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佛学问与答

发布时间:2020-05-23 06:19:12作者:正觉网

  如何减轻业障

  菩萨

  信佛一定要吃素?

  鸡蛋可以吃否?

  七月十五烧冥纸

  烦恼

  相处之道

  怎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佛欢喜日与供僧

  人生是苦

  围炉 义工与修行

  为何要皈依三宝

  打佛七

  死后做功德

  佛教婚礼

  诵地藏经

  拜 忏

  信佛教即是拜神吗?

  业力

  信佛是否一定要食素?

  念佛与吃素

  祭祀祖先 灌顶

  转世

  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

  轮回

  还神

  放生

  仇人

  念观音菩萨往生

  供佛水

  信佛念佛要归依三宝吗?

  意识力

  饭前念供养及发愿

  居士唱华严字母

  护法居士的任务

  多做义工与修行

  天堂与地狱 绕佛

  文疏 在家居士与缦衣

  念彼观音力,水火不能漂烧?

  在寺院拜佛有次第吗?

  义工与礼佛

  忙碌人修行

  在佛堂供花

  学佛与结手印

  关于吃素这个问题?

  空与不空

  出食台点香

  何时受戒好?

  如何处理寺院剩余食物?

  无住而住

  「布萨」是什么、插香要如何

  佛在心中

  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

  请法师慈悲开示

  念佛怎样念?

  脱鞋

  放生 与 护生

  无住而住

  如何减轻业障

  ---------------------------

  问:若知自己业障重,应如何是好 ?

  答:若知自己业障重,主要是以忏悔和发愿来消除。忏悔是将自己以前身、口、意三业所作不如法、不合规律的行为以及思想念头都得改造,所谓痛改前非,决心不要再犯。古人有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要时刻提醒自己,守护身、口、意三业,不可再造新的恶业。要是继续造业,只会不断的加重业障,那就烦恼更多了。

  此外还需发愿众善奉行。我们可以透过修持工夫,念佛、诵经、拜佛、 打坐等,又或做种种功德来忏悔发愿,使业障消除。

  为何要皈依三宝

  问:佛教劝人行善,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就得了,还需要皈依吗?

  答: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就好像入学之前,要办理注册手续。而随着学年,逐步晋升。由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最后得到大学学位。而佛弟子是以受戒的层次等级而定身份。皈依三宝 ( 佛、法、僧 ) 是最基层。接着等级继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所受之戒无论是那个层次都以皈依为根本,也是迈向成佛之道的第一步。否则还未算入门为佛弟子。

  况且皈依后,领受三皈戒体,于心性上起着防非止恶的作用,令佛弟子好趣向涅槃大道。

  怎样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问:怎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 :这须具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对于娑婆世界的一切人事,连我身心都要放下,勿存留恋。古德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即是说娑婆世界的人民重爱欲,才会生到这里来。不生西方原因就是这个爱见妄想执着。所以首先要放下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人我是非,当观察世事无常。正如最近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伤亡惨重,两幢世界上庞大的建筑物,在一剎那间被移为平地。如法华经所云:「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世间上无一处是安心之地,所拥有的一切,亦不是永恒的,都是处于变化之中。所以释迦弁尼佛在遗教经中告诫大众,要远离戏论。须具有欣求心,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并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实行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一句佛号降伏妄念,令内心清净。若执持佛名号,达到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光接引,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信佛一定要吃素吗?

  问:信佛是否一定要吃素?

  答:佛教主张慈悲为怀,不杀生是愍护众生,吃素戒杀可实践慈悲的精神,增长善根。信佛者能吃素是最好的。而亦有因个人的环境或工作,于不方便时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和不为自己杀。初学者也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或六斋、十斋日吃素。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当今世界,吃素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皆因吃素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并有以下六种利益:

  ◆ 培养慈悲 ◆ 维护生态 ◆ 有益健康

  ◆ 增强耐力 ◆ 清净卫生 ◆ 促进和平

  死后做功德

  问:人死后有轮回,若已转为人身,那么还要为亡者超度做功德吗?

  答:当人死后,四十九日内为中阴身,这有如一间屋坏了要搬迁,在还未迁入另一间屋之前,就是讲善恶果报尚未判定。亡者极希望有人为其做功德,因四十九日后,便会随?自己的业力而受报于六道,即在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道中轮回。假使已转世为人,又有亲眷为其做功德,则可增福报,身壮力健,事业顺利,一切如意等,若在其它道中亦如是增福免灾。

  此外,所作任何功德,生者也得利益,如地藏经云:「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閰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所以虔诚为祖先或六亲眷属,乃至十方法界一切孤魂等众做功德,法事如法,亡者占七份之一,其余六份功德生者自利,阴超阳泰,故经云存亡获利。

  人生是苦

  问:人生在世为什么这样苦?

  答:你能明白人生是苦,即是有点觉悟了。苦是由前生身语意三业作恶的因,今生所招来的果报。因果之道,丝亳不爽。《大宝积经》 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由此可知,面对苦果问题,便不该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偏激行恶等。经云:「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应当断恶行善,使令恶报转善。从古至今,由积善改造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 袁了凡 先生的一生际遇,就是一个好例证。知道命中注定自己无褔、短命、无子送终及一事无成等,故立志专做善事,以后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寿命增长,功名中举,并且丁财两旺,所以说知道苦,若能断恶修善,这就是一件好事了。若能进一步仰慕涅槃之乐,便要勤修戒定慧之道。当知如是因如是果,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此是面对果报正确的态度。

  七月十五烧冥纸

  问:烧冥纸,烧衣等给亡者是否有用?

  答:烧冥纸或烧衣这些都是民间习俗,认为人死后会到阴间为鬼,而亲友们怕亡者在黄泉道上无钱应用,便在殡仪馆、墓地等焚烧一大堆冥钱、纸衣服、纸屋、纸车等纸扎物。花费甚大。

  从佛教而说,人死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随着亡者生前所造之业,轮回于六道 (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 之中,因此死后不一定为鬼。即使为鬼,能否享用财富。无福德者,尽管给与更多,都无福消受。有福德者,则能得到所需。鬼也分有财鬼、无财鬼、饿鬼等多种,不但是鬼道,六道众生皆如此。视乎个人的业力,而所受的果报。当然人死后,希望亲友为之做功德。最好为亡者持斋、念佛、诵经。或能将此烧冥纸等费用作为做如印经、供养三宝、修桥、建塔、济贫供需,那就有意义和价值了。若念佛、诵经回向亡者,此功德更加不可胜比,自他皆利。

  诵地藏经

  问:诵地藏经有什么功德

  答: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以神通力升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与南阎浮提众生,有大因缘。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得非常清楚,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或恭敬供养礼拜地藏菩萨,必获实际利益:冤结冰息,业障消除,刀兵火劫,得以远离,还有所求,皆得如意吉祥。

  地藏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所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具体详细功德,请敬阅地藏菩萨本愿。

  义工与修行

  问:在佛堂当义工,会减少自己修行的时间吗?

