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如何才能踏实修行与自己根机相应之法?

发布时间:2024-02-01 04:03:14作者:正觉网
如何才能踏实修行与自己根机相应之法?

问:顶礼上师!请上师传一个与我根机相应的法,因为我想扎扎实实地开始修行。

普巴扎西仁波切答:一、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调伏自心,获得自在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与根机相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拯救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此八万四千法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即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教法。佛法分为三乘教法难道意味着有三种佛教吗?不,佛教只有一个。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调伏自己内心而成办解脱就是佛教。

所谓的“解脱”是佛教的一个专用名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在。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何时都无法感受到自在,时时刻刻都在被外境牵着行走。生活让我们哭,我们就会哭;生活让我们笑,我们可能就会笑。一切都是生活说了算,我们一点都不自在。

例如晚上做梦的时候,也是无法自主。让我们无梦,整个夜晚都没有梦,让我们有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梦境,并且梦中还会呈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形象。因此梦境让你哭,你在梦中就会哭,梦境让你笑,你在梦中又会笑,时时刻刻都被梦境所转。这些说明我们的内心一点都不自在。虽然醒来的时候知道梦境当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是当在梦中之时,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它是虚幻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感受自在,这也是内心烦恼痛苦的最大原因。

我们现前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自在。也就是说,无论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密乘教法,所有教法所传讲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令我们获得自在。而所谓的“自在”,他所包含的内容则非常广泛。

例如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照顾家庭还是成办事业,我们都希望能获得自在与快乐。但有时,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愿,此时就需要我们去调伏自己的内心。

虽然我们修行有很多种方法,但无论是口里念诵、身做礼拜,还是静心思维,或者根据自家的条件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我们从事一切善法的目的不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吗?因为若能时时观待自己内心不足而作调伏的话,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此时不管你面对家庭还是朋友亲属,你都会做得愈来愈好,与外界相处得越来越和谐。

作为修行人,我们修学佛法,无论从事什么善法都是为了成办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说过,所谓的净土并不在某个遥远的据点之上,而在于清净心之中。而这原本清净的内心,人人都具有。因此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清净心中本具有的功德。

但为何我们现前无法现量见到净土呢?是由于我们的清净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清净心如同蓝色的天空般,本来具有,但是由于被乌云遮止之故,在阴天的时候就看不到蓝色的天空。可是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并不等于蓝色的天空消失不见了,只是被乌云遮止而已。若想看见蓝色的天空,必须消尽乌云。如同这个比喻般,我们如蓝色天空般本具有的如来藏功德即清净刹土,由于被乌云般的贪嗔痴烦恼所遮止而无法呈现。我们现前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消尽乌云般的贪嗔痴烦恼,因此不需要到他方去寻找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清净心之中。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历来没有一个经典说过不需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虽然有时候为了让初行者对净土生起意乐信心,我们会对净土的庄严境界、导师的功德以及极乐世界的殊胜享用等做一些讲解,但要记住,实际上庄严的净土不在外界,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因此一切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获得自在。

二、法与根机相应的重要性

在知道修行佛法的目的之后,就要时时铭记这一点,并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修学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这一点很重要。

由于我们有时虚荣心很强的原因,总希望能修一个很深的法,迅速成办解脱。当然具有这种心愿非常好。我想不仅仅很多居士这么想,我也这么想过。

我们初次寻找导师的时候,内心总想寻找世上名声最大、功德最高的一位高僧大德;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总想听一个最殊胜的法,最好能让我们在第二天就成办解脱。

我想这个心理一点都没错,我们也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愿。但是现实当中是否是这样呢?那就得先好好了解一下佛法。

往昔大修行者涅莫问萨迦班智达:“诸佛教言中,何为最殊胜者?”在诸佛菩萨的教言之中,哪一个教言最为殊胜?正如现在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在弘扬,历代高僧大德所传讲的教法传承也很多,我们平常也在寻找最为殊胜的法,那么怎样判断哪个法是最殊胜的法呢?

