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5-06 09:29:54作者:正觉网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著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云何外相。谓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谓光明相。或净妙相。或复余相。为欲除遣诸烦恼故。或令彼惑不现行故。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十一卷)

上次有个错字,“太举俱行”的“太”字,现在查出来,是“大”,不是“太”,少一点。

我们现在《瑜伽师地论》的研究,现在开始是讲做工夫修证佛法,修定的,所谓由止观证入清净,四禅八定的详细的分析指导。那么,我个人的想法,本来是想把它带过去,你们诸位自己去研究。原因是,好像大家打坐都没有坐好,谈不到止,止没有止好,更谈不到观,止观没有弄好,谈不到定慧,定慧都没有弄好,就没有四禅八定,那就是听了等于没有听,所以我想把它带过去。我个人的看法是想先研究怎么样学佛、出家,怎么样由小乘到大乘的修法,那当然又要换好几卷过去了。但是,我虽然有那么个想法,也要看你们大家诸位的意见。当然,我们这里的青年、老年,在家、出家的同学们中,也许有几位是了解得到,或者想要,但是,将就少数的,多数听的,在那里很痛苦的样子,勉强装起很热心地在听,听得懂的样子,那我觉得是虐待。所以先征求大家的意见,看怎么样,都不要客气的,不要说老师没得权威。(有答:老师,还是请你讲四禅八定,以后会对我们有用。)这是你一个人的,你每次的意见比较多的,其他诸位呢?……要求继续讲的举手吧,干脆利落,1、2、3、4、5……14……超过多数了,那就讲下去了啊。

上次我们讲到什么是昏沉,334页……哪位有红笔借我一下,我改一下“太举俱行”的“太”字,谢谢你。

“复有三十二相”这一段可以不讲,大家可以念过去。不过,这每一个相,这个相就是说,每一个境界,每一个情形,后面整个的《瑜伽师地论》都有解释的,并不只是这里提一段。《瑜伽师地论》的组织是非常科学的,若是按现在的排版,其卷数就太多太多了。这里是提纲要,就是说,每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后面都有注解。譬如这一页最后,“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譬如这里,下面开始统统是解释,其实这段重要也是蛮重要的,不过我觉得很容易看懂,很容易过去。因为我念起国语没有你们标准,我自己也讨厌我自己的声音,念的不标准,所以不想念下去——念下去吧,再来: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等等,所谓三十二相,不是佛身上的三十二相。其实,成了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相好光明是怎么样来的?由于内心自修,修养修持的功德所成就的。此三十二相同佛的身相好像看起来没有关系,但是有关系,这必须要配合唯识、华严两方面去研究了。那么,这里提出的“心相”是心理现状,就是说,你做工夫的境界有三十二个不同的境界,情形。

“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第一个,他先解释怎么样叫做“心相”,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怎么样叫做人的心理现状呢?心理行为、心理思想的现状呢?就是说,“谓有苾刍”,出家的,光是出家的,为什么这一部分只指比丘,不说“唯有众生”呢?因为这一部分是属于声闻乘的修道,就是注重专修出家的。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出家的目的,是离开世间,离开亲属,离开外缘,是专门求道的,所以现比丘相;女的呢,现比丘尼相,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有些比丘去“烦恼染污心”,烦恼心。

烦恼心我们大家都有,心里很烦恼,大家心里有没有烦恼?一天到黑都在烦恼中,不是感冒头痛,就是心里难过,再不然钞票不够用,再不然赶来听课还要受人家干涉、限制,种种都是烦恼,无一不烦恼。肚子饿了烦恼,冷了烦恼,热了烦恼,这是烦恼相,人就在烦恼——烦恼不是痛苦哦,痛苦是粗的,痛硬是痛,苦硬是苦。烦恼,是扰乱你,很烦,就是我们讲的“好讨厌!”心里很烦;恼,不是头痛,是懊恼,等于我们说:“怎么都不对。”“哎,这个地方蛮好,不过有些人不对。”“哎,这个地方蛮好,有些同学不对。”“呃,我的上铺同学会打呼,我睡得很烦恼。”“下铺同学有香港脚,很臭,也没有洗,我鼻子闻得烦恼。”这叫烦恼,不是痛苦。烦恼相,众生皆有,所以要解脱烦恼才能得道,这个烦恼怎么解脱?