  答: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修行」。修是修改,行者行为是也。指修改我们身口意三业不如法的行为。做义工是体力时间和金钱的奉献(布施),大乘菩萨熏修六度万行,布施为首。所讲要带着欢喜心去做义工,透过待人做事的磨练,放下我执,要把做义工作为修行的好机会,并要知道于一切时中,做任何事都可以慑心(修行),例如扫地时可把地当木鱼,扫把当作木鱼槌,来配合念佛号。古德百丈禅师一日做一百零八件事,心中念十万佛。说明终日无论做大小事,念念不忘念佛号,即是做一切事不离修行,可见在佛堂当义工,不但不会减少自己修行的时间,还可以亲近三宝,护持正法,既可求福,又可修慧。希望大家多抽空来佛堂做义工,福慧双修,圆满菩提。

  相处之道

  问:我是佛教徒,但家人信其它宗教,怎办好?

  答:无论是信仰佛教或其它宗教,大家都要互相尊重。身为佛教徒,当然希望合家都能信佛,家人若信其它宗教,相处之道便要做好,首先要尊重他人信仰的自由,不要加以批评或排斥,更重要是自己做好一个真正佛教徒的模范,故必须与大众融洽起来,对长辈恭敬孝顺,对下辈关怀照顾,对其他所有人都要包容,使家人从你的行动中,体现出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以身教感化家人,使他们起欢喜心,待因缘成熟,才把佛法的道理,如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等戒条,这些做人的本份,其实跟儒家所讲的”五常”(仁、义、礼、信、智),名异义同,与家人分享,令生敬仰,渐渐建立佛化家庭,达到皆大欢喜。

  菩萨

  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简称觉有情,能自觉觉他,自觉者是觉人生的苦空无常道理,自己精进上求佛道。觉他者是悲愍众生沉沦苦海,发起要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菩萨以慈悲为本,广修六道万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名六度波罗密。举布施度而言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指用金钱、时间、物质等去救济贫苦及有需要的人,乃至供养三宝等。法施是用佛法去劝导人们断恶修善。无畏施是以语言安慰于人,如对失意的人,以佛陀的教化帮助他去除心中的畏怖,使其鼓起勇气除烦恼,复得积极人生。

  若布施能达至无相、悲智双运、三轮体空(所讲布施或做任何善事,不执彼此之相及计回报的心),如此不论出家僧侣或在家居士,均可称为菩萨。

  打佛七

  问︰什么叫做打佛七?

  答︰「打」是攻击义,如打断、打掉或破除。佛是觉悟。「七」是数目字,而且有两种意思︰

  ( 一 )是指时间,佛教通常以七日时间为期,精进用功修行, ? 期求证,又称「打七」。

  ( 二 )是指第七识,我人的第七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此识我执很重,若遇外缘,即执着我法二相,随生起分别计较,产生烦恼,成为生死的根本。

  打佛七是以七天的时间,将思想专注在佛号上,打破第七识我执,既无我,外境一切善恶诸法自然不成立,所讲不会被世间所有人事所动摇,一切欲望所束缚,心灵自然得到净化和解脱。

  打七用功方法很多︰有打佛七,还有打襌七、观音七、地藏七、弥陀七等。此外仍有诵经修持的楞严七、法华七、华严七等等。主要是在此种种方法中,选择一门入手,如打佛七,专念佛名号,在此七天时间,降伏第七识,放下我执,显现自性。古人云︰「 ...... 打得念头死,竖出法身活 ( 佛 ) 」。学佛要实践,那就要多参加打佛七了。

  佛欢喜日与供僧

  问:什么是佛欢喜日,又为何要供僧?

  答:七月十五日 是佛欢喜日。佛制弟子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此夏季时间,僧众结集安居修行,也有僧侣在山林树下等处,精进用功办道。于七月十五众僧安居圆满解夏,佛甚为欢喜,故称佛欢喜日。再者七月十五,亦是众僧发露自己或恣举他人在安居期中所犯的过失,故又名僧自恣日。

  供僧者,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记载,目犍连为其母于恶道中受极度之苦,而请教佛陀解脱之方法。佛陀教诫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即僧自恣日,以衣服,汤药,具,饮食等置于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仗众僧威德之力,救拔其母脱离恶道之苦。供僧是为报答父母恩故。详见《佛说盂兰盆经》。

  佛教提倡以孝道为本,人人当须忆念父母,生我劬劳及养育之恩,不但今生父母,乃至过去七世父母。故每年七月十五佛欢喜日,欢迎大家发心供僧,令现在父母福增无量,过去父母皆得超升。

  鸡蛋可以吃否?

  问:素食者,鸡蛋可以吃否?

  答:鸡蛋是荤是素,是一有诤议之说(事)。食素者大多数人不吃鸡蛋,也有人认为蛋可以吃,亦有人说力康蛋是素食,有关(此)种种的言论。

  至于素食者可否吃鸡蛋(这个问题),现引古德印光大师之记载:「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可知印光大师亦明确说出蛋是有生机之物,是不宜食的。至于力康蛋,虽无生机也不宜食,若然不小心食了已受精之鸡蛋,便是杀生,同时更有因果报应,古今以来,由吃蛋招致受业果报的例子,不胜枚举。再者鸡蛋从母鸡的下体出生,卵属不洁之物,并惺味重,身为佛弟子,戒杀持素,保持清净最为重要。

  在戒律中虽也有开缘,即除有重病非此物不能治疗外才可方便。现今医学科技发达,能代替鸡蛋之营养品甚多,故无论是力康蛋或是其它蛋类,清净修道人应该戒食。

  佛教婚礼

  问:选择在寺院举行佛教婚礼,好吗?

  答:寺院是求福修慧的好地方,选择在寺院举行婚礼,这一对新人真有智慧。能于三宝台前由法师祝福和证婚,又有参加婚礼双方眷属及众佛友的祝贺,便很殊胜。本苑(香港佛教律仪净苑)也曾多次应信众所请举行婚礼。在婚礼中,法师以「勤、惜、诚」三个字,对新人开示夫妇之道:「勤」是勤劳,要积极工作,把家持好;「惜」是真惜,要惜衣、惜食、惜福、惜缘,要珍惜当下的一切,常怀感恩心;「诚」是真诚,夫妇相处,不要隐瞒,要坦诚相待,和睦共处,还要尊敬长辈,孝养父母,在外多行善业,不取非份之财,以佛法的精神,作好榜样,感化家人一起信佛,建立佛化家庭,护持三宝。

  得到法师的开示,一对新人更加明白相处之道,要以法师的教诲为座右铭。与会亲友,无不感谢三宝恩典,同声赞叹法师慈悲。所以说,佛教婚礼比一般婚礼更加有意义,更令人难忘呢!

  围炉

  问:围炉是什么意思?佛堂年尾也有要围炉?

