道和初转*轮。遍穷三界,没有任何人高尚于佛陀。佛陀的德行、大悲、智慧,引导人们脱离贪、嗔、痴,获得至高无上永恒的快乐。”
沙丽女士领悟了佛教真理,见到了佛宝,证得第一果位——须陀洹果。她说:“亲爱的孩儿,优婆底沙(舍利弗之名),如此之久我才尝到法的快乐,获得永恒的解脱。”
破晓时分,五百个随从便集合在一起,其中许多很伤心地等待大阿罗汉的去世。时间渐逝,舍利弗说出最后的话语:“请求你们原谅我,如果我曾犯了什么过错。感谢你们四十四年来对我的照顾。”即向右边躺下,入般涅槃。
每一个已婚的男子,必须对其妻子忠诚、尊重和体贴,不可另寻他欢。应给予妻子鼓励、怜惜、协助、信任及不使她苦恼,同时让她全权处理家务。在这样的家庭中,妻子所享有的快乐和自由,远胜于因财富而得的快乐。对丈夫体贴,对儿女照顾无微不至的妻子,宁可舍弃荣华富贵,而选择家庭所带来的快乐与自由。物质给予这位妻子快乐的享受,永远比不上内心知足,快乐使她很自然地弃除爱欲。妻子的真诚及专一,使得丈夫信任,把财产交给她。
在丈夫的心目中,妻子应勤勉、节俭、谨慎地处理家务,而内心没有丝毫不悦、埋怨和置之不理。妻子应培养出和谐与忠诚的态度,以促进家庭的安宁。家务对她不是枷锁,而是应行的责任。当不如意事情发生时,她必须去面对。这种妻子是丈夫忠诚和可靠的终身伴侣,不会因为金钱去爱另一个男人,因为她深怕损其名誉。妻子得到丈夫的信任,而把全部财产交给她,她须做好榜样,不可因丈夫对她的信任,而去赌博和酗酒。
家庭的安乐有赖于夫妇俩去促进及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夫妇必须依照佛陀的指示,持戒及布施予贫穷者及需要协助者。这种行为能使他们尝到吉祥之味,不会遭遇不幸。佛陀住世时,许多家庭都过着如此的生活。
现在进一步的探讨,女人如何扮演她的角色,以使家庭快乐及圆满。有七种类型的妻子:(一)惹事生非的妻子,(二)偷窃行为的妻子,(三)专横(母老虎)的妻子,(四)母亲般的妻子,(五)姐姐般的妻子,(六)朋友般的妻子,(七)佣人般的妻子。
例证:妃沙卡的妹妹苏加达嫁给聘迪卡的儿子为妻。苏加达不但富有而且美丽;但她任性导致她泼辣专横,不能和聘迪卡的家人及佣人和谐共处。
有一天,祇树给孤独园长者布施食物予佛陀与僧众。正当这时候,苏加达在家里无理取闹。佛陀知晓她的性格,问她为何争吵以致家里不得安宁。佛说:“有七种类型的妻子,你知道你属于哪一类型的吗?”她回答说不知道。佛陀说,一位妻子,有意与丈夫及家人无中生有,不能与人和谐共处,是惹事生非型的妻子。一位妻子的行为倾向于酗酒、赌博及挥霍丈夫的家产,是属于偷窃行为的妻子。一位得宠的妻子,因此优势来控制丈夫的内外行动,是属于专横跋扈的妻子。一位妻子照顾丈夫无微不至,犹如母亲照顾孩子般,是属于母亲般的妻子。一位顺从及害臊的妻子,待其丈夫犹如对待弟弟般,是属于姐姐般的妻子。一位能分担丈夫的痛苦与快乐的妻子,是属于朋友般的妻子。最后一类型的妻子,能容忍丈夫的情绪和不满,忠心于丈夫,是属于佣人般的妻子。
苏加达听闻此七种类型的妻子后,便证得须陀洹果位。佛陀提起,前三种类型的妻子,死后将堕入被火煎熬苦不堪言的地狱;后四种类型的妻子,不但今世受乐,也能享有天界的快乐。佛陀问及苏加达要做哪一种类型的妻子。苏加达很乐意地要成为佣人般的妻子,就是无微不至地服务丈夫。
当年,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从燃灯佛时直到他成正觉前,他们俩无数次过着快乐和安宁的生活。
现在阐述一些有关他们所过的生活片段为例。佛陀多世前的其中一世为菩萨时,出世为太子,名为优填王子。他与优填公主婚后,两人恩爱非常。他们许了一个愿:若他们之中一个去世了,必须回来告诉对方他出生于何界。优填王去世后,生于忉利天为帝释天王,忆起对妻子的承诺,便现身于保卫森严的皇后寝室。帝释天王拿着装着金饰品的金盘,献给皇后,希望她接纳,同时要求陪皇后度过一夜。皇后顿时惊慌失措,为何陌生人突然出现于她的面前?皇后深知,外人是无法进入保卫森严的寝室。帝释天王解释,他是一位天神,并安抚皇后不要惊慌,他来的目的只是要陪伴皇后度过一夜。优填皇后说:“我不知你是天神或魔鬼,也不管是谁,我是不会在寝室招待你的,也不想给你机会说如此的话。在我的心目中,只能对丈夫谦恭及顺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证明我对他的深爱,我最爱的就是我丈夫。请求你离开,给我安宁。”
第二天晚上,帝释天王再次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银器的银盘向皇后示爱。优填皇后想,若跟他交谈,就是表示每晚都邀他前来这里,因此,皇后保持沉默。
第三天晚上,帝释天王再度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铜器的铜盘向皇后示爱。皇后说:“你如此向我示爱是不寻常的,用金、银及铜来获取我的爱是很愚笨的。依理你应先以铜,接着银,后是金来表达你的心意。”帝释天王回答说:“我是一个商人,明了经商的道理,所以依据物品来衡量你的价值,我对你的第一个评价是金,接着是银,最后是铜。你的生命随着时间迈向死亡,成为过眼云烟,你的美丽渐渐褪色。我细心观察,发觉你渐渐失去价值。时间飞逝,生命是短促的,世人及畜生将面对老死。但是天人的寿命很长,没有衰老,没有痛苦及悲伤,享受无穷的快乐。”
皇后希望得到这种没有痛苦及悲伤,无穷的快乐。她请教帝释天王给予指引。帝释天王解释道,需过着清净及道德的生活、持戒及布施。帝释天王于是告知皇后,他就是优填王。皇后悲泣地诉说,她非常孤独,希望帝释天王伴她度过往后的岁月。帝释天王说:世间的东西变幻无常及痛苦。从生至死,人生就是痛苦。帝释天王再次提醒皇后,需时时刻刻过着道德的生活及不放逸。翌日,皇后向所有的大臣宣布,她要出家,大臣们在花园里建一座精舍。往后的日子,皇后过着安宁和圆满的生活。之后,皇后投生于三十三天,在那里与帝释天王重聚。这故事说明了一段幸福快乐的婚姻,是能一世延续一世的。
马达利神问帝释天王:“哪一种人值得尊敬?”
