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5-06 09:29:54作者:正觉网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三十卷)

……不能得到心念清净的境界,就是失去了正念。自性本来清净,这个理论大家都知道,所以你们大家一般学佛的误解自性本来清净,“嘿!我悟到了,所以用不着修,哈,本来清净的嘛,你们修什么?”你说我这样讲清净不清净啊?噢,你给他一个耳光,你说:“本来清净,你啰嗦个什么!”对不对?所以禅宗的教育法就是一棒子、一耳光。他若还不懂,你就一笑,拂袖而去,走了算了。懂了清净还要你说?所以佛到了最后无话法可说,捏花……本来不可说,不可说你说个什么?所以迦叶微笑了,就表示这个。

所以,你们不要好高骛远,“哎呀,自性本来清净,我也悟到了。”你悟了?你当然误了,从头误到尾,你都误了,耽误了的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

实际上,你何以不能清净?失去了是念,什么念?失去了自性清净境界的这一念,懂了吧。

“即彼二种暂现行时”,哪二种呢?我们习惯的,阿赖耶识多生累劫的种子带来的,喜欢思想、寻思。你看,我们大家,你可以叫自己有一秒钟不要乱想事情,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对不对?习惯性的种子种性带来的寻思,一边思想,思想中就有烦恼了,对不对?今天这个钱少了一块了,明天这个人对我不起了……然后想小的时候跟某人打了一架,这个家伙……越想越可恶了,都想起来了,对不对?“寻思”、“烦恼”,阿赖耶识种性阴暗面带来的。因为失去了清净本念,“即彼二种暂现行时”,过去种子带来的习惯,所以你这一生开始修持,虽然知道自己本性清净,你就清净不了,现行不能清净。种子生现行,你的种性如此。

种性哪里看得见?每个人脸相都不同,那个脸相一望就知道,有些人那个脸上带凶相的,眼露凶光,斜戴帽子歪穿衣,然后嘴巴也歪,眼睛也斜起来,一看,一脸,他那个业性种子,调皮就一脸调皮相;假聪明一脸假聪明相。这个相怎么变来的呢?过去业力的种子种性所形成,这一生就起这个现行。因此影响到你的心理,某一种坏念头重的,现行就在那里很重。

“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坏念头多,“随烦恼”多,“能不忍受”,自己又没有忍辱性。你要对外境有忍辱;对内在的忍辱,就是这种种性带来的自性习气,“能不忍受”,不想这样,讨厌自己,为什么杂念妄想那么多。“寻即断灭”,要智慧切断;“除遣”,想办法把这些种性习气里的坏念头“除遣”了,“变”了,吐出来,“呸!”把它吐掉。

你不要随便看一个字用的哟,玄奘法师他们翻译的时候,千把人在一起,翻一句,每个字都反复讨论。不像现在的人,读了七、八年英文,就去英文翻中文,自己中文都没有弄好,就把佛经翻外文。我的天啊!害死外国人不要本钱的,好像白种人同我们没有关系。

我好几个学生都有翻经院,我说:“他们讲你翻得……”“翻的好啊,老师啊,他们讲我翻得好。”还哈哈大笑,我的两个学生。我说:“怎么道理?”“呵,我就偷了老师的东西。”我说:“怎么?”“叫我翻《楞严经》,我就把你那本《楞严大义》翻给他们,嘿,所以他们高兴了。别的经典我一翻,妈呀,外国人都看不懂。”我说:“哦,你们原来如此啊。”所以都昧着良心,只想钱。哎,这些大居士、大和尚有钱,他弄的是“译经院”,你看我对于佛教的贡献……贡献个屁!不造地狱业果,还是好的。

叫我敢翻经?不敢,《楞伽》《楞严》我翻成白话,我都是战战兢兢的,一个字不敢乱翻。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佛经,你翻译一个错字,五百生变狐狸精——变狐狸,还没有精给你变呢,变精都差不多了。