“染污” 相不是烦恼相,染污相是块白布去染颜色一样,染上了,染污了,染了一个污点,染黑了,染蓝了。所以,我们读书做学问,实际上,教育就是染污,把你染成好的。我们现在学的是佛法教育,准备成佛,就染成佛的那个三十二相,坐在上面那个又白又胖很舒服的,我们想把自己染污成这个样子,这是善法染污;世间一切则是恶法的染污。所以,烦恼、染污,如果拿现在心理学写这两个题目,一大本书了,过去还是归纳。就是说,对于自己“烦恼”的心理现状,“染污”的经过——因为一切众生皆有“烦恼”、“染污”心,这是两个大原则:

\

“便于自心极善取相”,人的自心本来是光明坦荡的,因为受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影响,或者看了刊物、报纸等思想的影响,看了电影的影响,染污了。染污了以后啊,戴了个有色的眼镜,来看一切东西都变色了: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就觉着自己对。自己对了什么?鼻子对着嘴,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对。鼻子很对,嘴也对,那别人都不对?因为心被染污。所以自心“极善取相”,自己非常善于——这个善并不是善恶之善,是形容词,自己善于抓住这个烦恼染污的主观形成的,认为这个就是对的,违犯我这个看法就不对,“善”于“取相”。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形容词,就是说,我们讲这个人字写得好,善于书法,就是这个善。不是说善于书法的人,他做人都很善,不一定,字写得好,做人很坏也有,但是他有一善,善于书法。所以这个善是形容词,对中文要搞通。

“如是如是心有染污”,为什么加两个“如是”?“如是”就是这样,这样这样,这四个字一加,就包括这个心理行为的成分多得不得了!“心有染污”,心里有染污。像我们大家“心有染污”,承认不承认啊?是不是啊?(有答:是。)是啊。

“或无染污”,心“无染污”,证道了,那是真的比丘证阿罗汉了,心里一无染污,干净,光明磊落,也无烦恼。所以,“心有染污”相对的一面是心“无染污”,这两种都是心理的现状。

“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因为心里有染污,有烦恼,所以,这个心就沉没了,堕落下来了。沉者沉没,在水里沉下去了,一个道理形容。“由此方便”,什么方便呢?由于染污与烦恼的关系,此心沉堕了。“由此方便,不处沈等”,有了修行、证入的这个方法,此心不沉没了,能够超拔出来,跳出来,超越了,超越世间,超越一切。这一段文字很容易看懂哦,仔细念。

“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著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怎么叫心沉没了呢?我们的心是怎么沉下去,堕下去了呢?谓“沈等四”相,沉没有四相沉、掉、乱、着。“乃至令心碍著之相”,心里头有障碍,思想上有障碍,因为观点不同嘛,主观形成了,看一切都不对,只有我对,天大地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我越伟大,就是那个样子。不但是心理上的行为,思想上的碍著,久而久之,胸口、胃口也有一坨。你看一个人碰到烦恼的事情,慢慢胃口就不好了,胸口硬是有一坨,消化也不良,就形成心脏病,或者精神紧张病,肠胃病。所以,几乎很多的胃病,是思想影响的。医学上的胃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神经的胃病,身体衰弱了;一种是脑神经胃病,思想用过度了,也会发生肠胃病。这是“令心碍著”。“或复于彼被染污心”,或者说,我们此心本来有烦恼,本来已经被染污了,在这个上面,“彼”就是他,在这个烦恼与染污的上面,更加烦恼,更染污下去,更厉害地滚下去。

“云何外相?谓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谓光明相,或净妙相,或复余相。为欲除遣诸烦恼故,或令彼惑不现行故。”怎么叫做心的外相呢?讲修行方面,你们注意啊,这是讲正式声闻乘的比丘,正式修道的。在佛法外的外道一切等等还不讲,还不在此列,不在这一段的范围。就是说,怎么叫做心取“外相”比丘、修道的人?“谓即于彼被染污心”,心里被染污了。譬如说,假定吧,修净土的,现在有些人的理论:只有净土宗才对,末法时代,禅宗容易落狂禅;密宗呢,那是外道、魔法,其它都靠不住,只有净土才对。那么,这个心已经被这一不净的净土言论、思想所染污了,染污得对不对呢?对啊,善的,好的一面,这是好的染污,不是坏的。譬如鸭蛋教啊、鸡蛋教啊,一贯道啊、道一贯啊,那些等等那就不同喽:现在是三七末劫啊……弥勒下生啊……大灾大难要来了啊,然后又是什么什么,又是一套。所谓打坐要守这里啊……要守哪里的窍啊……要打坐啊。也叫人吃素、行善,他没有做坏事啊,可是全体都是邪见,可他认为其它都不对——心被染污了,被外相所染污,主观形成了。