  答:「围炉」在北方人来说,人人都知道,是岁晚一项很重要的节日;但南方人就比较少知道围炉的意思了。其实围炉即团年。

  古人有谓:「游子在外,岁晚返家,共庆围炉 ….. 。」意谓一年至尾,所有因读书、经商工作、游玩等离家出外的人,都要在年晚回乡,与家人团聚,并向长辈报告年来境况,恭敬供养,计划将来。况已在家乡眷属当然一起团年。

  佛堂为了摄引大家,广种善根,以俗勾牵,在晚岁亦举行围炉法会,于佛前上供,师父们与信众们相聚,除师父开示外,有机会给大家向师父请教,订定新一年的修行及护法、自他俱利的工作。围炉包含了团聚、请教,还有给大家一个归宿感。因为三宝是真正的皈依处,所以大家岁末既来到寺院围炉,又能亲近三宝,聆听法要,这是很有意义的团年,欢迎大家有因缘来佛堂围炉团年!

  烦恼

  问:烦恼如何解决?

  答: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于无明导致思想不正确,引起待人处事执着或偏见,内心产生七情六欲的烦恼。人生是在顺逆的环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转,就会带来很多烦恼,如何解决烦恼呢?于顺境快乐的时候,例如听到悦耳之声,赞美之言,心能做得了主,不遂波而流,得意忘形或傲慢心起;假使碰到逆境时,若受人讥笑毁谤,或失去所拥有的财富变成破产,又事业成功转眼为失业者,亲人亦会分离等等,必须面对现实,勇于承担,不怨天尤人,能提起放下,无论在顺景或逆景,对于人生的苦乐得失,及一切的际遇看得淡泊些,不要太计较,万事随缘,以平常心待人处事,无明我执便渐渐破除,本具的智慧觉性不断提高,烦恼自然迎刃而解。

  拜 忏

  问:为什么要拜忏?

  答: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会犯错,有时会讲错说话,或做了损人利己的行为,社会上最容易犯的小妄语。例如正在写字楼办公,但不想听电话,便叫人告知对方不在。或为了自己的工作地位,同事之间搬弄是非。又或者做假账,隐瞒政府,逃税等等,这里包括身、口、意三业,有心犯的罪,无心犯的是过。但自己能觉醒自己的错处,是一件好事,内心有觉照反省,才会改错。忏除过往之恶,悔过后不复做,就是忏悔。若常能修持忏悔的心,不覆藏,会使生活清净自在。忏悔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对首忏悔,在善知识面前发露忏悔,使得清净。立功补过,如以前口业不清净,现今多念佛、诵经。杀生重者,护生、放生等。一切罪过,可通过拜忏的方式,在佛前虔诚忏悔,籍佛菩萨的加持,共修的力量,使业障消除,身心自在。拜忏有多种,如药师忏、梁皇宝忏、法华忏、三昧水忏等等。有很多道场都举行拜忏,本苑每月第一个星期日的拜大悲忏法会。都是求忏的方法。

  信佛教即是拜神吗?

  问:时常见一些人喜欢供奉黄大仙,齐天大圣,妈祖娘娘,车公等拜神的婆婆,他(她)们都称自己是信佛的。这些都是否佛教?

  答:拜神绝对不是信佛,你问的上述信仰的都是拜神,是民间信仰习俗,佛是觉悟者,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悟性,而信佛与拜神不可混为一谈,信佛不主张拜神至于有些坊间,神祉神灵等,其实与佛教无关,只是一般人将风俗习惯有所混淆,以为拜神及烧衣纸等都是佛教。佛教是一个甚深微妙的法门和信仰,志在除人们心中贪瞋痴,解脱烦恼,故不存在盲目拜神外求,抱有交易的态度。佛教中有礼佛或拜佛的内容,但是一种表达对佛的尊敬,放下自我,身心自在。 希望大家多看一些佛教的书籍,会对佛教有更好的认识,树立正信吧!

  念佛与吃素

  问:不吃素可以念佛吗? 我不是持素的,但听人说念佛要净口,那么我吃过荤可以念佛或念经吗?

  答:佛教的方便之门常为众生而开,不持素者,当然也可以念佛或念经的。但若能持素念佛,或念经,是你对众生有慈悲心,当然是功德无量了。有云念经或念佛宜净口的意思有几个方面;一,荤食后,所讲要注意的需漱口。再者要好看自己的口业,不要道三说四、挑拨是非、时常妄语,喜欢骂人。另者要杀戒,可食三净肉,(1)不见到有场合在杀生,(2)没有听到杀时凄叫声,(3)又不是为我食而杀它。待条件许可时食素念佛,是为真正的净口。

  业力

  问:何谓"业力"

  答:"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意思是行为或造作。是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活动造成的一切行为,叫做业。这一种业,存在于心中,都会留下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佛教称它为业力。业力好像影子一样,紧随?我们不放,而这业力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形成新的力量。从性质上,可分为善业和恶业,简单来说,人的命运是被业力所驱使,人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佛教根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规律,认为行善得乐报,行不善得苦报,并将这种善恶之业感召的苦乐果报,称为业报。每人所作的业皆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万人的业就产生百万人的力量,这就是共业。明白此道理,依佛法修行,"诸恶莫作,?善奉行"。便可把握人生前途,超出业力及生死轮回。"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意思是行为或造作。是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活动造成的一切行为,叫做业。这一种业,存在于心中,都会留下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佛教称它为业力。业力好像影子一样,紧随?我们不放,而这业力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形成新的力量。从性质上,可分为善业和恶业,简单来说,人的命运是被业力所驱使,人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佛教根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规律,认为行善得乐报,行不善得苦报,并将这种善恶之业感召的苦乐果报,称为业报。每人所作的业皆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万人的业就产生百万人的力量,这就是共业。明白此道理,依佛法修行,"诸恶莫作,?善奉行"。便可把握人生前途,超出业力及生死轮回。

  信佛是否一定要食素?

  问: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在家中要做饭,但佛教主张素食,令我有点两难,故想请问信佛是否一定要食素?

  答:素食荤是个人选择,但能戒杀持素者不单能体验和实践佛教慈悲,对众生平等的精神,而亦因你慈悲持素,功德无量,善报自受。若然是家庭主妇要做饭菜,也应以不杀食为原则,只取「三净肉」,即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者,例如冻肉等,但这是权宜之举,并不表示佛主张大家吃「三净肉」,最圆满当然是举家持素,免受业报之苦。但若因缘未成熟,则无须勉强家人持素,而个人持素,也以不引起别人烦恼为原则,毕究持素并不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持素的重点是对众生的慈悲和恻隐之心。 况且,纵使不持素,也不应再杀生取食,例如宰鸡杀鸭、生?海鲜等,如此不单与众生结怨,将来冤冤相报,果报自受,为贪一时口腹之欲,实在不值得。而且正如佛陀在佛经中说人吃肉,有机会吃掉过去世的父母、夫妻、眷属等,是很可悲的事,并有因果轮回,故奉劝大家勿杀生、吃肉。

  祭祀祖先

  问:请问法师,清明过节,我家人祭祀祖先时,以鸡鸭猪肉酒等荤食来供奉,这样对不对?