“我尊敬清净、严持戒律、常随佛法、布施及照顾家庭的居士。”
谈起家庭,栽培孩子是父母重大的责任,以下是栽培孩子的指南:
(一)教导孩子远离邪恶。
(二)指引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协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工巧的工人或商人。
(四)协助孩子娶一位贤淑的妻子。
(五)财产将交给孩子。
在不同成长过程中,孩子接受父母亲不同的教导。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他们需要靠自己吸取知识,增长智慧。一岁至五岁之间的孩子,父母应照顾、爱护、怜惜、鼓励、常伴孩子左右。六岁至十五岁的孩子,父母需严加管教,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建立他们良好的品行,指导他们谋生的正当途径。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亲不能避免惩罚他们,严厉的管教使孩子醒悟自己的过错。十六岁以上的孩子,惩罚他们是不恰当的,父母应给予劝告、尊重、指导他们,视孩子如朋友。
例证:(1)有一天,一位隐士走向隐居处时,遇到一个一派胡言且恶作剧的小男孩,嘲弄并责难他。这隐士不在乎小男孩的无礼,而走向在不远处小男孩的母亲,劝她以身旁的小树枝处罚小男孩,但她不理会隐士的劝告。于是,隐士便离开,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二十年后,有一天,隐士经过以前的旧路,见到一个男孩吊死在一棵树上,母亲为孩子的不幸悲伤地哭泣。这位隐士走近向她说:“女士,你不必为死去的儿子悲伤了,对于他的死,你应自责。你可曾记得二十年前,在这个地方,这一棵树前,我曾劝你教导你的儿子。当年他的过错没有改正,导致遭受今天的不幸,其美好前程全毁了。”年青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恶行的困扰,其实这是可以通过引导而脱离的。
(2)给孤独长者有个很任性的儿子,态度傲慢,不尊敬他人,也不尊敬三宝。长老自知这是自己的过失,因为无法栽培儿子有好的品行。有一天,长者想出一个妙计,来革除儿子的傲慢,成为一个谦虚及顺从的孩子。
长者建议儿子到精舍去持戒一天,便可得到一百块金子。起初,儿子以为父亲跟他开玩笑,后来,他被父亲的真诚感动,就到精舍去持戒一天。
长老的儿子坐在精舍的角落里,不尊敬佛陀及弟子们,过了一天便回家去。长老非常高兴,供他山珍海味,但儿子拒绝,直到他获得一百块金子后,才享用山珍海味。翌日,长者叫儿子来到面前说:“若你能记取佛陀所说的法,便可得一千块金子。”佛陀知道长者的儿子到来的目的。佛陀用一种特别方法说法,使得他听第二句法时,便忘了第一句法。他聚精会神地听闻佛法,但无论如何皆无法吸收及记得所述。佛陀说法完毕后,他便证得第一果位——须陀洹果,这是因为他父亲的妙计及个人三昧所得的成就。过后,他与佛陀及僧众一同回家。
当长者见到佛陀,便知晓儿子已经转变,现今已经是一位圣者。长者内心因而欣喜万分,可是儿子却大感害羞,深怕父亲当着佛陀的面,给他一千块金子作为听闻佛法的酬劳。
长者布施食物给佛陀、僧众及儿子。餐毕,长者便赠送一千块金子给儿子,作为儿子由一个傲慢任性的人,转变为圣者的奖励。儿子轻声地叫父亲收回那些金子。佛陀运用神通,已知其中原委,但他叫长者说出原因。长者说:“两天前,我儿子为了一百块金子而去受戒,回到家里他不肯用餐,直到我给他金子。第二天,我叫他再次去听法,只要他能重述任何一小节佛所说的法,便可获得一千块金子。”世尊说:“任何人只要迈向正道,远胜于他成为一位转轮圣王或天神。”
(3)在波罗奈城,有一户富有人家,有独生子名为马哈它那。他的父母亲从来不关注儿子的教育,因为他们以为,照顾孩子是件非常累人的事,也是件不重要的事情。结果,独生子为所欲为,他浪费人生于享受娱乐及放逸的生活上。
在波罗奈城,另有一户富有人家,有一独生女。她父母亲的想法和马哈它那父母亲的想法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这独生女。他们相信巨大的财富,已足够女儿过着舒适及安逸的生活,而且绰绰有余。
这两个富有人家的儿子及女儿结婚,成为一个家庭。之后,他们的父母逝世。马哈它那及妻子继承了双方父母的财产。他们把财产用于放逸及堕落的生活,毫无节制,如酗酒、赌博、跳舞、大肆挥霍,终于耗尽了所有的财产。最后卖掉屋子,甚至连床具也卖掉。他们只好睡在路边,在精舍附近乞食。
有一天,他们照例来到佛陀住的精舍旁。当他们出现时佛陀微笑,阿难尊者见到这种情形,就问佛陀为何微笑。世尊回答:“如果这对夫妇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守护那份财产,及过着正当的生活,在波罗奈城,他们就是最富有的人家;如果这对夫妇能舍弃这份财产出家,男者得证阿罗汉果,女者得证三果。如果这对夫妇中年时,懂得守护那份财产,及过着正常的生活,在波罗奈城,他们就是第二富有人家;如果当时他们能舍弃这份财产而出家,男者会证得二果,女者得证一果。现在他们是堕落的人,将永远失去享受世间及出世间快乐的机会。”
(4)当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富有人家,有一个儿子。父母亲不重视儿子的教育,他们的看法异于常人,认为让儿子受教育,会增加儿子的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这样估计,如果每天让儿子花费一千块金子,其财产将维持至少一百年才能耗尽。这儿子成年后,父母为他娶了一位被宠坏的女子为妻。父母去世后,这对夫妇与一班好赌、酗酒的人混在一起。夫妇挥霍至剩下最后一块铜币时,就把房屋抵押出去。后来,债务愈来愈多,夫妇便被驱逐,流离失所,三餐不继。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批歹徒,见到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妇,为夫者长得强壮,便召他入伙。一日,这批歹徒计划抢劫一个富人的家,吩咐他在屋外把风。歹徒给他一支粗棍,以打伤或杀害要来援救的人。正当抢劫进行时,被劫者高声呼救,歹徒们惊慌地各自逃跑。只有这愚笨的把风人,不知逃跑而被捕。在当时,抢劫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犯法者须被判处死刑。在刑罚当天,这不幸的人,颈上套了一串红花圈,全身涂满红漆,随同一队鼓手、守卫及刽子手步向死亡之路。
一路走去,他们经过一个风尘女子的家。这女人曾经受过这不幸者的恩惠,很同情他,但无能为力,只好供给他四块糕和一瓶水。这时,正巧目犍连尊者到来。罪人知道寿命快要结束了,他知道把这食物和水布施给目犍连尊者会得到大利益。目犍连尊者接受罪人的供养,并享用了食物,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满怀喜悦。