萨迦班智达当时回答说:“依种种所化之根机,一切皆为殊胜。”也就是说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因此修行应站在自己的根机之上,修学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

若所修之法高于你的根机,即便你得到教法也无法修行。例如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召集全国僧众来听天竺喇嘛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一上座,用禅宗明心见性的方式印证见解,即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而是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就是由于法太高的原因,最终弟子们没有得到一点点收获。这就告诫我们,若法与根机不相应的话,即便法有多么殊胜,对你来说也不会起到丝毫之作用。

同样一个道理,若要是你的根机很高,而所修之法却没有相应深度的话,虽然修行也具有功德,但无法迅速成办解脱。因此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

三、根机就是信心

什么是根机呢?就是自己的信心。

如今有很多人对小乘教法很感兴趣,对大乘和密乘教法生不起信心;也有些人对大乘教法很有信心,但是对密乘或其他教法生不起信心;而有些人则对密法生起信心,这些显现都是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

但要记住,无论对什么教法生起信心,佛法只有一个,因此这些法门除了方便有所不同之外,实际上都是一个目标,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佛法呈现三乘教法乃至诸多不同的法门,是为了方便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

例如一个慈祥的母亲要养育三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母亲在养育过程中,对他们三个的要求完全不同,养育的方式自然也并不相同。比如说年纪最小的是一个婴儿,他如果饿了,只能让他喝奶,而稍微大几岁的小孩子饿了就应该吃饭;年龄再大点的孩子,不仅仅饿了可以吃饭,还可以帮母亲干点事情,所以养育的方式完全不同。

又比如学校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授方式也不相同。虽然希望小朋友能早日成才,但是给幼儿园的孩子上小学或大学的课程,这并不现实。而给小学生上课,用幼儿园的方式也不合适,而让大学生再重新去学习认字的话,也不适宜。所以教学的种种方法叫做方便,每种方便要针对不同的根机,老师不能拿着一种方便去要求一切学生。

例如有些净土的导师说:“如今是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所以讲解很多很多法,恐怕弟子听不懂也做不到,所以一心念佛成办解脱,更安全一些。”有些密宗的导师又说:“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太沉重的缘故,我们必须依靠力量最强大的法去对治,这样才能迅速成办解脱。”各个导师传讲的似乎都有道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根据个人的根机来修学相应的法。

比如说显宗在因地,有他的道理,但是他是针对显宗根机,而不是针对所有人;而密宗的引导方式也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他是针对密宗这样的根机。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一种引导方式,都适合同一种修法。

例如有一套不大不小的衣服,并非所有儿女都适合穿着。若个子很高大,这件衣服可能就显得小一些,若是体型矮小的人,可能衣服又显得宽大了一点,只有适中体型的人穿上这件衣服,才是最适合的。

同样一个道理,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小乘讲解五道、大乘讲解十地、密宗讲解四相。无论你修学的是哪一个法门,都必须系统听闻并掌握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教言,知道先怎样去修学,逐渐该怎样修学增上,最终又怎样修学,必须具备圆满的次第道。

可能有些人会想:“我不想要这样的次第道,我只想要一个法就能开悟,有这样的法吗?”有的,但是请问你能否接受?

例如你要搬运一百斤重的物品,又不想来回走动多次,想一次性背走它,是否可以?完全可以。但你得问问自己,你是否具有这个力气?若具有这样的力气非常好,一次性就可以将它全部背走。若没有这样的力气,一次背不动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多走几次。

至于走几次,就看你的力气有多大?如果你一次能背五十斤重的东西,那可能要走两次;如果一次只能背十斤,那就必须走十次才能把它移动。因此虽然你的愿望非常好,但是能否如愿,还是取决于你的力气到底有多大。

我们修学佛法也同样一个道理。有当下开悟的法吗?当然有,但是作为弟子能否接受,就要观待你自己的根机了。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了,现前我们虽然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又有谁开悟了呢?

六祖的这个公案已经众人皆知,但纵观整个禅宗历史,即便是历代传承祖师,具有这样根机的又有多少呢?要是人人都能一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那么六祖开悟就不是特例,而应该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又比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达摩祖师面前请求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当时慧可大师一观自己的内心:“我的心到底在何处?”突然就开悟了。若人人都具备这样的根机,佛法就不需要讲解很多过程,只要问一句,大家当下可以悟证见解,但是历来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呢?所以禅宗历史上,慧可大师只有一个,惠能大师也只有一个。

像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榜麦彭贡波老人七天获得虹光身,但也只有这么一个而已。虽然我们也都想如这些祖师般当下开悟,但是先得问一下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根机?

