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5-06 09:29:54作者:正觉网“云何远离。谓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远离圆满。是名远离。云何处所圆满。谓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名阿练若。当知如是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大树林中。空迥冢间边际卧坐。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总名处所。处所圆满复有五种。谓若处所从本已来形相端严众所喜见清净无秽。园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虚可乐。地无高下处无毒刺。亦无众多专瓦石瓦砾。能令见者心生清净。乐住其中修断加行。心悦心喜任持于断。是名第一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昼无愦闹夜少音声。亦少蚊虻风日蛇蝎诸恶毒触。是名第二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无恶师子虎豹豺狼。怨敌盗贼。人非人等诸恐怖事。于是处所身意泰然都无疑虑安乐而住。是名第三处所圆满。又若处所随顺身命众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艰难。饮食支持无所匮乏。是名第四处所圆满。又若处所有善知识之所摄受。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开晓处能正开晓。已开晓处更令明净。甚深句义以慧通达。善巧方便殷勤开示。能令智见速得清净。是名第五处所圆满。云何威仪圆满。谓于昼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亦复如是。于中夜分右胁而卧。于后夜分疾疾还起经行宴坐。即于如是圆满卧具。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乃至广说。何因缘故结加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端身正愿者。云何端身。谓策举身令其端直。云何正愿。谓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策举身令端直故。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离谄诈故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安。住背念者。云何名为安住背念。谓如理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又缘定相为境念名为背念。弃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故。如是名为威仪圆满。云何违离圆满。谓有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心远离者谓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三十卷)
我想,大家能够给自己自修的方便,我们只好跳过十三卷的这一段,到《瑜伽师地论》三十卷,450页。讲修行的,也是声闻乘,尤其我们专心一致出家求道的。
“云何远离?谓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远离圆满,是名远离。” 为什么我们要出家或者在家专门专修呢?“远离”一切世间事?要“处所圆满”,“威仪圆满”,第三点,要“远离圆满”。
“云何处所圆满?谓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名阿练若。” “空迥冢间”即坟墓上。清净的道场,这些地方都是世间人不愿意去的。
“当知如是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大树林中,空迥冢间边际卧坐,或阿练若,或林树下,或空闲室,总名处所。处所圆满复有五种。” 这是说,要出家专修,先要选地方。所以后来演变成道家的话:法、财、侣、地。专修先要有地。那么,这个地,能够使专修“圆满”,“有五种”。
“谓若处所,从本已来,形相端严,众所喜见,清净无秽,园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虚可乐。地无高下,处无毒刺,亦无众多专瓦石瓦砾,能令见者心生清净,乐住其中,修断加行。” 佛家不讲风水,这里统统是风水,懂了吧?哪里做得到啊,要找一个好地方,你看看……这一段都看懂了,不要浪费时间;看不懂,你们自己圈起来去研究。
“心悦心喜,任持于断,是名第一处所圆满。” 修行的道场圆满了。这个道场怎么说是圆满了呢?好的地方一住,此心能够妄念顿断渐断,没有牵挂,对外缘的牵挂越来越少甚至于没有牵挂。这样是“地”,并不是说哪个坟堆都可以坐。
“又若处所,昼无愦闹,夜少音声,亦少蚊虻风日蛇蝎诸恶毒触,是名第二处所圆满。” 不像这里街上……。没有毒蛇猛兽,没有苍蝇蚊子。“是名第二处所圆满”,好风水的地方自然会这样。
“又若处所,无恶师子虎豹豺狼,怨敌盗贼,人非人等诸恐怖事。” 人事上的麻烦。住在庙子上,或者当家找你麻烦了,那个老比丘尼、老和尚给你啰嗦了,“人”的麻烦。“非人”,鬼啊,看不见的,精怪啊,打你主意,当你睡得好好的……打坐……在峨眉山,原是有一位大喇嘛在那里闭关,即我以前闭关的那个关房。他说闭不住,我问为什么?打起坐来,那个狐狸精就在他前面,“嘘——嘘——嘘——”一吹,脸上一阵风,他就昏倒了。然后,摇铃子“铃铃……叮叮咚……唵……”降魔法,越降越魔,连铃子都昏沉掉下来了,它就对他“嘘——”一吹,他就昏。他做的供养的东西……那个山上人都没有,鬼都不能来,他做馒头,供养、供佛的东西,一做好,刚刚一搓好,面粉一摆在那里,转过身拿这个,那个上面就是三个指头印。早晨起来,窗子前面是女人的脚印,长的、短的,高跟皮鞋,满清时是包小脚的,各种脚样都有,所以,非要把他赶下来不可。“人非人等诸恐怖事”,有没有?
