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5-06 09:29:54作者:正觉网“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谓种姓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寻思界义。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界自相。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又正寻思于一合相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界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念义。如是名为寻思其义。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三十一卷)
我想,这一段的道理,都是在理上要自己去参的,我们现在可以跳过去这一段。所谓跳过去,并不是说不重要,很重要。在理上参的,我想,大家,尤其是我们这一堂,少数是相应,多数不大相应,因为大家不是搞思想的,尽管在读书,并不一定搞思想。所以,哲学硬是要哲学的头脑,逻辑要逻辑的头脑,不是逻辑的头脑学逻辑硬是会“逻”住了,哈,头脑搞得越逻越疯,然后还是不懂逻辑,然后,还认为逻辑不重要。尤其是东方人,逻辑头脑很不够。所以,这一段,少数相应的可以自己去研究;不相应的很多,在这里不大契机。你们觉得如何?我这话公平不公平啊?如果认为公平,不反对就算同意了,嗯,反对啊?(众笑)反对,那就要讲下去了,哈。要讲下去的是多数嘛?(同学:多数。)你不能一人代表多数啊。
我们跳过去一段,你们自己想一想,有问题抽时间来问我。只跳了一节,很短的一节,跳到下面一栏,“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找到了?
“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谓种姓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寻思界义。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 界相,我们有界没有界?譬如十八界,界的范围在哪里?画一个界,我们这里有个墙、有个门,门外、门内就是两个界,有个界限,对不对?六根、六尘,十二根尘中间存在的这个是“界”。在理论上,这又是逻辑问题了,我们晓得,有个叫十八界的,“界”在哪里?“寻思”,叫我们仔细参究。好,怎么样叫做“寻思”这个“界义”呢?进一步再要“寻思界事”
“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界自相。” 例如我们坐起来参禅,坐禅——姑且叫它是坐禅吧,我们是坐禅还是练腿,这个中间的差别还很大,我们姑且把练腿当成坐禅。诸位也可以参究界相,这是个大话头,可以参究。“寻思地为坚相”,譬如你腿坐到发麻了,腿发麻,这个不拿形而上(来说,是)形而下的,腿发麻。腿是地、水、火、风所构拢的两条腿,骨头属于地大;腿里头,皮肤里包含的属于水大,血液所构成的;里头有气走不通,风大;有煖,没有死以前,这个腿不冰的,煖的,火大,地水火风四大皆在。那么观察……,所以,做白骨观等等,我不是告诉你,先要了地大,地大入手,所以“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你们觉得气脉跳动,是风大的动,流动,“风为轻动相”。然后感觉到腿发麻、腿痛,“识为了别相”,这个识有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地、水、火、风、空,“遍满色相,无障碍相”。
换句话说,你正思维禅修的时候,参这个四大的界相,同样可以证入,这是属于毗婆舍那,正观,不是所谓观想,不加一个“想”字,毗婆舍那正观。
正观,所谓周遍寻思,审择寻思,周遍观察,审择观察。那么,我们普通经常用的名词是你要返照、反省——我们这里用惯了反省这个名词,以为检查自己思想对不对、行为对不对,这样叫反省,这是粗的。周遍寻思,谛审寻思,周遍观察,谛审观察,这就是真反省,同样的可以证果。