  答:请勿以荤食供奉祖先,更不能杀生,祭祀祖先这是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因为祖先死后,无论生善道或恶道,而后人用荤食或以杀生等来供奉他们,不单是你家人种下杀因,更添先人的恶业,苦上加苦。故家人应以佛事,或念佛念经,予以回向,让先人得益,才是对先人的最好供品。

  灌顶

  问:什么叫做「灌顶」? 有什么作用?

  答:「灌顶」是密教常见的一种法会仪式。谓诸佛护念,以大悲水灌顶,使菩提不退,圆满佛果之意。 但最初的灌顶不是用于宗教上,灌顶仪式起源于印度国王登基时的加冕,相传记载印度恒河之水是从天上而来,称为圣水,当时婆罗门教之祭司常用圣水为国王灌顶。而后来密教的灌顶是得到密法的传承(即传法)和加持,经过灌顶后,正式进行修持此法门。但灌顶之前,必须清楚了解修此法门的要求,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如规定功课每天持咒多少遍,大礼拜,有否指定时间完成持咒数量,须否闭关修持等等,这就是密法的灌顶,而藏传佛教传法是个别传授的。修学密法的要求须依止上师,绝对服从信任及恭敬上师的,跟随着教导修学。但目前普遍性的灌顶,亦即是所谓结缘灌顶,令播下善的种子。

  转世

  问:西藏密教有「转世佛陀、菩萨」之事,是否真实?

  答:密教会有「活佛」或「转世第x世法王」等名称。但不会有「转世佛陀、菩萨」的。要明白佛陀已达到觉行圆满,不用再转世,只会化现世间,为救度苦难的众生。但绝对不会自称为佛陀,或某菩萨。古时有一寺内有两苦恼和尚寒山和拾得,在香积厨修行,后有人发觉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现,便马上逃进山隙中,无影无?。真正的佛菩萨不会告诉你的,若然有人自称是佛或菩萨的转世,那便要小心。 据藏传佛教「活佛」,华译是转世者的意思。不要悟会是活的佛陀或转世佛陀的意思。须知能转世的都是大修行者,具有大悲心及道德,功夫已达到自知时至,及将来会投生哪一家,父母的名字等等。转世后,自己亦会识别过去曾用过的物品。这是多生多劫所修来的,心怀大悲愿力,来人间化度众生。但现今末法时期,社会混乱,并不排除有人挂着活佛或转世法王的名称来敛财行骗,作不好的行为。 真正的活佛或转世法王是宗教领袖的传承,权力的接班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转世后,亦要经过学习经教、持咒,研续各派的教理,辩论,闭关等种种的训练修持,才可成为大成就者。

  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

  问: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

  答:佛法是一门教育方法,以佛陀觉悟的真理来教育大众,整个教育制度是从次第而上,因分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可以学习,修学者亦分有出家众及在家众。作为弟子(即学生)者可分七众,出家五众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及式叉摩那尼。在家二众是优婆塞及优婆夷,七众弟子都是以修学的程度不同而划分。出家以修持戒法较为严格,并且全职投身于佛门,终身奉献,以佛法真理行持及代佛宣言,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从而摄引众生趣向菩提。能发心出家当然是非常殊胜,但也要看各人的因缘。总而言之,佛陀的教育广博无边,无论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

  轮 回

  问:请问法师人死了是否会变鬼?再投胎时是否一定可以再作人呢?

  答:谈鬼谈投胎,有的人以为是迷信,说有投胎轮回,只不过是劝人不要作恶而已。其实除了警惕世人不要作恶,还要明白因果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命不只是一期的,会跟着因果而定,所以人死了不一定会变鬼,变鬼不过是坊间之观念,在佛教的角度来说,人死后会按业力而有六道轮回,故不一定入鬼道,也不一定投入人胎。佛教认为人身是相当难得,善业重的人生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恶业重的则生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是故去处如何,全看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了。若生人胎,也不一定生为中国人,或在有佛教文化之地,故今生能听闻佛法,当勤精进修行,好好把握当下,把握今生。

  还神

  问: 师父,有位太太谈到年头跟观音许了什么愿,并许诺年尾会「还神」,供大量红鸡蛋,烧衣纸,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请法师解释一下。

  答: 「还神」是民间习俗,是与佛教亳无关系的,佛教没有所谓「还神」的思维。佛和菩萨不是我们凡夫所想,要酬谢,而心中有无量慈悲的大觉者,不贪受供养的,我们可以参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了解观音菩萨慈悲度众生,救苦救难,从来是不问得失,不问酬劳的。而在佛经中载,阿难尊者问佛,以什么供养佛最好呢?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即是以佛法作利众的事,可见佛的心是多么的清净,若问供养,反而是鼓励人们做利众的事,就是对佛最大的供养了。

  若以美食来供佛,来表敬意,也要以合适的供品,不要像有的不了解佛教的人,竟以酒肉及烧衣纸供佛,实在罪过。而鸡蛋是卵生众生,当然不宜用以供佛、菩萨。

  放 生

  问: 放生意义是什么?

  答:「放生」二字,放是释放救拔的意思,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称为众生。佛教慈悲为本,对一切众生,(异类动物),起爱护平等心,如被人擒或被关甚至杀害,命在垂危之际,将之买回,经过仪式,三皈,说法,释放大自然,令之逍遥自在,假使命终也得超升。每个众生都有灵性,都有其父母眷属。所以放生能得长寿,康宁,眷属和睦。社会上人若能放生、护生,世界也就和平安定。有偈云:「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刀半夜声。」放生功德无量。

  仇人

  问: 请问法师, 如未相识已是仇人, 这是否表示我们前生己结怨, 本人身边有两位女小人, 苦缠着我, 使我十分烦恼, 请问法师可有方法可化解这种仇恨, 当我心烦的时候, 只好念着心经, 求法师指引, 谢谢!

  答:你问的问题是未相识己是仇人?这个「仇」字是自己心生瞋恚,怨恨,所以才会有仇人。佛教重视因果,如果自己没有对不起人,若对方对你不好,令你烦恼,这是有前因,应想过往曾对不起人家,烦恼应该面对它,放下它,解决它,你身边有二个女小人苦缠着,但她们为什么要缠你?先要反醒自己,也要与对方讲清楚,不要反目成仇,怨结要及时解决,勿把怨结加深,或带到来生,有谓:怨怨相投何时了呢!既知是有因必有果,现在所作行为要谨慎,时刻注意自己待人处世。你己有念心经,是很好的,再抽暇听闻佛法,多念佛、诵经求忏悔,使业障消除,冤结渐渐释解,人缘也自然会好,家庭便美满。

  念观音菩萨往生

  问: 请问法师,念观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净土吗?

