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
发布时间:2020-05-13 14:29:14作者:正觉网解释经题
译题简介
略释品题
解释经文—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
解释经文—迹门广开显断疑生信
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名题。解释此题,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因为全经要义,尽摄在经题中;如衣之领,提领则褛褛皆齐;如网之纲,举纲则众目皆张。研读佛经亦然,我们欲想理解经中所诠的义、理,首先就要明白经题的含义;是以古人每于解释经文之前,先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总题,其中有通有别,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其他一切佛所说的经典;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别限于此经。
本经的别题,在三单三复具足一的立题规则中,是以法喻立名。妙法,是释尊所说的一乘佛法;莲华,是属于譬喻,用以譬喻佛所讲的妙法。法喻双举,故名妙法莲华。
(一)妙法的含义
梵音曼乳,意译是最胜不可思议。指佛于本经所说之法,精深微妙,无比无上,不可思议,故言妙。
梵语达摩,译名法。含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意思。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或依报或正报,或动物或植物,或精神或质物,无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与体质,令人了别,知其种类,绝不混乱,故名为法。
法的范围甚广,唯识宗将此等诸法,分为五位百法;但在性宗:广则百界千如,略则不外心法,众生法,与佛法三种。
(1)心法妙
此中心字,非指众生内在的肉团心,亦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攀缘外界事物,分别取舍的妄想识心,而是指众生原本具足的真心。此真心非在内,非在外,非在中间,亦非停留于过去,现在,未来,既然超越时空,离尘绝相,而又能包容时空,以及一切尘相;上至四圣,下及六凡,无不从此心生。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人间恶念才起,三恶道即现;一念善生,便是人天正因;念空则证二乘偏空涅槃;念有即发菩提心,入俗利生;念中道平等,即兴慈运悲,随机垂应,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众生;十法界若圣若凡,无不从此心生。故楞严经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于心随净缘,即成佛道;心生迷缘,便成众生。故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万法,是从体起用,因理成事;法归于心,是摄用归体,事融于理。体用不二,事理圆融无碍,故言:心法妙。
(2)众生法妙
凡是有心识活动的生命,无论人畜,皆名众生。众生本觉真心,清净无染,轻安自在。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生分别,错用识心,攀缘尘境,遂起贪嗔痴,作杀盗淫等恶业,依业感果,流转六道,枉受生死。故佛告诉阿难:‘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见楞严经)
虽然,众生迷此真心,受生死苦;但此真心,不因众苦交煎而减少。虽然,众生错用识心,烦恼丛生;但烦恼本空,体即真心,所谓:‘烦恼即菩提\’。虽然,众生作诸恶业,但业缘本空,其性非有;因缘和合虚妄言生,其实不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不灭。所谓:‘生死即涅槃\’。是以菩提涅槃,不离众生,即在众生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众生法妙。
(3)佛法妙
佛是觉义,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虽然‘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但佛所觉悟的真理,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众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识此心,佛证此理,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心法:是正因理心性、了因慧心性、缘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众生法:是惑、业、苦三道。佛法:是佛果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
佛证正因理心性,成法身德;众生迷之,便成苦道。佛证了因慧心性,成般若德;众生迷之,便成惑道。佛证缘因善心性,成解脱德;众生迷之,便成业道。准此可知,佛法、众生法,皆不离心法。
此心法,佛证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但在佛说法华经之前,心法不是佛法,佛法亦异于心法,众生法更异于心法与佛法;心法太妙,佛法太高,众生法既苦恼又恶浊,各有其界限,彼此互异,是以不妙。今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说明十法界圣凡,其形象虽珠,但其体不异。三法互摄互融,不出一心,原无差别。故心法妙,众生法亦妙,佛法更妙,因名妙法。
但此妙法,非对粗显妙。若以三乘法为粗而弃之,独显一乘实法之妙;则此妙是有界限,而非圆妙。若以迹门为粗而舍之,以显旷劫本门之妙;则此妙有先后,而非常妙。此经诠理之妙,妙在不舍权取实,不弃迹显本,而是说明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从本垂迹,开迹显本之方便。如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奈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不能理解佛之知见,无法承受此一乘妙法。
释尊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思维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遂隐一乘之实,说三乘之权,此即是‘为实施权\’。
既然为实施权,则全权是实,是即实之权。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言:‘我今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即是开权显实,实不离权,是即权之实。
本经后十四品,是说明佛本门深远,为教化众生故,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道已来,久远如斯。’又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这不是说明佛的本门深远吗?既然是从本垂迹,则迹由于本,是即本之迹。今开迹显本,则本不离迹,是即迹之本。如是权实相即,迹本相通。本之与迹,既不乖离;实之与权,亦不相异。若本若迹,若权若实,悉皆微妙;而且是圆妙、常妙,绝对待的妙,因名妙法。
昔日智者大师,诵经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即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未散,释尊仍然在说此妙法。自此,照了法华,深达诸法实相理,辩才无碍。于是开席宣讲法华经,九旬谈妙于当时。藕益大师法华会义中说:妙有本门十妙,迹门十妙,以及观心十妙。海仁老法师则以理妙,智妙、行妙、位妙、果妙、德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寿量妙、慈悲妙、功德利益,无一不妙,解释‘妙法\’二字,今略而不谈。
(二)莲华的譬喻
莲华,是譬喻。世界上华的品种很多,唯独莲华,姿态美妙奇特,清香洁净,堪可以譬喻妙法。天台宗认为莲华含有三义,用以譬喻佛的权实与本迹,最为恰当。
(1)为莲故华
莲华之为物,除非不开华,开华必有莲子;可以说,是为了孕育莲子而开华。但当莲华含苞待开之时,但见其华,不见莲子。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迹门,为实施权,目的在于实。不过,当时机未成熟之前,众生只知其权,不知其实。经言:‘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因为佛于迹门\‘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又为莲故华,可以譬喻释尊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但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故佛垂迹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其目的不过是欲令诸众生,得入佛道;正如莲华,为了长养莲子而开华一样。