“于是处所,身意泰然,都无疑虑,安乐而住,是名第三处所圆满。” 修行找道场,你看,古代的祖师也像老和尚这样发心,像这些大师父们发心,像星云法师这样发心,盖庙子,当然是盖给后人住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是你们要晓得,真盖庙子,是选择清净道场,不是为自己。像你们二十几岁盖个庙子,你一辈子还想享受得到?你想都不要想,留给后人修行的,这就是供养后人。要找“处所圆满”的所在。
所以任何一个地方,你们能够坐下来修行,真是“上报四重恩”,你报得了吗?尤其我们出家修道的,要人人供养你,才成就你一个人有空闲时间修行。有人赚钱给你吃饭,有人赚钱给你一切“处所圆满”,你才能够修行。然后,你还觉得自己了不起,“人天师”?把你“撕”掉差不多,“师”,你有这个功德吗?有些人说:“所以啊,我不敢做痴想啊,我只简单明了。”哎,简单明了也要活下去啊,怎么叫简单明了?你喝西北风就可以饱?不要穿衣服也可以暖?那还差不多。人活在世上,哪里不是麻烦人?不欠账的?所以叫你们不要自满,不要傲慢。“处所”修行,所以,留着一个清净道场,创办的人多大的功德啊!
“又若处所,随顺身命众具易得。” 就是那个地方,你冬天冷了,化缘吧,化点衣服也容易;没有米吧,化点米来吃饭也容易,“随顺身命”的“众具易得”。
“求衣服等不甚艰难,饮食支持无所匮乏,是名第四处所圆满。” 要有护法。
“又若处所有善知识之所摄受,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开晓处,能正开晓,已开晓处,更令明净,甚深句义,以慧通达,善巧方便,殷勤开示,能令智见速得清净,是名第五处所圆满。” 那个地方,修道要有善知识,要开示指导啊也要有同修的道友。自己没有懂的,他使你懂得;已经懂得的,使你更深入,有这样的条件才好修行。所以你看,古代大陆上创办丛林的这些祖师们,都是师父们修起来,供养徒弟修行。
譬如我在西藏看到贡嘎师父,密宗大活佛,我就经常看到他出来化缘。他出来弘法,那是讲好听的,我就说:“师父,又出来化缘了,离开西藏?”“对啊。”他一出来,活佛一出来,西藏规矩,所有女人长头发的,都跪在地上,两边接起来,师父的光脚就踏在头发上,男人的长头发接起来给他踏,脚不沾泥巴地。这个供养已经一大堆了,再什么……可是,他经常自己每年供养二十个徒弟闭关,化缘都靠他出来。他们讲弘法就是化缘,传你法要拿供养,修密法没有供养,你能够修?修显教,师父还要供养你们。可是,密教收回来的供养,他回去,闭关的徒弟都吃他住他的。
所以啊,你们想想看,说:“我是绝不化缘,只想顾自己。”你不化缘?别人给你化缘,没有错。你想顾自己,一个人真顾得了自己么?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你不要?你嘴巴缝起来?不要?那碗里的东西倒下去,那可以。所以,要想清楚。所以,大乘之始就是在此地方发心。
这是五种条件的最后一条。道家讲“法财侣地”只讲了四个,佛家在“处所圆满”里就讲了五个条件,要有善知识,要好地方,要容易得到供养……一切“圆满”。
“云何威仪圆满?谓于昼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亦复如是,于中夜分右胁而卧,于后夜分疾疾还起,经行宴坐,即于如是圆满卧具,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乃至广说。” 怎么叫做“威仪圆满”?我们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威仪圆满不圆满?“昼分”,白天,打坐行香;“初夜分”,到了晚上,也是这样;“中夜分”,应该睡的时候,十点、十一点,右胁而卧,吉祥睡;“于后夜分”,睡几个钟头马上起来,行香、打坐。出家比丘除了这个修持以外,还干什么?坐在那里谈空话?看电视?说笑话?论世间法?聊天?那是修行啊?再就闹意见,起烦恼,你的鼻子长,我的嘴巴短;你看我看不惯,我看你斜眼睛,这是什么修行啊?