“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简单地讲, “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又正寻思,于一合相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 (按:“合相”,有版本是“念想”,南师是以合相解说)注意啊,你们千万注意,你们自己的书,可以在上面标起来。《金刚经》讲到“一合相”,历代祖师解释《金刚经》的一合相,说来说去都不清楚,乃至有些邪门外道的,解释说一合相就是双修法,一合相……都加上了,等等。当然,你们没有看到过,我先讲给你们听了,将来你们看到,哎呦,道家南宗的、密宗的,“哦,一合相,一合相,所以佛说一合相者不可说、不可说,因为它是双修法。”有如此的解释,这些是该打屁股九百板,乱解释。
“一合相”者就是根尘相合、心息相合、心物一合,就是“一合相”。所以,这里有一合相的名称,看到了吧。所以,将来你们解释《金刚经》,把这一节可以拿上了,弥勒菩萨说的哦,谁也不敢动摇你。
所谓“一合相界差别性”,既然是一合相,譬如我们的两个手,这么相合(师动作示),一合相,你把它合得很紧,这个中间有没有界限呢?当然有,对了,这个中间的“界差别性”。
这个中间“不了知者”,譬如我们做化学实验,一个化验杯里,丢下两种药品混合在一起;譬如,面粉里放盐巴或者放白糖,就变成一合相了。你说,这个中间有没有界的差别?面粉是面粉,糖是糖,有差别吗?照物理科学的道理有没有差别?有,对。所以,照科学的方法,同样可以把它分解的,糖归糖,面粉又归面粉,可以分解开来,对不对?因为中间有界性的差别。所以说,这个“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的成身”,我们这个生命的身体,地、水、火、风……
你们在座住在这里的,赶快拿衣服啊,你们的脸色统统变黄了,我在你们的“界上”就看出来了,这一阵天气的湿度增加了三度,我这个寒暑表上知道了,我的身体上知道。这一下,一个钟头以内,湿度增高,所以冷得……你们脸上都有湿气,变黄了。所以,加衣服的快加啊,不然,我那个药柜子又糟糕了。这个“老师要药。”那个“老师要药。”老师的药不要紧啊,那个药是钱买的啊,所以拜托,你们加衣服。
“由界差别所合成身”,我们是地、水、火、风合拢来成这个身体,发起贡高我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界差别所合成身……有些人,你看,英雄气概,男人长得好的,顾盼生姿,中文四个字,顾盼生姿,很英雄。你看,电视上看到毛泽东的老婆,今天(一九八零年十一月二十日)上台受审的时候,还是一副王侯相(众笑)。因为她的“界差别”相,自生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自身为我,“广说如前”。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界品。” 所以说,“寻思界品”,属于白品的话,就没有颠倒一样可以证果。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 再参究,由这个法门来修、参究,可以得宿命通。当然不是你们一下就做得到,所谓“思入风云变态中”,慢慢参,参自己的色身怎么构成。当我们入胎的时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六缘所生成胎,生我的身,这个叫“寻思界时”。
“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 所以,我们这个身体:
“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 都观察清楚。
所以,我叫你们入手先看《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上面扼要简单的都有。可惜,你们一拿到,听到密法,就“哈那达拉的……”,最高兴了,上面那个显教部分看都不看,以为佛学院都读过了,懂了。才没有懂!显教的寻思是同样可以入道的。
现在讲一个人生命的构成,外面的物理世界和我们色身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上面参究,一样可以证道。
“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再由身体内在的观察寻思反照,为什么我变成这个个性?为什么我脑筋那么笨?为什么我不能成道?为什么不能证得菩提?用逻辑寻思的方法,一样一样地推究,由宿世晓得,我今天头脑的聪明与笨,业力的脾气大与小,病多与健康,都是由过去世的一切业的“烦恼及自种子”所带来。他说,这种修法名为“观待道理”,正观毗婆舍那,“待”,相对性,“寻思诸界差别道理”。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 这就是印度的文字,也就是可以看到菩萨们说法的慈悲,一句一句加重语气,等于你们现在话的演讲,这个可悲啊!真可悲呀!太可悲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界差别观”,“善修”,叫我们好好去修行;“善习”,好好去练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因为此中无我,没有什么可骄慢的,这要亲证。