(2)华开莲现
当莲华盛开之时,华中莲子,立即显现。譬喻佛迹门,开权显实。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虽然属于权巧方便,但权中有实,权不离实;犹如华中有莲,华不离莲。华未开时,人皆只见华的外形,不见华中的莲子。及华开敷,莲子立即出现。妙法亦然,佛未演说法华经之前,众人但知佛所说的三乘五乘,不知复有一佛乘,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及法华会上,开方便门,示真实道,始知昔日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不离昔日之权。
又华开莲现,亦可譬喻佛本门,开迹显本。经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正是显示佛的本门深远,如华开莲现一般。
(3)华落莲成
华落莲成,譬喻佛迹门,废权立实。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诸众生。’\‘是诸众生,得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此皆是废权立实之说,犹如莲华凋谢时,华瓣脱落,莲子独存。
又华落莲成,可以譬喻佛本门,废迹显本。经言:‘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既然常住世间说法利生,则何来迹门示现?故佛唯有本无迹,犹如莲华凋谢之后,唯有莲子而无华瓣一样。
或有人问:佛在本经中,曾经采用七个譬喻,因何独取莲华为喻,以立经题呢?答案是:其他七喻,未能全喻佛一代时教的开显。例如:火宅中的三车譬喻,三车喻权,一车喻实,未能兼喻本迹。信解品中:穷子作客喻权,付业喻实。药草喻品中:三草二木喻权,大地喻实。化城品中:化城喻权,宝所喻实。五百弟子授记品中系珠喻,少有所得喻权,珠宝贸易喻实。安乐行品中轮王喻,随功赏赐喻权,解发明珠喻实。皆是别喻佛迹门开权显实。至于如来寿量品中的良医喻,使告父死喻权,归来使见喻实,此亦仅喻开迹显本而已;是以经中的七种譬喻,都是局部的譬喻。
唯有莲华,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时教的权实与本迹,而且莲华,含有开敷,出水,因果同时等义,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因为莲华开后,华落莲成,正如佛于法华会上,宣说妙法,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理。又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不离凡夫生死污泥之有,不离二乘清水之空;但却能够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沾。又莲华之根,藏于污泥与清水之中,但不染不沾;正显示一乘中道妙理,即空即有,而又非空非有,既超越空有,而又不离空有。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故名妙法。
又莲华是华与莲子同时生长,华是因,莲是果;即华果同时,华果不离。正显示一乘妙法,因中有果,果必由因,因果同时,因果不离。因为有以上种种理由,所以佛独取莲华为喻,以喻妙法;不但法妙,喻亦妙。用妙喻,喻妙法;法喻俱妙。今法喻双举,故本经的别题,名妙法莲华。
本经何止法妙、喻妙,功德利益更妙。据说:古人释净见,童年出家,日日读诵法华经,精进不懈。诵至一万三千遍时,体力不支,日渐消瘦,疲倦不堪。后闻住处北边,忽有众多儿童嬉戏嘈杂之声,甚感厌烦。时有一白头公公,来问候法师,四大如何?师以健康欠佳答。白头公公教师至小儿嬉戏之处,坐待小儿脱衣入池沐浴时,即取小儿衣服归,若来索取,切勿给还;若被辱骂,也不要回答,弟子自来语之。
次日,师如所教,前往取小儿衣服归;小儿来取,不给,被骂 不答。时白头公公至,要小儿入师怀抱,小儿不肯,公公驱逼数次,终于入怀,没人腹中。此后,师不但恢复健康,而且体力过人。原来是普贤菩萨,令土地公公,驱诸药精,变为小儿,令师服之,驱除疾病,回复健康,是多么美妙的故事!
(三)经字的意义
涅槃经言:‘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梵语修多罗,亦名苏怛览,译言契,亦名经,古人合称名为契经。意思是说: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皆上契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杂阿毗昙心论,用五义解释经字:
一、出生义:经能出生一切善法,令人依之修行,可以出生一切功德,甚至出生佛果菩提。
二、涌泉义:佛经诠理,无穷无尽,犹如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人智力吸收,皆可以获得真实的利益。
三、显示义:佛经所诠的义理,能显示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圣凡因果诸法;不止说明俗谛理,开示真谛理,更能显示中道第一义谛理。生人慧解,启人信心。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用来定曲直的用具,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令众生明白是非曲直,知因果,识邪正,辨真伪,明善恶;如木匠因墨斗定曲直,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样。
五、结鬘义:世人用线穿起花朵成串,作为装饰品或礼物。比例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诸法,众人依之修行,可以庄严法身慧命。
至于瑜伽师地论,与显扬圣教论,皆以贯穿义解释经字。如论云:‘契经者,贯穿义。’但佛地心论则说:‘能贯能摄,故名为经。’意思是将佛的言教,结集贯串成经,能诠义理,弘传于世,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间,不致散失;还能摄持众生,令其灭恶生善,转凡成圣,不致流落生死,故名为经。
在本经言:则经是希有义。如经言:‘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华,时时乃一现。’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舟航义,宝王义,药王义,安乐、吉祥等义。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证果必循的正途。此阶梯,此正途,是法界人天所同轨,十方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无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转移,因此名之为经。经之一字是通题,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通别合称,故名妙法莲华经。
显体,是显示此经所诠的理体。亦即是显示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本体。此体微妙难思,每随其作用不同,而立种种不同的名称。以其能含藏宇宙万有诸法,因名如来藏;以其能够双遮双照空有二边,故名中道;以其纯而不杂余物,故名毕竟空;以其灵明觉照故名佛性;以其超越无上,故名第一义。在解深密经则名真如自性;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在本经名一佛乘,又名诸法实相。
本经处处皆显示实相理。如经言:‘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又言:‘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又\‘诸法实相义,己为汝等说。’本方便品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法师品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说:‘观诸法如实相。\’可知本经是以实相为体。
宗是宗旨,亦即是修行的宗旨。前显体是明性德,今明宗是显修德。性德法尔天然,不假修成,非因非果;修德则修如是因,当得如是果。普贤观经言:‘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本经既说一乘妙法,诠诸法实相理,但教菩萨,则依之修证,该是一乘因果。自从序品开始,至安乐行品,都是说佛迹门权因权果;亦说明弟子的实因实果。在此十四品经文中,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为声闻人授记,令诸菩萨除疑,开佛知见,同入一乘圆因,共证一乘圆果。
经言:‘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佛子行道之,来世得作佛。’正是一乘因果。自从地涌出品,至劝发品,开迹显本,穷佛久远的修因,究佛久远的证果。同时显发声闻弟子,本门深远,有因有果;今迹门示现声闻身,不过是迹门因果而已。本经既然显示佛及弟子本迹之实因实果,与诸经不同,故知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