罪人不久将在断头台上结束他的一生。他冷静地步向断头台。当刽子手的刀快到他的颈项时,他内心不觉生起供养目犍连尊者时的那种喜悦。若能持续这种喜悦,便能排除所有杂念,生于天界。可惜,念头一转,他回忆起与风尘女子缠绵的爱情,在这一刻,刽子手的刀已把他的头斩下,他因此化生为树神。
这是不幸者遭遇的故事。他已被无尽的生死轮回所束缚。并不是他放弃尝试破除桎梏,而是他父母亲的过失,因为没有引导他踏上正道。这个人若能在今世出家——这就是他最后一次的轮回,渡过苦海,到达彼岸,证得阿罗汉果。
如果每个父母亲,都能重视儿女的教育,照顾和教导他们,儿女的未来就充满光明和美好。世尊曾提及,初生婴儿纯洁的心灵,可以比喻为星星圣洁的光辉,无论四周多么污秽,他的心灵还是纯洁无瑕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他的心灵趋向善或恶。
从事正当的生意或职业,诚实、正当、童叟无欺、没有欺诈和恶意陷害他人,就能得到所期望的盈利。如果你以正当的途径经商,内心将会充满安祥和满足,因为这途径是不会与他人结怨或为敌。你就是同事、邻居或同行的良师益友,你不会致使他们失败。相反的,你是他们其中的重要分子,你的合作将贡献给世人安宁与和谐。
努力工作,善用空闲的时间努力工作,莫让懒惰占据空闲时间。不觉中,时间就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应该善用宝贵的时间,勿错失黄金般的机会。只有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是否自己栽种的果树所得的果实,感觉上总比其它果实来得甜美?是否以双手获得的成功,可获得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自力更生及不加重他人负担是我们的目标。这种目标,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快乐和安祥。
事例:在波罗奈,有位富人名叫库拉西地。他的聪明智慧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他也是个著名的占星家。有一天,当他路过一条大路时,见到一只死去的老鼠躺在路旁。他很有兴趣地为老鼠做推算,望着死老鼠沉思,这样预言:“想聚集可观的财富是不稀奇的,只要这个人有福德,并能把握时机,当下处理这只死老鼠。”他并没有发觉,当他在自言自语时,刚巧被一个穷人库拉伐西卡听到。这穷人想,无论如何,他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损失,便静静地拾起死老鼠上路。
过了不久,库拉伐西卡见到一个人正替他的猫找寻食物。库拉伐西卡信心十足地卖掉这只死老鼠,虽是区区几个铜钱,但已足够他过活了。他想出了赚取更多钱的方法,于是他买了一些糖并取了一些水,制成糖水,供给卖花者。卖花者以花朵换取糖水。他把所得的花朵出卖,以便能提供更多糖水给卖花者。这次,卖花者以整束花作为酬劳。现在,他拥有更多的铜钱,如此自力更生,勤力干活。
有一天,风雨交加,树木及树枝被风吹倒,散落满园。库拉伐西卡为人们清理花园,完成这份工作后,主人把所有清理出的树木及树枝送给他作为酬劳。于是他把这些当柴出卖。同时,他仍继续经营卖糖水的工作。在城门,他供应糖水给口渴的人们。很快地便把糖水卖完了。在这之前,有五百剪草者走至城门前,库拉伐西卡的糖水能给他们解渴。他以友善热情的态度做这个小生意,如此,他和这五百剪草者关系良好并成为朋友。
虽然如此,若有机会,库拉伐西卡仍有意改行。直到有一天,他接获消息说,将有一些商人远遣五百匹马到市镇去卖。当时他立即想到那些割草的朋友,立即和他们商讨这个计划。库拉伐西卡吩咐割草的朋友提供比平时多一倍的粮草。隔天,那些商人及五百匹马抵达市镇,他们到处找寻饲料给他们的马吃。除了库拉伐西卡的仓库,他们寻不到所要的饲料。就这样,他们以一千个钱币向他买下所有的粮草。
有一次,有些码头工人向他透露:一艘很大的商船将抵达这个码头。他听后,买下市镇最好的马车,装扮成一个富商。当商船抵达时,库拉伐西卡立刻和船主接洽,并送船主一只非常昂贵的戒指,以恳求用他的影响力帮助库拉伐西卡,说服其他所有的船商跟库拉伐西卡洽商。就这样,其他迟来的商人都跟船主谈不到生意。他成了代理商后,从中得到了盈利。库拉伐西卡成了富翁后,回忆起以前在大路上库拉西地准确的预言。他很谦恭的专程拜访库拉西地,并赠送一些金钱,作为当日因那只死老鼠而给他的预言和忠告的酬报。库拉西地欣赏他不自私的性格,便把女儿嫁给他。他俩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库拉西地去世后,他不但继承了所有的财产,还当了国王的财政高职。
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做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以道德的手法从事工作,不扰乱他人及伤害他人,这是不自私和崇高的举止。
布施的正确意思,并不是在付出后,希望在今世或来世得到回报。若是如此,那种布施就成为一种期待赔偿的行为。要记得,布施的要点是发自内心的诚意,此即是无量布施。这样才能脱离自身强烈的贪爱,就不会有未来的企求,而成为布施的一种负担。对接受者应该是完全出于同情,而这样无私的举动是一种减少对方痛苦的善良举止。先净化自己的举动并使之完美,带给世间喜乐是一种无上的行为。
一个不喜欢布施的人,可能会成为本身贪念的奴隶。因为如果被突然的欲念促使去布施,便会选择一些不被重视的物品去布施,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价值了。有一种人对布施有另外一种看法,他平等看待布施的对象,即使献出最珍惜的东西也不会痛心,这种人是布施的朋友。有另外一种人的布施是至高无上的布施,他不在乎自身,也不在乎所拥有的一切,他把对方所需,看成比自己更急切而做出巨大的牺牲,这种人是布施的主人。
例证:从前,在梵授为王的时候,菩萨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双亲为他取名妃沙也。妃沙也成年后,他的生活常规是严守五戒,并在周末守八戒。他的美德除了过清净和圣洁的生活外,更有个大弘愿,就是广泛地布施。通过这个崇高的计划,在波罗奈城的市郊,他建立了四所存粮栈,市中心一所,还有一所靠近他的家。这些用来济贫的房屋维持费,每天要花十万个钱币。
妃沙也竭尽全力地做着善行义举,致使天神与大梵天都知道。帝释天王为了考验妃沙也行善的决心,便设法耗尽妃沙也的钱财、存粮及一切。后来,妃沙也只剩下两个篮子、一只扁担和一把镰刀。他的妻子看见丈夫陷入穷苦困境,心里很苦恼。妃沙也告诉妻子,只要他活着,他会在目前的困境中继续他的善行。他决定后,便拿起所剩的物品走进森林去。现在他是一个经营割草生意的人,他把所赚的一半拿去布施。除此,他又毫不吝啬地从另一半家用中取出一些来做福利工作。由于竭力工作,加上人已精疲力竭,他终于昏倒了。当他苏醒时,帝释天王出现在他眼前。
“目前你已是疲惫不堪了,如何能继续一天又一天加诸于自己的工作,而又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健康,始终只照顾别人的不幸,难道你没有热衷和善待自己所需的兴趣吗?”
