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曾国藩认为行善可以积福,他说善事应该有三种做法

发布时间:2024-02-03 04:02:05作者:正觉网
曾国藩认为行善可以积福,他说善事应该有三种做法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五十七 请勿转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行善历来是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帮助别人,奉献爱心,都是值得褒奖的善举。作为一个善良的民族,行善积福的思想也是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作为知名的儒家思想家,对于这一点也是肯定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该如何做善事,做那些善事呢?他认为有三种做法。

首先,曾国藩是极力推行善举的,他有过许多关于行善、心存善念的格言,我认为下面这一句是最有说服力的: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至于说怎么做善事,曾国藩认为要有孟子之说,佛家之说和祖父星冈公之说三种态度和方法。

孟子之说是出自“见牛未见羊”的典故。当年孟子和齐宣王在聊天,齐宣王就问过孟子:为什么别人牵来一头牛,准备去宰杀,我看到牛的眼睛里面满含热泪,走路哆嗦,就于心不忍。于是,我就让人别杀牛了,改杀羊吧。为什么同样是牲畜,我就对牛不忍心而对羊就无所谓呢?

孟子帮他分析说这就是“君子远包厨”的心态。在内心中,齐宣王是存有仁爱之心的。但是,这种仁爱之心是有限度和受感官所影响的。牛的可怜和苦难你看到了,所以你不忍心,羊的痛苦你没看到,所以你忍心。

所以,曾国藩认为,作为普通人,能力有限,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在允许的情况下,以眼见为准。看到穷人挨饿,能够给他一碗饭吃,看不到的,没有看到的,暂时不用悲天悯人。

佛家之说是指随缘布施。佛家特别讲究一个缘分,喜欢一个人是缘分,爱一个人是缘分,哪怕看到乞丐去施舍也是缘分。此时此地,想施舍想发善心是缘分,彼时彼刻,不想施舍也是一个缘分,并不能强求。普通人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只要心存善念,能做到随缘布施,那也是很好的。

最后一个叫做星冈公之说,星冈公就是曾国藩的祖父。在曾国藩的一生之中,最崇拜的人官场上是林则徐,普通人中就是祖父星冈公。据说星冈公曾玉屏年轻时候是一个花花阔少,后来幡然悔悟,不仅勤恳持家务农,而且在道德修养上很有成就。

他在乡间四邻中的口碑很好,经常扶危济困。乡间里有人互相扯皮,他会耐心做中间人,听取双方的意见,然后对于无理的一方批评。有时候,他还准备一桌饭菜邀请双方同用,往往能一笑泯恩仇。

如果遇到当地桥梁道路损坏无人管,或者鳏寡孤独生活困难的,曾玉屏都会积极想办法,出钱出力。曾国藩在书信中曾提到:

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

曾国藩每每提及自己的祖父,总是满心赞叹,他甚至说,自己的祖父曾玉屏到处行善积德,这才有了曾国藩本人的福报。

星冈公曾玉屏的方法就是济人须济人急时无。其实就是行善要做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事情。别人饿了,最需要的是食物,可以馈赠食物;别人冷了,需要的是衣服,可以赠送衣服。如果是别人不需要的东西,那样的热闹不要去凑,那是献殷勤而非奉献爱心。

所以,曾国藩认为,由于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做善事也有方法。那就是以目击为限,以急时无为原则,来随缘布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构不成眼球效应,但是对于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还是很有道理和有可操作性的。虽然他的方法也不一定正确,但无意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