用是功用,力用,妙用,胜用。本经不论三乘人的智慧,纯说佛道智慧;不开九界众生知见,但开佛界知见。不重视二乘修证,唯著重一乘实智修证。在佛说此经之前,二乘人怖畏生死苦,取涅槃乐,生安隐想,认为已经得灭度。权乘菩萨,亦执著佛的迹门示现,以为真实。及佛说法华经,以权实二智的妙用,胜用,废化城,破情执,舍弃迹门的权巧方便,显示佛本门的真实功德。令众断疑,生深信解,入佛知见,除根本惑,损二生死,得法生身,授记作佛;化功广大,利泽弘深,故古德皆以断疑生信,为本经之妙用。
诠理化物谓之教,分别同异谓之相。佛自证诸法实相理,不可以言宣,但为利益众生,故运用方便权巧,演说种种语言,因缘,譬喻,谓之教;教所诠的义理大小不一谓之相。古人多数都是依据自己所宗尚的经论,以判佛的一代时教。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是依据华严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以及本经:‘佛所说法,譬喻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花,各得成实。’而立。以显示佛法平等,只因众生根机不同,故有三乘五乘的差别。
慧远大师立顿渐二教。顿指华严大教;渐指三乘共宗,渐次修证。
玄奘法师,立三轮教。佛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十二行*轮,名转*轮教。佛于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二乘人回小向大,名照*轮教。佛在法华涅槃时,双照双遮空有二边,令权乘菩萨,入于中道,是持*轮教。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三时是日出、日升、日落。日出先照高山,譬喻华严大教,先照大机;日升普照大地,譬喻阿含、方等、般若,三根普被;日落还照高山,譬喻法华涅槃时,但教菩萨,仍照大机。
五教是小、始、终、顿、圆。
小教,是佛说阿含等小乘经,教化人天,及愚法声闻等小机;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始教,是大乘之始,有有相与无相之别。解深密经等,广谈法相,为唯知识宗之始,是有相教。般若经等,说诸法空,为般若宗之始,是无相教。
终教,谓楞严经说法性常住,许一切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皆可成佛,尽大乘之极说,故名终教,以其说理究竟,又名实教。
顿教,不立渐次,唯辨真性,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如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
圆教,显一真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如本经所说,皆是圆教义摄。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
五时: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佛初成道,现胜应身,于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说一真法界华严大教,名华严时。
佛为教化钝根众生,隐胜应身,现丈六金身的比丘相,转生灭四谛*轮,说四阿含经,诠小乘教义,名阿含时。
钝根小智人,依生灭四谛理,如法修行,证阿罗汉果,得少为足,饮三昧酒,堕无为坑。佛为欲令此辈,耻小慕大,故在方等会上,说胜鬘维摩等经,四教并谈,普被群机,名方等时。
小乘圣者,虽然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但我相未除,法执坚固,障碍进修佛道,故佛说般若,显诸法空性,令离情去执,名般若时。
最后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说无上道,普授众记。又于涅乐经,广谈佛性常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名法华涅槃时。
荆溪尊者所著的四教仪备释中,偈颂五时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八教:谓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藏教,以阿含为经藏,以毗尼为律藏,以阿毗昙为论藏。说因缘生灭四谛法,正教声闻,傍教菩萨;三人同行,证果各殊。
通教,钝根众生,通前藏教;利根众生,通后别圆二教。又通教指不共般若,通于三乘,诠无生四谛理,明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既无苦之逼迫相,亦无集之惑业相,五阴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虽曰修道,但能修所修,同一真空,本无生灭去来,名无生四谛理,正教菩萨,傍化二乘,三人同行,共证空理。
别教,是别对菩萨机,说大乘无量之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皆别于前藏通二教,又别于后圆教。诠无量四谛理,苦有无量,二种生死不同故;集有无量,五住烦恼不同故;灭有无量,诸波罗密不同故;道有无量,恒沙佛法不同故。纯教菩萨,不兼二乘,修次第三观。先观因缘即空,证真谛理;次观因缘即假,证俗谛理;后观因缘即中,证中道理。隔历三谛,次第修证,中道不具诸法,佛性超越二边,因名但中。
圆教,诠圆融中道实相理,十法界圣凡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以此实相理为体性。故事不碍理,即事即理。以其事理相即,五阴诸法,无非实相,故无苦可舍;尘劳妄想,本来清净,故无集可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无道可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无灭可证。既无修道断集的造作,亦无灭苦证灭的作为,故名无作四谛。唯教利根菩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无一不圆;以其圆悟,圆修、圆断、圆证,故名圆教。
法华玄义说:‘为决定声闻,说三藏教,为退大声闻说通教,为渐悟菩萨说别教,为顿悟菩萨说圆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化利益众生的法门,如世间医师之用药,故名化法四教。
顿教,是以顿悟理性为教。上根利智的人,闻一乘法,顿悟一乘理,顿修一乘因,顿证一乘果,一超直入,不立阶次,谓之顿教。
渐教,是对顿言。佛初说阿含,次说方等般若,后说法华涅槃。由小至大,从浅入深,渐次修证,谓之渐。
秘密,众生因根机利钝不等,同在佛前闻法,得益各异,而且互不相知,故言秘密。或佛对密机,说秘密法,并用不思议神力,令在会大众,彼此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不定,是在闻法得益方面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得益虽殊,彼此互知,故名不定。若顿,若渐,若秘密,若不定,皆但有教化之仪式,如世间医师的药方,名化仪四教。
智者大师,又依据涅槃经,以乳等五味,配合佛所说的五时教。法华玄义言:‘佛日初出,顿教先开,譬喻从牛,必先出乳。’又言:‘乳为众味之初,譬喻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如乳耳。’阿含时,佛因曲就众生根机,趣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令小乘机,断见思惑,证二乘果,转凡成圣,譬喻转乳为酪。方等时,弹劾小乘,赞叹大乘的慈悲行愿,令小乘人,耻小慕大,通于大乘,如从酪出生苏。般若会上,明诸法空性,令别教菩萨,离情去执,如更炼生苏,变成熟苏。法华涅槃时,但说无上道,显佛性常住,转别教机,为圆教菩萨,如精制熟苏,成无上醍醐。
本经在五时中,属于法华涅槃时;在化仪四教中,是会渐归顿;在化法四教中,纯属圆教;在五味中,是无上醍醐味。故古德皆判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译题简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是翻译此经的时代。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秦姓统治天下的,有嬴秦,符秦,和姚秦。今言姚秦,显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嬴秦,亦不是五胡乱华时代,符坚当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在位时的后秦。在姚兴执掌政权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及姚兴登位,即遣兵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驻锡于西明阁与逍遥园,翻译佛经。本经,是于弘始八年,译于青草堂寺,故译者姓名之前,冠以姚秦二字。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能够规范人的三业,是戒学摄;论藏,可以分别邪正,属于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基本纲要,故举三藏,即概括全部佛法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就字义言: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规范,必合情理,物经训匠雕刻,必臻至善。学佛亦然,凡能以佛法规范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导人止恶修善,转凡成圣的人,皆可以称为法师。