譬如有些学密宗的人,像昨天有位朋友从美国回来,美国现在流行的就是密宗啊。禅,当然认为是最高的密宗,不过最难。因为有密宗大师马上要来,他们先致意给我,我说:“没有问题,他来我欢迎。”叫他来,因为大家老朋友了,几十年前都知道的,也等于师兄弟一样。我说:“好啊,但是有些什么,不要乱讲就可以了。”都七八十岁了,说要来讲净土经,我说:“可以啊,好得很。”像美国有些人,什么法王在那里:噢,只有密宗是佛法,其它没有……也被染污了,等等。

“了知自心被染污已”,虽然有些人见解上知道,自己的这个观念思想,那么就修那种法,“便取外相,谓光明相”,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光的,像密宗看光的,还有*光的。当然,你们都没有看到过,我也没有教你们,教你们一个礼拜都会,但是我懒得教你们,教你们会容易入魔。壁头上画一个圆圈,或者我把袖子一放,你眼睛瞪着一看,里头就放光。你要看东西,在哪里都找到了。有根器的练一个礼拜,差一点的三个月、一百天练下来,都成功了,然后都会看了;然后打起坐来看到前面一片光啊,然后,“噢,圆陀陀,光烁烁啊,妙光如来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道,性光圆明。”等等。你们不要摇头啊,自己还没有到哦,听我讲以为正知见,你们自己都在——那个正字上面加个不字,不晓得念什么字。

“便取外相”,取了这个外相。

“谓光明相,或净妙相”,然后用起功来:噢,这要干净啊……手不洗念咒子不行啊,不能上香啊,那个上香拜佛的时候,手洗了干净,还要……在香上摸一下,啊,净妙相啊——里头还不是都是臭的,肉啊、血啊在滚,取这些净妙相……多了,这个净妙相,每一条里头,我告诉你。社会上宗教界,包括佛教以外的宗教,加起来多……譬如天主教,“天主玛利亚,只点蜡烛不点香。”那个蜡烛要点,香不点,天主教要点蜡烛。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晓得“天主玛利亚,只点蜡烛不点香。”等于佛教界的“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这是我们小孩子时受的宗教教育。这些都是“净妙相”。

“或复余相。”乃至种种着相的修法。那么,怎么样叫做不被染污呢?

“为欲除遣诸烦恼故”,他们这种光明的修法,各种修法都没有错啊,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使人去掉烦恼,一念不生也达得到。

“或令彼惑不现行故。”或者令一切所迷惑、无知的境界变成有知,开悟,都是修道,都能成道,没有错,这是一套。心相,心理现象就是外道境界,叫外相。什么叫做外相呢?心外去求法,所以是外相。

“云何所依相?”怎么叫心理的“所依相”呢?

“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呃,这句话就要命了,你们又没有学过唯识,你们的佛学基础又不够。怎么叫做“所依相”呢?“谓分别体相”,这些声闻乘的比丘们,跟着佛学久了,佛法的道理都知道,如何是性、自体,如何是一切的相。譬如说般若讲空,中观讲中性等等,都是讲体;法相宗唯识讲相,讲法相。什么是体?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体、有相,譬如这个玻璃烟灰缸,这是什么为体?玻璃为体;相呢?就是这个相,现在做成的;用呢?放烟灰用,当然也可以当别的用。虚空是什么体?虚空是虚空为体,空为体,没有东西为体,太虚为体;什么相呢?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什么都没有,就是相;用呢?飞机可以在里头飞啊,人还可以在里头跑,多了。任何东西,即使是空,都有它的体、相、用。学佛,先要把握这个,尤其学华严宗、唯识,先要了解这个。

我们人什么为体?爸爸妈妈生我们,骨啊、肉啊,就是这个为体;相呢?你看,我们那么多不同的相,你的相、我的相,都不同,你也有三十二相,我也有三十二相,你那个嘴厚厚的,我那个嘴薄薄的,我的嘴不像你,你的嘴也不像我,不会一样的,有各的相;用呢?我们大家都在这里造业,就是做这个用,就是人的体、相、用。所以啊,“云何所依相?”“谓分别”,用思维分别,了解了“一切”法的体、用,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宇宙万有,世界上的万物、万有,乃至我们自己此身,注意哦,自身所包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讲到这里,你们真要研究佛学,这本书就要摆下,先读《五蕴论》,先把《五蕴论》拿来看,严格地分析五蕴,色蕴是怎么样,受蕴是怎么样,想蕴是怎么样……五蕴,色受想行识。色蕴是属于生理、物理的,地、水、火、风,我们身体的骨头等等,地、水、火、风、空,五蕴,五色法等等。有相的、无相的,有表的、无表的,那分析起来多了。受、想、行、识,每个多的很。

