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发布时间:2020-05-14 09:26:57作者:正觉网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母送往四川江安县古字山一禅寺中,依胞叔清然禅师落发,得法名“通醉”。他在寺中,每日诵习《三字经》。稍长,又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兼学诗词歌赋,临习书法。其衣食纸笔之费,皆由居士易修吉资助。
天启三年(1623),读《禅关策进》。三年后,读《法华经》,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不禁生疑道:“成佛恁么易耶?”请教于清然禅师,得不到圆满的答复。
崇祯元年(1628),受沙弥戒,尔后读《庄子》。二十二岁时(1632),他首次朝峨嵋山,一禅 师对他谈及金粟密云圆悟老人(1566-1642)门庭孤峻,卓有古风,他听后顿生仰慕之心。
崇祯六年(1633),他在崇庆西山白云洞,在鉴随和尚(1573—1644)门下受具足戒。他向和尚提问:“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意旨如何?”和尚答:“我这里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商量。”通醉曰:“干屎橛作么生商量!”后至了凡刚禅师处请教,禅师问他:“从哪里来?”答:“水边林下。”又问:“曾碰着人否?”答:“见一伙骑牛觅牛者。”再问:“哪个是你不觅的牛?”通醉挺身卓然而立。禅师曰:“恁么则犯人苗稼也。”
崇祯七年(1634),通醉归古字掩关,阅诸家语录。其时法兄灵筏印昌(1608—1665,俗姓吴,内江人)从江南归来,告知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荷密云圆悟衣钵入蜀。通醉闻言,遂离古字山,往川东梁平县太平寺参谒破山海明。抵寺时,已是夜半时分,有二僧在山门守候,见其至,乃问:“汝非通醉禅友乎?吾师命我二人在此等候多时了。”遂将其导入方丈室,曰:“吾师怕你误入旁门,嘱你在此静坐。”言讫二僧即离去。通醉遍观室内,见案几上有宗谱一册,遂取而阅之,知系历代传派名号,不禁惊曰:“吾师示我有所皈依矣。”及至天明,见破山,语涉禅机,问:“云门干屎橛意旨如何?”破山答:“胀坏了我,胀坏了你。”通醉曰:“疑杀天下人。”破山作卧势云:“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通醉闻言,心中疑骇。一日,又问破山:“香严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后见沩山,一句父母未生前话,却答不得,过在什么处?”破山便打。通醉欲再问,破山又打。通醉惊呼:“咦!”破山将其乱棒打出。通醉心下越发疑惑,犹如坐于千尺井底,不得一出。一夜,因黑暗中倒穿了鞋,脚套不上,欲伸手拨,忽然猛省。天明后,往见破山。破山问:“汝棒疮发了?”通醉答:“脓滴滴地。”破山颔首,留之吃蒸饼,讲赵州与文远斗劣不斗胜之机缘故事,通醉便拈起饼,破山“呵呵”大笑。
崇祯八年(1635),通醉陪破山游览梁平县白兔亭,观瀑布。破山见瀑布逾丈,色白如雪,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并作偈一首,诗云:
划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
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通醉亦作偈一首,诗云:
谁将玉钱挂山头,晴雨凄凄总不收。
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虚舟。
是年,丈雪之父辞世。
崇祯九年(1636),丈雪通醉别破山,芒鞋棕笠,瓢杖独行,去浙江鄞县天童寺参拜师爷密云圆悟。临行前,破山为之饯别,并书一偈于扇面相赠,诗云:
雪骨冰肌谁个知,临行相赠扇头诗。
清风赢得还归握,漫莫逢人露一丝。
丈雪万里跋涉,至天童山万乙池时,恰遇密云横杖坐于石。丈雪趋前顶礼,曰:“相见了也。”密云便打,丈雪躲曰:“万里趋风,乞师一接。”密云又打,丈雪一喝,掉头便行。密云赶上,将其行李打掉。至晚,丈雪入方丈室展坐具,密云趺坐椅上,合十为礼。丈雪收拾坐具,密云亦出。丈雪曰:“已迟八刻。”密云便打。丈雪曰:“盲枷瞎棒。”密云答:“有人吃在。”丈雪舞动坐具而出。密云见状,乃留其住下。