要威仪,这样叫做“威仪圆满”。睡的地方,“诸佛所许大小绳床”,榻榻米就算是“绳床”,“绳床”就是蓑叶绷起来的;“草叶”,榻榻米也是草叶,“结加趺坐”,打坐,“乃至广说”,这叫做威仪,是真正出家在修行。
“何因缘故结加趺坐?” 为什么打坐要这样盘呢?你们这个要圈起来,将来居士们问你,你教人啊。
“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为胜故。” 盘起腿打坐有五种因缘,第一条,身体“摄敛”,我们普通人身体一天到黑散乱,爱动,散漫,跏趺坐可以使气脉归元,很快容易得轻安,得定,不跏趺坐就不行,坐有九十六种方法姿势,必须要双盘或者单盘坐,即跏趺坐。“如是威仪”,这个姿势“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使你很快身心得轻安,最快的方法。
“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 你真正练习好了盘腿打坐,入定后,这个姿势可以摆在那里一万年,没有关系。“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其它的姿势会使身体很快地疲倦。譬如你们初学打坐就可以盘坐坐二十分钟,但是,叫你蹲个马步站,五分钟站不站得住啊?其它的姿势你试试看,身体容易疲倦,跏趺坐就不容易疲倦,比较下来就知道。因为你们觉得:我盘起腿坐来,十几分钟就疲劳,坐不住了。那是腿子发胀,并没有疲劳啊。你别的姿势试试看?像男人,叫你这样站在那里,拿两张报纸挂在手上十分钟,你来试试看?五六分钟就叫“妈啊!”两手就挂下来了,疲倦得不得了。让女人那么站着,三分钟要她的命了!她非要弯,这样才舒服,她腰椎的力量是这样的(师示姿势)。非要这样摆姿势,她不是故意的,有些是生理的,再加上一故意啊,就糟了,走路就扭起来了。只有这个姿势是正姿势,所以使你的身体不容易疲倦。腿麻不算是疲倦,可你精神不会疲劳。所以,你们要去试验。为什么我会给你们讲得这么清楚呢?你想,这个不是理论思想吧?对不对?这个不是思想吧?这是经验。为什么你们讲不出来?你们没有修持,哪样修持过?都要试过啊,善法、恶法、外道法、魔法,你试过没有?你都不懂,这有什么用?
“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 跏趺坐是千佛所传,佛佛相传,所以不属于外道法。外道还有各种坐法,所谓九十多种九十六种坐法。
“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 这个打坐就形象庄严。
“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端身正愿者。云何端身?谓策举身令其端直。” 打坐起来身体端正,即七支坐法。
“云何正愿?谓令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策举身令端直故,其心不为惛沉睡眠之所缠扰,离谄诈故,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 打坐必须要修此法才是比丘。这些都不要讲了,文字都懂了,名句文身都懂了吧?对不对?打坐修定必须先要正心,再按照这个方法坐得端正,才不会昏沉,不会被外境所缠绕。
“安住背念者,云何名为安住背念?” 打坐坐好了,打坐起来,初步叫你们修持的。
“谓如理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故。” 所以打坐,腿一盘好,威仪端正了,“安住背念”,违背世俗一切的念头。“弃背违逆一切黑品”恶业的因缘,起心动念的贪嗔痴慢都不想了。
“又缘定相为境念,名为背念,弃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故,如是名为威仪圆满。” 譬如念佛,就是心缘佛号,念佛这个修定方法就是心缘佛号;你修佛的光明法就是心缘佛光,或者自性光明,就是心缘一境。“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没有散乱心,“如是名为威仪圆满”。
“云何违离圆满?谓有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 《瑜伽师地论》是非常科学的,每一个题目下面都可以画表格。
“身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心远离者,谓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 “染污”“作意”要远离,心里头贪嗔痴慢这些,杂念妄想都不要。“无记”“作意”可难远离了。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想想看,据我所知,我们在座的同学,十个总有九个怪,每天“终日昏昏醉梦间”,都在无记境界里,上了课也记不住,佛学尽管听了,佛经也看了,不但记不住,道理在哪里也没有参通。你以为你脑子清醒啊?你都在无记状态。“无记”将来的果报就是白痴,再不然就入畜生道。什么是无记?没有正思维,尽管也读经,尽管也看经。你说:“我在思想。”那不是正思维。所以,无记业果的人很多。