所以你要晓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把这些坏念头吐出来。这个样子,才可以到达“最极寂静”,那么,然后可以心得定。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 怎么样叫做专注?心心念念留住在一念,譬如说念佛净土人,说“一心不乱”,这四个字拿教理说就是“专注一趣”,就是向这条路走,怎么呢: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这是告诉你,有“加行”,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四加行离不开的。所以弥勒菩萨的另一本经典《现观庄严论》,专注重讲四加行的道理。那么,四加行是“有功用”,是没有证果位,心心念念不敢失念,“有功用”,天天在用功,念念不断。“无缺”,没有缺失了;“无间”,不间断了,行住坐卧都在这个“三摩地”,都在这个三昧,一心不乱这个境界里“相续而住”,连续不断在这个定中。这个程度做到了,在教理上叫做“专注一趣”,懂了吧?

“云何等持?” 怎么叫做“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所以讲,刚才跟你说,佛教有一句流传的话,“通宗不通教”,有许多人学禅啊,禅宗啊,净土宗啊,“一句佛号够了,教理不要看了。”充其量把《净土三经》都没有看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也没有好好研究,然后,“够了,一句盖一切了。”盖一切?你把自己先盖昏了头吧,盖一切?!你这个懂了,禅也懂了、净土也懂了,密宗什么宗都懂了。所以,“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一听,这个家伙自吹的。“通教不通宗”,没有真修持,佛学讲得好,这些都变成佛学了,有什么用?

他怎么告诉你怎么叫“等持”?“谓数修数习”,你这样慢慢用功,譬如在这里十一楼禅堂,现在这个学期,你们在修行啊?修啊,修腿,真的哟,是叫你们修腿,先把腿盘盘熟;心地法门根本没有跟你讲,你也做不到,不管在这里三年两年住的,老实讲,心地法门,哪一个做到“专注一趣”啊?你们有一个做到了?有一个做到了,我“南”字不姓,我就姓“北”了,马上改姓给你看我就皈依他。没有,都在练腿,不要瞎吹了。但是也没有错,练腿也没有错,这属于“数修数习”,“数多修习”,屡次屡次你常常去练习,“为因缘故”,由于这个因缘,慢慢“得无加行”,不需要有四加行了,或者其它的方法加上。慢慢达到“无功用”道,达到“无功用”道,就不需要用功了,不需要开始那么辛苦,自然都在定慧中,这是“无功用”。“任运转道”,这个时候,烦恼妄想来,禅宗祖师形容,“如红炉点雪”,冬天那个火炉烧红了,天上下雪下来在那个红炉上,那个雪掉在红炉上,还有没有啊?没有,一点烟影都没有,烦恼妄想到你心中——没有了。所以你看法眼禅师的诗啊,“到头霜月夜,任运落前溪”,那才叫做任运道,无功用行。

你们都晓得济颠和尚吃狗肉,他在任运道、无功用行中,他处处都是神通,吃狗肉、喝酒都是神通功德,你们可不能乱来。所以,这个时候是“无功用任运转道”。“任运”比自在还厉害,“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此心境界都住在这个三昧中,“任运相续”,一点散乱昏沉心都没有。还在做事呢,还在弘法利生呢。你看几个大祖师,所有大祖师大悟了以后,都出来弘法利生,因为他弘法利生,是任运道中自然而转,无功用道,这个样子叫做“等持”。

由此你看禅宗有些祖师,有些祖师没有到家的,他动都不敢动,为什么那个“婆子烧庵”呢?那他就不敢动啊,在定境界中,腿都不敢放,所以老太太供养他三年,放起火烧了,“我原来供养一个痴汉!”就是说,无功用到都没有到达,是这样子。那么你说:“我的妈呀,我的外婆呀!这样哪一年才能修得到呢?”不要急,很快到。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你注意,要想修持到达,有“六种力”,所谓功力。

“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修行有条件的,你要自己:

“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这六种力,你们要返照自己了。

“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如是于内系缚心已。” “如是于内系缚心已”,就是下面一句,“等遍安住”。