“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他说,我们在参究做工夫的时候,“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就是圣教量,有佛经可以做证明。“有内证智”,自己到达没有到达,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内证智”。“有比度法”,也可以比较的,妄念比较,看看人家到了,看《高僧传》,哦,到了,气脉也起变化了,体能、气质也变了,这是“比度法”来的,比量来的。“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这个叫做“作用道理”,作用道理是工夫。观待道理是观察它、反省它。所以,有作用道理,有“证成道理”,自己工夫到了哪一步,自己很清楚。所以,自己工夫到了哪一点,然后问老师,“嘿嘿,你看我这个、那个,怎么样啊?”可见内证智一点都没有,那不晓得是什么智了。所以要“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诸佛菩萨的大境界,自然如此,“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然清楚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这就讲到数息观,就是天台宗所引用的这一套。可惜,后世一修天台宗,智者大师也交代得很清楚,所谓数息观叫做六个什么?(同学答:六妙门。)啊,六妙门,哪六妙门啊?(同学答:数随止观还净。)哦,大家抓到前面的数,搞了一辈子打坐,就在那里数“钱”,数自己的气,一、二……呼吸进来。你数了半天,数气干什么?你不是跟自己赌气嘛!那个气进来,出去,又空掉的,你尽管数它干嘛?智者大师交代得很清楚,你们看不清楚啊。数息是当你的心散乱得很了,姑且借这个心息相依数一下,心慢慢静下来,数息,粗呼吸慢慢变细,变细呼吸了,就不要再数下去了。第二个字就来了嘛,第二个数了息以后是什么?随,对呀,差不多你就不要在那里当会计了,给人家管钱干什么?给人家管钱,还有一千五百块钱拿,或者一万五千块钱拿,还不错呢;你给自己管呼吸,在那里尽数,数了半天,一坐数千息,都数下去,这是干什么!?有人数了一辈子!“你修什么法门?”“数息观。”“修得怎么样?”“哎呀,总也数不好哎,数数就忘记了。”哪能数得好?!愚痴加笨蛋,笨蛋加臭蛋,臭蛋加混蛋!多可惜!
他明明告诉你六个步骤,你数到差不多心宁静了,就跟着息走了,不要加数了。
第三个什么啊?止,哦,慢慢慢慢……跟着息就慢慢静下来,好像呼吸没有了,念也止了,呼吸也停止了,很快的嘛,一念之间就是六妙门。可惜你们不懂啊——不是你们了,你们都很高明的,我是说那些数息的人不高明。你们也数啊?啊,同样不高明。
所以,现在告诉你毗婆舍那,修数息,修息,一呼一吸“息”就是一呼一吸之间。
“谓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念义,如是名为寻思其义。” 这是讲数,但是中间有个道理,当你修呼吸出入的时候,能“正了知”,呼吸这一口气进来了,知道,“正了知”;出去了,晓得出去了,所以,“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系心了达”,心念和呼吸配合为一,怎么叫配合为一?每一个进来也知道,出去也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杂念岔进来,就是系心于气上,“系心了达”。“无忘明记”,中间没有无记、没有愚痴、没有忘记过,很清明地记得呼吸来往,“是名阿那波那念”,“念”是什么?念就是住在息上,就是心息相依,就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如是名为寻思其义”。
这个里头,你晓得念头、呼吸往来,怎么叫寻思呢?参呢?我问你,为什么去修这个息啊?修呼吸干什么?听呼吸练气功啊?呼吸属于哪一大?老大、老二啊?风大,风是个什么法?生灭法,呼吸有生有灭,它也不停留,为什么?我要求无为,无生灭道,为什么要以生灭法来修啊?此中要参啊,能够这样参,正了知,“寻思其义”。所以,数息、止息等等,讲气脉、气息等等,皆是方便而已,都属于生灭法,修它就有,不修就无,皆是生灭法,要“寻思其义”,懂了吧?