你看整个社会,世界上为什么笨人多?你知道吗?整个世界上畜生比人多,畜生不仅只包括猪牛狗马,你看“动物奇观”,你们看过没有?夜里的昆虫世界不知比人类的数目多多少千万亿倍,那些生物都是众生啊,生物都没有智慧,都是无记业果来的。傍生的比人多,对不对?懂不懂啊?笨人比聪明人多吧?啊?满街、满眼、满筐、满锅都是笨蛋,包括鸡蛋、鸭蛋、红烧蛋,茶叶蛋,统统都是。为什么?都是多生累劫不走正思维,无记业果很重。善恶业属于“染污”业,你不要轻视了“无记”业。所以,学过唯识的应该知道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你们平常自己检查看看,佛经尽管看,佛学尽管学,一问到你们佛学,一点影子都不懂!你在干什么?一天看你吃、看你住、看你穿和尚衣服——你在造无记业!我不是骂你们哦,是提醒你们注意哦,未来的果报不可思议啊!我强调这个很厉害,常常提起你们注意啊。
所以,无记业果就是越来越笨,智慧开发不了,不能悟道;不能悟道,就是你的无记业果重。况且,这一生的现行更造无记业,读书不用功,读经不研究,一天就想自己,想休息,想空闲的时间多一点——偷懒。为什么要偷懒?被受阴所困,造这个受阴的染污业。身体就像这样坐着,你们都像这样(师示姿势)好舒服啊!有想?没有,坐在那里享受这个舒服。享受什么?享受受阴,四大威仪不振的那个懒散的舒服,就是无记业。
所以你们读书不用功,我经常骂你们。你看我那么大年纪,眼睛还角膜炎,我每天还学,譬如昨天晚上的课是9点,(我看书)到12点,乃至看到下半夜2点,课还照样上。不但求学精进,弘化度众生也是精进不舍,我不晓得自己贪懒?所以,你们为什么没有成就,我比你们至少在文字上的成就好一点吧?是不是?果报不可思议,你要注意啊。
这就是我经常叫你,我就是话头,你参什么话头?把我这个话头参清楚了,你就变成萝卜头了,话头?到哪里参话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看,眼睛发红了,应该休息休息了,为什么这个课绝不松懈?我那么爱讲?注意,这就是话头。所以功德不可思议,凡夫的业果也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千万注意啊。讲到无记业。
“心远离者谓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无记”也是你“作意”,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的意识境界有意地去造成的,你下意识去造成的,偷懒。你真怕自己精神不够吗?若马上要把你拖出去枪毙,拿出精神来就不枪毙你,你看你精神好不好?你比谁都好。譬如有人说:要你的命,十二层楼,你五分钟以内就要给我跑到,我就不杀你!你跑得比什么都快,你看你有没有精神?所以“无记”,一切都是你的“作意”业,作意就是业,当然,业有善业、恶业。所以,我看一般人讲唯识,我心里只好笑,唯识那么好研究啊?要大论,就是《瑜伽师地论》,研究清楚了再谈唯识。所以,“染污、无记、所有作意”都要离开,那才叫做普通中国话的万缘放下。你以为上去打坐,什么都不想就叫万缘放下?那正好落在无记!你修持吧,不修还好,修起来,来生反而变成饭桌子上用的——猪肉。何苦呢?所以宗喀巴大师也再三强调这个,无记、无念、无想,以为自己入定了,来生的果报变猪。你去查《菩提道次第广论》,他也强调这个,我也是强调这个。
“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心远离。如是此中若处所圆满。若威仪圆满。若身远离。若心远离。总摄为一说名远离。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云何名为同分所缘。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隐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钵舍那品。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三十卷)
“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心远离。”注意啊!打坐修行干什么啊,“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义”就是道理,包括世俗义理第一义谛的“义”,“定地作意”,大智慧的“定地”,所以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注意啊,灵光独耀,耀是发光发亮啊心地清净光明,不是世俗的光,迥脱根尘没有身体和外缘障碍了。“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你体露真常了?你不穿短裤,不穿上衣,体也露不出真常啊,只能露出肉体而已啊。那个真常本性的显露,这个就是其性“能引义利定地作意”,这个叫做定。“及定资粮加行作意”,修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修“定”的“资粮”不够,本钱没有,这个本钱是什么?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两种。“定资粮”要修“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加行,各种加行。所以,教你们运动,教你们营养好,都是为了修持的加行啊。你以自己是老祖宗啊?为什么对自己要那么供养?对自己供养得好也是加行啊,调整的好。所以衣、食、卧具、汤药四种供养,懂了吗?“是名心远离”,这才叫做修道人,身心两种“远离”。
“如是此中,若处所圆满,若威仪圆满,若身远离,若心远离,总摄为一,说名远离。” 这才叫出家,“远离”世俗,是真出家了。总归起来:“心远离”、“身远离”、“处所圆满”等等,“处所圆满”包括五种,然后才叫出离世界,跳出红尘去修持,算是修行。
那么,开始怎么修呢?你看,给你们选的这一段重要吧:
“云何心一境性?” 怎么修行呢?修定?专一?