第一“听闻力”,声闻,多由善知识那里听经教。你说:“好了,所以老师啊,我不要看经了,多听你讲就好了。”看经也是住在声闻乘的听闻力啊!要多去研究教理,多听听。要听、闻、思,不能不研究。听而不思听了有什么用?我经常讲,我看你们的日记,所以考国文,我不大肯考。每个礼拜六我坐下来,要批几个钟头日记,这个日记就让我看你们国文有多大的本事,早就知道了,还要考?实际上你们天天在“烤”我,我已经被你们烤焦了,你知道嘛。你们听了也白听,鼓励也白鼓励,骂也白骂,反正啊,到了“不动地”了,哈哈,真的呦,都证到“不动地”了。你为什么证到“不动地”?听了不肯去思,没有去研究,“闻思”,所以也不去看经教,《大藏经》好几部摆在这里,没有去思,更没有去修,闻思修慧是必然的过程要由听闻、思维二力而去修行。

所以,“由听闻思惟”这两种……你们也听、也想,你们的叫做乱想,我有数,我每个礼拜看你们日记——当然,你们日记里写给我看的是真话啊?哈,你以为我那么容易上你们当啊?十分里头,十成里头,一成半是真话,八成半都是假话,甚至有些假话你还懒得写,不写出来。你以为我光看日记就给你们看过去了?我是看过了你日记的后面写日记的心。你们不要玩这些聪明,这些聪明越玩,你的业果越重,他生来世更可能还是笨蛋里头的坏蛋,这个种子下去得了啊!只有至诚,直心是道场,你不要跟我玩弯曲心理。跑江湖你也没有我跑得年数(多)啊,你跟我俩玩这一套?所以,你们用功不用功,我不用上来检查你们,看得很清楚;看你们这个脸相,走几步路,讲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已经清楚了。

真修行,一念静修,身体内部同外面立刻就转,我告诉你。所以前天,蔡先生跟着我走路,“上楼打坐去。”蔡先生到底是蔡先生,不像你们,一听,两只眼睛瞪起来,吓着了,赶快,乖乖上楼打坐,老师骂了,有问题了。是有问题,身体内部已经变不对了,还等你说话?你们年轻啊,敲都敲不醒,就懒得管你。

所以,听了经教,要闻、要思、要修,去求证。闻思修还不行,要于自己心理上变成一种力量,到那个时候非做不可,等于抽烟,等于喝酒上了瘾了,这就是形成了力量,心理形成,所以闻思修力……像我们念书,那么大年纪,最忙的时候,每天夜里,不自己看一下书,不求进步,没有知道的一面还要去看看,觉都不能睡的,求进步,求精进的欲望是到如此。你们做到啊?我要叫你们看书,你骂我九代的祖宗了。

所以只好让你们……要听闻、思维,这两种变成力量,“二力”,“数闻数思”,由这个“增上力故”,那么“令心于内境住”,慢慢使这个习气,现行的习气养成修行的习气。“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才使这个心在内在拴住了,“如是于内系缚心已”。

“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这是第二三步。此心道理通了,教理通了,修行理明了,心力坚强了,念念在修行上。由于这个“内系缚心已”,这个心像一匹马一样不乱跑,然后不失念,“由忆念力”,不但白天做到念念做得了主,梦中都是念念在追求佛法。因为不失念,纵然有梦,梦都在追求佛法。“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这叫做“近住”,相近了,“性相近”了。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这个心,经如是念,自净其意把握在心中了,定住了。那么“从此以后”再进一步第四步,“正知力”,随时在正知的力,正知形成力了,念念在正知中,起心动念,不跟你谈善与恶,“正知”,没有失念,没有无记。“调息其心”,用正知正见的力,调伏自己心的散乱。所以,一切外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都不起了,“不令流散”,那么“调顺”了,此心调顺了,归到“寂静”。

那么再进一步,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于这个正知,念念正知现前,没有失念,没有失去正思维,随时昼夜精进,或者“暂时”,或者“现行”,随时……。我们现在每个人脾气不同,这就是种子带来的现行业果。要把这个业果转过来,不过纵然是暂时的现行业果,都不接受,自己要把它转变;起了,纵然暂时偶然起了,“断灭”,“除遣变吐”,抛弃了。拿你们现在的新文学,把它扬弃了,就好听了,“吐了”太难听了,对不对?加一个漂亮名字,把烦恼习气都扬弃了,抛弃了。到了“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到了这个境界,第五步了。