“请问阁下是谁?”妃沙也问。
“我是帝释天王。”对方回答。
妃沙也于是说:“身为帝释天王,观照你从过去世中所获得许多充满功德的行为,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如今你劝告我不要再继续目前的善行,这似乎完全抵触了你成为帝释天王的目的。即使有成千个帝释天王和你联合在一起,也不能动摇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我给自己挑起一个重任,愿我今生与未来世以无比的悲心和热诚,熄灭一切众生的愚痴,从而领悟正道的智慧。我艰辛劳苦并不是为了获得帝释天王的光荣和快乐,亦非为了欲得天人之荣誉与欢乐,更不是为了世俗的荣华富贵。我奋力而为是为了要脱离苦海,为了要证得正等正觉而奋斗。”
帝释天王非常高兴知道妃沙也迈向正等正觉的决心,于是他使妃沙也在布施中所耗尽的钱财失而复得,而且更多。后来,妃沙也逝世了,他投生在快乐的天界。
生命是无边无际的苦海。世人皆被嗔恨所煎熬与牵引,因而时常遭遇苦难。然而,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仍有许多人热衷追求权力、名誉和财富。他们疯狂地追求财物,便去抢劫,甚至如狂牛般杀害生命以满足自己可悲的欲望。当然,对那些身处恐惧和悲伤中的朋友,他根本就无从给予其安全感。
世人必须摒除无穷尽的邪恶,即使一个恶业也会使我们经历无数次的生死,此意即长远地沉沦于苦海。世尊这样说过:“以自己为皈依,勿以他人为皈依。唯有当一个人坚决实行善良的意向,他的善行才能战胜邪恶。真正的快乐将紧随一个遵守佛法的人。常随佛法者,功德增长,智慧如海,最终必达涅槃境。”
例证:从前,在舍卫国这个城市里,有五百个热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奉献于宗教,他们各自有五百个随从。在众多的守法者中,有一个特别虔诚热心,他被选为众人的领袖。他有许多个儿女——七男七女。有一天,这个领袖病重力衰,他很清楚自己快离开人世了,他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希望能听到比丘说法。这个心愿传到世尊那,八个比丘因而被派到领袖的家,以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当这病重的领袖见到比丘们,他满心欢喜地欢呼:“这是我们家最幸运的时刻,我知道我的时限不多了,但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我由衷感激能听到你们说法。”比丘们问他要听什么法,他选择“四念处”: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就在这个时刻,有六个来自不同天界的天神,并同六辆装潢得富丽堂皇的马车出现了。快要油尽灯枯的领袖急转向他们的方向,他听到甜美又清晰的声音飘荡而来说:“赶快!善良的人,赶快离开!别再依恋人世。时间已到了,你须离开世间的一切,从六个天界中选择一个,来过天界的生活!”对于这呼声,领袖是清醒的知道。他平静地说:“我知道我将和你们为伴,但你们的说话分散了我的专注及对佛法僧诚心诚意的心。请求你们暂且不要引导我上天界。”
八个比丘因为没有感觉到天神们的显现,以为自言自语的领袖要他们停止宣讲佛法,他们便保持沉默。但在领袖儿女们的想像中,却认为是畏惧死亡的念头萦绕着生平有良好品德的父亲,他害怕着死亡的到来。他们大声哀泣,嘈杂的哭声使气氛更加纷乱。比丘们觉得已无所作为了,便悄然离开回到精舍去。那时候,原本拥有短暂平静与安宁的领袖,突然间清醒过来,对儿女们的哀哭声感到不解。他对儿女们说:“我的乖孩子,对将来的事不必太过哀伤,为我高兴吧!在这个时刻,我竟有福德受到天神的召唤,要我快到他们的天界去,那是个清净无忧无虑的境界。如今,孩子们,告诉我在六个天界里,哪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孩子们回答:“兜率天菩萨的天界。”“那么,为我取个花环来,许个愿后向上拋,让它挂住从兜率天来的马车,那是我逗留的地方。”他的孩子拿来一个花环,向着他指示的方向拋去。“现在,孩子们,你们可有看见花环挂在兜率天的马车上?”“爸爸,我们看见花环,但没有您说的马车。”“花环的方向就是马车的所在,我的时间已到,不要为我的离去而悲痛。继续在世间努力做慈善事业,愿你们将来出世在兜率天。”遗言已了,便去世了,而且出世在兜率天。
八个比丘回到精舍,就向佛陀叙述有关他们突然离开的原委。佛陀说:“你们的肉眼无法看见六个天神的显现,同时以为当时是那位优婆塞要你们停止说法。其实,他是要求天神让他听闻佛法。”“啊!世尊,那他下一世的情形是如何呢?”比丘们问。“他已寻找到快乐,出世在清净的兜率天。若谁欲知优婆塞出世在快乐的地方,就得正确地、精进地勤修佛法。”
任何灾祸,如失去财物、遭受瘟疫、人身迫害,或发生天灾时,愿这些种种的不幸,能引起我们的关心和同情并给予援助。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受难者上门求助,希望得到可能的帮助以减轻困苦,我们须以关怀和爱心来解决他人的困难。例如供给临时住所,供给衣服以蔽体,供给食物解决饥饿,或是给予金钱以解决经济难题,以上都是我们可以付出的协助。当我们的内心深处发出这种助人之心时,我们的心就如鲜花般怒放。
每个思想正确的人,应该拿出一部分钱财来资助求助者。生活在舒适、安宁与富裕的生活中,能不忘捐助,将会令他们在健康、财富和快乐上得到更大回报。目前,世上有许许多多身受苦难的人,迫切地等待援助,但人们不理他人死活的冷酷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布施行为。
这种人如果遭遇不幸,却也会渴望亲属、朋友和其他人的协助。从来没有人因助人而自己受苦。布施应从家人为出发点,先满足父母、妻儿的需求,然后关心亲属、朋友和邻居等,甚至一些比较疏远的朋友。如此发出大慈悲去助人,不论能力大小,皆一律平等。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即使付出的东西微不足道,却是崇高的给予。
例证:在迦毗罗卫国与憍萨罗国之间,有条卢溪多河蜿蜒地流过碧绿的田野。两地居民分享着卢溪多河的水源以灌溉他们的田地。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这里发生了旱情,卢溪多河因而缺少水源来灌溉这两片土地。这时恰逢稻米快成熟,迦毗罗卫国和憍萨罗国的居民,同时担心着能否获得足够的河水流入迦毗罗卫国或是憍萨罗国,去灌溉他们广阔的土地、稻田。但两地人民都互不让步和拒绝奉献出他们的农作物。这个解决方法既然行不通,人们便另外建议,如果迦毗罗卫国居民有了收成,便得帮助憍萨罗国的居民。这个方法也不被任何一方所接受。这导致双方发生激烈的口角,互相责骂对方为野蛮的禽兽。这个争辩发展至必须听从各自国王的决定。这场因争取水源而引起的冲突,开始转变成较大的纠纷,即将酝酿成地方战争。两国国王决定插手解决问题。