“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现在就告诉你什么叫修行,修定。怎么样叫做修到“心一境性”呢?“心”,念佛不是要念到什么?(有答: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哎,你们有记啊,并没有无记啊,很好。所以,“心一境性”就等于是“一心不乱”,同一道理。怎么叫一心不乱呢?“谓”,就是告诉你,“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我问你们,什么叫“流注”住?你们在哪本书上看过?你不要讲,我晓得你答得出来,因为,我的《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你用心看过了,所以,不要你讲,你们用功不用功,哪一点对不对,我都知道,所以,不准你讲,你答得出来,其他人讲。所以,你们都是我的学生,看过我的著作吗?所以慈仁师要开口,我不准他开口,我知道他看过,用心过。唯识所讲的“流注”,你看我们一切凡夫众生,业力都在流注,一股水一样,一念一念在流,中间切不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一切众生的业力流注,也就是第六意识在流注。但是,流注没有关系啊,念念是善的流注,就是佛菩萨境界了就是佛菩萨所开示的一条基本修持之路,哪里不流注啊?说妄念顿断,断的了吗?断了就属于断见,偏空。但是,你念念流注,我把念头前后切断,三际托空,这个空的境界也是流注,念念在空定中间流注。所以,三正三摩地:空、无相、无作,前念不生,后念未起,中间当体即空,念念如此空下去,这也是流注空相也是流注,流注什么?流住空,懂了吗?
所以,唯识之难讲啊!所以,包括欧阳竟无等一班先生们,我都在心里窃笑,随便讲唯识?不到弥勒菩萨的境界,你随便可以讲?!
所以,“流注”住。譬如教你们念咒子,“南无飒哆喃……”念准提咒,你要念念“流注”,其他杂念没有,念念纯善,只有一句咒语,乃至“唵阿吽”,一念万年,怎么不成佛啊!所以,“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心中没有恶业,没有罪行,非常舒适,如此,心中永远都是快乐、高兴的,“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这叫做“三摩地”定境,也叫做“善”的一念“心一境性”,初步初定。现在给你讲,都明白了吧?都清楚了吧?修行就是这样修,不这样不叫做修行。你们光想:哎呀!念头空不了!你怎么空啊?你们想空得了,那是压制啊,所以,唯识的理也不通啊。要如此住在念念“善心”的“流注”上,“心一境性”。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这个叫做“数数随念”,一念一念跟着来。就是讲,你对“于正法听闻”了,听懂了,“受持”了,接受了,依此修持,得到“教诫”,善知识的“教诫教授增上力”,就是上师的相应,善知识的智慧力量、功德力量加持你,因为懂了也是加持。“令其定地诸相现前”,应该需要入哪一种定的,一切“定地”的境界就摆在前面。譬如念佛的就在佛境界,修准提法就在准提境界,“缘此为境”,你这个境界就不变。“流注”,念念在此,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的“正念”都“转”,转成这个境界,这就叫“安住”,得定。
假设是修密宗、修道家的人,“老师说法讲经,大地震动。”我们这里没有这一套,(刚好有点小地震)但是你们要记住,正式修行之路就是如此,大地也给你震动一下,正好碰上(地震)。要这样修行才是正修行的路,你们要注意!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怎么叫做“同分所缘”?就是说,你入“定”的这个境界,或者念佛,一句佛号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的人都可以修这个方法,即“同分所缘”,也不是属于一个人,也不是属于某一群人,“同分所缘”。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 这个所谓“同分”的“所缘”的境界是哪个“同分”叫做“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 这个修行的方法,归纳起来是同属一个归类,叫做“同分”。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这是教理。就是说,譬如念佛的境界,你所“念”的“所缘境”,你一句佛号或者一个定境,没有“散乱”,当然也不昏沉。“无缺无间”,既不散乱又不昏沉,一晃,好像两个钟头或者半天过去了,你只觉得是一刹那之间,这个定境就叫“无缺无间”,就是这一念。“无间殷重(zhòng)加行,适悦相应而转”,那么,因为你在这个定境上……