他说有六个方便,对不?第六个是“串习力”,“串习”这个名称,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也有用过。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即于如是九种心住。” 怎么叫“串习”呢?修行,一个人谁肯修行?肯修行,为什么你们做不到,修行上不了路呢?是串习不成功。什么叫串习?就是古代用的铜钱,一串一串把它串起来,念念把它串起来,拴拢来,懂了吧?你们看到过古代的铜钱吧?圆圆的,中间有个孔,哎,对呀,这叫串,串起来了。“串习”,念念,这样一连串,念念。譬如念佛的人,乃至念到白天叫正知正见,没有散乱心,不算数;做梦的时候没有佛号,碰到境界没有佛号,你这个工夫是白用了。若包括做梦在内,所有境界里头还是一句佛号,有一点点把握。最后到了无梦无想时,正念常在,那时候往生西方是绝对把握!

你们考验考验,做得到吗?白天还装起个善人相,在梦中,个个那个面孔都是魔鬼相,对不对?坦白地说一说,是不是这样?梦中那个本相都现出来了,贪是贪得更厉害,什么都有……还说能够提起正念?多难啊!

修行很简单,你就考验自己,白天十二个钟头以内,自己看起心动念,多少在正知正念中。可以抓一把红豆、抓一把黑豆在口袋里,自己想一个坏念头,把黑豆抓出一个,到晚上来数数看,包你都是黑豆的数字,红豆一个都没有。慢慢来,改过来、改过来……嘿,红豆多了,黑豆少了;到最后都是红豆了。白天做得了主,夜里做梦还靠不住;梦中念念如此,那就已经到达了初果;无梦无想时正知正见现前,这就是比丘戒。所以比丘在睡眠时,心中观日轮或月轮光明,光明者无无明,不失忆,不住无记,这算有成就的希望。这叫做九住心,戒定慧是一个道理。

“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那么修这个工夫,修定,这都是修定了,九住心,有“四种作意”的方法。“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两句记到,一切修行都是从第六意识开始修的,没有不从意识着手的,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你天宗、佛顶宗都是一样。所以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再分析给你。当你第一步开始在内部用工夫的时候,“内住”,乃至在定慧都现前“等住”第二步的时候,“有力励运转作意”,那个心力把自己扭过来,很别扭啊,把自己坏习气要转过来,所以要力量,勉励自己,“运转”,硬把它扭转过来,自己对自己把它扭转过来,所以叫有力的力,“力励运转作意”。

“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 第三步、第四步的境界等等,到了最后 “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你要晓得,九住心,这九步工夫,到了第七、八步,有时候还是自己对自己会偷懒的。人为什么会偷懒?也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种性啊,懒惰也是种性之一。而且人,讲到懒惰,人的种性,我问问你们同学们,你们算算账,人一生,假如……

“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云何四种毗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三十卷)

……活六十岁,夜里去了一半了,只活了三十岁了。三十岁当中,三餐饭,就是你们吃一餐吧,耽误五十分钟要吧?哎,吃快一点吧,半个钟头总要吧。再加上、大小便,你看,去了十年时间。算少一点吧,免得太贵了,去五年好不好?就只有二十五年活着。生病,加上烦恼,加上失念,你一辈子头脑清明活着的,没有几年哦!都在“有间缺”的状态中。所以人,你看,有一半的生活是赖在床上,这一半是睡眠,睡眠是盖,睡眠是最懒惰的表现,这是种性带来的。自性乃至四大自性都并不需要睡眠,念念清明,既无散乱又无昏沉,是最大的休息,就不需要睡眠,你懂了吗?所以“神满就不思睡”,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工夫做到了第六、七步,还“有间缺”性,还有间断性的,这个间缺性就是懒惰、偷懒。“运转作意”,要把它变转过来。