当日,世尊以法眼观照宇宙万物,以慈悲救度任何受苦难的众生。世尊观察到两个城市的人民,将会发生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而大部分的人民正是他父母亲的家族与亲属。世尊深知如果双方开战,人民将受尽折磨,陷入恐慌,人民的血染红卢溪多河的恐怖景象必将呈现。于是佛陀盘腿而坐,庄严的形象显现在卢溪多河上空。两个带着兵马的国王,率众聚集在卢溪多河岸边,在这里他们看见佛陀,突然觉得有愧于心。他们都解下兵器,然后向佛陀顶礼。当被问及他们聚集该地的原因时,两个国王对于他们之间作战的原因,均辩护说自己并不知情,向将领们询问原由,他们亦表示不知作战的真正理由。于是审查工作开始一级又一级地追查,一直追究到稻农,他们叙述有关改道卢溪多河进入自己田地的事。
佛陀以卢溪多河为譬喻,说执着于享有物质,却因而牺牲无数宝贵生命是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人的生命价值远超一切物质。他们宁舍无价的生命,致使连绵不断的卢溪多河水变成一片血泊是无益的。大家和平共处,互不憎恨,舍离世间的贪念才能获得大利益。
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驾崩后,他那对释迦族心怀报复的王子——琉璃王登基继承王位,他策划灭绝全部释迦族。佛陀在例常的观照宇宙万物中,得知一场严重的祸患将要发生。在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和波斯匿王王国的边界处,佛陀坐在一棵树枝稀疏只有薄树荫的树下。不远处即是波斯匿王的国土,那里有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率领着千军万马的琉璃王走来,看见佛陀坐在树下,他便上前向佛陀顶礼,同时说那棵树抵挡不了炎热的阳光。因此他邀请佛陀来他的国土,在茂密的树下乘凉。佛陀如此说:“在自己的国土纳凉,其凉快与新鲜远胜于其它地方。”国王即时理解佛陀所说的话,他于是率领兵马离开,不向释迦族寻仇。
经过一段日子后,琉璃王总是不能释怀,脑海中一直盘算着寻仇作战。在他无法克制之下,第二次领兵企图侵略释迦族的领土。佛陀又再次出现在相同的地方。国王再次取消战争。一而再地不能遂其所愿,加深了他的怨恨,他便发起第三次的侵占企图,像以往一般,佛陀出现以克制他的憎恨。当第四次的进攻来临,佛陀明白时限已到,释迦族的恶业使他们不能避过被毁灭之祸,就这样,屠杀释迦全族的血淋淋日子终于到来。
以下几点是佛教徒必须克制或不去涉及的谋生指南:
(1)贩卖武器
(2)贩卖人口
(3)从事屠杀畜牲的生意
(4)贩卖麻醉品(指毒品类)
(5)贩卖有毒性物品
为人要真诚和忠实,谋生方式应没有欺骗、谎言和贪婪。这些虽是难于实行,但都是有价值的行动。它犹如路标指示正途,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不断地抑制贪婪的生起。也不可自私地榨取别人的劳力,应分享彼此之间的互助精神与和气。为长辈、老者、残废者和其他人服务而不望回报。无论做什么事都善良、合乎道德,且不被贪欲和憎恨所玷污。即使你付出微小贡献去减轻他人的悲痛,这些成就相同于一个富有者用他的钱财,为需要援助者建造存粮栈、医院和救济中心。
例证:一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当地同时住着饲养并屠杀猪只来谋生的人。他用稻米换取邻居的小猪,再把小猪饲养长大,直到合乎市场的要求时便把它宰杀。他宰杀猪只的手法可怕且极度残酷。他先将猪绑紧在大柱上,接着便把猪只鞭打至全身肿胀,直到合乎他的心意。最后,把滚烫的沸水倒进那惨遭虐待的猪只嘴里,同时把沸水淋遍它全身。
虽然屠夫住在离竹林精舍不远处,但他还是毫无怜悯心地继续屠杀。他不曾以一小撮花来敬佛,或以一点食物来供佛。有一天,他病倒了,遭受一种有如被一粒大火球吞噬全身的痛苦。他用四肢爬行并发出猪叫声。他成为被轻视的对象,所有邻居均避开他,把他独自锁在屋里并监视他。七天里,他单独承受苦痛的折磨。在最后的时刻来临时,他看到无间地狱(他将出世的地方)里的情景而惊恐无比。
一些比丘走向前去对佛陀说:“世尊,今天我们得知那宰猪商人已经去世,他的行为恶毒,得承受同样的痛楚。我们从来没有看过比他更暴戾残酷的人。”佛陀说:“这个卖猪人的痛苦是他今世的果报。在最后的七天里,他遭受了重大痛楚,体内有如火在燃烧。今天他尝到无间地狱里的痛苦了。放逸者造恶,今世受苦,它世也受苦。每当他记起所造的恶业,苦痛便呈现。即使死亡,也无从获得安宁,恶业将使他堕落恶道。”
下一个故事是叙述一个人实行备受赞扬工作的例子。
摩卡拉村里,有个名叫摩祛的人,他是摩羯陀国的公民。有一天,村民们在一个广场集会,讨论有关村里的常务。摩祛也出席这个集会。以他向来的习惯,他照例为自己准备一个干净的立足地,站在那儿聆听村长发表有关村里的福利计划。有个人站起来把摩祛推开,然后站在他的地方。摩祛并没有发怒或责骂那个人,只悄悄地移开,再找一个清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另外一个人又霸占了他的地方,他又忍让地走到另外一个空地,打扫干净后站在那里。一而再地,他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他自觉地不去扰乱周围的人,他知道每个人均喜欢自己有个清洁的地方。
隔天,他走出家门,在一个广大的空地做清洁工作,目的是要建个可供游玩的场地。他耙开杂草,清理空地的一切废物。完成了这些工作,他又忙着修补因滥用而损坏的道路。当他在填平损坏的部分道路时,有个人刚好走过,见到这情形,就询问他有关工作的事。他告诉那人说:他是在修一条将来能使他出生天界的安稳道路。那人在明白了这件善事后,便参与他的工作。越来越多人发现这情景,他们都很乐意地来帮摩祛,希望和他一起分享同样的功德。跟随他的人一共有三十二人,他们都努力不懈地和他一起辛苦工作。
有位替国王管理道路工程的督工,很惊讶地看到这批工人,他们竟能快快乐乐地做这份义务工作。他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他觉得更有实际利益的是,让这些人把时间用在酿酒工作上,虽是犯法,但却能在分发工钱时从中贪污,使他自己获得一笔收入。他虽然费尽口舌,长篇大论地争辩摩祛的工作是如何地毫无用处,而酿酒或捕捉野兽又是如何地有利益。摩祛并没被说服而掉进他的计谋中。督工恼羞成怒,计划着怎样陷害摩祛和他的伙伴。
于是这位督工向国王报告说,有批强盗在大路上有所行动。他诬告摩祛和他的伙伴们,令他们一个个被捉去见国王。被误导的国王,迫不及待地给这班无辜者判了刑罚,对犯法事件完全没有查问清楚。罪犯们被勒令躺在地上。国王的大象很快被释放出来,然后受指示去践踏罪犯们平卧的身躯。摩祛眼见死亡将至,就对同伴们说:“现在剩下一件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我们清净的行为。让我们在这非常时刻对国王、官员们和大象发出我们的慈心,别让憎恨在我们的内心升起。也就是说,用无比的慈心去对待所有的人,我们爱自己多少,就用相等的爱给别人。”
很奇怪的,被释放的大象立刻止步,不走向卧倒的身躯。国王以为大象们惧于见到这么多人卧倒在地,于是他命令随从用席子盖住犯人,然后指示大象践踏他们。大象还是不受指示。国王注意到大象不寻常的现象,就命令犯人们来见他。国王说:“你们这些人,既是大道上的大胆劫匪,又在我的地盘被捉,在我对你们发出最后的处罚前,你们想要我做些什么?”