崇祯十三年(1640),丈雪上太白头拖柴,被竹签刺伤足部,鲜血淋漓。当时众人均已回寺,惟师兄澹竹行密(1609~1667年,俗姓姚,内江人)在侧,问曰:“正恁么时如何?”丈雪答:“血淋淋地。”澹竹叹曰:“苍天!苍天!”丈雪问曰:“你为甚么叫冤苦?”澹竹云:“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丈雪亦言:“苍天!苍天!”澹竹乃负柴而去。丈雪亦正拟行,忽闻梆鸣,声振山谷,其平昔碍膺之物突然自落,积劫未明廓尔现前。归寺浴后,进方丈见密云曰:“通醉适来少有些快活。”密云作听不清状,丈雪便连打两个喷嚏。密云遂打曰:“哪里失利来这里拔本!”丈雪连喝两声,密云又打曰:“翻不快活了。”丈雪拂袖而去。
崇祯十四年(1641),丈雪作偈拜别密云,离天童往金陵(今江苏南京)而去。行至天界寺,遇雪峤圆信(1571~1647年,密云法兄)驻锡祗陀林,即往礼拜。雪峤问:“汝是哪里人?”丈雪一喝,雪峤闭门。丈雪曰:“只得与么去。”雪峤写字时,丈雪曰:“求大师字一个。”雪峤言:“拿纸来。”丈雪作呈状,雪峤书之,丈雪拾幅字而出。
崇祯十五年,密云圆悟坐化。三十二岁的丈雪“盛年锐气,眼高天下”,吴越名僧虽多,而他“厌闻泛滥之风”,惟服膺破山海明,遂买舟还蜀。东游八年之后,至四川开县大宁寺再谒在此讲经说法的破山。破山问:“你从南方走一回,带了什么宝物来?”丈雪竖一拳。破山云:“别我七八年了,一点气息也没有。”丈雪答:“若有气息则不归了。”破山呵呵大笑。梁平县佛恩寺大殿竣工后,破山上堂,丈雪问:“古人拈一茎草建梵刹竟,今日新佛恩,意作么生?”破山答:“八方有道归王化,四海歌谣贺太平。”丈雪曰:“恁么则石花山畔金声振,惊起丹林双凤儿。”破山云:“著。”丈雪作鼓翅状而出。
崇祯十七年,丈雪欲回故乡省视高堂老母。临行前,破山以源流(即密云圆悟所书授与破山的“曹溪正脉来源”一纸六字)、拂子(禅师用以驱蚊虫之具)及金钱相赠,丈雪执意不受。破山乃云:“此是从上来的,非老僧杜撰。”丈雪遂受之并呈偈曰:
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逐周胡严李张。
只待免冰蛇吐火,始拈拍子视吾香。
清顺治二年,丈雪移锡成都昭觉寺。其时西蜀重镇成都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烽烟滚滚,生灵涂炭,将帅厮杀,铁骑纵横,健儿驰骋,兵戈扰攘。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的昭觉古寺,在战火纷飞中,自然不能幸免。劫后的昭觉寺,在丈雪眼中,一片废墙残瓦,荒草凄凄,疮痍无比。丈雪与师兄澹竹行密、灵筏印昌只得树下一栖,冢间一宿,草衣木食,艰苦备尝,时人称为“三大士”。
顺治三年,丈雪跋山涉水,前往贵州桐梓,寓牛山杉台靘 ,亲操杵臼,躬耕为业,名其居曰“雪居”。
顺治四年,丈雪之母亡故,享年八十岁。丈雪因战乱频仍,远居他乡,未能为母送终,抱恨终生。其时,他身边有一二十四岁的侄儿李氏,早孤,跟随他多年,遂为其落发,取法名彻纲,法号佛冤。
顺治五年,丈雪应遵义府众居士之请,住持兴龙庵,并易庵名为“禹门禅院”,集四方衲子,盛讲禅学。又自定丈雪法派宗谱二十字,即:“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一日,上堂说法云:“久遇偶晴,人境纷纭。金乌投东岭,滴露草桥横。衲子分中,明什么边事?若也分疏得,也是乌龟钻破壁。”“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境既不存,法从何立?”掷下拂子云:“从兹抛在粪扫堆里,雨洒风吹去。”
顺治九年,上堂云:“吾年四十二,做事多颠踬。佛祖生冤家,怒骂轰天地。兔角杖龙蛇,龟毛绳虎兕。一条铁脊梁,勿遭歧路使。丝毫尚不容,死生安将继?“
顺治十一年春,丈雪返回梁平双桂堂,拜谒破山海明,总计在贵州八年。破山命他往浙江天童寺为密云圆悟扫塔。其时战乱未息, 夔门不通,丈雪乃走北路,越大巴山,直抵陕西汉中。在此受诸官绅盛邀,不得已暂时住持静明寺。汉中僧众,得以领略丈雪棒喝风采。其时吴三桂任平西王,雄居汉中,装卧佛表忏请斋,时常礼敬。丈雪见诸官绅热心弘法,知难以脱身,乃举弟子懒石觉聆(1612-1678)(1616-1694年,俗姓张,重庆市忠县人)住持静明寺,自己先行上路,后发辞别书,悄然离去。众官绅闻丈雪已去,咸曰:“如此师表,天下少有,临济宗风振于汉南矣!”