“于专注一趣中”,到了最后,也就是心可以专一了。

“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那么,到了完全没有间断了。没有间断,还是你心意把它扭转过来的真达到一心不乱、心一境性。

“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最后到了定慧等持,不需要“功用”就功用了也就是行住坐卧打成了一片。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这个叫做修定,这就叫做修止,懂了吧?上面这样才叫做修定。科学不科学?给你分析的清清楚楚,每一个心理的状态,每一步工夫的境界,每一种变化,给你分析的……你画开图表来看,才晓得佛经的科学。

什么叫科学?条理井然,有理论、有实证、有条理、有逻辑,不能够分毫乱来的。红的是红的,白的就是白的;一个加两个是三个,三个加一个就是四个,不能乱来的,这叫做科学。你看它科学不科学?所以,人家说学佛没有科学,没有入手处。你把这个表格、图表整理出来,你看它科学不科学。教你心理怎么样开始,这个心理开始以后,发生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经过,它都给你讲了,对不对?

你拿这一套……你们学好了,拿到外国心理学的课堂一讲,哎呦,把那个洋毛子会听得眼睛瞪大了。其实几千年前佛都跟你说了,你们没有本事嘛;有本事就拿这个发挥一下,你出去讲个“超越心理学的心理学”,就对了嘛。现在一般的心理学,这个心路历程,讲修持的,还讲不出这样呢,你不相信去试试看。

好,现在讲到奢摩他品,修止。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换句话说,这个修定的境界也就是慧,修止的境界就是观。现在你晓得吧,六祖之所以是六祖,禅宗六祖,六祖告诉你,“当定之时,慧在定中;当慧之时,定在慧中。”定慧是等持的。所以,六祖禅宗这样说是不立文字的讲法;现在弥勒佛完全用语言文字,由现象到戒体逻辑给你分析,最后还是一样的。他说这个止里就有观,定中就有慧。所以,你的立场站在毗钵舍那品观的立场来看,这个止的做工夫的过程,它处处都是观、观行;不是慧观、正知见,达不到这个正念奢摩他止的境界。这里把修定给你交代的清清楚楚,对吧,对不对?

好了,现在教我们如何做工夫修观了。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四种观行、观法。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就是说,声闻道出家比丘们,“依止”,根据上面所讲的,上面这个程度你到了,此心念念皆在止定中,有一个比丘修持能够到如此程度,那么止中有观,“于诸法中”,一切佛法中,不管大乘小乘,“正思择” ……

正思择同正思维有没有不同啊?有,一样,同的,但是也有不同。唐代玄奘法师他们翻译,喜欢不用“思维”,普通的用思维,你看上面他也用到。真讲到法相的时候,他不用思维,用“思择”。

思维是光去研究、想、参,禅宗叫做参;“择”,正知正择正思正参,你参出来的对不对,还要求证,绝对逻辑的逻辑,因明。你证到的空,自己还要返照这个空对了没有。所以是“正思择”,选择。等于我们买来一把黄豆,都是最好的黄豆,上品,还要一颗一颗把它选出,选出一粒做这个黄豆的王,智慧还要选择最高明的明珠,“正思择”。

还不算,“最极思择”,修行不是不可以用思想修,你们用妄想修行我都赞成,就因为你们没有妄想的本事,什么叫妄想?真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才是妄想到了家的。你不要看笛卡尔讲“我思则我存”,你问张老师,张尚德,学哲学的,苏格拉底回家站在门口,思想来了,站在门口,快要进门,站在门口,七天七夜站下去,下雨都不知道啊——那不是定啊?那不是慧啊?