  答:念观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净土。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二胁士,常住极乐国土,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若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可能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但最重要是发愿,愿生西方。故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圣号都是一样的,只要对于那一尊佛、或菩萨的圣号契机,一心专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供佛水

  问: 请问师父,佛前供水在共修会时,是否要打开?

  答:你这共修会时,是甚么时候?下午、晚上或早上共修,如果下午、晚上还在搞这供佛水那就不对了,供佛水是早上,早课或者上午念经、共修之前,把煲好之供佛水,或蒸馏水倒在供佛杯里,?好?,念经或共修时,不需要打开?,这供佛水可以喝。寺院里一般情况,到了下午晚课时候,将这供佛水倒在出食杯里,用来蒙山施食,供佛水也可以绕花上。 佛力无边,不可思议,只要你心诚,感应就灵,不是要打开供杯?,共修时,经就念进去,不打开?经就念不进去,打开?灰尘走进去反而不好。

  信佛念佛要归依三宝吗?

  问: 请问师父,老人家没有归依三宝,只念「阿弥陀佛」佛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请师父开示。

  答:三宝者,有常住三宝及自性三宝,前者属事,后者属理,请参阅「皈依三宝的意义」一书,内详。你所问的问题,是要皈依三宝,因为事理要分明。有些居士执理废事,也有些执事废理。执事废理者,不明自性三宝,虽有念佛,只向外求;执理废事者,他认为心中具有佛就够了,不必皈依,即使认为阿弥陀佛是我的师父、我的老师,我信佛就可以了,不必再皈依三宝,这种情况表面看来也没错,但阿弥陀佛只是三宝之一,还有法和僧二宝,其实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如此执理废事,便事理不圆融。既然释迦牟尼佛是你师父,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法是佛所说的道理,僧团是佛陀所成立的,你为甚么不皈依佛、法、僧三宝呢?所以希望老人家,若然没有归依三宝,只念阿弥陀佛,能尽快皈依三宝,再加上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有份。

  意识力

  问: 请问法师,我们人活着是不是靠意识力生存,意识从哪里来,死后往哪里去?

  答:关于我们活着是不是靠意识力生存这个问题:是的,这意识我们佛家也叫神识,世间人所说精神,我们这个肉体和精神和合才能生存,如果身体坏掉,意识便离开这个身体,专是一个意识不能成立,假使这个身体没有意识,这身体也不起作用,意识与肉体二者和合才能生存,我们人活着是靠意识力生存的。意识从哪里来,死后往哪里去?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意识从哪里来?是从一念无明所动,如水起波,起幻无穷。身体是异熟果,经云:「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死后往哪里去?所讲:十方法界天堂地狱皆由心造,现在播下的什么因,将来所受是什么果,也就是死后往那里去的路。佛门里面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公案,这是其中一个:「生是何来,死是何去?」为更加明白,要自己去?!

  饭前念供养及发愿

  问: 师父慈悲,是否在任何时间,吃素之前都要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答:这也要看自己的情况。如果这个场合容许你这样念供养,是可以的;假如不方便,可以心念,也不一定要合掌,要看当时的环境,因为和我在一起的人,看见我这样念的时候,会影响他们的看法,又或者你们居士在家里,未必全家人都信佛。恐他们不喜欢,你要看情形。不单是吃素之前要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总之在吃饭之前,都要想一想,饭食来之不易,所以把这碗饭来供养三宝,同时发愿,只要我有生命,我有呼吸,要为大众做点好事。愿自己能断恶修善,起一个惭愧心、一个报恩心、一个回向心。食饭之前念供养及发愿是好的,环境条件不方便时可心念,至于口念与否,可酌情自量。

  居士唱华严字母

  问:华严经里说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参,唱华严字母四十二个字,唱字母方能成佛,我们在家居士修读唱诵华严四十二字,可以进入般若波罗蜜门吗?

  答:当然会呀,「华严字母」根据「华严经」,共有四十二个字母,由善财童子向众艺童子?学请教得来的,即是众艺童子向善财童子传授这四十二个字母,叫做修学菩萨行的「字智法门」,四十二个字母,就是四十二个「陀罗尼」,但不能用文字来解释,好像我们持咒一样,也是不能用文字、语言去解释。唱诵华严字母功德很大,正如华严字母的总回向中所说:「四十二字妙陀罗,字字包含义理多。……梵韵满娑婆,功德大,法界沐恩波。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涂,共入毗卢性海」。你们发心唱诵华严字母,这是很难得的,如果唱得好,发自真心,令内心平静下来,不但居士,四生九有,一切众生都能入波罗蜜门,即同登华藏世界彼岸而成佛。

  护法居士的任务

  问:师父慈悲,请问法护组的任务是甚么?

  答:护法的任务,每间寺院的要求不同。寺院是修学又是弘扬佛法的地方,需要各方面的护法人才,例如要打字,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你会打计算机就去打计算机;如果有人设斋供众,便要切菜煮饭;需要人手做清洁,你会扫地就发心去扫地;这几天来本寺听讲座的人很多,一日数次有人发心去洗厕所,这不是说他没有其它才能,而是他肯发菩提心。如果你说护法的任务一定要懂得打计算机,若然不会打计算机,就做不成这个护法了!所以要根据寺院的需要、自己的能力、发心的程度去护法。无论做任何事,如果内心谦下,外行有礼,这两句话很重要,所谓对自己有要求,对人家能宽容,用个欢喜心、平常心,尽力而为,这样才能从护法当中求福修慧。

  多做义工与修行

  问: 法师慈悲,请问很多道场缺少义工,多做义工,会不会影?修行?

  答: 这个问题,要看你自己会不会修行。在一个道场做义工时,对每一件事或每一个人,都要有欢喜心,不计较、不求回报,这就是修行。假使你做了事情或做多了事情,付出了体力、时间乃至金钱,不但得不到表扬,有时反而受到批评,这时候你能不能接受,会不会产生烦恼呢?这都是考验,修行是在磨练中成长的。有一种人在道场时间长了,司空见惯,对三宝缺少了恭敬心,对师父不在乎,对其他一切人事样样都看不顺眼,执?小节,妒忌、骄慢、起种种分别心,产生种种烦恼。俗语说:初信佛时大殿柱也是佛,时间长了佛变成大殿柱。这样对自己的修行会做成障碍,也给人家带来麻烦。 为道场做义工,这是修行的好机会,当生欢喜心,默默耕耘,只管付出,不问收获,自已不会生烦恼,更不会把烦恼带回家,这是真正做义工。至于去多几个道场做义工,这当然是好,但要衡量自己的时间及体力,还要看自己有无定力,因为道场去得多,对人事方面接触多,心念容易散乱,那就找一个自己觉得有缘的道场,在那里专心护法、修学;当有了定力后,时间也可以抽得出来,体力亦应付得来,你可以选择去多个地方做义工,一边做一边学,看得多,学得多,学习无量法门,对自己修行也是一个好的训练。总之发心做义工是好的,对修行不但没有障碍,而是一种增上缘,福慧双修,双管齐下,求福修慧,往生有分。