“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 就是说,你正思维“寻思”,气进来,“入息出息” ——他怎么不讲入气、出气啊?为什么古人用这个“息”字啊?(同学:细微。)有人说,息者,比气细微的叫做息。刚才还有一位同学,你认为怎么样?(同学:微细。)那同细微是一样了,不对。讲修气是风大,粗之谓风,再细一点的谓之气,最细的谓之息,普通这样解释,这是文字上表面的。你们体会哦,做工夫的人,我们呼吸一出一入之间,这个中间有一段,心粗的时候不知道,心细一点的,你晓得,一出一入之间,中间有一刹那,既不出也不吸,那个是息,听懂了?好好去体会,这个才是息。(同学:若即若往。)若即若往都加不上,只要你有一点若即若往,它就有出入相,自然的。所以,入、出两个是呼吸的往来,真正要体会的是那个息的境界。
你们真能够如此的话,当下就得奢摩他、得止,呼吸止了,心念也止。那么,显教、密宗一切殊胜的法门、功德境界就出来了,可惜你们不懂。现在,我把无上的道理都告诉你们了,也是无上的密法。什么密啊?呵,没有密,就是你们不懂,所以我就密;懂了,六祖说: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密在汝边”。懂了吧?听懂了?下次要考啊,都听懂了啊,好。
刚才讲到“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在身体内部你感觉得到,“系属身故”,因为这个呼吸来往靠鼻子,它在身体上。虽然鼻子不呼吸,有时候打坐起来里头跳动啊,这里气发动,那里感觉得到,你为什么感觉得到?“系属身故”嘛,因为这个时候,它属于身体内部的一种。
假定我没有生了,你到了民权东路(殡仪馆)去了呢,这个东西烂掉的时候,风大还有没有?没有?你那个肉体的烂肉上面没有啊?风大,整个虚空物理世界一样得存在,对不对?所以说“外处摄故,内外差别”,你无心的时候,这个风大本身它没有变。
所以你们看《楞严经》就进一步了,《楞严经》讲物理世界讲得好啊,“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多好!
所以一般人、学者研究《楞严经》,“那是伪经,假的。”他自己书都没有读懂,不是他文字不懂,他没有修证,进不出。
在这里,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心内知道,“系属身故”,因为它在身上。“外处摄故内外差别”,但是,这个呼吸往来是气的关系,这个呼吸之气同外面的空气之气是连带在一起的,这还是讲粗的,真正要讲到细,那又是一门学问了。
我告诉你,我们一呼一吸里头多少营养你知道吗?自然鼻子吸进来,这个吸,由每个人的肺活量多少,身体吸收这一口气,这里头有多少是氧气,多少是碳气?碳气到身体里怎么作用,氧气有什么作用?人为什么打哈欠?脑子里氧气不够了。
所以,我告诉你们,现在的时代是科学时代,学佛,不懂科学,将来免谈了。
像我前几年闭关,我那个关房里摆两桶氧气,那些老……
“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寻思诸息自相。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其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其理。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彼由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长广大。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三十一卷)
……我测验这个氧气,噢,是不同。但是我晓得,不要多了,氧气太多——像婴儿,小孩两三岁时,给他一吸氧气,这个婴儿脑子变白痴了,太多了。
所以,我那个关房里头放两桶氧气,人家说:“你不怕啊?我看到,我都不敢进来你的关房,真怕……。”我又抽烟,那个氧气碰到烟,“啪”一点,整个的房子都要爆炸了。我都在做实验。
尤其空气污染,你像在日本东京,那个开计程车的,经常停车下来,到了路旁边,把一个东西拿来,蒙一下,丢几个钱,蒙一下——他是吸几口氧气,都市是空气太糟了。氧气现在有一桶一桶卖的。我都试验过。
你晓得空气,我们这个气一出一入,这个里头,显教经典、密教里都没有了,那要另外一套法门了。若懂了这个,做起工夫来,你修行就更得力了。
所以,这个气是“外处摄”,内外有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科学吧,他上面叫你“寻思其义”,先参透这个理,然后呢,还要求证它的事实。
诶,你们厨房里在烧什么东西呀?(同学:……)对嘛,是有个东西,你们还摇头,氧气都不晓得闻,色声香味触,这是香。
“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 诶,来了,入息有两种,出息……。
“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寻思诸息自相。” 就是你们修道家、密宗的气脉。你以为鼻子这里的呼吸叫息呀?刚才给你讲,息,是鼻子里即不呼也不吸,停止的那一段;慢慢增加,就是内在息,内在息就是道家、密宗所讲的气脉。里面了解了,身体哪一部分的气在动,“如是息遍一切身分”,全身都有气。