摩祛向前跪下,对国王深深地敬礼。他说:“王上,我们很想知道为何会被称为大道劫匪,我们只是一群守法的村民,为修一条能牵引我们出世在天界的道路,而自愿义务工作。陛下的督工,虽然对我们的工作不感兴趣,却是我们被捉前的首要证人。”国王听后说:“我作为你们的国王,同时也是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你们的德行一无所知。反观我的大象,虽是不会说话的畜牲,却能明了你们的善行。现在,我向你们道歉。”国王下令处罚老奸巨猾的督工,他连同家人须替摩祛工作,他的伙伴们和村民,都可免缴任何税收。同时,他们又可享受自由的生活,不受王法的约束,那些大象均赠与他们,以减轻工作上的辛苦。
“Arati”和“Wirati”两字合在一起,就是“放下、戒除、远离和避免等”。虽然乍看起来其意相同,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上面的经偈,这两个字便含有竭力脱离不道德行为的意思。这两个字各自有其说法,在经典中,“吉祥”两字便有两个极其明显的不同意思。“避免和戒除造业”的解释是“避免恶和戒除造恶”。
“避免恶”的意思是指内心不倾向于恶念,也是要减少恶念的生起。唯有这种“避免恶”之心存在时,持续的恶念火焰才不会燃起贪嗔痴之火。
但“戒除造恶”是指从身口去戒除。“避免恶”之心存在,戒除身口造业也同时存在。有时戒除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风俗或传统。例如,一个人不偷盗,是因为想到会令家族蒙羞而不造作,这便是“风俗的戒除”。一个谨记戒律的人,他有更好的“戒除”原因,他会如此想:“啊!这会使我破戒。”这种戒除就是“严格的戒除”,对一个圣人来说,这样的戒除是很自然的。
经典里有教三种避免和戒除,就是避免和戒除“不正语、不正业和不正命”。也就是说这两个吉祥和戒律是相关的。
“Papa”这个字是“恶”的意思。为何我们说这样的或那样的行为是不正语、不正业和不正命呢?原因是这些行动给我们和其他人带来苦恼和痛苦。
酒类是指以葡萄或其它物质酿制成的醉人饮料,它是摧毁人性的大敌。在它显出杀伤力之前,须及时制止它,削减其力量的扩展。这致命大敌蕴藏在我们体内,伺机侵害我们的健康。应时时警惕,不可有丝毫松弛,因为无论饮量多微小,一旦习惯已成,痛苦就继之而来。
尽心去观察沉迷于酗酒的人,他们会面对如下的后果:
(1)耗尽一切财富;
(2)喜欢争吵;
(3)易染上疾病;
(4)失却社会地位,成为身败名裂的人;
(5)倾向厚颜无耻的举止;
(6)智力迟钝。
一个人过度沉溺于酗酒会有这样的倾向,这将会导致他处于半疯狂状态。他忘却本身的安危。好像一头疯牛,只顾杀害别人,对自身的杀伤行为没有丝毫察觉,即使是父母、亲属、朋友或外人,他也会致他们于死亡。这些凶暴的行动将会致使他去伤害佛陀、辟支佛或阿罗汉。在他清醒时,人也会后悔,但已不能弥补其所作所为。死后,他会遭受猛烈的地狱之火慢慢地炮烙,这身心所受的折磨之苦是他往日愚痴所造成的。在苦海轮回中,他的智力跟着愈来愈衰退,直到疯狂境界。
例证:
在梵授王时代,他的国家卡西住着一个这样的森林工作者。他登上喜马拉雅山去寻找能维持生活的东西。在资源丰富的喜马拉雅森林里,有棵高耸的大树,它粗大的树枝和庞然树干,被蔓藤类植物一圈又一圈地缠绕着,使深绿色的叶子长成一团一团的。这棵树的树顶有个巨大的洞口,形成收集雨水的天然容器。黄米罗巴隆树的果子和悬垂在蔓藤类植物的种子,在成熟后都掉进树上天然洞口里。在空中翱翔的鸟儿衔着荒地上野生的谷类,当它们停在这个洞边喝水时,所衔的谷类往往掉进洞里。在旱季,烈日当空,洞里的水混合已成熟的果子、种子和谷类因受热而渐渐发酵了。鸟儿和猴子喝了这些水,醉得软弱无力地跌落地上。有好一阵子,它们无法活动。在恢复清醒后,它们急急离开,弄不清楚这些刺激饮料所产生的效果。
森林工作者苏拉来到事发地点。他首先被树上吱喳鸣叫的鸟儿吸引住。接着使他惊奇的是,原本活灵活现的鸟儿竟一只接一只地掉落地上,有一阵子无法活动。醒过来时,它们走路摇摇欲坠,犹如中了魔咒,清醒后便振翅飞走。在查探树顶的情况后,苏拉做了一个结论,即在树顶洞里的红色液体是一种无害的饮品。他拾起余留在地上的鸟儿,然后起火烧烤。他享受简单的烤鸟肉和红色的饮品。这时,苏拉和一位名叫瓦路那的森林隐士交上朋友。苏拉把他的烤鸟和红色饮品献给瓦路那。欢饮中,苏拉向瓦路那揭露他怎样发现这令人惊叹的饮品,他们以自己的名字为饮品命名。
苏拉和瓦路那想出,使这已广受市民需求的饮品商业化的计划。饮品的广受喜欢,很快地赢得国王的兴趣。他们俩须不断地供应饮品给国王和广大市民,苏拉和瓦路那发现他们已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细心地给饮品的成因做了一番探讨。首先从喜马拉雅山区的树顶上制成饮品,这未加工的粗简产品,是世上第一宗发酵饮品,市民感到欣喜无比。由于饮品已在他们的城市大量酿制,也就满足了他们经常的需求。但他们的快乐只是短暂而已。他们酩酊大醉的时候多于清醒的时候,生活愈来愈沉沦。
后来,苏拉和瓦路那移居到舍卫国的一个城市,并在那里经商,他们生意兴隆。国王沙巴米达购买了五百瓶饮品,又安置五百只猫去守护,不让老鼠到来。猫儿们竟然被饮品的气味所吸引,舐舔从瓶里渗出的液体,结果一只只恬然睡去。为数不少的老鼠涌出,把五百只猫咬得遍体鳞伤。一切事态很快地被上奏至国王。国王下令即刻处死苏拉和瓦路那,认为他们蓄意谋害,又命令毁掉五百瓶饮品。但待一切付诸于行动前,所有猫儿都苏醒过来了。这导致国王取消处决罪犯的决定。饮品被证实不是杀手,反被视为非凡之物。国王为此大事庆祝,这天成为一个欢庆的大节日。宫里的大殿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大臣、官员和来宾们皆聚集在这里,准备给他敬酒祝颂。
当佛陀是帝释天王时,他观照宇宙,要协助人类履行有道德的工作。菩萨观察到沙巴米达王和官员们为他们的新发现欢畅无比,他知晓如果国王推广了纵情饮品的恶习,将导致世人迈向纷乱和痛苦的深渊。他以婆罗门的形象显露在半空中,面对着国王和群众,他要卖给国王一瓶以他自己的方法制成的东西。国王对婆罗门充满了神秘感的货品好奇,因而对它产生兴趣,国王以他的权威想预先知道那瓶货品的情形。
婆罗门——帝释天王,以祥和的态度对国王说:“国王,这会很吸引陛下去了解瓶中所盛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东西不是脂肪、油、或是蜜糖,唯有尝过它的效果,才会知道它的材料。这东西会使一个人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犹如被障碍物绊倒似的;它会令人纷乱,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手舞足蹈;或表现得如同失去控制的牛一般,会乱攻击见到的任何人。这东西也会使人酣睡整夜,或促使这人漫无目的地到处徘徊,犹如一个无家的孤独流浪者。这人会像木偶般摆动,伸出他的脚,摆动他的手臂又翻转他的头。这东西也会令人全身颤抖,或做出疯狂的行为;不明公理,不知羞耻。这人的脑海中充满了梦幻,觉得全世界将永远属于他。接着,又会装疯扮傻,像个孱弱的人,倒卧在公共场所。同时,语无伦次地说出诽谤与辱骂的话。如果他原是个谦恭有理的人,也会变成一个行为举止足以败坏自己名誉的人。这东西的邪恶影响力,促使一个人在身口意上造业。这饮品对人的生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还能被认为是有利与有用的吗?”