若就佛法言: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者,可称法师。
若在其功用言:能受持三藏佛法为师,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开发自己的智慧者,名自利法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化导众生,作为他人之师者,名利他法师。今本经的译者,既精通三藏佛法,自奉为师,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故于其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以显示其德学的超越。
鸠摩罗什,是译经者的姓名。梵语鸠摩罗什,译言童叟。因其年少老诚,童年具有耆德,故依德立名。其父鸠摩罗琰,原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弃官出外旅游,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妹嫁给他,生罗什法师。后来,罗什法师的母亲舍俗出家,即证初果。师宿植德本,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其母即令其出家;不但能日诵千偈,而且过目不忘。一日,随母亲进入一佛寺,看见一个大铁钵,随手举起放在自己头上,忽然心想,自己年纪这么少,而铁钵这么大,怎可以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呢?即顿感觉铁钵沉重,不胜负荷,因此,顿悟万法唯心之理。
九岁,随毋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佛法。后又从须利耶苏摩,研习大乘经典。对于大乘佛法,独有心得,终于成为力弘大乘的学者。再到罽宾国,为槃头达多说一乘妙理,达多感悟,反礼为师。师拒不敢受,达多言:我是你小乘之师,你是我大乘之师,受礼何妨。
后回龟兹国,弘传大乘佛法,名震诸国。此时其母已证三果,往天竺国前对师说:若能将大乘佛法,弘传中国,对彼土众生,非常有益,可惜对你本身不利。师言:菩萨发心,舍己为人,为弘传佛法,赴汤踏火,在所不辞;岂可因对于自己不利而退缩?遂立志要来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前秦符坚,因仰慕师之德学,派遣大将吕光,远征龟兹国,目的迎师来华。岂料吕光回程时,闻符坚战死,姚长称帝,遂于凉卅宣布独立,自组王朝。姚长死,姚兴继位,出兵讨伐吕光之子吕隆,强迎师入长安,礼为国师,请翻译佛经。本经是在当时奉姚兴之命而译。故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略释品题
方便品,是本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品。品题名为方便,可作以下七种解释:
一、从字义解释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即是用一种技术权巧的方法,便利于办事,谓之方便。在佛教言:用一种权巧的方法,教导众生,令众生便利于学习而得益,是名方便。
二、以事理解释方便:方是方正真实之理,便是种种事相的妙用。非理无以立事,非事无以显理。佛从亲自证得方正真实之理,能示现种种事相的妙用,教导众生,有显著的功用,故名方便。
三、以权实解释方便:佛证知一乘妙法平等无二,是实智;能鉴别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是权智。佛从实智的理体,起权智的妙用,逗机说法,谓之方便。
四、以教乘解释方便:今日佛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纯是教菩萨法,是实教;昔日应众生的根机,巧说三乘五乘法,教化人天,是方便教。
五、以远近解释方便:远则自从释尊成佛后,四十九年来,所说的一切经教,皆是作为今日说法华经的前方便。如经言:‘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近则如序品中所说:佛于法华会上,放光现瑞,种种希有之事相,都是为说此经的方便。如经言:‘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
六、以入门解释方便:门能通于所通,能通是佛权智所说三乘教法,是进入今日所显一乘教理的方便,如经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得显,用在方便;方便是入真实之门,故言方便。
七、以秘妙解释方便:佛所证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谓之秘;今日开权显实,明佛性本具,如衣里明珠,非从外得,谓之妙。如经言:‘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秘妙解释方便,正是本方便品的宗旨。
本品内容无非说明:佛昔日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以及今日开权显实之目的。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理解佛的甚深智慧,更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明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欲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是以佛昔日所说,皆为达到‘度尽一切众,皆令成佛道。’之方便。如经言:‘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因此,佛昔日所说,是假设,是方便,今日所显,才是亲证,才是真实。虽然,但昔日的权巧,不离今日的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如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言:‘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助长缘因佛性,启发了因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因此,本品以方便立名,名方便品。
解释经文
一、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
自本品开始,至分别功德品的偈颂尽,共十五品半经文,都是本经的正宗分。其中前八品,是迹门正宗分,其余七品半,是本门正宗分。今先释迹门正宗分中,关于迹门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可分八段解释。
(一)寄言赞诸佛二智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初三句是结集经者,叙述佛将开始说本经时的情况。‘尔时\’,是当文殊、弥勒两位大士,问答己竟之时。‘世尊\’,是今佛释迦世尊。释尊于说本经之前,曾经为诸大菩萨,说大乘无量义经,之后,即入无量义处三昧。佛初入定,是自证诸法实相的如如理;佛今出定,是兴慈运悲的如如智。当时释尊不急不缓,‘从三昧安详而起\’,不待弟子请问,即‘告舍利弗\’,正是无问自说。因为佛智慧甚深微妙,非大智者,不能信受。又佛意欲破小智以显大智,故不告诉其他菩萨,而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诸佛,概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诸佛智慧,深似巨海不可测,广如虚空不可量,是赞怫实智。门可以入道,有进趣之功用。今言‘其智慧门\’,是指诸佛证入实智的方便门,亦即是权智。不仅佛之实智不可测量,就是佛的权智,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即使是已经证得二乘圣果的声闻与辟支佛,亦不能深入佛智,故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赞怫权智。
