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和十二有支有何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29 16:51:01作者:正觉网整理在佛教中不仅有十二缘起,也是有十二有支的。只是对这两者有些师兄并不了解,所以也不清楚十二缘起和十二有支的意思,为此,也就不知道十二缘起和十二有支有何关系?为了对这方面有个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后来的小乘论书把十二因缘同轮回相配,众生由过去的业而受现世的果报,由现世的业而受未来的果报,就有说众生涉三世轮回的次第缘起。《俱舍论》把十二因缘分成四种︰(1)刹那缘起,于刹那间立十二支;(2)连缚缘起,十二有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3)分位缘起,立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从胎生学的角度来解释十二因缘;(4)远续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缘起说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缘起说,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感觉,尚未识别苦乐,叫做触。四、五岁以后到十四、五岁,对事物渐能识别苦乐,是为受。以上从识到受,称为现在五果。十六、七岁以后,爱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取的烦恼,造种种的业,定来世的果,这就叫做有。以上爱、取、有,称为现在三因。依这现在世的三因而于未来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称为未来二果。这样,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加上两重的因果,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识论》卷八设从无明到有十支为因,生和老死二支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从过现二世来看,十因在过去世,则二果为现在世;如从现未二世来看,十因为现在世,二果即在未来世,终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称为二世一重因果。因为无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识至受五支的因,所以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这七支为牵引因。爱、取、有三支为因,缘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称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或生起因,称生和老死二支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因缘,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相配,说三因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