  绕佛

  问: 请问师父为何要绕佛?绕佛有什么意义?谢谢。

  答:修行人用功办道,动静要结合,坐的时间长了,身体要动一动,绕佛、经行、跑香,能速进血液循环。不论身体在动或在静,心都要保持平静,不忘正念。初学佛人,坐时比较容易摄心,身体在动会影响心念的专注。要练习动静都能做功夫,在绕佛、经行时,你可将大地当木鱼,脚是木鱼槌,一步一佛号,右脚踏地时念「阿弥」,左脚踏地时念「陀佛」…。一句佛号,坐能念,动也能提起。渐渐于行、住、坐、卧中都能运用自如。

  天堂与地狱

  问: 请问师父,有法师说:「天堂不在天上,地狱不在地里」,师父的见解如何?

  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对理来讲,天堂地狱在自己心中,不但是天堂地狱,而且十方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都是在我们心中。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个很易懂的例子:人在苦恼之时,见到好看的东西根本不会去欣赏他,好吃的东西都觉得没有味,最好的环境都不称心,时间过得特别长,不容易过,这就像在地狱里受苦一样;如果心情好的时候,虽然环境不好,也觉得如意,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再者,我们念佛因就和佛相应,我们的心当下就和佛打成一片,现前就是佛了。我现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菩萨。乃至行五戒十善就与三善道相应,存有贪瞋痴三毒心便是在三恶道了。对事来说,天堂地狱不可否定!是有天堂亦有地狱,欲界、色界、无色界,直(竖)来说,二十八层天,横来说,举忉利天,有三十三天,地藏经里面说:有十八层地狱,五百地狱,无量地狱,天堂地狱是由心主使身口去造种种的业,播下这个因,结了相应的果,所讲:因和果是丝毫不差的,如是因如是果,对事来讲,有天堂,有地狱;对理来讲,心净即国土净,如八关斋,我们不造业,不去犯法,地狱都关闭了,天堂也不存在,因为心净,本身所在地就是天堂了,天堂地狱一切唯心造。

  文疏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是否可以在法会上,宣读文疏?

  答:宣读文疏,是一种善巧方便,佛教有无量法门,根据众生需要,宣读文疏,这是恒顺众生,因为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初信佛者比较执着,觉得宣读文疏,有名有姓,佛菩萨才知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只要你发心,不论读与不读,佛都会知道。至于在家居士在法会宣读文疏一事,如有出家师父,当然要请师父主持法会读文疏;若没有师父在,需要读疏,居士去读,也是一种方便,现在也有些道场,在家居士当维那,居士讲经,这种发心是难得的,做法会时主要有诚心,注意威仪,心念专一,求福修慧,恭敬三宝,如法如理。法会是一种「以俗勾牵,令入佛智。」所谓:信佛要进步,勿停留在做法会上,要勤修戒定慧,开发自性,这才是真正法会。

  在家居士与缦衣

  问:请问师父受了在家菩萨戒的居士,可披缦衣否?

  答:受在家菩萨戒的居士,或受五戒的居士都可以披缦衣,但绝对不可以披五衣,五衣是出家人三衣之一,是名福田衣,把一块布割开五行,每行再截开一长一短缝成,又名劳动衣,在劳动时如扫地、洗碗等披上。五衣的作用是要使自已生惭愧心、忏悔心,令舍弃欲望;又能树立威仪,令众生欢喜,给众生种福田,自他两利。缦衣,又名钵咤礼忏衣,是一块布没有割开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萨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缦衣,用作礼佛求忏悔。

  念彼观音力,水火不能漂烧?

  问:请问师父,弟子是初学佛的人,在普门品偈里,念彼观音力,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漂,是不是我们跳入大火不能烧,或者跳入大海不能漂。

  答:佛法有事与理二个方面,对事来讲,诚心念观音菩萨名号或恭敬供养观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以前有个柴夫,见到一个木头,心想将雕成观音菩萨,就将藏在门后。有一天在山上砍柴,?见?居起火了,火势猛厉,看到自己屋顶现出白衣观音菩萨,回到家里,一点都没有受到火灾损失,他很相信这根木头观音菩萨的灵感。理来方面说;火指我们内心的无明火,烦恼、愚昧、欲念、瞋恨心,比老虎、毒蛇还厉害。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把自己的心火平息,能降龙伏虎。水;是比喻爱河,有河流,即烦恼流,从此岸娑婆世界,到彼岸西方极乐世界,中间距离河流抵柱,不能通往,观音菩萨,像一个船,将此岸渡到彼岸。我们一心称念观音菩萨,感应自在目前。

  在寺院拜佛有次第吗?

  问:请师父慈悲解答下列的问题,谢谢﹗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堂,请问有次第吗?应先从那一个殿开始呢?

  答:寺院是有很多的殿与堂。从三门进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见到弥勒菩萨,一问讯,再到大殿礼佛三拜,可以不用拜垫,五体投地在东单或西单拜,不一定走到大殿中央,无论在那里拜,佛菩萨都一定知道的。大殿里有个主垫,这是大和尚礼佛用的。还有,若有人在拜佛时,不要在他前面走来走去,不要喧哗,不得衣缠颈或腰及置肩,不可随便涕唾或吃东西。总之到每个殿与堂都要有恭敬心。不一定每个殿堂都一一去拜,拜一佛即无量佛,无量佛即一佛,最重要是有诚心。

  义工与礼佛

  问︰在寺院共修前后,我们义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但有很多信众在礼佛,我们接受得起别人的礼拜吗?

  答︰是接受不起别人礼拜的,出家师父们也接受不起。信众说顶礼师父时,师父多答曰:「礼十方诸佛」,并没有接受人家的礼拜。有说:「受人供养快刀割肉,受人礼拜乱箭射身」。所以说明你拜的是十方诸佛,不是在礼我,我没有受礼之心,根本没有这个念头,这样才对。你们义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不是特意站在那里接受人家礼拜,是为了工作所需。但也要看情形,若有人在礼佛,衡量一下事情可否稍等一会才去做呢。信众也要自觉一点,法会完毕要清场,应该要懂规矩,尽量不在此时、此地礼佛。义工为着道场布置或收拾,是为三宝,为众生需要,这个都是可以的。

  忙碌人修行

  问: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

  答: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志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佛陀慈悯众生,每日能有十个念头与佛相应,便可生西方!宋代慈云大师对最忙碌的人说,每日念十气佛,早晚定课,面朝西方或窗之方向,合掌称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大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着呼出去一口气之长短去念,用意不用力,共念十口气,回向时发愿求生西方。除此之外,于行住坐卧中多念佛,令思想专一,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讲到修学次第,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是舍邪皈正,听从师父之教导,并以戒律为做人之守则,进一步,再受持五戒,以念佛来摄心,念佛有四种方法,不论持名、观想、观像或实相念佛,看看那个方法比较受用,自己去选择。

  「布萨」是什么、插香要如何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布萨?又插香于大殿门外的香炉时,要把香分开一枝枝,还是一束束插入香炉内呢?