换句话说,“分别一切的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这句话,人家说是中国道家的话,“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一些学佛的,学问不渊博,一听:“哎呀,那你不要听,那是外道的话。”外道、内道差不多哦。道家讲人身就是个小天地,同一个小宇宙一样的作用;佛家怎么讲呢,“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同样的道理。自身,生命的这个身,包括了物理世界的这个五蕴法,是同样道理。

“并种子相”,我们这个生命,个别的生命与共体的生命,都是一个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爆发的,这个是“所依相。”为什么叫所依呢?是讲身,身体的身。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所依,我们那个能依——自性像电一样,电要通过这个电灯管才能发光,假使这个电灯管坏了,就不亮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身体是所依,等于这个电灯是电的所依,电是个能源,能源所发,到这里就发亮。我们那个自性,通过了这个没有坏的五蕴,这个肉身存在,所以我们能够听话,能够讲话,能够修行,假使我们这个五蕴坏掉了……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十一卷)

……你在这个世界,在欲界里的南阎浮提这个世界上,你就叫做“莫法做了”,你讲话我也听不见,我讲话他听不见。我们讲话,那些非人,没有这个肉体的,在旁边都听得见,站在那里,就是这个上面(师指某处),就可以站几千万亿,几百万人都站在这里,非人的境界。没有这个色阴就不行,所以啊,此身“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

所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所谓求证佛法以身证,这个肉体就是这一生证果,不然佛法是空话,空话有什么用?那我们何必学佛学呢?搞了半天,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啊?以此生此身求证。

所以,我们此身是我们的所依相,所依相懂了吧?换句话,此身是属于我们的暂时的财产,不是我们的究竟;还不算是财产,暂时借来用,用了几十年以后,没有了。所以,趁这个房子还没有倒以前,你要修,快修,不然来不及了。妈妈生你那一天已经开始在死亡,死亡到一百岁,最后死光。所以庄子说“即生即死”,生下来的那一天,你以为是活着啊?是不断地在死亡,慢慢地在死亡而已。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怎么样叫“所行相”?以古人来解释“所行相”麻烦了,一大堆的名词。我们现在科学发展了,就是心理行为,行为心理。什么是行为的心理、心理的行为呢?就是你的思想,你能够“思”想各种“境界”。“色”,物理的,“乃至法”,精神的,意识的,“分别体相”,分别各种体,各种相,这个就是“所行相”。

当然讲讲好了,我想,若你们读啊,未必有我读得那么仔细。

“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我们修行不是讲到要去作意嘛?现在是解释。你们如果研究唯识的五遍行,什么叫“作意相”呢?你不要拿这一段去解释了全部的作意。修止观的作意不同,做人的、造地狱业的作意又不同。现在解释这一段作意,而讲比丘们修声闻道,在自修的程度的作意相。什么叫“作意”?“谓有能生作意故”,因为我们这个生命,心的状况,“有”一个“能”够“生”出来“作意”,能够使我们意识起一个境界。“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对外界一切的“境界”,“所生”,所生出来,意“识”所变,这意识所变的是什么?“作是思维”,能够思想。

那么,现在时代又不同了,你晓得西方的哲学,乃至产生唯物思想的哲学,恩格斯这段逻辑哲学,翻译成日文、中文就是“意识形态”,我们一个人的思想习惯性的,那个意识变成一个固定的形态相。譬如我们中国人,假如出去上街买衣服,一定想买个中国样子的,因为我们意识形态里头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一个中国人跟外国人站在一起,同样看一个东西,两个人讲话都不同,中国人说:“好看呐,真好看。”外国人讲:“哇!哇!”两个意识形态不同,表情也不同,这是思维、思想的习惯。你看西方来的朋友们,或者受西方影响,欧美文化影响来的人,一讲:“嗨!你了不起!哈!好伟大!”中国人:“哎呀,你真好哦——,好了不起哦——。”三哦两哦的讲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吐的。但是,你晓得为什么表情不同?他的意识形态形成的。你不要看西方哲学——因为你们没有研究西方哲学,它也很迷人的,看起来几乎接近了佛法,但是差别太远了。这个就是作意思维所生。

