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读书经:三祖寺住持宽容法师的读书生涯
发布时间:2024-04-30 04:04:32作者:正觉网图片来源:资料图
我们为何要读书呢?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如果是在古代,回答起来是很简单的。
古人既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更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篇》)“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这些读书之论,早已被世人所接受,所认同。但是,在当今,在人们日益增加物质追求的社会里,读书似乎被有些人视为可有可无之事。无可讳言,当今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追求世俗利益的人却越来越多。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温总理的话可谓一语中的,简直就是一句时代箴言,给我们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
宽容法师是一位儒雅而博学的法师,早年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研究部,并留校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1996年,他舍弃了九华山佛学院之职,远行新加坡。在新加坡,法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曾获南澳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另还攻读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总领事馆认可学历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此,宽容法师仍不满足,又报考南京大学,攻读并获得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论文《儒释人生观异同之比较研究》获得南京大学优秀论文奖。
有人说,作为一个僧人,真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攻读社会上的那些大学吗?更有人说,文凭热早就过去,作为一个僧人,真的在乎那些所谓的文凭吗?对于外界的这些议论,宽容法师似乎听到,又似乎充耳未闻。多年的佛学修持,让法师对于外界一切舆论心静如水。他何尝不知,作为一个僧人,关键是修持,社会上的文凭对他来说,不过是完全可无的东西,用佛门话讲,那不过是一种外相的东西,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作为中国禅宗重要的道场——三祖寺的住持,宽容法师深知,中国佛教正处在一个黄金时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不冲击佛门。现代寺庙的管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管理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解决。只有不断地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才能把一座禅宗道场管理好,从而让政府放心,让信众放心。
这些年来,宽容法师先后就读的学校不下十所。有几年制科班,有短期的培训,有些有毕业文凭,更多的则无任何文凭。有关心他的弟子说:“法师已经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了,既进国内国外好几所佛学院求过学,还拿到了北大、清华、人大、南大的文凭,博士帽都戴到头上了。用世俗观点讲,早已功成名就了,现在您的工作这么忙,那些结业性的进修班就别读了吧,这样太辛苦了。”法师明确说,我的学习并非为了文凭,而是为了知识。正如关心我的人所说,文凭对于我有什么用呢?我所需要的是知识,是不断加强的管理经验。
宽容法师对学习十分专注,即使在出差途中或开会之余,他沉沉的香袋中也装着厚厚的书籍。一旦有空,他就随时学习,做着笔记。法师之所以一连攻读国内外多所佛学院校和社会大学,为的是多多了解国内外各种院校的先进管理办学经验,以利更好地管理好寺庙,引导信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人间佛教,让社会和谐发挥应有作用。曾任九华山佛学院管理者的宽容法师,尤其心怀佛教教育,希望让寺院的功能管理兼具大学教育之长,有朝一日如果机缘成熟,再去创办一所佛教院校。这样,当然更需要很好地学习,参考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以提升自己的佛教院校管理水平。
读书,早已成为宽容法师的一大习惯,一种常态。他总是强调:一个人,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快乐。
宽容法师读书内容广泛,无论教内教外,凡能增加知识和促进科学管理的书,都拿来一读。他说:“无论是出世间法的书或入世间法的书,只要有机会就要多读些。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要将‘常随佛学’、‘终身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日常修持。出家人辞亲出家,剃发染衣现僧相,将身、口、意三业,都供养给三宝了,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己的。所以,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为举止,都要围绕自己的修行展开,为正法的久住着想。这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