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宗喀巴学习生涯中的“十七”

发布时间:2024-08-17 04:03:39作者:正觉网
宗喀巴学习生涯中的“十七”

无论在西藏传统文化或者在汉地传统文化中,“十七”都不是一个起眼的或者 “吉祥数字”。然而,在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宗喀巴大师的学习生涯中,却有几个“十七”值得关注。

相传,宗喀巴十七岁进藏,将学习经论作为首要任务,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在第瓦仅寺学完了“慈氏五论”,并以《现观庄严论》在卫藏地区重大寺庙立宗答辩,声望鹊起。而后,宗喀巴大师继续深入学习经论,并把《俱舍论》、《集论》、《量释论》和《戒经》作为学习的重点。宗喀巴特别注重对《戒经》的学习。

《戒经》亦称《律经》,为印人德光(约5世纪)所著。此书以得戒、持戒、还净的次第概括组织“说一切有部”各种戒律(通称十七事),是戒律方面的一部代表作。

宗喀巴认识到,戒律是僧人的根本。为了守持戒律,就要认真学习《戒经》。1377年春天,宗喀巴(时21岁)大师为了学戒经,前往历来以讲解和传授戒律最有名的寺院觉摩垄寺。他依止精通戒律的该寺住持罗赛瓦大师,听闻印度德光论师所造的《比丘戒经》、印度释迦光论师所造的《戒经疏》,以及各家戒律注释。当时西藏流行两派戒律传承,一是下路传承,由格瓦饶赛所传;一是上路传承,由达摩巴位自所传。两派传承都属于“说一切有部”,非常注重德光戒经和释迦光戒经疏。宗喀巴学戒经之余,每天自行研读《比丘戒经大疏》十七页,从无间断,且过目不忘,所以对各家不同的解释都很熟悉。此后,他学任何一部经,每天课余都如此。由此可见研读经论的恒久耐心。这是宗喀巴学习中的第一个“十七”。

正因为养成了每天持之以恒的阅读十七页经书的良好习惯,使宗喀巴在年轻时就很快从同龄僧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博览经书、贯通诸论的著名大经师。1389年,33岁的宗喀巴在住门喀的扎西栋寺时,曾用三个月的时间为僧众讲完了十七部经论。

据说,宗喀巴驻锡门喀寺时,有一次为僧众广讲印藏高僧的史迹,说:“四难论师西绕僧格曾于一次定期法会中讲授11 种经论,末法时代在西藏有谁于一期法会中能讲那样多的经论?”格西夏东等随从弟子当即向宗喀巴请求说:“那么请求大师也于一期中讲说那样多的经论。”宗喀巴说:“若我努力一下,似乎能办到。”经过郑重地启请后,宗喀巴终于应允了。宗喀巴在讲说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从那月的初十起一直到月底,闭关阅读经论。到月底的最后一天,宗喀巴将阅完的典籍卷帙捆束起来,准备从下月的初一起开座讲说。后因等候从桑浦等大寺院来听讲的三藏法师,开讲日期只好延缓了五日。这五日,宗喀巴大师为在座的僧众讲述了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等大师的一些零散教言。从初六开始,每天从黎明起至黄昏止,同时开讲15种经论,讲说教法15座次(即每日开讲15座次,每一座次讲说一种经论)。在15种经论中,有两种略本卷帙首讲完后,再以两种略本来补替续讲。这样连续不断地讲说了三个月,共讲经论17部:《量释论》、《现观庄严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俱舍论》、《毗奈耶经》、《大乘经庄严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精研论》、《宝鬢论》、《入中论》、《入菩提行论》、《四百论》。在讲说过程中,宗喀巴对诸论的难点、重点、疑点,以西藏的大注疏作为正宗,以其他释论中破非立是的说法作为附属来详加分析辩论抉择,辨别异同,发挥精义。其间,每日讲座结束后,尚修《大威德金刚》自我入曼陀罗等二次第瑜伽,未曾间断。听众皆赞口不绝,众人皆曰:“这样的成功一定是获得了本尊的加持,或许必定是一位获得陀罗尼的大菩萨,否则他人不可能做到。”

宗喀巴学习密法,也曾受到与“十七”相关的“梦的启示”。1390年,宗喀巴决定专心学习密法。他听说布顿仁波切的大弟子却吉贝瓦仁波切(义译为法吉祥)擅长《时轮金刚》,因此有意前往贡松,依止却吉贝瓦仁波切。当晚,宗喀巴梦见有人说:“却吉贝瓦仁波切在布顿仁波切座前,听受《时轮金刚本续》,前后共十七遍。” 一年后,宗喀巴谒仰却吉贝瓦仁波切时,问道:“请问仁波切,过去您在布顿仁波切座前,听受《时轮金刚本续》共有多少遍?” 却吉贝瓦仁波切回答说:“十七遍。” 仁波切说的,恰好与梦中所闻相符,宗喀巴遂对仁波切油然生起不可言说之信心。因他修法时殷重至诚、勇猛精进,以致指尖全部破裂,腕部皮开肉绽,隐约可见白骨。由于宗喀巴修法能获得无量功德,后来西藏不分哪个教派,全部仿照大师的修法,以极难苦行,力修曼陀罗供。

可见,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十七”是个不起眼、不重要的数字,但对于宗喀巴来说,却凝聚着其立志求学的远大志向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广泛渊博的学术涵养和闻道而进的自励精神。

(作者单位:西藏藏医学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