本来,一切众生无不具足此甚深无量的智慧,可惜自从无明不觉以来,一直迷真逐妄,被种种烦恼妄想,障蔽了此灵明觉照的原始智慧,错用识心,分别取舍,作诸恶业,由业感果,流转生死,成为愚痴无智的苦恼众生。二乘圣人由于修学佛法,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得一切智,知诸法空相,但昧于俗谛理,不能入俗利生。权教菩萨,虽然能够在深达诸法空相的同时,又能分别事物假形象的种种差别相,得道种智,入俗利生,广作佛事;但智慧浅深不等,证理未圆,二利未竟。唯有诸佛智慧,能深入实相理,彻诸法的底源,达实相的边际,惑尽,智圆,理极,二利究竟,三觉圆明;又能从体起用,广设方便,教化众生。无论是证理的实智,或是教度众生权智,无不深而且广,即权即实,权实不二。佛本此权实不二的智慧,照空,虽然同于二乘的一切智,但不落于空,而超越于空;照有,虽然同于菩萨的道种智,但不执著于有,而超越于有。照中,皆见实相理,不落空有,不离空有,双照双遮,遮照同时,故能圆证三谛理,得三身,具三德,为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所以佛的权实二智,既非一般凡夫智力可以测,亦非三乘圣众可以知。故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解释诸佛权实二智的深广难知。诸佛之所以能够具足权实二智,微妙难思,皆因昔日行菩萨道时,‘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亲闻法要,故实智甚深;又能‘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内行纯厚,故实智无量。由于‘勇猛精进\’,自行化他,‘名称普闻\’,故权智甚广。结果,何止实智证理究竟,‘成就甚深未曾有\’的一乘妙‘法\’,而且权智对机,言词巧妙,能够‘随宜所说\’种种法门,而其意义与最终目标,诚非一般凡夫与二乘所能信解。以上是赞十方诸佛的实智甚深,权智甚广,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又如何呢?故下文释尊随即介绍自己的历史故事,显本门深远,权实二智,亦莫能测。
(二)寄言赞释尊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吾\’是释尊自称,‘成佛\’远则是指释尊本门,无量劫前最初成佛;近则指迹门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如来寿量品言:‘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又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成佛是实智,久远是本门。常在娑婆世界,是从本垂迹;说法教化,是为实施权。释尊本门成佛后,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固然是从体起用,为实施权。而今迹门,于印度菩提树下,成佛已来,四十余年,所说:‘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亦是从实施权,运用方便。
因缘,指亲因与助缘;譬喻,是引用种种比例,如佛于阿含经,说一切法,皆因缘生,并引用种种譬喻来说明,因缘与譬喻,是十二部经之二。‘广演言教\’是指佛说其他,本事、本生等十部经。‘无数方便\’,广则总指佛权智教化,略则约方便(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是入见道位的七方便。其次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及别教菩萨,共七人名七方便。再其次是藏教声闻、缘觉二人,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人,再加别教菩萨,与圆教菩萨,共七人,皆是佛权巧施设,是成佛层次上的方便。因为众生处处执著,故佛说五戒,令离三恶道的执著;说十善法,令离欲界人天的执著;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令离见思烦恼的执著;说教菩萨法,令离涅槃的执著;说如来中道教,令离中道法爱的执著;故言:‘令离诸著\’。是赞佛权智,成佛是实智。
所以者何?是说明释尊能够具足权实二智的原因。如来,是说佛实智,方便,是说佛权智,知见波罗蜜,是双举佛的权实二智。佛证一切种智,是实知,佛眼圆明是实见;佛得道种智,是权知,法眼普照是权见。权知权见是事相差别;实知实见是理性平等,亦即是诸法实相。能尽事理边际,名波罗蜜,权实知见皆圆满,是具足,权实二智皆究竟圆满具足,故能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是双结佛权实二智。如来,是显佛实智证理,非横非竖,不可以言宣;知见,是显佛权智,佛权智横则广大,竖则深远。
‘无量\’,是佛道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等四无量心。
‘无碍\’是佛道四无碍辩。佛以一法演说无量法故,名法无碍辩;佛以一义演说无量义故,名义无碍辩;佛以一音演说无量音故,名辞无碍辩;佛于法、于义、于辞皆通达自在,称机施教,乐说无倦故,名乐说无碍辩。
‘力\’是说佛道的十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善处、恶处;善众生,恶众生;或可度、不可度等。二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众生过去、现在、末来所作一切业因,所招果报有障无障等。三知根胜劣智力:是能知众生善根深浅胜劣的智力。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众生所修种种不同的禅定,如八解脱,三三昧,有漏、无漏等。五知种种解智力:能知众生种种见解,正与不正等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知十法界众生种种境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所修一切种种道法所得的道果。例如:众生修持五戒,奉行十善之道,将至人天乘之果,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则可得至出世涅槃道之果。八知天眼无碍智力:是佛用天眼观见众生,此死彼生,随善恶业缘,受报好魄丑等。九知宿命无漏智力:是能知众生宿命及所证无漏涅槃等。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是能知二乘圣人永断结感,兼侵习气等的智力。
‘无所畏\’,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等四种。
梵语禅那,译静虑,即止息忘念,定慧均等。梵语木叉,译名解脱,即离诸烦恼,心得自在。梵语三昧,译名正定,是真心体寂,离诸杂乱。从体言三昧,从用名解脱,从相名禅那,名异体同,皆是佛所修的出世间上上禅,拣非世间人所修的四禅八定,亦非权乘所修的浅位禅定,更非如来所说有为解脱或无为解脱,而是‘深入无际\’的首楞严王大定,得不可思议的解脱,或是入无量义处三昧,故能深入无有边际的实相理,成就一切殊胜未曾有之法。‘深入无际\’,是结赞佛实智,甚深难测;‘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是结赞佛权智,广大无量。
(三)绝言赞佛智希有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前是寄用语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今是绝言再赞。初四句是明绝言赞的理由,次三句显绝言赞之境,止!舍利弗以下,是解释绝言之意。
释尊又告诉‘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初二句是重说佛权智;次二句是举佛佛实智。佛所以能够分别众生种种根性的不同,又能善巧方便,应机施教,演说诸法,原因是佛成就权智;佛所以能用真实而又柔软的言辞,为众说法,令众生心开意解,法喜充满,原因是佛具足实智。前寄言赞佛权实二智,经文是先实后权,是明佛从实施权。今绝言赞佛权实二智,是先权后实,是表示佛欲开权显实。
‘取要言之\’,佛意是简约而言。‘无量无边\’,指佛权巧方便的权智;‘未曾有法\’,是佛所证的实相理,‘佛悉成就\’,是总显佛的权实二智。实相理体,虽然众生本具,但九法界众生,皆未曾悟证,唯佛实智,能证此未曾有法,又能权巧方便,为一切众生演说,故说:‘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世间诸法,虽然可以用种种言辞,权巧方便演说,但实相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心可思,非口可议,即使佛能权巧演说,但闻法者亦不能了解。若然因不解而不信,而诽谤,则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诚应该停止,不宜复说,故佛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下,是解释何以不须复说的理由。因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是无上果人,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是无上法。此无上法,非凡情可以测知,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唯有释迦佛,以及曾经亲证此无上法的十方诸佛,始可以究竟尽知此‘诸实相法实相\’理,所以不须复说。
诸法实相,义通前后,通前,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通后,是标佛权实二智。
‘所谓诸法如是相\’以下,是用十如是解释。