丈雪行至河南临汝,礼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896-973)之塔。复至首山,礼临济宗五祖首山省念(926-993)之塔。旋取道江南,抵鄞县天童山,扫密云圆悟祖师塔。“寓禾之新庵,刻破山老人全录入楞严寺”,时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复至浙江桐乡福严寺,礼师叔费隐通容(1593-1667)禅师。费隐老人待以优礼,谈笑如同门。他读了丈雪的《从军行》一诗后,赞叹道:“西川幸有此人耶,故吴越缁素咸生渴仰。”
其时,破山法兄木陈道忞(1596-1674年) 驻锡嘉兴三塔寺。他因与破山、费隐二法兄有隙,所信谗言,说丈雪不是破山弟子,不是从梁平双桂堂来的,而是假攀。丈雪闻之,怒不可遏,立即赶至三塔寺。当时在座的有木陈道忞、三塔寺住持自闲禅师以及谭扫庵、朱葵石、张菊存、汪尔陶、施易修、孙起伯、高子修、高念祖诸居士。丈雪与众人相见毕,即云:“贫道有桩不平事,举似众护法,可为千古龟鉴。昔山翁法叔在天童职书记,号木陈,贫道寓藏堂,聚首数年,彼此同参。无何不认为同参,不认为法侄。种种谑刺,欺法门太甚。想昔挞隐元(隆琦)为不孝,今视丈雪为假攀。法叔独霸祖庭,欲抹杀破山、费隐两家矣!”木陈见丈雪愤激,乃对众纠正己误,众人亦劝解,丈雪之怒方息。
木陈道忞曾两次被顺治皇帝迎入北京,在宫廷说法,受皇帝敕封,气势煊赫一时。丈雪不畏权势,敢于当面痛斥他为扩张势力,不惜趋炎附势,“独霸祖庭”的恶劣行径,可见其嫉恶如仇。嘉兴士大夫慕丈雪之名,咸称:“丈和尚见谛明白,出语超迈,乃法门中千里驹也!”“可谓是宗门中之旗鼓也!”
顺治十四年(1657),嘉兴信众请丈雪住持青莲寺。丈雪“上堂弄白拈,手段抑扬纵夺,衲子无可容。郡人曰:“此川 ,可谓弄大旗手。”费隐通容、隐元隆琦(1592-1673年,晚年应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自闲禅师、古唐禅师时常来访,抵足谈心。江浙士大夫亦不时亲近。丈雪与他们谈禅论道,终日不倦。
顺治十六年(1659年),文坛巨擘钱谦益(1582-1664)偕白法禅师至嘉兴东塔广福寺拜访丈雪,二人“携手深谈,不忍分袂,遂成莫逆。”是年,丈雪编成诗集《西还草》。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丈雪离开嘉兴,乘舟至金陵,再溯江而上,至江西九江,登庐山,遍历群峰,于五老峰、三叠泉等处题偈,并以擘窠大字书偈一首题三宝树。复至湖北武昌,游晴川阁,登黄鹤楼,多所留题。再溯汉水而上,经襄阳,过武当山,抵兴安府(今陕西安康)。兴安僧众及官绅坚留丈雪,为其婉拒。最后到了汉中,当地四众弟子及文武官员“舆盖盈门,请再主静明寺法席”,丈雪辞不获免,只得往下。
康熙元年(1662),丈雪离开静明寺,携杖飘然而至保宁府(今四川阆中),驻锡草堂寺。时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穆革我“倚许方伯势,诸当道(地方官员)信其邪说,有图废释教之举。”“丈雪愤而作《上许方伯、席文宗、王郡守辟天主教灭佛书》,力陈佛教功德,历数诸祖之懿行,痛心疾首:“吾亦何人……荷帽改作焦叶巾……做个村夫与谁争,穷达通变,物各有数,焚香稽首,拜谢祖庭,脱却袈裟,出门去罢!”诸当道见丈雪如此疾言厉色,乃公议而止“天主教传教之事。”