所以,我不是跟你们提中国的哲学家儒行的理学家程明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所以,对孔子还早的管子,“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老实讲,你们学问为什么不成就啊?你们吃饱了饭不用思想!告诉你。

唯有佛,一切圣贤,得道的人,讲学问,思想通了道;讲修宗下,放下了以后一念不起,通了道。所以,一切都可以贯通,无门户之见又有学问又有道,非大圣贤、大菩萨做不到。你们啊,放下嘛放不下,提起来正思维又做不到,都在妄想中;不妄想就昏沉,想上床了,“老师啊,休息时间不够耶。”如此而已。

所以你看,要“正思择”,“最极思择”,要你思择到什么程度?看下面,“周遍寻思”,挖空心思,任何一个问题,宗教的、科学的、哲学的、文学的、政治的,你都要把它参透。

“周遍伺察”,什么叫“伺察”呢?“思入风云变态中”,思到极点了,思到无思之心。所以《易经》上告诉你“无思无虑”,《中庸》上,你们也听过我的中庸课,“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最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是“周遍寻思”到达。

所以你们要注意,并不是叫你们不读书啊,你们有本事读书吗?你们看闲书,看些不相干的书……闲书你也没有资格看,我才有资格看,我看小说都比你们看得厉害。武侠小说一堆,堆起来一百多本,四个钟头完了,每一句都看过了。你们就没有资格看小说啊,你们闲书都没有资格看啊。一个字拿着慢慢抠,抠啊抠啊,一个眼睛看一行,一行看下来大概要三秒钟;我眼睛一照,七、八行,五、六行过去了。所以,好好用功啊!不要浪费你们的青春光阴啊!“周遍寻思”,要看正书啊,我晓得你们看闲书的时间比看佛经的时间多。你不要我把你的名字指出来,我一步都没有上楼来哦,上来看到不算数。因为我装着有闭路电视,我装在脑子里,你逃不过的。所以你看看,佛经告诉你,“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这样四种,注意啊,“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四种叫做“毗钵舍那”,修观是这样观的。所以修观,怎么样修止修观?你怎么观啊?你拿眼睛去观啊?心思念观用心的法眼来观。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那就问了,第一个问题,怎么样叫“正思择”?

“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还没有说“如所有性”,只到“尽所有性”只是到尽而已,“如所有性”不用,“如所有性”是真如境界了不用思择了。

佛告诉你,怎么样叫做正思择?他提出来几个内容,第一个“净行所缘境界”。譬如你修净土的,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佛号啊?想过没有?(同学:制心一处,以免散乱。)那是你的经典,蔡希文的净土经,解释念一句佛号是制心一处,以免散乱,你刚才的解释,对不对?这是“蔡希文经”,也是一本经,没有错,很好的经典。你过世以后,后世人可以念你这一本经,真的呦。(同学:我念多了,用……)对呀,我知道,没有说你错,怕个什么,这是你的经。所以禅宗五祖看了神秀的偈子说,“依此修行,亦可成道可免堕落。”将来人以你这句话修行,也可念佛,但是,还没有对,就是说,这是你的注解。

为什么要念佛号呢?根据《阿弥陀经》说的,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七日一心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可以见佛,对吧?那么,《阿弥陀经》还是小乘啊,不是《观无量寿经》,不是大……就根据《阿弥陀经》,为什么念这个佛号可以见到阿弥陀佛?见哪一个佛?就是我念到了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真站在我们前面,算不算见阿弥陀佛啊?(同学:不算。)为什么不算?(同学:因为是要见自性弥陀。)自性弥陀。两种说法,这也是“蔡希文经典”,没有错啊,你这两个佛法蛮好啊,真的啊,不是故意……骂你的时候我就会骂你。

对,要念自性弥陀是后世的解释,已经是净土加了禅的解释。在净土本经不是这样,这个里头大有研究了,你这个问题说的好。对哦,我在奖励你,听懂了没有?