‘诸法\’是指宇宙间可以接触,可以想像的一切事物,是佛权智所照之境;实相,是宇宙原理,诸法的本体,亦即是众生的佛性,是佛实智所证之理。宇宙一切事物虽多,不外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依正因果等法。在佛的智慧观察,十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的身心,或是赖以生存的外在世界,不管是有情或无情,无不各自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事相,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决定如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
如是相:是指世间事物的外貌形相各别而言,例如:人的形相,不同物的形相;植物的形相,又不同动物的形相;物相有长短方圆,大小不一,人相有高矮肥瘦,美丑不同。三善道众生的长相,美丽端庄;三恶道众生的长相,丑陋怪异;二乘圣人的形相,清净无染;佛菩萨的形相,庄严无比。十法界圣凡以及诸法的相貌,一定彼此各异,不可混乱,谓之如是相。
如是性:是指人与物内在的特性,人性不同物性,物性有寒冷温和燥热不等,人性有善恶无记各别。例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地以坚为性,风以动为性,六道众生以善恶无记为性,二乘圣人以解脱为性,佛菩萨以智慧慈悲为性,十法界圣凡中,情与无情,皆各有其不同的个性。
如是体:是指人与物的体质。人的体质,不同物的体质,植物的体质,又不同矿物、动物的体质。六道众生由善恶业力招致色心组合的五蕴体质,不同于圣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法身的体质,更不同于诸佛菩萨福慧庄严,十力具足的体质。当然佛所证的法身,也不同于应身的体质;而且是永远如是,不可以改变的。
如是力:力是力量,功力。物有物的功力,人有人的力量。例如:水可以解渴,也可以载舟覆舟;火可以照明,也可以燎原;地可以生长万物,风可以移动一切,房屋可以御寒避暑,五谷可以止饥疗饿,这些都是物的功力。至于六道众生,则以能承受苦乐为力,二乘圣人以断惑离缚为力,菩萨以菩提心、四摄法为力,佛以智慧、慈悲、弘愿为力。力虽有大小强弱不等,但诸法无不各具其力,人力不同物力,圣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永远如此,是无法更改的,谓之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造作。力是潜在的功能,作是表现的动作。日夜转移,四季更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物的造作;善恶好丑,是六道众生的造作;戒定慧是二乘圣人的造作;六度万行,悲智双运,是菩萨的造作;随机垂应,八相成道,说法利生,是诸佛的造作。情与无情,若凡若圣,无不各有其一定的造作。
如是因:因是主因,原因。众生的一切造作,都可以形成一种惯性,作为引生未来生命或苦或乐的主因。如:大地种子,是生长万物因;人造作善或恶业,是轮回六道生死因;二乘圣人造作无漏善业,是出世涅槃因;菩萨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是成就佛果菩提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不各有前因。
如是缘:缘是助缘。事必由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有结果。例如:物以种子为因,以水、土、阳光、人工等为助缘,始可以萌芽、开花、结果。人则以善恶业为因,以父母为助缘,有因无缘,绝对不可能创造新的生命。六道众生,以善恶业为因,以扳缘于色声等六尘境界为缘,所以轮回六道,生死不已。二乘圣人作无漏因,加以出世善法为助缘,所以能解脱生死,超出轮回。菩萨以般若为因,以善知识及布施持戒等为助缘,所以能觉悟成佛。诸佛以慈悲愿力为因,众生机感为缘,所以来应生人间,成佛道、度众生。由于众生所作之因不同,助缘亦异,结果十法界圣凡苦乐不一。
如是果:果是结果。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凡夫作有漏因,招致生死果;二乘作无漏因,得涅槃果;菩萨作成佛因,得菩提果;因果不昧,因果相类,谓之如是果。
如是报:报是受报,果与报不同。例如:五谷的种子是因,水土阳光是缘,五谷丰收是果,食用五谷时才是报。又如人立志创业是因,学问知识与亲朋的协助是缘,事业成功是果,享受应得的利润财富才是报。
六道众生作善恶业是因,取舍六尘境界是缘,轮回生死是果,受苦或受乐是报。二乘作无漏业因,修出世善法是缘,证阿罗汉是果,享受涅槃是报。菩萨广学般若,上求下化是因,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是缘,证无上菩提是果,得大涅槃,享受常、乐、我、净是报。
因缘果报,是世间事物演变的层次,亦是众生六道升沉的原则;若是有因无缘,是不可能感果受报。十法界有情、无情诸法,虽然各各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等事相差别,彼此互异,但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所谓:‘事有千差,理无二致。’故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天台宗依据此十如是,说法有百界千如。法华玄义言:‘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十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再依据众生,世界,业界三种相续言,则成三千,故有‘三千性相\’之说。又三千之法,唯是一心,故言:‘一念三千\’。
天台宗又用空假中三观,解释十如是。若言诸法皆具足如是性相等十如是,有无量差别相不同,是俗谛理,属于假观;若言诸法如是性相等十如是,是一味平等,没有差别,是显真谛理,是名空观;若言诸法性如是,相比是,乃至本末究竟皆如是,非空非有,是显中道理,名为中观。以此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即俗即真,即事即理,事理圆融,真俗无碍,就是佛的知见。
智者大师,又约十法界,约佛法,约离合,约位等四番解释十如是。而法华授手卷一之四言:‘直指云:理应取十法界俗谛理曰相,十界真谛理曰性,十界本具曰体,十界业用曰力,十界功能曰作,十界作成曰因,十界助发曰缘,十界循业发现曰果,十界酬赏不差曰报,森森之法,起于一心,万境如是,终归于实际曰末,从因至果,了然不昧,三际平等,十方坐断曰究竟,以根本智当阳一照,十界全空曰如,以差别智,行布无碍,十界不坏曰是,全俗即真,是事无碍,真俗互融,是理事无碍,真俗双超,是事事无碍。…’读者欲想深入研究,可参阅文句、授手等古人的注解。
由于诸法差别之相,不离实相平等之理,即事即理,即真即俗,故真俗互融,事理无碍,唯佛权实二智,能知能解,一切凡圣,皆不可能理解佛的智慧。今日释尊,欲开权显实,又恐众生不能信受,反而谤法,罪招堕落,所以欲言又止。
(四)颂寄言赞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佛说法,往往为后来者,或为未了解领会的人,再用偈颂方式,将刚刚所说之理,重复再说一次。以下是重颂前文寄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世雄\’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诸佛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测量,故言:‘世雄不可量\’,是重颂前文‘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亦即是颂佛实智。
‘诸天及世人\’等三句,是重颂长文:‘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因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是重颂诸佛的权智。
‘佛力无所畏\’等四句,是重颂释尊的权实二智。佛字是长文中‘吾从成佛以来\’,是显佛实智;‘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颂佛权智。\‘及佛诸余法’,是颂长文‘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佛实智甚深,故不可测,佛权智无量无边故不可量。‘无能测量者\’,即是颂佛权实二智。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此重颂长文中双释双结之意。初二句重颂长文‘曾亲近百千万亿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次二句是颂长文\‘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是颂长文‘知见波罗蜜,皆己具足。’最后二句是颂长文\‘如是知见,广大深远。’
道场,有事道场、与理道场。事道场,是佛于菩提树下,得道之处;理道场,是佛以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理智不二之寂灭埸地。佛于‘道场得成果\’,理智究竟,权实具足,能究尽诸法实相。故言:‘我已悉知见\’。
(五)颂绝言赞佛二智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初偈是重颂长文十如是。初句颂如是果,如是报;次句颂如是相,如是性;‘种种\’,是颂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等;‘义\’指实相理,是颂如是本末究竟等。