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离开保宁府,回到成都,住太平寺。当地居士、官绅前来闻法者,络绎不绝于途。其时南明王朝已被消灭,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城乡逐渐繁荣。一日,丈雪率众至昭觉寺,见满目荒榛,悯其颓废,遂慨然以兴复祖庭为己任,发起重建。四川巡抚刘格,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羽中霄等人捐资以助,弟子彭彻岩居士捐农具,诸山僧众及居士助耕牛五十余头。丈雪率众披荆棘,除瓦砾,结茅五十余间,一边开荒种田,一边重建寺院。又重修石堰长达十五里,引来清流灌溉良田,农禅并重,自给自足。费时十年,筑成了一座占地三百多亩,规模宏大的寺院。从山门至藏经楼,五重大殿均在同一中轴线上,恪守禅宗丛林仪轨。成都知府冀应熊特为榜书“昭觉寺”匾额。丈雪被后人尊为中兴该寺的第一代老和尚。
其时,康熙皇帝重用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世有淘汰僧尼之说。丈雪“闻玉林国师(1614-1675)密札进京,欲保全大雄、报恩”,乃致书曰:“既膺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际,正宜挺身利济,俾宁谧海内诸山,焉得只顾自己,岂称法门柱石哉!”
康熙五年(1666年)阴历3月,破山病重,召丈雪回双桂堂。丈雪火速上路方抵重庆,而破山卒音已至,遗言:“尚存衣钵之余,可付丈雪通醉修昭觉祖庭”。丈雪星夜赶至梁平双桂堂,“欲舁棺至昭觉建塔,(双桂堂)众僧皆力争,遂塔全身于本寺万竹山之前”。丈雪只得“负破山老人衣钵、爪发回昭觉,建塔于影堂之侧。”
康熙七年(1668年),丈雪至什邡县罗汉寺,礼马祖道一(709-788)之塔。
康熙八年(1669年),值破山“大祥忌”(圆寂三周年之忌),丈雪以花甲之躯,再赴梁平双桂堂凭吊。返途中,至重庆华岩寺访师弟圣可德玉(1628-1700年,俗姓王,四川营山县人,华严寺开山祖师)。再经巴县慈云寺至成都石经寺,扫楚山绍琦祖师(1404-1473年,俗姓雷,四川崇州市人)之墓。返回昭觉寺后,掩户于寺内“佚老关”,命弟子赴浙江嘉兴刻印《破山禅师年谱》。一日,上堂说法云:“凛凛寒霜,洗出乾坤正气;娟娟皓月,印还天地公心。遐迩关河,淳承至化;西来曲调,仗庇流通。作无窟笼之埙 篪,韵和不齐之金石。拟侧双聪听风,吹别调中追严。”“朝朝睡到日红东,不会人前撞木钟。”以竹杖敲香几云:“天堂地狱,被山僧一击,七花八裂了也。惟有目犍连尊者扬声大叫云:‘快活,快活!’大众且道,此老快活从威神方而得耶?从山僧柱杖头而得耶?试甄别看。如看得出,六出祁山非猛士,七擒孟获始称豪。”
又一日,上堂问:“还有冲锋惯战者么?”一僧出,丈雪便打。僧云:“恁么则泥牛吼太虚去也。”丈雪云:“将头不猛,带累三军。”僧作挥枪状,丈雪云:“善哉,善哉!”僧拟议,丈雪云:“草贼大败。”僧云:“炉鞴初开,钳锤大展,衲僧性命,尽在和尚手里。”丈雪反问:“汝唤什么作性命?”僧便喝,丈雪迎头一棒曰:“恁么,则和尚性命亦在某某手里。”复打曰:“证龟成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十四岁高龄的丈雪感到心力交瘁,遂将昭觉寺方丈一职让于弟子佛冤彻纲(1626-1706)担任,自己退居“佚老关”专事修持和著述。其时“三藩之乱”(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起兵反抗清廷)声势甚盛,川西战火遍地,丈雪不得不避兵至川南江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丈雪返回昭觉寺。其弟子懒石觉聆重建成都大慈寺,丈雪作偈赠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丈雪与懒石觉聆及众弟子游金堂云顶山三学院。归后重修《昭觉寺志》,并为《华岩圣可禅师语录》作序。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丈雪再次避兵燹于江安,住般若寺。翌年,返回昭觉寺。