国王听后,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并知晓婆罗门的智慧。他说:“虽然你不是我的父母或导师,但你的教义给予我几许吉祥。为了表示我的感激,我很高兴地赠送你五个乡村,每个乡村的收入值百万的金块。除此,又给你一百个奴仆,七百只牛和十辆马车。”这时,帝释天王显现了原本的形象,神采庄严地告诉国王,他不是一个凡人,是帝释天王,虽然很慷慨地赠予一切赠品,对他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他又对国王说:“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受诱惑,并清楚地明白饮品所带来的害处。”语毕就此完成帝释天王的劝善任务。从此,国王谨记帝释天王的训导。正确的生活、持戒,也照顾人民的福利。他死后投生在善趣。
虽然国王完全摧毁了五百瓶酒,但罪恶的行动仍在延续,人们热衷酿酒的行业,一直流传到今天,不断地毁灭无数的生命。
佛陀的最后遗言,“诸法因缘和合是无常法,当精勤取证!”这给予我们一个极正确和良好的告诫,即是我们必须精勤进修,对于心理上生起的贪嗔痴,我等须时刻警惕之,不可松懈,因为这些皆是把我们束缚于轮回的因素。这些弱点造成我们不精进正法,成为六根永久的奴隶。我们是贪嗔痴的受害者,沉迷其中不知精进,因而遭受无止境的生老病死之苦。
为此,让我们细细思量佛陀的教诲。我等该勤于修行。人人均有机会彻底觉悟自己人生的目标——脱离苦海。佛陀说过,不只比丘和比丘尼能达到涅槃,每个优婆塞和优婆夷若能过着清净的生活,远离贪嗔痴,皆能获得解脱。如果愿意去实行,每个人都有希望。只要人们勤修到最高智慧,即是觉悟与涅槃。
在家人的生活充满了世间的诱惑,被贪婪和无明所束缚。今日科学和物质的高度进展,演变成了无明,蒙蔽着世人的心灵。人迷恋着世间的一切,犹如灯蛾扑火。渴望世间的财富、权力和名誉,一切的梦想和强烈的欲望提升至沸点,如堕落苦海中,完全不知晓贪嗔痴的根源。步向自取灭亡的道路,遭受永无了期的轮回之苦。
这并不是要你去看一幅沮丧、毫无生气的生活素描,也不是错误地判断或误解,人生其实就是如上所说。这样的结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未走上解脱之道,同时没有控制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他因而失败了,失去那些对他有益处的,也失去迈向精进的方向。
虽然人生是短暂的,却也能使我们证到涅槃。那为何还要浪费宝贵的生命寻找世间的物质来满足六根的享受,使自己停息在没有保障的生命中,也令自己永远在无止境的生命过程中挣扎。叫人不寒而栗的是,无数人自愿迈向毁灭的道路,在世间承受痛苦与折磨。若想获得解脱,必须积极行善,勤修正法,否则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并不能摒除本身的贪嗔痴。利用每个时刻努力地、认真地朝向涅槃之道精进吧!
例证:在祇园精舍中,两个比丘听闻佛陀教导禅修的方法后,就离开佛陀到森林里去禅修。两个比丘中,有一个持有正念,另一个则无。那个无正念的比丘,收集一些小树枝生火取暖,因为夜晚又暗又冷。他有一群小沙弥为伴,一直谈谈说说到深夜。
那个有正念的比丘远离众人精进地禅修。他知晓本身已深入禅定。他以松弛祥和的心稍微休息一下。此时,无正念的比丘来找他,对他说:“我命令你继续观察下去,要不然你将掉进无正念的地步。地狱之门为无正念的人开着。打从我们得到佛陀传授禅修之法起,‘保持正念’就是我们的格言。我们从那么远来到这里,不是要取悦佛陀,在这里我们有一定的任务,就是精勤修行。我们将会觉悟证道。因此,精进吧!同修。”
有正念的比丘保持缄默。
森林里的夜晚愈来愈冷,无正念的比丘回到薪火旁去取暖。他愈来愈无正念,放弃了他原本该做的任务。持有正念的比丘心灵极沉静,聚精会神地禅修至天亮,他的心已处于将能体证正道的境地。他再精勤禅修几天以后,终于达到最高成就——体证阿罗汉果。
当雨季修行过去,两位比丘回到祇园精舍。佛陀询问他们有关禅修的进展情形和心情。无正念的比丘说:“世尊,当我们进入森林去勤修禅定时,这愚昧的比丘以更多的时间睡觉。”接着,佛陀问:“你是否精勤禅修而有所进展呢?”比丘答:“啊!世尊,我实行我的任务——收集木柴,以便在寒冷的深夜起火取暖,使富有生气的气氛在团体中保持着。就这样,我和沙弥们讨论一些比较吸引我们的有趣话题。”佛陀听后说:“你自以为有正念和精进,其实却一直处于无正念中。在竞争中,你表现得犹如一只跛马。你已被一匹稳重、敏捷的马——精进的比丘所超越,他才是真正迈向成功之道。”
我们必须深怀敬意对待佛陀、佛法、僧团、双亲、师长、善知识及长辈,其实也要尊敬所有的人。即使佛陀觉悟后,仍在观察世界上是否有值得他尊敬的师长。当佛陀了解没有一个师长能胜于他的觉悟时,他宣布尊敬“法”。
那些勤修佛法,以及那些行正法之人,就是更进一步地尊敬佛法。
如果一个人能够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如谦恭地请他坐下,站起来迎接他,让他先行,合掌跪在宗教导师脚边。有尊敬的态度,在这一世他会得到吉祥,并且将出世在更好的环境。假如他们出世在人界,必定出生在高贵的家族里。
人应尽量谦逊不傲慢。其实我们能得到少许的吉祥是因为不傲慢。尤其修行佛法,我们应明了谦逊的重要。一个“无所不知”及知道许多佛理的人,如果没有谦逊的态度,将致使他不能受教于好的导师。在佛教评论书中记载,真正谦逊的人,必须拥有的正确态度就是:“要谦逊得好像地毯,时常给人践踏,或者像一头牛没有了双角,又或者像条蛇没有了毒牙。”智者应展现出无我慢心。他不自我宣导。在身(行动)、口(谈吐)方面没有傲慢,反而是谦逊,故谦逊是真吉祥。
没有渴爱即为知足。一味贪求,不知足者是不会快乐的。知足者对环境的改变,将会以平静的心去接受。在这世界非常需要这种美德。所谓知足常乐。
在家人应勤奋达至不缺乏,不受饥饿困扰的快乐生活。世上每个人须做选择,拥有的一切是否带来快乐或烦恼,如对以上所说能明了分辨便是智慧。
人类应时常怀有感恩之心。佛陀时常称赞怀有感恩之心者。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寻觅到那些乐意帮助他人之人,能够知恩图报之人更是少之又少。假如我们懂得感恩,我们一定会得到快乐。
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品德,他会忘记他的父母、亲戚、朋友、导师及教导他佛法的人。当朋友在需要协助时,虽然能力许可,他也会径自离去。那些自私者会使自己孤立起来。
另一方面,有感恩之心的人会带来和谐及吉祥。人们经常会忆起他及爱他。
当我们的心充满了欲望时,我们必须时常听闻佛法,以便减少我们的欲望和嗔心。在适当的时机及时间,必须听闻佛法。当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时,经常听闻佛法对我们更加有益。以下是最应该听闻佛法的日子和时间。