但是为什么我说,这个自性弥陀的说法是禅宗的成分加入净土宗去呢?所以还不算净土宗的正路。净土宗的正路的话,这个解释又不同了,你要把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等都看完。这个道理我告诉你,就叫做“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正思择”,你要去搞清楚。

所以,后世有许多修净土的也好、修密宗也好、修禅宗……都是在乱搞,不根据教理,也没有去正思择,都是自己产生一套理论作注解,认为自己就对了。尽管是学佛,并没有依佛教。所以学佛的人要注意,“依教奉行”,你没有依照佛教……你脑子里许多的佛法都是绝顶的高明,那是你的佛法,不是“如是我闻”,那应该改一个字啊,“如是你闻”。所以真正有修证的人,不管禅也好、净土也好、密教也好、天台也好……禅宗有几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允为魔说”,任何人讲法说法,离开佛经,就是魔说。但是,光是根据佛经,照文字,照国文,上国文课一样,不能使人修持得利益的,三世诸佛都在喊冤枉啊:这个完了,我的东西完了,他们拿去当哲学、当思想搞了,完了。三世佛喊冤了,所以把佛法当哲学,是三世佛都在喊冤。所以“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允为魔说”,就是这个境界。

所以,“于净行所缘境界”,你要正思择。譬如刚才举例子,举出来净土宗,就是“净行所缘境界”。譬如我经常提倡,我们大乘学舍现在马上要印了,我们的常课是《华严经》的“净行品”,一定要依此修持;我们的早课是《普贤行愿品》,你学佛学了半天,真正发愿没有?没有发愿不算数的,至少在我的观念是把你打出去。课本马上要出来了,正在排印中。等出来了以后,完全“依教奉行”,根据那个检查,比我们自己规定检查还严格哦。这就是说,“净行所缘境界”,你要“净行”,为什么要这样修持,这样做。

第二点,“善巧所缘”,是方法,譬如禅宗,后世禅宗叫参话头就是正思择,为什么要参话头呢?参狗子有佛性?念佛是谁?庭前柏树子?乃至密宗为什么念“嗡啊吽”,“嗡嘛尼呗咪吽”,乃至为什么念“唵那怛那多罗”,干什么呢?“达拉达拉达拉里”,干什么呢?!这些都是修行的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你不能不懂。譬如《心经》的“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正式念是“噶地噶地,波罗噶地,婆罗僧噶地菩提梭哈。”那么,北印度当时翻过来的音是“娑婆诃”,北印度的梵文;南印度过来的梵文是“梭哈”,简化一点。等于我们北方人,东北人讲话,“俺们……”譬如我们老师父讲,“俺们现在……”我们南方人讲“我们现在”,就是这个道理,快慢。所以慢的就是“娑婆诃”,快的“梭哈”。那么“揭谛揭谛”,或者是andan,andan,本来是gadi,gadi,后来经过蒙古元朝以后,蒙古人就念andan,andan,再到北方,转到南方,就“揭谛揭谛”了,都差不多。实际上都是变音。那么你要自度自度,“揭谛揭谛”是自度自度;“婆罗僧揭谛”是度一切众生;“菩提梭哈”,快快得觉悟,就是这个。那么,这些咒语都有善巧,善巧的“所缘境界”就叫正思择。

“或于净惑所缘境界”,什么叫“净惑”呢?净还有惑啊?有啊。你们学佛,学得好就是学佛,学不好就学“佛魔”,被佛法的那一种魔相……每个宗教徒都这样,学基督教的一路是基督教的魔相,天主教有天主教的魔相——啊,一幅宗教面孔!这就是“净惑”。

佛法是对的,没有不对的,你太执著了,著相、著形式了,变成烦恼了,见思惑了,“净惑所缘境界”。所以“净惑”能够解脱,必须要“正思择”。不然你以为是学佛,你是在学魔!所以,菩萨是何等得任运,何等得解脱啊!哪里挂这一副魔相?!

所以“净惑所缘境界”,要真正的正智慧来能“正思择”,“正思择”就是一切佛法“尽所有性”,没有那样不知道的。这就难了,“尽所有性”,中国读数人,儒家有一句话,“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一个中国真正称为孔孟的弟子,孔子、孟子的真正儒家,天下事没有一样不知道的;假设一件事情不知道,儒者之耻,这个人不够是一个儒者,不够是个知识分子。你以为讲中国文化,什么叫儒者?儒者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天下事没有一件不知道的。

佛法也一样,“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不知道的,这就叫学佛。所以要“正思择尽所有性”,怎能不用功呢?!

啊,今天就到这了。(起!礼!)

首页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