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三毒里的憎恨

发布时间:2020-04-28 17:54:53作者:正觉网整理

三毒是佛门中的词语,这些都是学佛的师兄都要排除的,就是在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有,我们要排除内心杂念,内心清净,虽然是这样说,但还是有很多的师兄对三毒是不了解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三毒解释是什么?

三毒是什么?(佛教解释)

三毒是指「贪毒、嗔毒、痴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即危害心灵精神健康的三种病毒,它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的各种烦恼中,最为强大的烦恼。时时都在伤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

一、贪毒

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贪,是对我和我认定的内容过分执著,是直接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根源。

三毒的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欲」。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二、嗔毒

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嗔,是对非我的一切所产生的隔阂、对立、不接纳,乃至仇恨的心理。

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

三、痴毒

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痴,是看不清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错误认知,对“我”和“我的”产生误解,这是烦恼生起的根本。

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

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

错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对痴的基本解释,大乘佛教除了错知之外,还加上了无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三毒的意义

佛教三毒解释是什么?

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贪嗔痴」是凡夫的生命状态

生命有迷惑和觉悟两个系统。迷惑系统中有种种心理活动,佛教将之归纳为贪嗔痴,其中又以痴为根本。痴就是迷惑,由此引发贪嗔之心,对喜欢的想要占有,对不喜欢的加以排斥。在佛教心理学中,烦恼主要是以贪嗔痴为根本。佛陀真是有大智慧,用三个字就概括了凡夫的整个生命状态。

痴是由于对生命不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错误认知。又因为错误认知而看不清,所以向外寻求依赖。既然你把自己丢了,自然会把外在的身份、地位、身体作为支撑,想要牢牢抓住。事实上,这些都是抓不住的,所以导致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一旦贪着对象受到冲击,就会引发对立和嗔恨,这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贪嗔痴是正常的,只是当它们过度时,才会引发心理疾病。但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是轮回中的病人。这也是佛教和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心理学是解决贪嗔痴引发的异常心理,而佛教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贪嗔痴。

佛教三毒解释是什么?

以上就是对佛教三毒的解释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时内心一定要清净和虔诚,只有这样我们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佛经中的精髓,如果师兄内心中有杂念,这样是对师兄是不好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