“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这个就是研究唯物哲学,如共产党的思想,可惜没有真的研究佛法,不然就不会走入。共产党认为一切心是假的,没有什么心,一切是唯物的,唯物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是偏向唯物哲学。有些青年反对我这个论调,我叫它还是属于“机械心理学”。譬如拿狗来试验,那个狗吃东西的时候,拿个盆子一敲,“叮叮叮”一响,狗就来吃饭,有东西吃,这个狗就知道了。吃了一百天或者一个月,然后,你到吃饭的时候,拿个盆子“叮叮叮” 一敲,它就来了,一看盘子里没有东西,狗站在那里口水都滴出来了,心理作用。他说这一切心理作用,都是凭唯物的指挥,受环境影响。当然不只这一个例子了,所有人的思想,拿唯识来讲,都是依他起。心,没有这个东西,骗人的。他忘记了心能转环境,环境也能转心。不过天理良心,唯心哲学,包括佛法,真要把唯物哲学完全打破了,那就要靠你们修行了,不靠修行,你很难破它!其实唯物哲学最高原理就与唯心哲学接头了,也就是心物一元的道理,其中也很深奥。

譬如说,过去我们二十几岁在大陆上,有个名气大,学问好,思想完全唯物的,他说,“是啊,你这个佛学我也很相信啊,唯心理论讲得很好。好,一切唯心造。”然后,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拿开,“来,请你帮我,闭着眼睛,开着眼睛也可以,在桌上造一只鸡,这个鸡每天能生一个金蛋,你会造啊?你造出来我就向你投降,我就拜你为师,一切唯心造嘛,真的唯心你能为吗?”他的理论是真的唯物:今天冷了,没有衣服穿就冻死你;你说我不冷、不冷,我心里都是火,火也没有用。我们说:“是啊,证道的人心能转物。”“可以啊,你找来嘛,你把他找来!”嗨,这真要命了!所以啊,这个时代,你要看到,你们是没有碰到,坐在这里打坐啊、念佛啊,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碰到这些,你碰到这些时怎么谈啊?你理论上把我服气了,我就相信,或者你事实拿出证明来我就相信。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出去弘扬佛法,碰到的都是“散”男子、“散”女人——当然,我讲的“善”字口音不同了,散开的“散”,马马虎虎散在那里,不相干啊,那当然容易啊。你碰到他们这些真学问的:“我们谈谈事实嘛,你求证了给我看。”暂时还不要你生个鸡,每天生个金蛋,你现在唯心,先把鼻子想倒转来长,把鼻了扭过来长,而且自己出门还不要……这个牙刷、筷子往里头一插,蛮方便,你看看,你把它变一个过来嘛;你把嘴巴长歪了,把嘴巴长到头顶上,吃饭的时候,一倒,免的麻烦。他说:“你想想看。”哎,你怎么讲啊?(有答:诡辩。)你叫他诡辩,那是你的主观,不是他的错啊。怎么叫诡辩呢?他说这是你的主观嘛,那我也可以说你是诡辩啊。是啊,两个不同的观念嘛,对不对?所以,你不能说:你肯定是诡辩,我的是神辩啊?没有用啊,所以要知道。

那么,现在佛法的理由,“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譬如假定碰到一个唯物论者:“不错,你认为一切唯心转。我问你:你睡着了的时候,外面境界还在转的时候,你会不会流口水啊?”这个假定的“你”一定答复说:“没有。”可见,你所说的一切心理都是受外界的影响是作意来的;不作意,你没有这个事。那么,既然作意,你不能认为主观的一切是唯物的,当然了,你对唯心的证明是不够,但是你认为一切皆是唯物所转,在逻辑上,你这个主观还是作意来的。那么问题要退回来,研究这个作意的作用,思想内在的这个东西,就是哲学所讲的认识论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认知论,你这个认识,确定这个主观,这个作用是什么作用?先把这个研究清楚,再来谈唯物、唯心。

