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佛道儒的“万物一体”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21 04:03:19作者:正觉网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佛道儒的“万物一体”指的是什么?

“万物一体”是很早就有的概念,儒、佛、道三家都持有这种说法,主要是说宇宙万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与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与自然物息息相通。扩而言之,人类生命都可以说是“同根”的。再进一步,在本体层,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也都同根。《孟子》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都体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意。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独一无二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佛教也强调“万物一体”,六朝时,僧肇便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在。”僧肇认为:玄道(之体得)(结果)在妙悟,妙悟和真理本身为一体。和真理一体则有无(之对立)消除是同样的,如认为有无同,则会马上消除我和彼的差别于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大乘佛教的“万物皆有佛性”思想也体现出了“万物一体”的特色。可见,儒释道三家都强调“万物一体”,天地生万物,世间万物皆由天地所生,故而同为一体。

儒佛道都有万物一体之说,但儒家的高明在于将之与仁相结合,形成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以孟子、程明道、张载、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万事万物由气的凝聚和发散而生成变化,故人与天可以相互感知,天人可以合一,万物同为一体。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早就提出了知性、知命之说,认为人与天可以合一,关键在于要尽心,通达天意。这或许可以说是万物一体之仁的雏形,比较简略。

从宋代开始,宋儒将“万物一体”往前推了一步,转而从本体论层面对这一观点作出了更系统、更明确的阐发。程明道、张载、谢上蔡、王阳明等大儒都有着精彩的论述。程明道认为,人和万物同生于天地之间,从气的自我运动过程产生出来,人与物的差别在于气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凝集和结合形态。“而所谓仁,主要指的是天地生生之德,天地的生意将自己和万物贯通,也即万物一体。”

明道的万物一体以“仁”为最终归宿,主要强调“仁”是天地之道,天地以生万物为“心”,而他的“万物一体之仁”就是以天地之心为心,或者是让本来是天地之心的自己之心在本来之相发生作用。仁与人的四肢百骸有着密切关系,万物为四肢百体(手足以及身体的诸部分),“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所谓仁者以万物一体。

随后,张载继承了明道的万物一体之说,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可以说是万物一体之仁的纲领性宣言。张载在《西铭》中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阻隔全面破除,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作了形象论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尤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打破了物我的界限,提倡人人平等。

同时,谢上蔡发展了程明道的思想,提出了知觉之说,认为“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生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今者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也已。”也即“有知觉知痛痒为仁”。从这里可以看出谢上蔡对于明道关于仁之说的继承,也可以看出“万物一体之仁“与人的知觉密切相关,是一种深刻的身心体认,体悟到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