刚刚说过,所谓的根机就是信心,我想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的信心应该还是可以的,例如对某某导师还是挺有信心的,并且为了这位导师的事业,自己也做过很多事情,这些应该算是有信心吧?要记住,光凭这一点来树立信心,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得当时我在亚青寺的时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往昔在多科下区有一位高僧大德,声名远播,很多后藏的信众都要到前藏来谒见这位导师。当时交通不便,后藏的信众徒步过来,不仅步行要走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路况也很不好,但是信众们为了能谒见这位导师,得到这位导师的教言,跋山涉水,奋不顾身地来朝拜这位导师,谁敢说他们没有信心?

但是当这位导师为他们宣说佛法的时候讲到:“仅凭你们这一点点信心,还算不上上等根机。”当时这些弟子们觉得非常委屈,觉得自己的信心应该还是很具足的,若不具信心的话,为何还要从后藏千山万水地赶来前藏,千辛万苦地谒见导师,怎么说自己没有信心呢?

当时这位高僧大德就从身边拿出自己穿的一只破鞋,放在他们面前说:“你们看看,我刚刚抓到一只雪狮。”这时候下面的弟子突然觉得非常诧异,这位导师刚刚还是挺正常的,说得头头是道,怎么一下就糊涂起来了呢?手里明明拿的是一只破鞋,怎么会说是一只雪狮呢?

由于这位高僧大德具有他心通的功德,知道他们当时内心的想法,于是就对他们说:“你们刚刚不是说自己有信心吗?现前别说是达到普遍之信心,即便对某一位导师生起坚定之信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刚我把破鞋拿到你们面前说是雪狮的时候,你若是一个根机很高的清净弟子,说不定你就能看见雪狮。”

可能有些人还会觉得这样的说法很奇怪,明明是一只破鞋,为什么说“说不定还能见到雪狮”呢?我们再举个例子。

往昔无著菩萨修弥勒菩萨时,修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弥勒菩萨当时呈现在他的面前。无著菩萨说:“你的慈悲心也太小了吧,我在山洞里闭关修了十二年,直到今天你才呈现在我的面前。”

弥勒菩萨说:“我并不是今天才呈现在你的面前,而是当你一进山洞开始修行的时候,我就已经在你的身旁了。你若不信,可以看看我身上已经干了的痰渍,这不就是你十二年前第一次进山洞的时候,因喉咙发炎不停地四处吐痰而留下的吗?恐怕你自己都不记得那时候的事情,而无法相信这是你自己的痰渍。那么明天你把我扛在肩上,然后到市集上去问一下路人,能在你的肩上看到什么?”

第二天无著菩萨扛着弥勒菩萨来到市集,见人就问:“请问我的肩上有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你这个小伙子看起来长得还不错,怎么好像大脑不正常呢?明明肩上什么都没有,还问别人自己肩上有什么?”虽然当时弥勒菩萨就在无著菩萨的肩上,但由于众生眼根不净、业力沉重的缘故,所以看不见弥勒菩萨。当时有个业力稍微轻一点的老居士,从无著菩萨身边过去的时候说:“小伙子,你在肩上扛个死狗干嘛?还不如把它埋了。”虽然这个老居士看不见真正佛菩萨的形象,但能看见他身上扛着一只死狗,已经算是业力轻微一点了。

所以这位高僧大德说“若是上等根机,说不定能看到雪狮”的原因就在此上。能否看见清净之相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业力。

当时这位高僧大德还说:“上等根机能看见雪狮。但是即便看不见雪狮,清净具信的弟子也不会把一切过失推到导师的身上。而应反观自心,可能是由于自己眼根不净、业力沉重之故,而看不见雪狮,只能看见一只破鞋,实际上可能就是一只雪狮。但是现前没有一个弟子如是思维,而是把过失都推到导师的身上,认为是导师一下糊涂起来了,将破鞋误认为是雪狮,这也正说明你们的信心并不坚定。”

从这个公案可以了知,我们自己的根机到底如何?若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恐怕比他们想得更为糟糕。这就说明我们像历代高僧大德般当下开悟还是很困难的。