康熙二十年(1681年),佛冤彻纲受清廷委派,深入四川阿坝、松潘等藏传佛教地区。七十二岁的丈雪于昭觉寺“云半间”召弟子竹浪彻生(1634-?俗姓王,四川武胜县人,时任都江堰市青城山风林寺方丈)回昭觉寺主持佛法。
康熙二十三年春(1684年),竹浪彻生回凤林寺,丈雪命弟子懒石觉聆继任住持。夏,丈雪游峨眉山伏虎寺,见弟子、伏虎寺方丈可闻海源(1631-1700年,俗语姓赵,安徽当涂人),作《峨眉歌》。其时七省大旱,丈雪闻之,作《告炎帝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佛冤彻纲归来,懒石觉聆遂回大慈寺主持重建工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十六岁的丈雪发誓不再入城,从此摒除人事,悠然自适。著《锦江禅灯》二十卷,为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 集禅宗名宿的志书(锦江即环绕成都的护城河,成都故名锦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丈雪命弟子竹浪彻生赴浙江嘉兴刊刻《锦江禅灯》。竹浪途经重庆华岩寺时,请师叔圣可德玉为此书作序。圣可欣然从命,写道:“得死心于先师(破山)者,惟昭觉丈雪法兄耳。吾兄荷法心殷,践履唯实,寿几九旬,应接十方龙象,精力犹剩,而得蒐罗全蜀古今名缁宝匣廿有余年,名曰《锦江禅灯》……”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在成都西郊创建二仙庵道观,屡发肩舆请丈雪莅临,丈雪均婉辞。赵遂率文武官员至北郊昭觉寺,恳请丈雪。丈雪推辞再三,终不获免,只得乘舆而往。归来后,即示微疾。阴历12月26日,召佛冤彻纲至,嘱曰:“老僧四大不和,欲断世间法,汝继席祖庭,担子甚重,以调众之心为己任,揄扬法窟之纲维,即佛祖之心也!”翌日,以衣钵诸物散众。夜半,索笔书偈曰:
湟帝新岁,碓觜生花。虚空袭破,万壑生芽。老僧掷笔,谁者是他?
写罢,即唤人澡浴,毕,大喝一声,奄然示寂。世寿八十五岁,戒腊七十龄。肉身停留七日,火化于寺后万松岭,得舍利子无数,僧众为之建塔于寺之西隅百步许。
丈雪通醉为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天童下第二代,破山第一大弟子。学识广博,精通禅理,机锋迅捷,棒喝猛烈,而待人处世极为平易。尝谓:“凡学道之士,务在提撕本参为要”,“将从前知解一齐放下,便是起处。”所言皆是禅宗“即心即佛”之理。他一生著述宏富,除前已述外,尚有《昭觉丈雪禅师语录》、《里中行》、《青松诗集》、《昭觉丈雪禅师杂著文》等行世。其所作诗歌、颂偈、法语、碑记等,皆为禅门珠玑,俱载于《嘉兴藏续藏》、《昭觉丈雪禅师纪年录》及《昭觉丈雪禅师行实》中。其弟子甚多,法系遍布四川、贵州、陕西、湖北、云南诸省,至今传承不绝。关于丈雪之史料,除前已述外,尚散见于《五灯全书》、《黔南会灯录》、《锦里新编》清喜庆五年刻本及有关县志。
丈雪擅长书法,尤工行草,能作擘窠大字。他幼时习帖颜体字,长而学草书,喜临急就章。所作行草,结体祥静,格力天纵。成都文殊院今藏有丈雪手迹一件。重庆市博物馆亦藏有丈雪行草五言律诗立轴一件,诗曰:
自来溪里住,家什逐年增。日煮三棵菜,时供一个僧。坐禅非所习,看话亦无能。只应随缘进,如何继祖灯。
落款署“八十四叟丈雪醉头陀手书”,下钤“丈雪氏”白文印,“通醉之印”朱文印,引章“双桂荣野”朱文印。虽为八四老人手书,然笔力苍劲,纵逸有致。(李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