‘是法不可示\’以下,是颂‘止!不须复说’之意。是法指诸佛二智所究尽百界千如等法,此等诸法,即相即性,即事即理,微妙难思,故言:‘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菩萨,开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等七人,是佛权智所化之机,无法理解佛实智,故言:‘无有能得解\’。最后二句指圆教十信位菩萨。佛的意思是,此诸实难信解之法,不可说示,虽然佛能权巧方便宣说,一般众生,甚至七方便的学人,亦不能信解,除非是圆教十信位菩萨,得信不退,信力坚固,始可信受无疑。故言:‘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初句指二乘圣人,亦曾经亲近供养诸佛,故今生得见佛、闻法、修行、证果,已经断尽见思烦恼,尽此一报身,即得超越三界,远离生死的人,其信解智力,亦不堪承受此一乘妙法。此拣二乘人不能知佛智。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初偈是拣舍利弗亦不能知佛智。舍利弗是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者。今佛言:‘假使满世间\’,所有的人,‘皆如舍利弗\’一样,智慧第一,共同思惟度量,亦不能测知佛的智慧。次颂半文,是拣所有诸大弟子及声闻人。如迦叶,目建连等,再加上满十方佛刹之多的声闻弟子,尽其所能测量的智力,共同测量佛智,亦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根性胜于声闻人,不但能断正使烦恼,兼侵习气,三乘圣人中,属于中乘。前言四果圣人满十方刹,其数尚少。今言以辟支佛这么利智的圣人,不仅满十方世界,而且其数多如竹林,如是众多利根的缘觉,共同一心,经无量劫如是长的时间,亦不能知佛智的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新发意\’即是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虽然未证法性,仍受业报色身,但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兼他,‘供养无数佛\’,是修福,‘了达诸义趣\’是修慧,‘又能善说法\’是利他,‘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明其数之多,‘一心以妙智\’明其所修中道妙智殊胜。‘于恒河沙劫\’明其时间之久远。以如是众多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菩萨,经如是长远的时间,共同用其中道妙智,思量测度佛智,亦不能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此拣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佛智。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天台宗以别教初住至七住,断见思惑,永超三界生死,是位不退;自第八住至十回向,破尘沙惑,不失菩萨行,是行不退;初地以上,分断无明,不失中道,是念不退。
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得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今言三贤位菩萨,‘其数如恒沙\’之多,共同一心思量,求知佛智,‘亦复不能知\’。诸佛证理究竟,智慧微妙,非一般凡小识心分别计度可知,故人由少至多,时由短至长,智由浅至深,位由低至高,但皆未登圣位,未证入法性,故皆不能测知佛智。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是追颂佛绝言之境。‘无漏\’谓佛五烦恼住净尽,二死永亡,所得智慧,永不漏失。‘不思议\’,谓佛智即权即实,即实即权,权实不二,微妙难思。又无漏,是明佛能证之智,不思议,是明佛所证之境,是追颂长文中‘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我今已具得\’等三句,是追颂长文‘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六)重颂略开三显一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初句诫听,次句明佛佛道同。‘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是劝信,后二句,正是开权显实。今佛如此,过去古佛,未来诸佛,何独不然?既然三世诸佛,皆如是说,是故舍利弗汝等佛弟子,应当于佛所说法,深信不疑。信甚么?信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皆是权巧假设,属于方便教,直至今日所说佛的智慧,才是真实的一乘教。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前明诸佛显实,今说释尊开三。其实,显实必开三,开三必显实,彼此互明,以显佛佛道同。‘三乘教\’,是佛昔日权巧方便,为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假设,是随他意语,非佛出世之目的。
佛初成道,宣说华严大教,此等众生,如盲似聋,有耳不闻圆顿法,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不得不运用方便力,稳实施权。对于耽恋五欲享乐的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令其寡欲知足,修心圣道,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保持人身不失,或生天界,是人天乘。
对被众苦逼迫恼害,急求解脱的人,说致苦之因,及灭苦之道;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对智慧稍高善根深厚的众生,说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令截生死流,趣向涅槃岸。使闻法者,因佛言教,了解事物的真相,明白人生的意义,从生死苦海中,提升自己,断烦恼,出三界,证涅槃,是声闻与缘觉乘。
当众弟子,如法修行,超凡入圣,离苦得乐之后,佛又为说方等、般若,弹偏斥小,赞叹大乘,鼓励弟子,自行化他,自度度人。当小乘圣众,耻小慕大,愿意回小向大时,佛即教以六度四摄等法门,令广学般若,兼行施、戒、忍、进、禅,转移小乘人,急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变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弘愿,实行舍己为人,广度众生,利益有情,是名菩萨乘,合前二乘,谓之三乘教。
此三乘教法,的确是众生自度度人的法宝,亦是修学佛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当佛座下的弟子们,皆依此三乘教修学,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自度度人时,佛今日又于灵山会上,‘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使其明白,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能令彼等解脱生死苦,断除烦恼束缚,而证得真空涅槃的教法,并非真实,只是佛方便力,权巧施设而已。
最后二句,其意有二,一是指当初因为众生处处执著,我及我所有,追求五欲,造诸苦因,枉受苦果,困居三界,不能出离,故佛隐实施权,巧说三乘,引导众生,令得出三界,解脱生死。其次是指二乘等人,虽然已经出离三界,但又执著涅槃实有,不知进求佛道,故佛今日开权显实,说三乘教,皆是佛的方便,唯一佛乘,才是真实,以引导小乘众,令出化城,得入宝所,共证佛道。故言:‘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七)二乘众动执生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文是结集经者,叙述当时法会,四众弟子,因闻佛开权显实,开三显一,谓三乘教法,皆属方便,不是真实,故心生疑念。因为小乘人,一向执著证得偏空涅槃,已经修学究竟,认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此身已尽,不受后有。’自此涅槃寂静,身心轻安,己经获得学佛真实的利益。岂料今日世尊!于称赞诸佛智慧,甚深微妙,及说诸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之后,竟然说昔日的三乘教法,并非真实,而修学证得的涅槃,亦只是权巧方便的施设,是以在会四众,皆心生疑念。
阿若憍陈如,译为解本际,是五比丘之一。是最初见佛闻法,得证四果者。佛度五比丘后,再度耶舍长者之子,共五十人。三迦叶兄弟师徒共一千人,舍利弗、目建连师徒共二百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经去零存整,言千二百五十人,今再略之,故言:‘千二百人\’。此等圣众,最初从佛得度,感佛深恩,常侍佛侧,凡佛说法,皆在座恭听。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是指发心求二乘解脱的小乘人。‘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当日灵山会上,聚集无数菩萨,声闻,缘觉,及天龙八部等众,唯独二乘圣人,及发心求二乘道的凡夫,闻佛开权显实,心生疑惑。不知是何因缘,佛今日殷勤称赞佛的方便。