(1)斋期日;如月圆日或佛教庆典日。
(2)当生病和苦恼时,将促使一个人迫切地要了解苦谛(真理/佛法)。
(3)当内心特别倾向深入佛法时。
(4)当恶念已侵入我们的内心,但我们的内心还没有完全地受到控制时。
(5)通过书籍了解佛法。在佛陀时代,追求真理是靠听闻佛法,但是现在许多人却通过书籍来了解佛法。
(6)当面临死亡时,心有正定,藉着正定的条件,可以让他出世于好的境界,或协助他证悟一个果位。
在恰当的时间听闻佛法是最胜的吉祥,因为有了佛法的知识,他可实践在生活里,给自己带来利益及带给别人快乐。此是真吉祥。
忍辱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它包括自制、原谅和容忍。人必须以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个人及外来的压力。人必须以平静的心去应付每日所发生的事情,保持祥和及冷静,不要让扰乱的情绪逐渐扩大。我们的心必须保持冷静和平静。
忍辱是波罗蜜之一,一个有志觉悟者必须修习达到最高圆满,不要有急躁及冲动的行动。虽然我们忍耐的意志不曾受到极端的考验,但我们遭受酷热、寒冷、饥饿及口渴时,还是必须忍受。忍辱是慈的根基。佛时常称赞这些忍辱者,是拥有强大力量及能力(威信)者。
人必须受教于长辈,及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劝告。人必须接受批评,当我们接受劝告时,必须谦虚。当人们更正你时,你温和平静,如此才会学习到佛法。那些不顺从和不听从别人劝告的人是很难教导的,其他的人也很难跟他相处。我们必须自我观察,当别人在更正我们时,我们是否静默地接受。很明显的,一个善知识只需人们向他提及,他就能以行动去实行,不同那些顽固者,必须受到严厉的苛责才会去实行。善知识会马上响应那些有益处的劝告,同时应对也很有礼貌。
根据占星家的说法,遇见出家人是不吉祥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如果你遇到出家人,你将会被祝福,同时又得到功德。因此在几千世中,你会脱离眼疾。你同时也享受快乐的生活。如果是动物,看见佛陀时会心生喜悦,它们会得到吉祥,这令它们死后出世为人或成为天神。
见到出家人,自然而然地内心会产生尊敬的心念,因而我们必须:
(1)有想见到清净者的心愿,尤其是追随佛法的比丘和比丘尼。
(2)真诚地到寺庙里拜访出家人,或把握任何良好的机会向他们致敬,比如当他们在托钵时,或当他们去拜访朋友和亲戚时,或当他们被邀请到在家人家居时。
(3)受到他们的影响。
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圣人,他们有一种神圣的气质,能协助他人解决问题,能够制止他人走入歧途,同时能帮助他人寻觅精神的财富。
当我们遇到疑惑,必须向比丘或善知识请教有关佛法的问题,由此获得知识,为最吉祥。既然佛法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必须真诚地去明了,然后实行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常和那些对佛法有认知及实践者互相讨论和研究,这将更容易了解佛法。
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讨论佛法。不管个人有任何不方便,我们绝不能错过和那些聪明、智慧,有经验者讨论佛法。当一个人的心被污秽(烦恼)困扰时,面对家庭问题或种种苦恼时,这正是讨论佛法的适当时机。
减少贪恋及无明,以精进抑制懒惰。通过这条途径可以抑制情欲,这可获得吉祥。佛陀教导我们“自我控制”来克制一个人的情欲。当激动之心被克服后,不道德之欲望如贪婪及嗔心,将没有机会出现。佛陀鼓励以坚强的精进毅力去灭除污秽。
“梵行”这个词汇是指一切佛法的修习。在其范围内,是注重道德的清净。学习及修习佛法,能使一个人自我抑制,最重要的是能超越欲望。欲望通常导致轮回及痛苦。例如,淫欲是一种强烈的感官欲望,同时也是苦的根源。佛陀指示:首先通过戒律,然后以禅定来抑制自己。至于在家居士,淫欲是受限制于五戒中之第三戒,而比丘则必须完全禁止一切淫欲。比丘应该严格实践这个戒律,在家众也可以修习这种戒律,尤其是在布萨日。
当我们明白及完全领悟四圣谛时,我们已迈向前往涅槃之正道,这当然是最吉祥的了。四圣谛为佛教精华,其余的佛法为佛教的根本或详细的细节而已。四圣谛是描述人生最简短的理论。
这真理(谛)是:
(1)一切的存在(诸法)是苦;
(2)爱是苦集(原因);
(3)苦的止息(断灭);
(4)灭苦之道是八正道。
一个人亲证涅槃是脱离“十使”。这个“十使”促使我们一再轮回。因此当体证涅槃后,他将脱离世间一切的执着:如生、死、痛苦、老、嗔、爱及无明。涅槃是最后的目标,它是脱离轮回的最高境界。涅槃是断除一切欲望及执着,它是出世间法,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即使是佛陀也没有描述或分析涅槃,只用间接的方式来解说。亲证涅槃是最高尚的成就,需无上的决心和不断地勇猛精进,以行正道为基础而达成。
“Attha-Loka Dhamma”的含意是世间的无常法则。一位修习“舍”者,观察“舍”心时,会保持平静而不被任何事情所影响(干扰),不论事情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是最吉祥。
有八种世间法,或称“八风”就是:
(1)利;(2)衰;(3)誉(名);(4)毁;
(5)称;(6)讥;(7)乐;(8)苦。
凡人执着其中的四种世间法(利、誉、称、乐),而抗拒其余的四种世间法(衰、毁、讥、苦)。一位圣者是不会被以上的任何一法所动摇。因此,必须精进培育“舍心”来面对利益和损失。
愚痴是苦的根源。如果我们明白爱欲、执着 、渴望、诱惑及情欲是苦,是导致轮回的根源,那我们将能了解到把以上的苦根源断除就是把苦灭尽。
淫欲和情欲是两种主要的束缚,它束缚我们在苦海里。如果我们依然沉溺于淫欲和情欲中,那么我们将会永远地被痛苦束缚。所以不沉溺于淫欲和情欲是真正的吉祥。
一个人若能保持平静心毫无动摇,保持轻安和清净心,于一切行动是最吉祥。持有这种心境的人是很特别的,远离烦恼,驱除和灭尽欲望。此时只有轻安和宁静,没有疯狂的爱欲和迂回曲折的忧愁。他内心安稳,看清不断改变的世间,苦恼的人生围绕在身边,而不被牵连其中。
一个实践以上诸最吉祥事的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畏惧和被击败,此人处处获得善德,为一位获得最高尚吉祥的人。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