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佛--如何不自卑
发布时间:2020-04-29 14:23:31作者:正觉网整理
诸位师兄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是听说过本初佛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佛菩萨,本初佛的意思是本初之佛,乃最原始、最根本之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本初佛。
【本初佛】
据梵文大乘庄严宝王经(梵 Ka^raN!d!a-vyu^ha)之别本记载,于劫初出现本初佛、自生者(梵 Svayambhu^),或本初主(梵 A^di-na^tha),依禅定而创造世界,又自其精神而产生观自在菩萨(梵 Avalokites/vara)。又由此菩萨两眼生出日月;由额生出大自在天(梵 Mahes/vara);由肩生出梵天;由心脏生出那罗延天(梵 Na^ra^yaN!a);由牙齿生出辩才天女(梵 Sarasvati^)。
据梵本“自生富兰那”(梵 Svayambhu^-pura^N!a)记载,本初佛最初即以火焰姿态出现于尼泊尔(Nepa^l);文殊师利菩萨为保存此火焰,而建自生支提(梵 Svayambhu^-caitya,自生塔)。本初佛之思想,在西历第十世纪以后,为了统合五在定佛之思想,而兴起于那烂陀寺(梵 Na^landa^)之学僧之间。至后世,为尼泊尔艾斯伟力卡派(梵 Ais/varika)、西藏喇嘛教等,采用为教义。
【本初佛(梵A^di-Buddha)】
密教佛名。音译阿提佛陀。意译又作本初觉者、第一觉者、胜初佛。用语。印度后期密教(即金刚乘,Vajra-ya^na),以此佛为诸法的本源、万物的创造者。并谓五在定佛(Dhya^ni-buddha)系由此佛所流出。但是,在金刚乘诸派中,有人以本初佛为五在定佛之一。也有人以金刚萨埵,或普贤菩萨,或持金刚为本初佛。
根据梵文《大乘庄严宝王经》(Ka^ran!-d!a-vyu^ha)之别本记载,劫初出现称为本初佛、自生者(Svayambhu^)、本初主(A^di-na^tha)之佛,藉禅定而创造世界。又从其精神产生观自在菩萨。由额生大自在天。从肩生梵天。从心脏生那罗延天。自牙齿生辩才天女(Sarasvati^)。
另依梵本《自生往世书》(Svayambhu^-pura^n!a)记载,本初佛最初以火焰姿态出现于尼泊尔。文殊师利菩萨为保存此火焰,而建自生支提(Svayambhu^-caitya)。西元第十世纪以后,为统合五在定佛的思想,印度那烂陀寺的学僧之间兴起此本初佛的概念。到后世,在尼泊尔,为艾斯瓦力卡(Ais/varika)派所采用。在西藏,则被采用为藏传佛教的教义。
本初佛以人的形态表现时,被称为持金刚(Vajradhara)。其形像,有单身及双身。单身者,金刚结跏,以宝玉与严身具装饰身体,右手握金刚,左手握犍稚(gan!t!a^),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吽字印。双身者,则以同样的姿势抱铄乞底(s/akti)。铄乞底右手执小刀,左手持髑髅器(kapa^la)。
◎附︰赖富本宏〈喇嘛教美术的特色〉(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5})
在五佛里,由居于中心地位的所谓的大日如来总括全体。在行部或瑜伽部密教里,通常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但在无上瑜伽密教里,则属金刚部族,司五烦恼中之嗔恚(dves!a)的阿■系统之诸尊继之而起,密教于此有很大的改变。
然而,这种倾向更进展到不以五佛之间的位置转换为满足,甚而在五佛之上,置一总括五佛的绝对的佛。此一绝对的佛,不依存于其他;于本初之时,即已存在,故称为本初佛。能获得本初佛之地位的,并不是原来的佛,在《初会金刚顶经》里,说圣俗一致,以如下三尊为现象世界的代表(此三尊与现象世界具有同样的意义)。此三尊即是第六佛,亦即升上本初佛的地位。(1)金刚萨埵,(2)持金刚,(3)法身普贤(普贤王如来)。
如上三尊,到了后代遂成为本初佛。但各派有各自的本初佛。例如,噶举派以持金刚,宁玛派则以法身普贤为最高的佛。