所以人的呼吸并不是靠鼻子,你晓得,一个人,假设地下挖个洞把你活埋了,不要把你整个人活埋起来,只要把土活埋到心脏以上,你就死了,因为下面一半的呼吸没有了,皮肤都在呼吸,我们的肛门大小便处都会呼吸,所以,每个细胞都在呼吸。
因此说,你懂了这种科学的原理,你修气脉很容易,什么叫气脉?古人因为不懂科学……要想打通气脉,现在是可以利用物理科学的时代。譬如,我可以告诉你,利用氧气可以使它憋通,很快——但是你不懂哦,像我拿氧气来玩,那都是钱又花了,命又拼了,而且自己冒险测验,这个叫“寻思诸息自相”。
“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 对吧,刚才给你讲过,你要研究“出息生”,出息,这一口气出去,没有了,这个中间有一刹那,叫“入息生”,进来的气,这个一出一入之间互相“转系”,连锁的关系,构成了“命根”,属于命根的长养气,还不是根本气。
譬如我们这个人,生命很短,把鼻子、喉咙这个气呼出去,不进来,立刻死亡,很简单。所以,把气管一插,死掉了,生命的命根就是靠呼吸一进一出的氧气重要。
“及有识身”,煖寿识相依。煖同呼吸风息有连带关系,火风二大连在一起,地水二大连在一起。所以,人死的时候先是地大沉重,老了,脚都拿不动,要死的人,“哎呀,我的手在哪里?脚不知道了……”那个地大完了;地大完了,大小便也冒出来,冷汗都出来,水大先完了;地水两个完了以后,身上慢慢开始冷了,冷了是火大走了;冷到哪里,风大,气就从哪里走,最后“呃呃呃”就完了,风大最后一走,识就跑了。这个要研究啊,你们要做工夫,就在这个四大上好好研究。
你看,婴儿一生下来,一出娘胎,大概只有这样长、这样大,脐带一剪断,马上长大,空气压迫进去,嘴“哇!”那一声啊,十万八千个毛孔,十万八千根针插进来一样!那个气膨胀——生苦,可是你们都忘了啊,吃过这个苦头都忘了,好好寻思嘛,找回那个境界。
有人,我们同学里也有人入胎的时候还记得,出胎也记得,生下来还记得,也有这种人。
所以,“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不能永恒,所以无自性。“是名寻思诸息共相”,观察清楚。
这一段我们讲的经典是什么范围啊?什么“托个钵”,干什么?现在,我们讲的托钵什么?(同学:毗婆舍那。)哦,毗婆舍那,不是托钵化缘,哈。是观的境界,所谓观,就是你要参究。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注意,一呼一吸之间是一念,一念之间“不住正念”,注意,这是戒律,尤其是声闻出家比丘,乃至于在家居士们要修。“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就是造恶业,厉害不厉害?这就是戒定慧的戒。“是有诤法”,就是内心的妄念,所谓天人交战,“诤法”。“广说如前”,前面讲过。相反的呢:
“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这是善业 “是无诤法,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其品。” 所以正念念念清净,甚至把念观空。
“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 当我们修数吸观的时候,“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因此,有一呼一吸要来,所以,我们好像命还活着,才有这个身心。换句话,因为我们有身心,所以才有出入息,“如是”,这个样子叫做“寻思其时”但出入息无自性,其体性空。
“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 这都是重复的,同上面一样。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 这是一节,就是说,你能够修出入息,这个方法修行修好了,自然没有妄想,“能断寻思”。
“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就是经典 “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 这是弥勒菩萨吩咐的话“唯应信解”。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其理,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这样参究这个理,就是修止观的正观。
“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彼由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 总而言之,要修定,以修定为根本,“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观慧,由观发起了真正的智慧,“速得清净”。
“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相反的,靠你的观慧成就, “令奢摩他增长广大。” 所以,慧力、理越通,定力越大。
“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 将来再讲,后面再说。这个不是无著菩萨说的,是弥勒菩萨讲的,你们再听,慢慢等到他讲吧。
今天到这里为止,好不好?(起!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