  答:先讲布萨,布萨即是诵戒。出家众受了具足戒、菩萨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诵戒。诵戒是以戒本所说的来与自己对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条、戒行在这半个月内,看看做得如何?所谓有没有违反戒法。诵戒好像用一面镜子来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做错了,马上要忏悔,再从头开始,把事情做好,把错的地方弥补过来。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也应每半月半月去布萨。 第二个关于插香之问题,如果你手上拿着三支香,当然分开来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炉内,三支香约一寸二距离。带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里,交给常住或负责香灯的师父,在寺院里做早晚课或做佛事时帮你点,功德也是一样。

  在佛堂供花

  问:师父慈悲,我在一间在家人管理的佛堂里帮忙插花,他要我把供佛的花整理好,供奉在功德堂,不知这样做对吗?谢谢师父。

  答:供佛之花要修剪好,勤换水,是很重要,才有功德。将供佛花整理后,拿去功德堂供,要看情形。这是一种方便,花如果还是新鲜,也是可以的,因为不用天天去买花,又能节省资源与金钱,假如有人拿钱来常住做功德,指定用来买花,那就要用来买花。戒律于这方面有详细的分析。常住分有常住常住和十方常住,常住二个字,是不动义,常住物,是属于不动产。十方常住的东西,可以用到其它寺院里,所谓十方来,十方去;至于常住常住之对象,是属于某个常住的公共财物,不可转移。信众来布施或做功德的时候,他的金钱乃至任何东西,都要问清楚,是用作什么用途的,因为专款专用,买砖就得买砖,买瓦就买瓦。

  关于吃素这个问题?

  问:师父慈悲,请问受了五戒在家居士是否要吃长素?如果没有吃长素,是否不如法?

  答:很多人有问这个问题,五戒之第一戒不杀生。如果我说受了五戒,可以不吃素,你便会随便放逸,开始时吃肉边菜,慢慢会吃菜边肉,甚至越吃越多,越吃越大块了!可是如果说受了戒一定要吃素,可能很少人发心去受戒。我在法国的时候,也有信众曾提出这类问题,年轻的中国移民差不多个个开餐馆,有时食剩的东西,都要自己吃掉;年纪大一点的要带孙子,孙子剩下来的东西也不舍得倒掉。只可以鼓励她们,已皈依三宝,要发心受戒,未能吃素者,引导他们先食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及不为自己杀。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可以受四戒或三戒,这是多分,受持二戒,是少分,能做到一条戒,就是一分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令其发心,慢慢受持五条戒,成为满分优婆塞、优婆夷。但无论五戒中受了多少条戒,一定要发愿,发心吃素。

  学佛与结手印

  问:请问法师,弟子学佛需要学结手印吗?结手印的意义是甚么?请法师开示。

  答:学佛与结手印。在用功时需要结手印,不单是持咒,就能去除恶煞,打坐时也结手印,把左右手之大拇指轻轻黏起来,置于小腹,使血液循环和畅通,让精神轻轻松松地去凝聚潜意识中的「灵觉意识力」!绕佛径行是一件很庄重的事,也要结手印来显现佛子之威仪、规矩。手印是印契,又名「三昧印」,三昧是定,显示诸佛菩萨本性的形状。其后演变成手指所组合的手形,是「身、心、灵」的坚定意志力,佛教的修行从锻练心灵、锻练身体、累进修业,才能练成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佛教高僧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

  空与不空

  问:请问法师,万法皆空,万法包括因果吗?

  答:这问得好!这个问题要分事理两个方面,事方面来说,有因必有果;对理而言,因果体性本空,如忏悔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讲的是理,罪是从心所造就出来的,心若空时,罪跟着也空了,心罪二者俱空,那里还有因果之存在?万法皆空。但未到此境界,不可执理废事,有两句话:「宁愿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不知大家明白否?宁愿执有,即是有因有果,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菩萨道可行,佛道可成,有修有证,执有如须弥山之大,如此才不会把因果都空掉;切勿执空如芥子,即是说如芥子一点点空都不可以执,所谓宁执有,不可执空,否则会昧因果。但从真理角度来看问题,万法皆空,就如忏悔这个例子,心已把一切空掉,何来有因果?万法唯心,就说明时刻要把握好这颗心。

  出食台点香

  问:请问法师:我们居士团体,有法会时,请法师来主持法会,佛前要点香,出食台的香应在法会前点,或让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边合掌,待法师拈香问讯后才点,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先讲一下出食台的缘起,据说是「鬼子母神」,被佛陀感化,成为一位护法天神。可是她的食量实在很大,一直无法减少,常常感到饥饿,填不饱肚子。于是佛陀命令僧人们在吃饭时,施放一些食物在出食台上,以七粒米或是指甲长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鬼子母及游走在阳间的众鬼魂,愿他们都不会饥饿,同得饱满。后来,僧人们也效法佛陀,在佛寺的大殿旁竖立出食台,每天早、午由僧人出食,晚上则在做晚课时出食给鬼道之众生,如是就成为佛门的一个仪规了。至于点香,一般来说,在做佛事之前,先点好佛前的香,如有出食台,可以一起点。是否让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边合掌,等法师拈香问讯后再点,这就变成多此一举,不必要了。做任何法会或早晚课,大家不宜走来走去,即使是香灯师,或负责香灯职位者,也不要随便走动,否则会影响法会的尊严,打扰众人的专注心,就算有特殊事,动作尽量要轻,不要妨碍他人。法会主要是令大众摄心,才能如法。

\

  出何时受戒好?

  问:请问法师:我们这里信佛的人很多,受五戒的人很少,有受戒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人说受五戒要年龄大才好受,请问是否真的?

  答︰受五戒和年龄完全不搭格,没有关系,主要看你自己的发心,能够做到多少条戒。能受持五戒,就是满份的优婆塞/优婆夷。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名优婆夷,即近事男,近事女。如五戒里有某几项还未能做到,就不要勉强,可以先受四或三条戒,成为多份优婆塞/优婆夷。若只能受持二条戒,是少份优婆塞/优婆夷。假如只能受持一条戒,便是一份优婆塞/优婆夷。在一条戒之基础上,要渐渐再增加,达到五戒圆满。其实,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本份,能持一条戒有一分的功德。人命无常,不要等年龄大了才去受戒,也不要等待以后能够做足五条戒才一起去受。有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希望大家既闻佛法,就要发菩提心,受持戒法,做到满分。

  无住而住

  问:请教师父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住而住」?