兹略述各尊如下︰
(1)金刚萨埵(Vajrasattva)
金刚萨埵,此名称具有‘金刚的萨埵’,亦即‘密教之菩萨’的重要意义。这个名称可能并非出自大乘经典,而是出自密教经典(《大日经》?)。其早期有金刚手菩萨(Vajra-pa^n!i),甚至于可追溯到古印度神话的因陀罗(Indra)神。另外,与金刚萨埵有关的是执金刚、释提桓因、忿怒金刚手等等。
在原始经典中,金刚手已出现,即释尊之侍卫,在犍陀罗美术里,曾清楚的表示出此种特色。即以其与佛接近的特色,在大乘经典中遂取得了佛说法之对告众的地位。又在密教经典中,此尊是密教的菩萨,众生的代表者,特别是在密教的相承中,此尊连结圣俗,是大日(圣的象征)的桥梁。根据这点,日本的密教把金刚萨埵视为大日如来的因位,是真言宗付法八祖中,继第一祖大日如来之后的第二祖。金刚萨埵在佛教中,取得确定的地位,是在《初会金刚顶经》;在该经中,他是十六位大菩萨的上首,是大日如来的对告众,其重要性不亚于大日如来。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拉达克的金刚萨埵,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
第一,是十六大菩萨之一的金刚萨埵。常见于阿尔齐衮巴为主的林亲桑坡系的曼荼罗中。
在图像上,拉达克的金刚萨埵图像与印度和日本一样,同是右手持金刚杵于胸前,左手握金刚铃于左膝上。身色常作白色。这种类型的金刚萨埵,不用说,当然还不是本初佛。
第二,是可以称为本初佛的金刚萨埵。此尊的图像与前者大抵无异,但大多是抱着金刚萨埵女(Vajrasattvi^)的双身像。出现于一般称为‘西藏死者之书’的《中阴救度法》(Bar-do thos-dol)一书中的第六佛,即是一例。
作为本初佛的金刚萨埵,也被当作单独一尊来描绘,但在此时,其身色是金色身。
(2)持金刚(Vajradhara)
持金刚,与金刚萨埵一样是衍生自因陀罗神,因此与金刚手不无关系。在《初会金刚顶经》中将金刚萨埵(Vajrasattva)、持金刚(Vajradhara)、金刚手(Vajrapa^n!i)置于同格,即是证据。
在图像上,持金刚之持物与金刚萨埵完全一样,但其两手于胸前交叉结金刚吽迦罗(Vajrahu^m!ka^ra)印,是其差异处。又若再举出其特色,其身色与金刚族的阿■佛,同是青色。类似金刚吽迦罗的印相,可见于日本东寺讲堂五大明王中的军荼利明王,但据笔者的推测,其起源大概是出自印度爱罗拉石窟的金刚手的侍者。
虽然在西藏,此两者多少有点混乱,但还是能将两者加以区别。由于持金刚是噶举派的本初佛,因此在八十四成就者传等的成就者系统的前面或中央,必定有青色的持金刚。换句话说,这是相承系谱的中心,与日本的金刚萨埵扮演同样的角色。
(3)法身普贤(Samantabhadra)
普贤菩萨是《华严经》里,专司行愿的菩萨。但也见于《大日经》和八大菩萨之中,以其为菩提心(bodhicitta)的典型象征。因此,在《金刚顶经》中,将其视为金刚萨埵和持金刚的异名同体。但是,表现于图像的法身普贤(本初佛),是否与《初会金刚顶经》的普贤有直接关系,今还不能确定。亦即本初佛的普贤,不同于金刚萨埵等的菩萨形,而是近似佛形。所谓‘近似’,即是在此尊身上,不着大衣,完全裸形。头顶可见肉髻,但此肉髻是否确是三十二相之一,并无确证。
此尊身色无例外的,都作青色。有单独尊和膝上抱着明妃的双人形两种形态。由于是宁玛派的本初佛,故可见于宁玛派的寺院。
此尊的起源未明,若探讨与其类似者,不禁想起耆那教之尊像。众所皆知,耆那教大致可分为裸形的空衣派(Digambara)和穿白衣的白衣派(S/veta^mbara),但其尊像均是裸形。耆那教的尊像以比哈、欧利沙为中心,存在于印度各地,但在印度因无法见到法身普贤的实例,资料不足,故无法确知是否受耆那教之影响。
又,在近代密教研究初兴之时,有人主张以时轮尊为本初佛的代名词,但根据最近的研究,此说已被否定。
上面就是关于本初佛的简介了,其实多多的了解佛菩萨肯定是很好的,而且现在很多师兄也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多多的了解佛法和修行佛法对我们来说是功德殊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