‘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是疑佛实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是疑佛权智。佛昔日说三乘智慧,共证涅槃原无差别,所不同的,只是习气尽与不尽而已。例如:声闻但断烦恼,辟支佛兼侵习气等。今日却称赞佛智慧,难解难知,非一切声闻、辟支佛智力所能及,佛意究竟是何所指呢?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是疑自己所证。佛昔日说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能解脱烦恼生死,我等依之修行,亦皆己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得清净无为之法,何以今日佛竟然说此皆是方便?,然则何者才是真实?故言:‘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八)舍利弗述疑三请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是当四众皆生疑念之时,舍利弗是本经的当机众,既知大众心疑,故自己亦示现不解,而提出请问:‘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第一方便,是权智,‘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实智。因佛称赞诸佛权实二智,令四众生疑,故舍利弗代众请问原因。舍利弗本门深远,早已成佛,号金龙陀如来。迹门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协助释尊教化。当释尊成道不久,在马胜比丘处,得闻佛法,从佛出家,即证四果,常侍佛左右。往昔曾闻佛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但从来未闻佛称赞佛乘,故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日佛始再三称赞佛智,难解难知,致使‘四众咸皆有疑\’,故我舍利弗‘唯愿世尊敷演斯事\’,究竟是何因缘,如是称赞佛智?是何种法门,如是甚深微妙,难解难知?接著,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日能照物破暗,譬喻佛的智慧,能破除九法界众生无明烦恼痴暗。佛往昔不说,直至四十余年后之今日,始‘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是疑问佛的权智,‘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是疑问佛的实智。佛的权实二智,既然是假使满世间,皆如我舍利弗,尽思共度量,都不能测知,又岂能发问?今佛出定,即‘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的自行权智,以及‘智慧甚微妙\’的自行实智,是‘诸佛之所得。\’究竟目的何在呢?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此颂述三乘四众生疑。初偈是说声闻与菩萨生疑,‘其求缘觉者\’以下,是说缘觉、四众、与八部众生疑,当佛称赞自证智慧甚深微妙时,三乘学人,不管是凡是圣,是出家或在家,抑或是天龙八部,皆堕疑网,不知佛意所趣,唯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因此,我舍利弗代众恳请:‘愿佛为解说\’,是事究竟是何因缘?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此颂说舍利弗自疑。增一阿含经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故舍利弗自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在舍利弗言:‘究竟法\’是灭谛,‘所行道\’,是道谛,在佛言:‘究竟法\’是实智,‘所行道\’是权智。舍利弗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我被称为智慧第一,尚且心生疑惑,不能明了佛说三乘教法,皆是方便,究竟是证果所得的涅槃非真实呢?抑或是修因所行之道不真实?至于佛所称赞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佛果所证的究竟之法?抑或是佛因中所行微妙之道?
因闻佛亲口说法而悟道,慧命由是生长,故言:‘佛口所生子\’,急切欲闻,故‘合掌瞻仰待\’,请佛应时实说,故言:‘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不但我舍利弗等小乘四众,希望佛如实宣说亲证微妙之法,就是在会的‘诸天龙神等\’八部众,以及‘其数如恒沙,求佛’道的\‘诸菩萨’众,举其‘大数有八万\’之多。此外他方‘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亦承佛威德感召,皆‘合掌以敬心,欲闻’佛说,佛所证福慧‘具足\’的无上佛‘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是事\’,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亦即是佛的权实二智。二乘四众,虽然心生疑念,但仍然愿意乐闻,可是佛又恐‘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闻此妙法,皆惊疑不已。故再次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再次恳请佛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由于其欲闻之情,殷勤急切,故重言:‘唯愿说之\’。并解释其理由,为甚么一定希望佛说呢?原因是在此法会中,有‘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此中众生,包括三乘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此等其数众多的众生,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数诸佛,宿植德本,皆是‘诸根猛利,智慧明了,’的利根上智者,若‘闻佛所说\’妙法,必然‘能敬信\’不疑。故舍利弗再次坚决请佛演说。并用偈颂重请: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王是自在义。诸佛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故被称法王。菩萨在二乘之上,等觉菩萨在一切菩萨之上,佛又在等觉菩萨之上,唯独诸佛,是世出世间所尊敬的大觉圣人,再无能过其上者,故佛被称为‘法王无上尊\’。舍利弗所以一再恳请佛说的理由,是认为今日集会于灵山会上的‘无量众\’,必然‘有能敬信者\’。此隐含有众中也许有不信者在,故佛及舍利弗,故意三止三请,目的无非是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而增上慢人,因此退席,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可见释尊慈悲,处处为众生设想。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增上慢\’是七之一。个性高举,态度嚣张,不受教导,不思改过,谓之慢;于知识或财力与自己相等的人争胜,不让他人,是过慢;对于胜过自己的人,不尊敬,是慢过慢;恃仗自己的财势,凌辱他人,轻蔑同辈,是我慢;自己的知识学问或财势,都不及人,反而自我膨胀,气焰逼人,是卑劣慢;不明是非曲直,不信因果,不敬圣贤,不礼三宝,是邪慢;未得圣人之道,自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自言已经证,自满自足,不求上进,是增上慢。佛知灵山会上,无数众生之中,必有增上慢之人,若说佛智慧,不止是诸天及世人惊疑,而心怀增上慢的人,必然不信,反生毁谤,由于谤佛谤法,势必堕落无间地狱,无益反而有害,故佛再次停止舍利弗之所请。因为佛认为:‘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同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意谓佛所证的一乘妙法,离言绝相,微妙难思,非凡夫或小乘人之心量可能测知,凡夫闻之,固然惊疑,而著相声闻,以及增上慢人,亦不信受,若然兴谤,必招堕落,故佛再三止而不说。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当佛再三止而不说时,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并说明当时法会大众,久远劫前,生生世世,曾从佛学,受佛教化,今若得闻佛宣说妙法,‘必能敬信\’。‘长夜\’譬喻众生流转于生死,长期处于无明烦恼的黑暗中。‘安隐\’,譬喻佛说妙法,智光照耀,必令众生于生死烦恼的长夜中,获得安隐快乐,不致堕落,反而获得‘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