什么叫“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呢?你们懂不懂啊?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读书,不要靠老师,想一下答复我,哪个懂了都可以举手讲话。这一段很重要啊,我真是为了你们的修行而讲啊!真应该是大地六种震动啊!你们好好发心啊。讲得出来吗?“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文字懂,对不对?意思就搞不通了,是不是这样?不要听我说了就“跟我差不多啊。”
就是说,刚才给你讲了什么是定,不散乱、不昏沉,这一念就定了。当你在这种定境界中时,绝不昏沉的,又不散乱。假如念佛念到这个境界,佛也念不起来,一念一定,觉得只一下下,实际上半天、一天过去了。这个时候,“无间”,即没有间歇性;“殷重”,诸佛菩萨同你自己一样非常诚敬;“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都来了,自然一身就发煖,自然一身就软了,自然就顶,通了,上下通了。所以“加行适悦相应而转”,身也转了,身上的业力也转了;心念也转了,因为心念都在一念定上。懂了吧?我一说你就懂了,你说:“讲得和我想得差不多啊。”叫你看你就看不懂。
不要抖脚啊,脚不要抖,你要戒掉这个动作,这个动作不戒掉会很糟糕,运气不好,会倒霉。一个人千万不要抖脚。坐在那里两腿发抖的人,有钱钱光,有人人光,家破人亡。你说:“我是和尚,出家人不要紧吧?”出家人的茅棚都被你抖掉,抖不得的。所以你看,有好几个朋友做生意做得好好的,他坐着抖起来。我说:“哎呀!你不要抖啊。”他说:“就想抖啊。”抖了三个月,五百万就抖光了。这是一个相,所以要威仪庄重。换一句话说,你身体抖,你的气机就不能下行,年纪大一点就血压高了,你气不能下垂。
现在懂了这句话那么重要,“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转”个什么呢?不是“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个“转”是身心业力都“转”了,“故名流注适悦相应”。所以,你不要看到“流注”就想到妄念,这不是妄念流,是念念清净,就是念念清净流注了,那就是佛境界。西方极乐净土也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念念正念、相继的力量流注而成。懂了吧?所以“流注”是如此的重要。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隐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 此心念念相住,一念万念,这个叫做住定,“三摩地”境界。
“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就是初禅啊。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 或者止。就是说前念不生,后念不生,当体即空,空境界即是止,正止观。
“或是毗钵舍那品。” 就在空念境界里知道此念自体性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一空也是中道观,这一观了解清楚就是“毗钵舍那”。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佛分析“心住”有九停心,“九种”;拿九住心来讲,这个叫做“心一境性”,是属于“奢摩他”,止。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 这个境界若拿定学来讲,是属于“心一境性”。拿慧学来讲,就是“四种慧行”中的“心一境性”,这个“心一境性”就是“毗钵舍那”,观。
这一段要搞清楚啊,我要考就考你们这一段。有地震的记录(众笑),所以要考你们这一段,这段非常重要得很。你们出家修行,有这个因缘碰到……今后将来修行能不能成功……从这里起是正式讲修持的因缘,不要马马虎虎啦。考不出来啊,这个地方不止扣分数,考不出来老办法,手心拿来,站在前面,我就这样打,好不好?(众笑)啊,这很简单嘛,不要打分数,就打手心,我小时候读书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