即刻开悟的法不是没有,但是由于我们根机太低的原因,所以无法相应。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明确,法虽然有很殊胜的法,但是要修学这么殊胜的法,还要针对个人根机。

四、修行中应注意的要点

末法时代众生由于烦恼沉重的缘故,想要修学很深奥的法,恐怕很难做得到。因此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契,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若法与根机不相应,即便怎样修行,可能永久都只能停顿在一种状态之上而无法增上。

例如有些人认为,修法是为了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是如果天天仅仅为了平静而平静,即便永远平静,也还是自心造作出来的,距离真实的证悟境界还相距甚远。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以后在修的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的根机一步步修学。尤其在修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了解如何修法的一些理趣。

记得以前我遇到一位非常虔诚的老居士。他说他已经退休了,平常也不需要管儿女的事情,因此可以独自一人在家修行,并且每天可以抽出八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修行。

当时我听到这位居士所言,即便我作为出家人都觉得很惭愧。虽然在家居士由于工作以及负担家里的责任,每天用很多时间去修行可能不现实,但是对一个出家人而言,修行就是他的全部,即便如此,虽然偶尔有超过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天天都能八个小时用于实修还是非常非常难。所以当时我都觉得非常惭愧。

然后我就问这位居士:“你平常都修什么法?”他说他非常爱打坐,一天至少打坐四个小时,余下的时间就念念佛号和经文等等。

接着我又问这位居士:“你平常打坐,是有一位具德上师或者有经验的导师一步一步指导你该如何打坐而修行吗?还是你自己平常看看书、听听光碟、再听听他人怎么说而如是打坐?”

这位老居士说:“我平常修行,并没有一位具德上师一步一步引导我该如何修行。如今城市中要遇到这样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修行也就来源于平时看看光碟和书籍,这样去打坐。”

于是我继续问他:“那么平常你打坐的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他说,这个他不懂。他只知道打坐必须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要在很清明的状态当中打坐。

于是我问这问老居士:“清明状态适用范围很广。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清明之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个清明之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个清明之状态,从小乘到密乘之间分为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你所谓的清明状态或者平静之状态,到底是哪一种清明或平静之状态呢?”

这位老居士很诚实,说这个他真不知道。我想如果他回答知道的话,我还会继续问他,小乘和大乘之间的清明有什么区别?外道与内道的清明有什么区别等诸多问题。

我举这个公案,你们可别当成故事来听,平常爱打坐的信众,更应该反观一下自己,你们平常也是这么打坐的吗?对于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若是你也不懂,还是一贯以清明之状态作为自己修行标准的话,那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清明到底属于哪一个乘派、哪一个法的清明,这个时候的禅定叫什么?叫盲修瞎炼。如果修行完全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那么你所修的说不定是外道教,说不定是世间禅定,这与我们修行的目的解脱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修行不叫盲修瞎练又叫什么?

若你的禅定碰巧是出世间禅定还好,若要是外道教禅定的话,你口口声声说:“我是信佛教的。”但是你的行为已经完全落入到外道教之中,那你到底是外道还是内道?就如同往天空中放箭般,天空中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这样的射箭就叫做乱放箭。当我们的修行变成这种状态的时候,恐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想要成办解脱,就更不可能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要点:想要修行,首先必须要懂得该如何去修行,不要仅仅凭借自己在书面上看到两句话就开始盲目修行,否则很可能导致一定的错谬。

那么如何知道该怎么去修行呢?首先就要知道一个系统的传承是怎么做的?次第道是怎么样的?而要懂得这些修行的道理则来源于导师的引导。

我们说过,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内心对佛法的了解如同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但是自己以后如何修行,要往哪一方面发展,完全取决于我们所依止的这位导师的引导。

无论是汉地还是高原,民间都有这样的说法: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弟子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老师若是很有信心的修行人,弟子的信心决定一点不会少。但老师如果是小偷,弟子将来也是个小偷;老师是大偷,弟子当然也会是大偷;老师是个强盗,弟子就会变成强盗;老师如果是很有慈悯心的人,弟子可能也会成为具有慈悯心的人。也就是说,弟子在什么样的老师面前学习,弟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期间,寻找一位有经验的具德导师非常非常关键。这一点关系到我们以后的修行道路该如何去行走,因此绝不能盲目去依止一位导师。