  答︰「无住」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我们妄念纷飞的思想,应专注在那里才适当呢?凡夫的思想,可谓前念未过,后念已来,「而住」说我们的心念,在修行之过程中,要找个寄托位,所以要持戒,或选一门入手,如念佛。这样,修道人就把杂念收摄起来,根据《楞严经》所说:「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意思是,只要你能够集中思想,这力量,非同小可,把所有杂念,住于正念,透过持戒为基础,念佛来摄心,烦恼可以转为菩提,生死转为涅槃,达到无住于烦恼,而住于菩提,无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这就是「无住而住」。

  如何处理寺院剩余食物?

  问:师父慈悲,请问在居士团体的佛堂,用餐后剩下来之食物、水果等,应如何处理?可以分给信众吗?要请示谁呢?

  答︰佛堂或寺院,最好有佛、法、僧,三宝住持。若是居士团体、居士林,也应有领众负责人。寺院一草一木,都有伽蓝及护法神等看管着。有谓常住常住及十方常住。常住常住者,所说的常住物,包括殿堂、山林、树木等,属不动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存,任何人不得占为己有;十方常住者,说的是常住一切财物,供十方僧用,不得转让俗人,也不可分,更不应自取或教人取。 你问的问题,居士团体的佛堂,剩余食物,水果等,是有开缘,可以分给信众,因为做完佛事活动,大家都要回家,剩下来的饭菜,存放久了,容易坏掉,变成浪费,很可惜,又折福。如果怕侵损常住,可将食物转为金钱,放在功德箱内;也可以待下次有需要时,买东西过来。至于要向谁请示,应向负责人或当职者说明,或由负责当职者?一安排处理。公开不犯。

  佛在心中

  问:请问师父,为什么弟子每次念佛的时候都没办法观想到佛在心中。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成功?

  答︰观自己心中佛,这确实是一件难事。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个形像可得?倒不如用观他佛,如观想、观像或念佛来降伏自己之起心动念,显出自己心中佛。观与想大同小异,只不过观是细,想是粗,观是观察、思维的意思,想是想象,如日常的思想妄念。如何观想?可把自己观想在草地上坐,在蓝色天空下,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在我目前,忆念不懈。又观像者,你可以把一尊佛像看熟,然后闭起眼睛,来观佛之相好庄严,从小观大,满虚空?法界,专注不移,历历分明,在我面前。因心粗境细,佛三十二相,比较难观,可以选其中一种,如佛头顶肉髻或胸前卍字,这二种相是佛劫修因,功成果满的一种智慧结晶,魔是不能化的。有人为了观太阳,特地去看太阳落山,所谓日落悬鼓,太阳好像鼓挂在山头,先将太阳看熟,闭起眼睛,妄想来了,太阳看不见了,便睁开眼睛看看,再去作观,如是开眼合眼,集中力量,专注思想,或忆佛念佛,制心一处,豁然通达,何事不办,什么都会成功,成佛在目前。

  「布萨」是什么、插香要如何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布萨?又插香于大殿门外的香炉时,要把香分开一枝枝,还是一束束插入香炉内呢?

  答︰先讲布萨,布萨即是诵戒。出家众受了具足戒、菩萨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诵戒。诵戒是以戒本所说的来与自己对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条、戒行在这半个月内,看看做得如何?所谓有没有违反戒法。诵戒好像用一面镜子来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做错了,马上要忏悔,再从头开始,把事情做好,把错的地方弥补过来。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也应每半月半月去布萨。

  第二个关于插香之问题,如果你手上拿着三支香,当然分开来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炉内,三支香约一寸二距离。带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里,交给常住或负责香灯的师父,在寺院里做早晚课或做佛事时帮你点,功德也是一样。

  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

  问:请师父开示,佛教有净土宗、密宗、禅宗和其它宗等等,我们要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

  答︰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要看个人的根性。佛教有十宗之多,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小乘佛教,其它都是大乘。近代中国盛行五宗,即禅、教、密、律、净。禅宗明心见性;教宗转识成智;律宗束身摄心;密宗即身成佛;净土宗花开见佛。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有阿弥陀佛的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自他两种的力量,双管齐下,这个成功率就高,速度就快,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都得往生西方。永明寿禅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

  请法师慈悲开示 念佛怎样念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 念佛怎样念?

  答︰念佛有四种,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常常专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嘴念耳听,从耳归心,或忆佛念佛,一句一字都很清楚,一步都不放松,将妄心收摄,达到一心。观像念佛,请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先把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像看熟,历历分明在我面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头上肉髻,这是佛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成的,胸前的卍字,卍字有吉祥,等六种的意义,魔都化不起来,我们心粗境细,可选一观来念佛,也很容易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乱。观想念佛,不需要佛像,观想面前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可观想阿弥陀佛像,从小观大,从远观近,根据你自己受用而定,也可观想这一首赞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也会得到念佛三昧。实相念佛,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时我与佛打成一片,能所双忘,竖出法身佛。前三种是事念佛,后一种属是理佛,你用前三种方法去选择一门入手,持之以恒,事有显理之功,这样能见到自性佛。

  脱鞋

  问:我想请问一下法师,如果与一个做事很随便的人共处共事,所谓脱了之鞋都随意乱置,我如何摆平自己的心态?

  答:你可试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在适当方便时去开导他,把自己端正行为去感化他。假如没有这种感化缘份与能力,可用第二种方法,离开他。假如说,我工作单位有这样的同事,或者我家庭有这样的人,不可能离开,要怎么办?只有忍耐他!不管人家对不对,我自己一定要做对。你看看这三种方法,要采取哪一种,自己用智慧去选择吧。

  放生 与 护生

  问:很多人不敢去放生,原因是他们认为放了某种动物,就不要再吃牠的肉,如今天放了鲤鱼,我及家人便不要吃鲤鱼,我也有这个想法。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放生后又再买回来吃,很矛盾,是讲不通的。这样去放生,能够以功抵过吗?应从两个方面去看问题:那就是护生和放生,护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其最终目的是令自己发心茹素,不再去造杀业。日常生活中,戒杀难做到,可以先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进一步来说,只吃肉边菜;有机会时,也可以去放生。这样,放生和护生便可以同时进行,待因缘成熟,自然会切实茹素,那么天下的杀业也不会与你有关连了。

  无住而住

  问:请教师父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住而住」?

  答:「无住」者,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有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应住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但我们有思想,有所住,前念未过,后念已来,妄念纷飞,往往住在人事、金钱、感情、名闻利养,总之所住的事情可多了!不是过去就是住在未来,不断追求及计较得失,成为自己烦恼痛苦的根源。 「而住」是告诉我们,于一切法,心不染污,无论待人处事,吃饭穿衣,在日常生活中,守护正念。根据《楞严经》所说:「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意思是,只要你能够集中思想,这个力量,非同小可,但可选一法,如持戒念佛来收摄妄念,可达到无住于烦恼,而住于菩提;无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这就是「无住而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