你们要出去,将来未来的时代,我告诉你,你以为还是这个时代啊?现在时代变起来快的很哦,二十一世纪一到,学术还要昌明。像现在世界上医学的论文,每三分钟五万多篇就出来了,你拿电脑都看不完,知识不断地增加。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是医学一门。你看每个大学,各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各个研究所,五分钟以内,全世界的知识,马上就增加了几十万份,新的意见,新的理论。你还在这里五蕴啊、十八界啊,能空啊,作意啊,所转啊……安娜多了、安娜多了。。多了个什么,安娜不出来的。要注意,是要以身求证。

“非无作意。”他说,一切境界,你认为唯物也好、唯心也好,比方讲,这个也就是你意识作意所成,并不是说,离开意识思想境界,你找得到一个东西,没有。这个能够“思维”的,就叫做“作意相”。譬如我们打坐,坐起来,你说:“哎呀,我这两天坐得很好啊,一念不生,好清净啊!”你说你清净吗?“清净。”你知不知道呢?“知道。”——作意,这叫好的作意,清净作意。没有错,是要以清净作意来修。

“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怎么样叫心起来?这个“心起相”是古文了,你们现在想想看,用现在的名字怎么说?十二因缘就是“心起相”。你们想想看,哪个同学想出个好名称?当然,你们现在出去讲经说法,弘扬佛法,要跟着时代跑啊,随时不要离开原经、原论,但是,你要拿现在的观念能够接受的,你就使他了解。什么叫“心起相”?就是前面所讲的一种现象,作意起来的。“心起相”的第“一”个是作意,“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十二因缘,一个链锁、连续的关系,这个就是“心起相”。你普通讲佛学,这样人家就解决了嘛,那么散男子、散女人听了,就“好啊,好啊,这个居士/这个法师讲的真好啊!”怎么好?“很好听哎。”我听到这个话啊,从心脏里头发毛啊,原来是我讲的好听而已,起不了作用。你说拿现在的话应该怎么讲?(有答:联想相。)联想相?你太学问化了,你是大学里出来的。再想想看,将来你们出去弘扬佛法,我告诉你,光只晓得佛法不行,晓得学术也不行,要变成一个演讲家,要变成一个宗教演讲家,演讲跟上课是完全两样。所以,我们有许多同学、许多朋友很能上课,不一定能演讲,能演讲的不一定能够讲学术。一个将来真正弘扬佛法的,要能演讲,能讲学术,还要懂佛学,还要懂一切。这是附带告诉你们,不要拿一行来解释。

你们想想看,这个想不出来啊?创造一个嘛。十二因缘就是讲心路的历程,思想的历程、过程,经历的“历”,历史的“历”。无明过了,这一段就到了行,前面一段过了以后,无明缘行,行就……再前面……一个心路的历程。不过,这个心路的历程,你要说是回旋性的,现代人觉得:“诶哟,你说得对啊,很好听啊。”你若说十二因缘啊,这个缘那个,那个缘那个。我口袋里摸摸,有一个打火机,有盒香烟,一点都不圆啊?现代人要用现代的话表达。所以,“云何心起相”就是这个。

“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这个比较深了,怎么叫“安住相”?譬如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今天存在不存在?存在,“安住”。这个地球将来会不会灭呢?会灭的,坏掉。可是这一段还在“安住”阶段,这就是“安住”的道理,叫做“四识住”受、想、行、识住,四个识在随色住。就是说,“识”就是精神心意识同这个物理共住。所以,你看西方哲学,像柏拉图表达这个世界分两层,二元: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那么,也懂了这一点点东西。这个世界是由精神、物理两个扭结拢来,好像油条那样扭拢——油条还不紧,它是很紧的,等于白糖放进面粉里。

譬如我们修行是干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一有了以后,我们的自性光明就在这个肉体里,你怎么样把它们逗拢来凝结回来,把白糖从这个面粉里抽出来?所以,你的腿麻了,你就觉得痛,因为你那个白糖在里头。如果这个肉体细胞里,没有你那个灵知之性在里头,你腿麻了晓不晓得痛啊?修行如何修就是如此解脱,“识随色住,如经广说”,这个道理,经典上佛已经说的很多了。这种思想的范围,“此所思惟”,然后,能够修到了定“住” ……为什么要打坐修定?定就是把你那个生命,原来散开来的,再把它凝结回来,凝结回来后,同肉体可以分化开,拉开了,解脱了,回到我自己家了,回到原来那个地方去了,这属于小乘的修;大乘的修法,就晓得这个肉体同那个灵知之性,这两个东西都是一个东西变的,不但要把这一个灵知之性拉出来这个肉体,回转来,还要把这个肉体重新转化,这是大乘的修法。

首页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