世间人在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时,尚需花很长的时间观察对方的家庭背景和人品,如今很多人还会关心一下对方的工作和收入等等,总之因为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因此会多方面做观察。如果盲目找到谁就嫁给谁,可能过两天会遭受很大的痛苦。如今我们作为一个出世间修行者,导师是提供我们生生世世快乐的对境,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谨慎再谨慎为妙。

现在很多导师都会说自己可以作为你的导师。如果他真有这样的功德,那么他说“自己是导师”还好,但若不具备这个功德的人这么说,可能就不妙了。

因为真真假假的导师都会说:“我是最好的导师,见解最高的导师。”有些导师甚至手里还拿着不大不小的简介,里面都是介绍导师功德的内容:比如导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或者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等等。我想仅凭这些文字来看,所有导师都了不起,但现前我们又看不见他内心的真实境界,那怎么去判断这位导师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我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在一个白色的墙上画一个太阳,不但形状可以惟妙惟肖,甚至可以把太阳的光芒都画得清晰无比,从形象上与真实的太阳可能没有丝毫的区别。但是假的太阳在黑暗当中仍旧是黑暗,因为它没有光芒。真正的太阳一出来的时候,就全是光明而没有黑暗。就如同太阳具有光芒一般,导师的真假取决于功德之中。

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内心已经成办解脱,那么就应该具有解脱的标志,也就是说这位导师的一切功德都已成熟,而功德取决于慈悲心和信心,因此他的慈悲心应该是普遍圆满的,信心也是普遍圆满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此来观待一位导师,看看这位导师在摄受弟子的时候,是否有抛弃众生的行为和思想。若有的话,这位导师当然不是具德上师。

有些导师张口闭口时时都在分别心之中,“这个导师好,那个导师不好,这个传承好,那个传承不好”等等,若要是有这样的显现,那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个开悟者。

什么叫开悟?《般若心经》中说“不垢不净”。“不垢”指的是没有贪嗔痴分别心,所以内心如同诸佛菩萨般平等。

例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还会分别说:“我是阿弥陀佛这个小组的,所以我对阿弥陀佛很感兴趣,另一个小组是观世音菩萨的小组,所以我不感兴趣,还觉得两者之间有所嫌隙。有的说阿弥陀佛太红了,所以不喜欢。有些说,观世音菩萨太白了,所以我也不喜欢。”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难道还会如此分别吗?当然不会。所以一切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当一位修行者圆满成就以后,他的一切境界都是普遍圆满的,那么他的信心必须是圆满的。

如果一位导师张口闭口都在讲解分别心“这个好那个不好”的话,我虽然不知道他能否通达多少理论,但是他的内心绝不是一个证悟者,因为他的分别心非常严重。这时候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又得反过来问问自己:“这样的导师能否值得自己信任?能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托付给他?”

因为我们说过,导师是什么样的导师,培养出来的弟子就是什么样的。若要是一个小孩子,把小偷当作自己的导师去依止,这样的导师教出来的小孩子,只要一出门,他的手绝不干净,决定会偷什么东西,因为他老师教的就是这个。

如今很多父母在选择自己小孩子读书的学校时,都希望自己小孩子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因此都去寻找一些重点学校。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些学校里面教书的老师,智慧可能比一般学校的老师要高。所以我们在依止导师的时候,也要从这方面去观待,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依止一位导师之后,就应该遵照导师的教言一步一步地修学。但是作为初次修法者,也不要过于太高攀见解,总是希求导师能不能为自己传授很深很高的法。我想,即便有这样的法,恐怕你也做不了。

因此,以上所传讲的就是初步系统的修学方式。只要具备这些条件的话,我相信我们决定不会走错路。至于后期的修法见解、修行方法、以及行为当中如何守持戒律,以及辨析不同的境界方面,我们还会有一系列传讲,但这些是以后的事。我们现前需要的就是要先了知前面的这些过程。

这位居士所问的是想踏踏实实开始修行,应该怎样去修行?我想首先你稍微弄懂了这些道理以后,导师也会赐予给你后面的修法,所以先按照这些方面去理解一些,可能比较合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